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扶貧故事」現在,老何的牢騷話變少了丨甕安縣珠藏鎮新興村...

2020-12-23 天眼新聞

我叫鄭光傑,是黔南州甕安縣人民檢察院副檢察長,也是甕安縣珠藏鎮新興村的駐村工作隊長。2018年1月13日,根據縣委、政府的安排,我來到了這裡,開啟了三年扶貧工作。

剛接到通知時,我連新興村在什麼地方都不知道,用手機查了半天才知道就是原來的木引槽鄉。單位領導在為我送行時,一直拉著我的手說:「這次去新興村的七個人,你要帶好,打好脫貧攻堅這場硬仗,彰顯出檢察擔當。」   到村裡後,我被分配到油房村民組,村幹部把我交給了村民組長,組長就帶著我到每一家去走訪。通過幾天的走訪,我基本摸清了村民的情況。

鄭光傑(右二)核實扶貧政策的幫扶情況

何召烈是2015年脫貧的建檔立卡戶,家裡有四口人,夫妻倆在家務農,兒子在貴陽務工,孫女在村裡上小學,兒媳已同兒子離婚多年。老何雖然已五十多歲,但身體很好,閒時愛喝酒。平時在農忙時經常開著自己的旋耕機幫助附近的村民耕地,每畝能收入100多元,妻子負責飼養家裡的10多頭豬。老何在組裡有一定的號召力。在走訪中,我有意在老何家多逗留一會兒,給他宣傳講解相關政策。

鄭光傑(左二)走訪村民了解其家庭情況

2018年1月27日,我同單位的幾名同志冒著凍雨寒風,步行2個小時來到老何家,我們頭上身上都結著冰,手裡還拿著要粘貼的明白卡。剛一推開門,老何就驚呆了,看著,我忙說:「凝凍很大,一來看看你家怎麼樣?二來同你核對一下去年的收入。」  老何這次是真的感動了,連忙把我們拉進屋裡:「這麼大的凝凍,你們怎麼還要上來?無論如何先喝一杯酒,暖暖身子再說。」說著往爐子裡添了些柴,火光映在老何的臉上,紅紅的,一閃一閃。   在同老何核對收入時,他首次這麼配合,沒有一句怨言和牢騷,臨走時他從裡屋拿了一些草繩來,提醒我們拴在鞋子上,說這樣防滑。我問他:「春節後有一個農業技術培訓,你參加嗎?」他肯定地說:「參加。」

何召烈的新房子

從這時起,我同老何算是交上朋友了,他們家的情況和計劃都對我講,我也認真幫他分析和提供資料信息。他的兒子在外打工也開始選擇一些需要一定技術的工作學著幹,他自己在養豬上也有了進展,今年還把自己的住房由平房改造成兩層的樓房,室內的家具也煥然一新。  現在見到老何,他還是那樣豪爽,還是那麼愛喝酒,只是牢騷怪話少了很多……鄭光傑

整理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盧泰銘

編輯 何濤

見習編輯 周睿

編審 田旻佳 王琳

相關焦點

  • 「我的扶貧故事」產業發展我帶路,百般嘗試終結果丨甕安縣珠藏鎮榮...
    「榮院有個劉一肩,帶頭致富我當先;苦口婆心勸著做,幾經周折訂單籤;在家農戶爭著種,產業發展靠大家。」我,就是黔南自治州甕安縣珠藏鎮榮院村的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劉尚泊。2017年,我開始成立萬家藏肉兔專業合作社,當起了「兔老闆」,籌集資金新建圈舍,做起了致富帶頭人,帶頭養起了兔子,賺了10多萬。肉兔養殖有了這麼一個鮮活的例子,大家也都相信肉兔可以賺錢了,於是在我的帶動下,榮院村有7個養殖大戶都跟著我養兔呢。
  • 「我的扶貧故事」小糖果也能解決大問題丨甕安縣珠藏鎮高龍村駐村...
    我叫盧錫江,是甕安縣水務局駐珠藏鎮高龍村脫貧攻堅工作隊隊員。經常有親朋好友問我駐村做了些什麼?我說:「沒做什麼,就是發糖。」我到村裡的那天,群眾給我了一顆糖,大家可別小看了這糖。小糖果,也能解決大問題!我下沉的網格是我的老家。
  • 【我的扶貧故事】李慶軍:築牢住房安全屏障 託起鄉村振興夢想
    我叫李慶軍,當時剛到甕安縣市場監督管理局工作,是一名普通的工作人員,很榮幸地參加了這場消除貧困的最後衝鋒戰。在寒風凜冽的初春裡,我從縣城驅車近2個小時到達珠藏鎮清香村,我的扶貧故事就從這裡講起。按照縣扶貧開發領導小組「鄉村網格化」的要求,整組劃分為三個網格,我和時任珠藏鎮政法委書記李遠、縣市場監督管理局的一位老同志石正權負責這三個網格。我個人負責的網格有27戶,其中建檔立卡戶就有12戶,是當時整個駐村工作隊包保建檔立卡戶數最多的。
  • 「我的脫貧故事」產業扶貧政策送到家|織金縣珠藏鎮新莊村村民魯明學
    幸好駐村幹部把產業扶貧政策送到我家,帶我去參加養殖培訓,為我們謀出路,讓我在家發展養豬產業,不然到現在我還不知做什麼養活整個家庭,根本就談不上脫貧。非常感謝幫扶幹部的用心用情,把國家的好政策落實到我們身上我叫魯明學,屬於織金縣珠藏鎮新莊村罕嘎組建檔立卡貧困戶,2014年之前,我空有一身蠻力,由於自身缺發展資金和一技特長。加之家中有兩個年邁的老人需要照顧,所以整個家庭的生計只能靠在外打臨工養活。
  • 「我的扶貧故事」投身扶貧工作 盡心建設家鄉丨甕安縣江界河鎮銅鑼...
    近幾年臨近春節,我經常收到來自甕安縣江界河鎮銅鑼村村民的電話,邀請我去吃「刨湯肉」。一則是老鄉情誼,二則是這幾年脫貧攻堅的幫扶加深了幹群關係,但卻因種種原因未能成行。方梅(中)到群眾家中走訪了解情況我叫方梅,2017年10月8日,對我而言是一個特殊的日子。根據組織安排,我被派到甕安縣江界河鎮銅鑼村參與脫貧攻堅工作,成為駐村工作隊的一員。
  • 新興村來了「新老師」
    「讀書改變了我的命運,讓我從偏遠山區走出來成為一名稅務幹部,我希望孩子們也能通過讀書收穫美好的未來。」貴港市港南區稅務局幹部韋美喬是港南區橋圩鎮新興村的一名扶貧工作隊員,去年春天,她來到新興村後發現該村教育基礎設施薄弱,師資緊缺。
  • 「我的扶貧故事」甕安縣永和鎮後壩村楊章俊:見證鄭邵兵從名人到...
    我是甕安縣永和鎮後壩村駐村幹部楊章俊,說起鄭紹兵,在後壩村垛雷組,他算得上是「名人」一個,附近的寨子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初識鄭紹兵,是在2016年的秋天,根據工作安排,我與單位同事一起到永和鎮後壩村開展結對幫扶工作,在我的結對幫扶名單中,就有鄭紹兵戶,就這樣,開啟了我長達4年的結對幫扶故事。初到鄭紹兵家時,映入眼球的是一棟破舊的磚木房,雜草叢生的土院壩和搖搖欲墜的豬牛圈。
  • 我只是一個農民——記基層公務員老何的廉潔故事
    老何是一名五十多歲的基層公務員,負責個體戶註冊登記、消費維權等,他的廉潔故事在周邊鄉鎮都有所傳頌,尤其是他對家人親屬防腐清廉的嚴格要求更是讓人信服。老何是家裡唯一一個讀過書的孩子,畢業後他回到農村,紮根基層。
  • 「我的扶貧故事」陳仕群:儘管荊棘遍布 也阻擋不了前行的腳步
    我叫陳仕群,是甕安縣發展和改革局一名工作人員。2018年9月,我成為建中鎮保護村駐村工作隊駐村隊員,負責保護村大元子組的脫貧攻堅工作。保護村大元子組共有40戶群眾,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18戶,摸清每一戶貧困戶的情況是首要任務。
  • 「我的脫貧故事」新路 新房 新生活|甕安縣天文鎮烏江村建檔立卡戶...
    我叫朱前倫,是黔南甕安縣天文鎮烏江村龍井灣組的一個普通農民。  以前,我一家四口都住在幾間木結構的老房子裡,直到2014年,在黨和政府扶貧政策的支持下,在扶貧工作人員的幫助下,我的生活迎來了轉機。  被識別為建檔立卡戶之後,包保我的扶貧幹部陳應同志就十分積極地聯繫我們,將我們家納入入戶道路硬化項目,在政府的牽頭出資下,沒多久施工隊就上門了。施工隊效率很高,一兩天之後我家門口就有了一條平平整整的入戶道路,送施工隊走的時候我一直在不停地說謝謝,現在家裡的老人出門也放心了,我雨天扛著東西走在上面也不費勁了。
  • 「我的脫貧故事」「大手」牽「小手」,才有詩和遠方︱甕安縣銀盞鎮...
    我叫劉坤麗,是甕安縣銀盞鎮銀盞社區的建檔立卡戶。「大手牽小手,才有詩和遠方。」以前總是不太明白這句話的含義,後來自己親身得到了國家出臺的相應扶貧政策幫助,我才徹底明白了句中的「大手」「小手」的意義。  「大手」是國家體恤百姓、帶動國民走向幸福生活的「精準扶貧」政策;「小手」是想跟上國家發展速度一起努力的國民。   2015年,我是貴州省甕安縣銀盞鎮銀盞社區大林組剛考出去的一名大學生。
  • 看老何教你怎麼記單詞
    >「老何講解」:time這個詞在日常生活中太常見了。「例句背誦卡」:Bring「基礎含義」:帶來,取來,提供「老何講解」:有一些動詞,我們在理解它們時以單詞bring為例, 它的最根源的含義是「從一個位置變另一個位置(說話的對象)」,視覺上有一個從遠變近的效果。「延伸含義」:建立基礎含義的概念之後,其它含義基本上都是這個含義的延伸。
  • 「我的扶貧故事」擔當使命 倍感光榮丨黃平縣紙房鄉向心村第一書記...
    我叫何興明,帶著「一宣六幫」的駐村使命職責,我被派到了紙房鄉向心村擔任第一書記,在這已有三年之久的工作中,與村「兩委」和同步小康工作隊員一道,以宣傳黨的方針政策為己任、以人民群眾奔小康為目標的激情鬥志,為民辦事服務促脫貧。
  • 「我的扶貧故事」用青春書寫無悔華章丨黃平縣紙房鄉向心村駐村...
    紙房鄉位於黃平縣城西北部,距縣城直線距離38公裡,公路裡程67公裡,是兩州一地區三縣交界處,東界遵義地區餘慶縣白泥鎮,南接本縣平溪鎮,西與黔南州甕安縣猴場接壤,北與遵義地區餘慶縣龍溪鎮相鄰。對於紙房,我很陌生。
  • 「我的扶貧故事」只要用心就沒有脫不了的貧丨 德江縣穩坪鎮鮓魚村...
    第一次到最基層工作的我,一開始並不知道怎麼去和群眾交流,溝通,這使我著實苦悶了一段時間。在一次參加群眾會後,我恍然大悟,群眾愛聽的是國家的政策、方針,而不是大道理、誇誇其談。於是在接下來一段時間,我惡補了農村危房改造、易地扶貧搬遷、產業發展等一系列政策,不斷向村裡的幹部請教,提升了自己的業務水平。光提升業務水平還不夠,群眾對駐村幹部不買帳工作也難開展。
  • 「我的扶貧故事」凱府村變好變美了丨岑鞏縣凱本鎮凱府村副主任文...
    我叫文散忠,是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岑鞏縣凱本鎮凱府村的副主任。現在,村裡的群眾有了勤勞致富的觀念,錢袋子也鼓得大了;山村裡新建了一幢幢磚瓦房、小洋樓;村裡有了休閒娛樂場所,村民們悠閒地下象棋、跳廣場舞……凱府村真的變了,變好變美了。  而在之前,凱府村的一些自然寨、組產業結構單一,還存在著一些在溫飽線上掙扎的貧困人口。
  • 「我的扶貧故事」謝閎安:讓精神病患者徹底改變人生
    我叫謝閎安,是甕安縣永和鎮人民政府的一名普通幹部。2014年,我還是一名剛剛進入公務員隊列的新人,有幸自始至終的參與脫貧攻堅這場榮譽的戰鬥。那一刻我明白了,有一種工作叫走村入戶,有一種幫扶叫用情用心,有一種幸福叫貧困戶的微笑。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在路上丨興義思源實驗學校教師李鳳昌
    我叫李鳳昌。2000年7月,師範畢業後成了一名鄉村教師,分配到興義市泥凼鎮梨樹中心小學教書,在鄉村學校一呆就是17個春秋。就在這一年,何德祥成了我的扶貧幫扶對象。  何德祥是興義市泥凼鎮經堂村電灣組的建檔立卡貧困戶。
  • 「我的扶貧故事」丨把「駐」村變「住」村|遵義市匯川區松林鎮新莊...
    初到新莊村,看著眼前的狀況——省級貧困村、山高坡陡、交通閉塞、生產條件落後、經濟基礎薄弱……如何當好這個第一書記,我心裡很忐忑,有些不知所措。   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我深知這一道理。為儘快進入工作狀態,我進村後的第一件事,就是走村串戶到群眾家拉家常、摸情況。
  • 「我的扶貧故事」滴水穿石:扶貧路上永不言棄|羅甸縣龍坪鎮下儒村...
    我叫黃呈江,是羅甸縣龍坪鎮下儒村駐村第一書記。   路漫漫,漫道雄關再回首;風蕭蕭,鉤沉歲月湧向前。我的脫貧攻堅故事裡,沒有波瀾壯闊的場景,只有平凡的點點滴滴。但是這些平淡無奇的鏡頭卻深深地鐫刻在我人生記憶裡,抹之不去。我當過教師,做過編輯、記者、講師,但是,我人生中最寶貴的一次歷練,最可貴的一段人生經歷卻是參加脫貧攻堅。2018年2月,我有幸投身到龍坪鎮下儒村的脫貧攻堅工作中,任第一書記、網格員。出生在邊遠農村的我,仰望過狹長的天空,薅過草,砍過柴,掌過犁,經歷過貧窮生活的洗禮。所以對於參與扶貧工作這項神聖的使命,情有獨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