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鄭光傑,是黔南州甕安縣人民檢察院副檢察長,也是甕安縣珠藏鎮新興村的駐村工作隊長。2018年1月13日,根據縣委、政府的安排,我來到了這裡,開啟了三年扶貧工作。
剛接到通知時,我連新興村在什麼地方都不知道,用手機查了半天才知道就是原來的木引槽鄉。單位領導在為我送行時,一直拉著我的手說:「這次去新興村的七個人,你要帶好,打好脫貧攻堅這場硬仗,彰顯出檢察擔當。」 到村裡後,我被分配到油房村民組,村幹部把我交給了村民組長,組長就帶著我到每一家去走訪。通過幾天的走訪,我基本摸清了村民的情況。
鄭光傑(右二)核實扶貧政策的幫扶情況
何召烈是2015年脫貧的建檔立卡戶,家裡有四口人,夫妻倆在家務農,兒子在貴陽務工,孫女在村裡上小學,兒媳已同兒子離婚多年。老何雖然已五十多歲,但身體很好,閒時愛喝酒。平時在農忙時經常開著自己的旋耕機幫助附近的村民耕地,每畝能收入100多元,妻子負責飼養家裡的10多頭豬。老何在組裡有一定的號召力。在走訪中,我有意在老何家多逗留一會兒,給他宣傳講解相關政策。
鄭光傑(左二)走訪村民了解其家庭情況
2018年1月27日,我同單位的幾名同志冒著凍雨寒風,步行2個小時來到老何家,我們頭上身上都結著冰,手裡還拿著要粘貼的明白卡。剛一推開門,老何就驚呆了,看著,我忙說:「凝凍很大,一來看看你家怎麼樣?二來同你核對一下去年的收入。」 老何這次是真的感動了,連忙把我們拉進屋裡:「這麼大的凝凍,你們怎麼還要上來?無論如何先喝一杯酒,暖暖身子再說。」說著往爐子裡添了些柴,火光映在老何的臉上,紅紅的,一閃一閃。 在同老何核對收入時,他首次這麼配合,沒有一句怨言和牢騷,臨走時他從裡屋拿了一些草繩來,提醒我們拴在鞋子上,說這樣防滑。我問他:「春節後有一個農業技術培訓,你參加嗎?」他肯定地說:「參加。」
何召烈的新房子
從這時起,我同老何算是交上朋友了,他們家的情況和計劃都對我講,我也認真幫他分析和提供資料信息。他的兒子在外打工也開始選擇一些需要一定技術的工作學著幹,他自己在養豬上也有了進展,今年還把自己的住房由平房改造成兩層的樓房,室內的家具也煥然一新。 現在見到老何,他還是那樣豪爽,還是那麼愛喝酒,只是牢騷怪話少了很多……鄭光傑
整理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盧泰銘
編輯 何濤
見習編輯 周睿
編審 田旻佳 王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