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初始,一場全球性規模的「黑天鵝」事件爆發,對人們的生活及工作都造成了極大的變動,或許在最開始的時候,誰也沒想到這場疫情竟然持續至今,都還未被徹底解除。
因此在經濟上,很多人都沒有過多準備,在調查中發現,很多網友紛紛表示網貸、車房貸以及日常生活,皆因工作未能如期進行而導致了大量拖欠。不僅如此,在疫情高潮退去後的幾個月時間裡,大家的消費水平也明顯降低了不少。
針對這個情況,在2020年的相關會議中,全國政協委員朱徵夫提出了個人建議,中央政府可向每個公民發放2000元的疫情補貼,供公民個人消費,幫助困難群眾渡過難關。
關於發放疫情補貼的理由,朱徵夫在受訪時也做了明確表示,他認為雖然目前我國疫情已經得到了基本控制,但疫情過後對經濟造成的影響還在持續,許多中小微企業已經小商鋪都倒閉了不少,全國失業人數也增加了很多。如果國家能針對性發放部分疫情補貼,將在一定程度上,促進社會保障和刺激國民消費力,並且此種做法是有「例」可循的。
確實在疫情期間,很多國家也都給本國公民發放過相應的疫情補貼。比如英國,在疫情期間向每位不能上班的公民,發放了80%的工資補貼,金額最高可以領到每人2500英鎊/月,直至疫情結束;還有加拿大的補貼政策,主要是針對失業無薪的病假者,規定每人每兩周領取900加元,最多可以領取15周。
從其他國家的補貼政策中可以看出,有些補貼政策是為保障公民基本生活「雪中送炭」,有些則是針對疫情期間失業帶來的損失,作為彌補。
對此,國家財政部(財建函〔2020〕第106號)作出了具體回應,"朱徵夫委員所提議的疫情補貼政策,在現有的扶持政策措施中也已經有所體現"。其實在疫情發生後的第一時間裡,國家就已經採取了綜合性供需等措施,幫助推動消費經濟和生產經濟的復甦。
減稅降費,延緩社會保險的繳納時間
新冠疫情作為本年度最為重大的公共衛生危機,對全國經濟體系造成了嚴重的供給困難。為了減小疫情對國民經濟運行的影響,推動全國各類企業單位有序復工復產,國家採取了一系列減稅降費以及社保費用緩繳的措施。
比如對小規模納稅人減免了增值稅,延緩部分小微企業以及個體商戶所得稅的繳納時間等,幫助各類中小微企業和個體商戶渡過難關。並且政府應「加大減稅降費力度」的要求,將前期計劃在6月底結束的減稅降費政策的執行期限,全部延長至2020年年底;將所得稅的繳納期限也全部延緩至2021年。
除此之外,為了減輕企業社保費用的繳納負擔,財政部還配合人社部、醫療保險部,對部分企業社保費用採取了階段性減免政策;為提高各單位職工的返崗率,還允許部分生產經營困難的企業,申請緩繳社保費用措施,從而有效緩解了企業的復產復工壓力。
補貼困難群眾,擴大地方消費能力
2020年疫情爆發之後,為了保障低保戶、流浪乞討人員、孤兒等各類特困人員的基本生活,財政部立即下撥了1664.53億元,用作救助困難群眾的補助資金,並加大力度對各地區開展了階段性的臨時補貼增支,按照規定比例分別給予補助。
另外,為了擴大地方的消費能力,和提高地方財政的保障能力,國家財政部還增加1萬億的赤字規模,以及發行1萬億的國債,共計2萬億全部轉到地方,用於刺激各地區的消費力。據了解,部分地區還積極響應國家的促消費政策,制定採取了消費券發放等相關措施。
由此可見,關於朱徵夫委員所提出的「2000元疫情補貼」政策,在國家目前已實施的政策措施中,確實早已有所體現。如今隨著各種相關扶持政策的落實推行,各地方的生產和消費得到了明顯回溫,經濟內循環也已逐漸趨向正常。
但對於朱徵夫委員的提案,財政部也表示,會將該提案研究作為儲備政策,若疫情劇烈反覆發生,再出現嚴重的經濟異常狀態時,可針對該提案研究其可行性。
(本文由財經先聲原創出品,未經許可請勿轉載。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