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扶貧故事」投身扶貧工作 盡心建設家鄉丨甕安縣江界河鎮銅鑼...

2020-12-25 天眼新聞

近幾年臨近春節,我經常收到來自甕安縣江界河鎮銅鑼村村民的電話,邀請我去吃「刨湯肉」。一則是老鄉情誼,二則是這幾年脫貧攻堅的幫扶加深了幹群關係,但卻因種種原因未能成行。  最近有機會再次回到家鄉,看到一條條平坦整潔的水泥路通村到戶,一盞盞庭院路燈如繁星照亮每家每戶,一幢幢房屋朱簷碧瓦,家家戶戶通上了自來水,廣場上不時傳來老人、孩童們的歡聲笑語……這美麗的場景讓我感到無比的欣慰。

方梅(中)到群眾家中走訪了解情況

我叫方梅,2017年10月8日,對我而言是一個特殊的日子。根據組織安排,我被派到甕安縣江界河鎮銅鑼村參與脫貧攻堅工作,成為駐村工作隊的一員。作為從小生長在銅鑼中火壩的農家女孩,有這麼好的機會回來建設家鄉,暗下決心要為家鄉的變化竭盡全力,幫助家鄉擺脫貧困。  進村第一天,在村主任的帶領下,我和我的搭檔「何大哥」,背上「為人民服務」的挎包,帶上小本子,馬不停蹄走訪我們所負責的片區,對群眾「一達標、兩不愁、三保障」情況開展排查。

方梅(左)與同事攜手村民一起搞建設

在走訪大窩凼組時,看見一個老人彎著腰,肩上挑著沉重的水桶,艱難地一步一步向我們走來,看見我們,他揚起布滿滄桑的臉高興地和我們打招呼。  在交談中得知老人叫餘明江,70多歲了,每年秋天過後就缺水,都要挑水喝。生長在銅鑼,我深知這裡山高地薄水源少,季節性缺水是普遍存在的。解決吃水難,保障飲水安全,是目前急需解決的問題。

方梅(右)到群眾家中走訪了解情況

我立即把大窩凼組的情況向村支兩委反映並上報了工作隊,積極向上爭取資金和政策。很快,飲水工程項目建設就批覆下來了,我歡天喜地迫不及待想把這個好消息告訴大家,立即到負責片區的各個村民組組織召開會議,和大家商討修建水池的事情。但會上鄉親們的話語,卻潑了我一頭的冷水。  「又要來修水池啊?怕是和上次一樣修來裝月亮哦」,「我不同意哈,上回拉的那些水管,到現在我犁地都不方便」,大家你一言、我一語就這樣不歡而散。村民的質疑、不認可和反對,瞬間擊碎了我改變家鄉的美夢,也疑惑這麼好的政策,大家為什麼不支持反而會反對呢?  村主任向我們說到:「2014年以前,大部分村民組主要靠挑水喝,取水的道路滿是泥土,有些村民組甚至沒有水,要到其他村民組挑水。對於吃水難的問題政府也採取了措施,實施了飲水工程,但由於管理不當等原因,修建的水池荒廢了,也就引起了群眾的不滿」。  面對這樣的情況,我並沒有放棄,到各家各戶當起了「說客」。把這次的「動真來實」向大家一一說明。對思想工作難做的羅開學戶,更是「三顧茅廬」,連他家那三條對我第一次來訪時惡狠狠的狗兒,到最後也是擺尾歡迎。為打消大家對以往工程質量的顧慮,採取了群眾自建參與實施的方式,不僅能把控工程質量,還能讓他們就地就業領取工資,一舉兩得。得知這一消息後,最初反對意見最大的羅開學反而是最積極的了,主動加入到修水池的隊伍中。  經過我和隊員們及群眾的不懈努力,短短半年時間,銅鑼村新建儲水池33口,儲水4230立方米,安裝管道65000米,安裝水錶1200套,實現了戶戶通自來水。銅鑼村吃水難的問題徹底的得到解決。

村子裡發展的銀杏產業

飲水得到了保障,群眾們的態度紛紛轉變。在建設通組路時,沒有路基的村民組群眾也積極參與,這家出1000元,那家出2000元,在幹群協作下,銅鑼村實現了組組通公路,家家通水泥路。2017年至今,銅鑼村範圍內共硬化組組通道路14條15.7公裡,建設串戶路硬化6500平方米,群眾出行得到極大改善,徹底解決全村出行難的問題。  以前銅鑼村山高地薄,水資源缺乏,常年乾旱不見雨,發展傳統產業處處受限。水得到保障、道路通了後,村子裡的產業也發展起來了。  我們做好宣傳動員工作,優先選擇有種植意願的農戶發展種植,通過公司租用農戶土地,負責統一收購,群眾參與種植、管理和採摘,管好自己的一畝三分田,每畝地就能增收1000元左右,把群眾的風險降到最低,真正做到「旱澇保收」。今年全村發展種植藥用銀杏709畝,群眾增收70餘萬元。  「自己的土地不僅能收租金,還能給銀杏除草、採摘銀杏葉等打工掙錢,不用投一分錢,這真是一個不虧本的買賣。」銅鑼村高坎子組的餘仕華拿著剛發到手的採摘銀杏葉的工資激動的說道。  如今,看著家鄉極大的變化,並不是我一己之力為之,而是所有駐村隊員和村民共同的努力換來的成果。我心裡有太多的感謝,感謝可親可愛的每一個戰友,這幾年默默的傾情付出;感謝鄉親們的支持和信任與理解。我堅信有國家對鄉村建設的大力支持,幹部對群眾的真心幫扶,群眾靠勤勞雙手發家致富的苦幹,我的家鄉會迎著新時代的步伐,發展得更加美好!

通訊員 方梅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盧泰銘整理編輯 劉思博

編審 楊儀 李劼

相關焦點

  • 扶貧故事丨家鄉脫貧是我最大的心願
    冷緒中作為中國二十冶派駐沿河縣扶貧掛職幹部,自2019年4月掛任沿河縣副縣長以來,一心撲在了扶貧工作上,通過深入調研,他量身定做了一系列幫扶舉措,爭取和撬動各類資源,為沿河縣打贏脫貧攻堅戰、脫貧摘帽貢獻智慧和力量。勤走訪:釐清扶貧工作思路群眾的生活怎麼樣?收入怎麼樣?扶貧工作怎麼幹?剛到沿河縣的冷緒中腦海裡一直縈繞著這些問題。
  • 「我的扶貧故事」現在,老何的牢騷話變少了丨甕安縣珠藏鎮新興村...
    我叫鄭光傑,是黔南州甕安縣人民檢察院副檢察長,也是甕安縣珠藏鎮新興村的駐村工作隊長。2018年1月13日,根據縣委、政府的安排,我來到了這裡,開啟了三年扶貧工作。   到村裡後,我被分配到油房村民組,村幹部把我交給了村民組長,組長就帶著我到每一家去走訪。通過幾天的走訪,我基本摸清了村民的情況。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路上譜芳華丨鎮遠縣報京鄉扶貧工作站劉雪
    我叫劉雪,2017年剛從大學畢業的我,帶著對新生活的期待和基層工作的嚮往,來到了貴州省100個貧困鄉鎮之一的黔東南州鎮遠縣報京鄉工作,開始了忙碌而充實的扶貧生活。儘管負責的扶貧工作多而雜,但我卻任然保持一顆初心堅守在崗位上,耐心為前來諮詢和辦理業務的幹部群眾服務好。  「我來找扶貧站的劉妹啊……」「謝謝你,劉妹妹。」「辛苦了,劉妹。」……每當聽到前來辦事的幹部群眾這樣親切地叫我,瞬間也感覺充滿了力量。
  • 「我的扶貧故事」勇立時代潮頭 爭做時代先鋒丨綏陽縣優秀共產黨員...
    所在企業及其基層組織先後被授予「貴州省建築業100個骨幹企業」、「非公有制經濟優秀企業」、「2018年綏陽縣脫貧攻堅優秀扶貧企業」、「詩鄉先鋒」、「工人先鋒號」、「先進基層黨組織」、「尊師重教典範」等榮譽。「扶貧扶志,調動扶貧對象勞動生產積極性」是我在脫貧攻堅中的工作思路之一。
  • 「我的扶貧故事」滴水穿石:扶貧路上永不言棄|羅甸縣龍坪鎮下儒村...
    我叫黃呈江,是羅甸縣龍坪鎮下儒村駐村第一書記。   路漫漫,漫道雄關再回首;風蕭蕭,鉤沉歲月湧向前。我的脫貧攻堅故事裡,沒有波瀾壯闊的場景,只有平凡的點點滴滴。但是這些平淡無奇的鏡頭卻深深地鐫刻在我人生記憶裡,抹之不去。我當過教師,做過編輯、記者、講師,但是,我人生中最寶貴的一次歷練,最可貴的一段人生經歷卻是參加脫貧攻堅。2018年2月,我有幸投身到龍坪鎮下儒村的脫貧攻堅工作中,任第一書記、網格員。出生在邊遠農村的我,仰望過狹長的天空,薅過草,砍過柴,掌過犁,經歷過貧窮生活的洗禮。所以對於參與扶貧工作這項神聖的使命,情有獨鍾。
  • 「我的扶貧故事」如米「苔花」 扶貧路上綻芳華丨三都縣中和鎮三洞...
    在平凡的扶貧工作中,帶著感情,帶著堅毅,如一朵苔花,在水鄉的扶貧路上默默綻放,帶領水鄉群眾奔走在致富的道路上,用實際行動詮釋扶貧幹部的責任與擔當,這就是我駐村工作寫照。我叫蒙暢,2018年3月,從黔南州民宗局選派到貴州黔南三都縣中和鎮三洞村擔任第一書記。
  • 「我的脫貧故事」新路 新房 新生活|甕安縣天文鎮烏江村建檔立卡戶...
    我叫朱前倫,是黔南甕安縣天文鎮烏江村龍井灣組的一個普通農民。  以前,我一家四口都住在幾間木結構的老房子裡,直到2014年,在黨和政府扶貧政策的支持下,在扶貧工作人員的幫助下,我的生活迎來了轉機。  被識別為建檔立卡戶之後,包保我的扶貧幹部陳應同志就十分積極地聯繫我們,將我們家納入入戶道路硬化項目,在政府的牽頭出資下,沒多久施工隊就上門了。施工隊效率很高,一兩天之後我家門口就有了一條平平整整的入戶道路,送施工隊走的時候我一直在不停地說謝謝,現在家裡的老人出門也放心了,我雨天扛著東西走在上面也不費勁了。
  • 「我的扶貧故事」洋芋香 扶貧幹部心裡甜丨惠水縣濛江街道上龍村駐...
    我叫毛華智,是貴州黔南州惠水縣濛江街道上龍村駐村工作隊隊長。老羅高興地說著他家的變化今年九月的一天,我聯繫幫扶的苗族群眾老羅又送來了一袋玉米地裡套種的洋芋,怎麼推辭也不行,老羅用帶著民族口音的話說:你們平時不也送了許多吃的用的給我嗎?你們不要的話是 「幹(看)不起人!」無奈之下,只好收下。
  • 扶貧故事丨「扶貧小白」的「四種身份」
    簡介:2017年,中冶建工派駐徐貽擔任貴州沿河土家族自治縣副縣長,以「四種身份」開展定點扶貧工作。掛職期間,徐貽多次走訪調研部分村鎮落後現狀,不斷優化農村布局,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徐貽利用白天時間調研,下鄉入戶,晚上則認真研讀中央、省市的一些扶貧文件,掌握最新的扶貧政策。通過下鄉入戶、走訪調研,徐貽整理了過去幾年沿河城市建設情況,也理清了開展扶貧工作的思路。
  • 「我的扶貧故事」陳仕群:儘管荊棘遍布 也阻擋不了前行的腳步
    我叫陳仕群,是甕安縣發展和改革局一名工作人員。2018年9月,我成為建中鎮保護村駐村工作隊駐村隊員,負責保護村大元子組的脫貧攻堅工作。保護村大元子組共有40戶群眾,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18戶,摸清每一戶貧困戶的情況是首要任務。
  • 「我的扶貧故事」我要做扶貧一線上催人奮進的「鼓手」|都勻市小圍...
    8月10日,我就接到駐村通知後,8月12日,安排好中心各項工作後,我與中心其他三名同志來到都勻市小圍寨村,成為了一名駐村隊長。鄭紅英由於都勻市融媒體中心是新成立的單位,如何打好這場脫貧攻堅戰,作為一名新聞工作者,我認為,投身到精準扶貧這項偉大事業中,不僅是一次自我鍛鍊、自我提高、自我升華的機會,更是一名新聞從業者的榮光。
  • 「我的扶貧故事」漫漫扶貧路 切切家鄉情丨丹寨縣揚武鎮黨委書記康...
    參加工作20餘年我都在揚武鎮度過,時代賦予我們機會,讓我們得以參與到脫貧攻堅這偉大的事業中,幾多耕耘、幾多艱辛,收穫滿滿,看到家鄉一天天發展變化、看到老百姓生活一天天變好,我深深體會到是脫貧攻堅改變了這裡千百年來的面貌,摘掉了貧困的「帽子」。
  • 「我的扶貧故事」群眾的讚揚,是對我扶貧工作的認可丨劍河縣久仰鎮...
    「在我們村,上至老人,下至孩童,幾乎每一個人都認識小楊,小楊的工作是做得比較好的,得到了大家的認可。」久仰村村民邰新銘對別人說到。當聽到這些讚揚時,我心裡感到無比欣慰。我叫楊通躍,是劍河縣久仰鎮久仰社區脫貧攻堅隊隊長。
  • 扶貧故事丨累倒在扶貧路上的「第一書記」
    扶貧故事丨累倒在扶貧路上的「第一書記」 2020-12-15 17:2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我的扶貧故事」點燃鄉親們希望,以夢為馬不負韶華丨鎮遠縣陽鎮...
    我叫何梅,懷揣著對未來生活的憧憬和對家鄉熱土的眷戀,2017年11月我研究生畢業後,成為了貴州黔東南鎮遠縣陽鎮的一名結對幫扶幹部、同步小康駐村隊員、扶貧專幹。在任務繁重但意義重大的扶貧領域,一步一個腳印,走過了一段平凡不尋常的歲月。
  • 「我的脫貧故事」我兒子也成了扶貧幹部丨興仁市百德鎮銀廠村村民...
    我聽了這個消息以後立馬就向銀行貸款了5萬元用來發展養殖,除去買牛的錢,剩下的部分還購置了辣椒加工的機械,利用鄉鎮趕集的時候擺攤為別人加工辣椒。後來自己買來幹辣椒加工,我的辣椒質量好,大多數顧客都是回頭客,生意也越來越好,家裡以前欠下的債慢慢還清了,我的家庭生活也越過越寬裕了。
  • 「我的扶貧故事」全心全意做好「文軍扶貧」聯絡員丨荔波縣洪江村...
    看望慰問重病貧困戶(中)2019年1月,我來到黔南州荔波縣,任朝陽鎮洪江村第一書記。到洪江後,我堅定理想信念,堅守「文軍扶貧」路子,積極呼籲社會各類「文軍」關注洪江、關愛洪江,紮根當地全心全力辦實事。  鞏固扶貧成效 文軍助力脫貧  雖然洪江村在2018年底脫貧出列,但底子薄,脫貧攻堅任務依然艱巨,我藉助自己多年在教育系統工作中積累的知識,充分利用「文軍」優勢,鞏固扶貧成效。  開展就業扶貧。
  • 「我的扶貧故事」黨員教師大家訪 教育扶貧助成長|黔南州貴定縣...
    我叫羅雯,是貴州省黔南州貴定縣雲霧幼兒園的一名黨員教師,同時也是雲霧鎮平伐村新東三組精準扶貧大家訪教師。羅雯(左一)在建檔立卡戶家中詢問近期生活、身體狀況,並提醒她們查收該年的教育資助。2018年9月,我來到雲霧幼兒園工作。入職後,我便包保幫扶平伐村40戶農戶,其中有2戶是建檔立卡貧困戶。當天傍晚,我便到包保的農戶家中開展大家訪。
  • 【我的扶貧故事】李慶軍:築牢住房安全屏障 託起鄉村振興夢想
    春風吹,戰鼓擂,扶貧一線逞英豪。2018年1月,一場千餘人參加的脫貧攻堅動員大會,聲勢浩蕩、激情澎湃,吹響了甕安縣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的衝鋒號角。我叫李慶軍,當時剛到甕安縣市場監督管理局工作,是一名普通的工作人員,很榮幸地參加了這場消除貧困的最後衝鋒戰。在寒風凜冽的初春裡,我從縣城驅車近2個小時到達珠藏鎮清香村,我的扶貧故事就從這裡講起。
  • 「我的扶貧故事」「攢勁」的女鎮長丨息烽縣石硐鎮黨委副書記...
    我生在農村,長在農村,工作在村裡面,積累了一定的農村扶貧工作經驗。2014年11月,組織任命我為石硐鎮黨委委員、副鎮長提名人選。這對我來說,變換的是工作地點,不變的是帶領群眾脫貧致富的初心。張孟碧和同事在工作中初到石硐,身份轉變,工作要求提高,從頭開始,從零做起。白天,進村入戶,了解民情民意;晚上,加班思考,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