湖南男子北大博士肄業,待業17年成五保戶,他經歷了什麼?

2020-12-14 華聲在線

1992年,常德張某考上北京大學研究生並繼續讀博。他在讀博的最後一學期稱自己患病,從北大肄業。之後短暫工作了一段時間。2001年回到老家常德後一直待業到現在。

10年前的2008年《法制周報》有這樣一篇報導

↓↓

一名北京大學博士肄業生,在家待業7年,至今未找到工作。高校就業指導專家指出,高學歷者應及時轉變就業觀念,儘早融入社會成功就業。

一間小屋、一張木板床、一張桌子、一臺電風扇,這就是42歲的張夢(化名)的全部家當。張夢是一名北京大學博士肄業生,在家鄉湖南省常德市鼎城區已待業7年,至今未找到自己「理想」的工作。而他的許多同學留在全國各地大型醫院工作,成為了骨幹,不少人海外留學,事業有成。

(視頻截圖)

自稱未找到「伯樂」的張夢,如今窮困潦倒,其生活僅靠開小糧油店的姐姐張麗(化名)資助,而一直對張寄予厚望的88歲老父親,還在老家等待著兒子出人頭地的好消息。

(視頻截圖)

崩潰邊緣的姐姐

2008年4月27日下午5時許,湖南常德鼎城區朝陽路農貿市場。

張麗懶洋洋地趴在自家的菸酒玻璃柜上,雙眼呆滯地凝視著門前空蕩蕩的小街。她那雙手像七八十歲老婦人的手,又幹又癟,而她今年才45歲。

由於弟弟張夢沒有工作,無生活來源,張麗只能為弟弟租一間小屋,自己負擔房租和所有開支。

七年來,為了養活未能博士畢業的弟弟和上大學的兒子,她天天背著20多公斤重的米、爬數十趟樓給客戶送米,而自己丈夫在工地上做一小時才掙7元錢的苦力活。

「我活得好累,不僅是經濟上,還有精神上……」當記者談起其弟弟張夢,姐姐張麗反覆地強調著「不知道怎麼搞,頭都是亂的。」

在兒子剛上大學時,眼睛被人打傷,為了給兒子治病,花掉了數萬元,至今還欠了兩萬元的債。

每年兒子一萬多元的學費和生活費,讓張麗頭痛不已。「幸虧孩子懂事,比較節省。」如今這是讓她唯一值得欣慰的事了。

「讀這麼多書,還找不到工作。」張麗一聲嘆息道,眼神中流露出一絲無奈。

(視頻截圖)

至今高不成低不就

在常德市橋南朝陽路某集市後的出租屋裡,記者見到了張夢。

對於記者的拜訪,張夢有些不耐煩。因為張一直深居簡出,不喜歡與外界聯繫,而最近一批批記者的造訪,讓其備感「騷擾」。

張夢的白皙皮膚與其姐姐張麗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也給記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對於自己的事情,張夢不願過多談及,可一旦談起北京大學,「我們北大……」他的話就多了起來,言語間流露出無比的自豪。

「你為什麼博士沒畢業呢?」記者問道。

「這個有很多原因……」張不願過多的解釋,開始沉默起來,「你的文化程度很高,為什麼7年都找不到工作?」記者繼續追問。「不是找不到工作,只是那些工作實現不了自己的理想。」張夢回答。

在張夢的事情被婁底某媒體報導後,曾經有一家藥房登門邀請他去上班,但被他婉言謝絕了。

「我是沒有遇到伯樂,愛因斯坦就是比較幸運的。」在談話中,張夢多次將自己與愛因斯坦進行比較,最後他得出的結論是「沒有遇到伯樂」。

記者將張麗目前的困境以及年邁父親的期望告知張夢,希望他理解眾人的苦衷,「我只要把書讀好,一定會找到好工作的。」張說,如果民辦大學招聘數學教師,他會考慮的,但苦於一直無人上門「求才」。

(視頻截圖)

從農村娃到博士生

「他是靠自己努力走出去的,他一直是我們家的驕傲。」張麗介紹,張家共有6兄妹,張夢是老六。

父母是老實巴交的農民,由於家境困難,大點的孩子沒讀多少書,全家人將希望寄托在了張夢身上。

在家中,張夢一直都受到哥哥姐姐們的寵愛,所有的讀書費用都是哥哥姐姐們湊的。

而張夢也很爭氣,經常得第一,學校常敲鑼打鼓送其回家。從小學到高中,張夢一直順風順水,可在高考的時候,沒發揮好,與所報考的學校相差了幾分。

「農村沒什麼出路,你還是繼續讀書吧!」當時,張父語重心長地對高考失利的張夢說。經過一年的復讀,張夢考取了湖南醫科大學,畢業後被分配到天津一所醫院,成為了一名血液科醫生。

在工作期間,張夢一邊上班,一邊自學。3年後,他考上了北京大學醫學部(原北京醫科大學)研究生。畢業後,他又決定繼續攻讀博士。

當時,張夢讀博,對於張家而言,憂慮大過歡喜。因經濟困難,父母已經無能力供其讀書,而張的兄弟姐妹家境都不好,還要供孩子上大學。他們希望張夢能早點畢業,找份工作補貼家用,而非繼續深造。

(視頻截圖)

張夢的命運拐點

如果張夢能完成學業,畢業後定能有一番作為,當時眾人心中都懷著這樣的憧憬。但天有不測風雲,不幸降臨到了張夢的頭上。

在讀博的最後一個學期,張夢突然生病了。當時,傳出張夢「消化道方面出現嚴重問題,無法堅持,還有非常厭倦醫學」等原因;但有另外一種傳言:當時張考取了英國某皇家醫學院,但是要交20萬元的保證金。對於家庭窮困的張夢來說,20萬元無疑是個天文數字,見機會失之交臂,無奈的張急出了心病。

「他說總是失眠,有病,但具體不知道是什麼病。」張麗回憶。事後,有知情人透露,張夢由於壓力過大,患上了抑鬱症。

當時,張夢在美國留學的同學給其寄來了2000元錢,北京的數名同學也寄來了數千元錢。此事一度成為張夢的談資,證明自己「在北方有個自己的圈子」。但之後,再也沒有同學來常德探望他。

2001年,回到常德的張夢,性格大變,以前還喜歡與朋友們攀談的他,卻變得異常沉默。天天將自己關在出租屋內,埋頭讀書,偶爾外出上網,發電子郵件給「北方知識界」的朋友。

即使這樣,當時張夢還是一心想找份理想的工作。當年,在參加長沙某大型醫院副院長組織的招聘會中,張頗受好評。

不料在院長親自參加的面試會上,遭受冷落。為此,他懊惱了好一陣子。

不久,張夢又將簡歷投向了廣東某醫院,並很快得到了要求面試的回信。懷揣著從姐姐張麗手中借來的1000多元路費,自信滿滿的張夢南下開始尋夢,但最終卻失望而歸。

「前面兩次找工作碰壁,對他打擊很大。」張麗表示,從小學習比較順利的弟弟,遇到了人生中兩次重大挫折後,心灰意冷,變得更加自閉了。

自此,張夢開始放棄找工作,專心讀書。

希望中的等待

張夢居住的出租屋與自己老家不過數十公裡,但七年中,他只在家中待了一年。

張夢不喜歡住在鄉下,他對記者說「農村沒有機會,只能住在城市,這裡有我將來的希望。」

已是年近90高齡的張父,雙耳失聰,仍然住在那間經歷了40多年風雨的土房,面臨隨時可能倒塌的危險。

「如果請心理學專家給你弟弟治療怎麼樣?」記者表示,願意聯繫有關專家對張夢進行免費治療,但被張麗婉言謝絕了。「他不會跟你去的,不會承認自己有病。」她無奈地說。

前些年,張麗還能將20多公斤重的大米送上7樓,如今卻倍感吃力。「將來你老了,你弟弟怎麼辦?」由於張麗沒有「社保」、「醫保」,當記者如此追問時,她一下沉默了,轉過身去凝視夕陽下的炫麗天空,眼眶卻紅了。

(視頻截圖)

「只希望他早點明白我們的心意,找個工作。」沉默片刻後,張麗終於吃力地說出了這句話。

高校就業指導專家馮教授指出,隨著高校不斷擴招,每年碩士生、博士生畢業人數大幅增加,部分領域已超過用人市場的需求量,高學歷者找不到工作很正常,再加上如今的用人單位招人更趨務實,更注重實際動手能力,那些只懂理論的高學歷人員自然難以受到用工單位青睞。

馮教授稱,高學歷者應及時轉變就業觀念,儘早融入社會成功就業。

湖南省愛心心理諮詢中心張姓諮詢師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由於張夢從小一直處於順境,沒有遭遇挫折,後來在讀博中遇到了自己不能解決的問題,內心受到沉重打擊,最終導致患上抑鬱症。

張老師還說,作為高學歷的人才,卻7年都未找到工作,是因為長期心理壓力的積累。

像張夢這樣的一些高學歷者,對自己往往有著比一般人更高更完善的標準,同時他們又處於一種競爭激烈的環境之中。

當他們一旦遇到某種挫折,就意味著對自己那種「高標準、嚴要求」目標的否定,而此時所處的高位,又使他們難以找到可以傾訴和求援的知心朋友,負面情緒難以排解,更容易發生心理危機。

防患於未然最重要,要善於釋放、轉移壓力

相關焦點

  • 北大博士肄業17年成五保戶:上大學不是改變命運的唯一出路
    都說高考能改變命運,但「北大研究生讀博期間肄業,回老家待業17年成五保戶」這一現實也告訴我們,上大學不是改變命運的唯一出路。讀博期間肄業,回家待業17年成五保戶的主角是常德的張某。他1992年考上北京大學研究生並繼續讀博。
  • 湖南「寒門學霸」曾因患病從北大博士肄業,待業19年,終成低保戶
    張進生就是畢業於北京大學並曾經攻讀醫學博士學位,然而最後一學期時,由於身體出現不適,最終只能博士肄業。1995年,正是國內對於人才最為渴求的年代。然而張進生並沒有成為什麼社會精英,甚至連一份工作都沒有,需要依靠姐姐的供養,待業19年成低保戶,雖然讀醫學普遍學歷會高一些沒並且就業方向也比較特定化,但為什麼會落得這樣的下場呢?
  • 「北京大學」肄業博士,20年來,為什麼一直「待業」在家
    我們非常清楚,北大在各省市的招生名額並不多,競爭異常激烈,考生想要搭上北大這班車,真是太難了。當然,高考沒有機會上北大,日後還可以通過努力,考取北大的研究生或者博士,如果能夠考上同樣也是了不起。1989年,張某從湖南醫科大學畢業,被分配到了天津一所醫院工作,並成為了一名血液科醫生。不過,張某並沒有滿足於現狀,工作後的他積極備考北京大學醫學部研究生,想繼續深造。
  • 北大博士抑鬱肄業,找工作四處碰壁,失業18年後靠低保生活
    北大博士抑鬱肄業,找工作四處碰壁,失業18年後靠低保生活地貧栽松柏,家貧子讀書。老祖先的教誨還猶言在耳。讀書可以改變命運,這也是多麼寒門子弟奮發向上的動力。如果能考上一所名牌大學,不知會羨煞多少考生和家長,更不用說考上北大了,如果能考上北大博士生,那是多少人夢寐以求的學業追求。但是如果告訴你有一位北大的博士生,卻在家待業十幾年,只能靠低保生活,你一定無法相信。寒門學子考取醫科大學這位北大博士生是湖南常德人,名叫張進生,父母都是農民,一家四口,家境貧寒。
  • 一朝天驕學子,北大博士在家待業18年,如今竟成低保戶
    在越來越重視教育的社會背景下,越來越多的寒門學子親身實踐了什麼是知識改變命運。知識能改變命運,但是知識一定會改變命運嗎?離開象牙塔後的學子們能否適應「社會人」的角色?曾經的北大博士張進生由北大博士淪落為低保戶,他或許能帶給我們一些啟發。
  • 湖南寒門學子考上北大研究生,博士肄業,失業18年成為低保戶
    十餘年來,是什麼支撐我們艱難跋涉在求學路上?又是什麼讓我們身邊的人鼎力支持、鼓勵我們前進?是理想。但凡有人被真理吸引過,有過為之獻身的信念,他就能夠知道理想是什麼樣子。念書,獲取知識,得到應用,獲得價值感,這是我們對於理想最初的想像。可理想之所以被稱為理想,那是因為它僅僅是有實現的可能性。
  • 北大醫學博士,17年無人識成低保戶!是不見伯樂,還是太清高?
    一位北京大學醫學博士,因工作不順,生活不如意,回到農村老家生活17年,落魄成為政府救濟的低保戶,在今年高考期間,又被媒體翻出來,被貼上「在家啃老17年」的標籤,肆意消費。對一個懷才不遇的弱者,不給予同情憐憫,只有無底線的消費和嘲諷,實在不是什麼本事,是人性之惡,社會之醜。
  • 21年了,半工半讀考上北大,卻博士肄業的湖南小夥,現在怎麼樣了
    0228年前,一位湖南小夥半工半讀考上了北大,最終因為學費的問題休學半年,本以為半年能好,後來卻肄業了。現如今這麼多年過去了,他怎麼樣了呢?故事的主人公叫張進生,出生在湖南農村家庭,在家排行老小,父母都是農民。雖然是家庭比較貧困,但是他受到的教育是和其他人一樣的。從小學開始,他的成績就比較好。後來不知道是何原因,高考失利了。後來又在學校復讀了一年,再次高考時,憑藉著優異的成績考入了湖南醫科大。
  • 寒門學子考上北大研究生,博士肄業,卻失業18年成低保
    有一個北大的博士生,他的讀書之路可以說得上是很成功了,畢竟北大是多少人夢寐以求的高等學府。可是他的命運卻和想像中的不一樣,給了我們一個重新思考人生的不同角度。1、 教育之路這位北大的研究生出生於湖南常德,雖然家裡的情況並不樂觀,但是他在父母的支持和自己的努力下成為了家鄉的第一個大學生,並且完成了湖南醫科大學的五年制本科學習。到了湖南醫科大學後,他和所有的學生一樣,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來不斷縮小和身邊人的差距。
  • 北大醫學博士張進生,在家中待業18年,如今卻靠著低保度日
    然而在上個世紀的九十年代,有一位北大的醫學博士,在畢業之後並沒有獲得自己滿意的工作,如今54歲的他,竟然農靠著低保生活,不得不讓人唏噓感慨。這位醫學博士名為張進生,於1966年出生在湖南常德的一個普通的農戶中。
  • 北大醫學博士淪為低保戶在家啃老18年,是什麼毀掉了他的人生?
    年少得名,備受寵愛,人人誇讚張進生,湖南常德人,1966年出生,上面還有兩個姐姐。那時,重男輕女的思想還是比較嚴重的,張進生作為家中唯一的男孩,備受父母疼愛,雖然家境貧寒,但父母有什麼好的都先緊著他,在學習上,也不遺餘力地為他創造好的環境,兩個姐姐更是因此早早的輟學打工,全家供他一人讀書。
  • 北大博士張進生,畢業後靠家人接濟度日,國家特批他農村特困救助
    他從小學習成績就非常優秀,父母也都懷著"望子成龍"期盼。雖然家裡經濟狀況拮据,父母也拼盡全力供養張進生上學學習。張進生沒有辜負父母對自己的期盼,在1984年,考上了湖南醫科大學,在醫學系臨床醫學專業進行學習。
  • 北大博士淪為低保戶,待業18年一事無成,背後的原因讓人唏噓
    高曉松在一次採訪中說過這樣一番話,北大和清華的學生畢業後要胸懷天下,有所作為,這樣才能對得起學校對他們的培養。的確,北大和清華是我國首屈一指的高等學府,這裡的學生都是天之驕子,人中龍鳳,畢業後肩負著相當大的社會責任,所有人對他們的期望值都很高。然而現實中卻有這樣一個人,他是北大的博士,畢業後四處碰壁,最終淪為低保戶,在家待業18年,一事無成,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 寒門學子考上北大研究生,讀到博士選擇肄業,失業18年成為低保戶
    比如北大博士肄業生張進生,這麼一個高學歷的人才,命運卻讓人唏噓不已。▲追尋理想張進生出生於湖南常德的一個農村家庭,18歲的他成為了家鄉的第一個大學生,即使家境貧寒但是依然得到家人的全力支持,在湖南醫科大學完成了五年的本科生涯。
  • 北大醫學博士肄業後淪為低保戶 他怎麼得上的抑鬱症
    北大肄業博士張進生現在成了網紅,非常類似「流浪大師」。流浪大師對國學經典張口就來,張進生是非專業性書籍看都看不進去。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為什麼這個愛讀書、善讀書的北大才子,還是1984年入學的才子,會擁有「下品」的人生呢?據悉,張進生患有深度抑鬱症。他是怎麼得上的抑鬱症呢?
  • 北大肄業博士張進生,曾是醫學高端人才,為何如今淪落為低保戶?
    北大肄業博士張進生,曾是醫學高端人才,為何如今淪落為低保戶?導語:說起北京大學,相信大家都比較熟悉,這是一所十分牛逼的大學,凡是從這所學校畢業的學生很少有發展不好的。然而今天要講的這個故事就是一個北大的研究生,肄業博士生,竟然發展的很差,甚至淪落為靠國家養活的低保戶。下面就具體講一講這個故事吧!出身農村,但從未乾過農活今天要講的這個故事的主人公名叫張進生,他出生在湖南省常德市的一個小村莊裡,從小生活的非常貧苦。
  • 那個北大畢業的肄業博士,十多年未工作,如今怎麼樣了?
    有這樣一位北大學生,待業十多年,一直靠著低保維持生活。作為國內的頂尖高校,北京大學擁有一流的教學資源,是培養社會各界人才的搖籃。但是,其超高的錄取條件也成了很多人仰望的地方。能夠進入北京大學絕非易事,對於農村孩子來說,這更是一件十分困難的事情。
  • 北大博士淪落為低保戶,靠救濟金生活,應試教育下什麼才是最重要
    在1985年更是被湖南醫科大學錄取,在那個年代能夠被湖南醫科大學錄取,絕對是一個學霸,考神級別的人物,在錄取通知書到達那一刻,家人仿佛看到了光明的前途與未來,美好的生活在召喚。,通過努力,1992年他被北大錄取,攻讀研究生,在學校裡他應對自如,如魚得水,因此碩士畢業之後,他繼續讀博士。
  • 寒門走出的大學生,北大博士肄業,失業18年,如今靠父母接濟!
    如今,「寒門再難出貴子」的言論甚囂塵上,寒門能走出一位大學生,已實屬不易,寒門大學生能考取北大博士,更是十分珍貴難得。本來,寒門貴子應該肩負起帶領家人脫貧,跳出貧困階層的任務,而今天介紹的這位寒門走出的大學生叫張進生,北大博士肄業,失業18年,依靠接濟生活,不僅沒有成為全家的光榮,反而成為沉重負擔。張進生出生於湖南省一個普通村莊,父母都是地道農民。從小,天資聰穎的張進生身上寄託著全家人,甚至是全鄉父老鄉親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