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臨近春節,我經常收到來自甕安縣江界河鎮銅鑼村村民的電話,邀請我去吃「刨湯肉」。一則是老鄉情誼,二則是這幾年脫貧攻堅的幫扶加深了幹群關係,但卻因種種原因未能成行。 最近有機會再次回到家鄉,看到一條條平坦整潔的水泥路通村到戶,一盞盞庭院路燈如繁星照亮每家每戶,一幢幢房屋朱簷碧瓦,家家戶戶通上了自來水,廣場上不時傳來老人、孩童們的歡聲笑語……這美麗的場景讓我感到無比的欣慰。
方梅(中)到群眾家中走訪了解情況
我叫方梅,2017年10月8日,對我而言是一個特殊的日子。根據組織安排,我被派到甕安縣江界河鎮銅鑼村參與脫貧攻堅工作,成為駐村工作隊的一員。作為從小生長在銅鑼中火壩的農家女孩,有這麼好的機會回來建設家鄉,暗下決心要為家鄉的變化竭盡全力,幫助家鄉擺脫貧困。 進村第一天,在村主任的帶領下,我和我的搭檔「何大哥」,背上「為人民服務」的挎包,帶上小本子,馬不停蹄走訪我們所負責的片區,對群眾「一達標、兩不愁、三保障」情況開展排查。
方梅(左)與同事攜手村民一起搞建設
在走訪大窩凼組時,看見一個老人彎著腰,肩上挑著沉重的水桶,艱難地一步一步向我們走來,看見我們,他揚起布滿滄桑的臉高興地和我們打招呼。 在交談中得知老人叫餘明江,70多歲了,每年秋天過後就缺水,都要挑水喝。生長在銅鑼,我深知這裡山高地薄水源少,季節性缺水是普遍存在的。解決吃水難,保障飲水安全,是目前急需解決的問題。
方梅(右)到群眾家中走訪了解情況
我立即把大窩凼組的情況向村支兩委反映並上報了工作隊,積極向上爭取資金和政策。很快,飲水工程項目建設就批覆下來了,我歡天喜地迫不及待想把這個好消息告訴大家,立即到負責片區的各個村民組組織召開會議,和大家商討修建水池的事情。但會上鄉親們的話語,卻潑了我一頭的冷水。 「又要來修水池啊?怕是和上次一樣修來裝月亮哦」,「我不同意哈,上回拉的那些水管,到現在我犁地都不方便」,大家你一言、我一語就這樣不歡而散。村民的質疑、不認可和反對,瞬間擊碎了我改變家鄉的美夢,也疑惑這麼好的政策,大家為什麼不支持反而會反對呢? 村主任向我們說到:「2014年以前,大部分村民組主要靠挑水喝,取水的道路滿是泥土,有些村民組甚至沒有水,要到其他村民組挑水。對於吃水難的問題政府也採取了措施,實施了飲水工程,但由於管理不當等原因,修建的水池荒廢了,也就引起了群眾的不滿」。 面對這樣的情況,我並沒有放棄,到各家各戶當起了「說客」。把這次的「動真來實」向大家一一說明。對思想工作難做的羅開學戶,更是「三顧茅廬」,連他家那三條對我第一次來訪時惡狠狠的狗兒,到最後也是擺尾歡迎。為打消大家對以往工程質量的顧慮,採取了群眾自建參與實施的方式,不僅能把控工程質量,還能讓他們就地就業領取工資,一舉兩得。得知這一消息後,最初反對意見最大的羅開學反而是最積極的了,主動加入到修水池的隊伍中。 經過我和隊員們及群眾的不懈努力,短短半年時間,銅鑼村新建儲水池33口,儲水4230立方米,安裝管道65000米,安裝水錶1200套,實現了戶戶通自來水。銅鑼村吃水難的問題徹底的得到解決。
村子裡發展的銀杏產業
飲水得到了保障,群眾們的態度紛紛轉變。在建設通組路時,沒有路基的村民組群眾也積極參與,這家出1000元,那家出2000元,在幹群協作下,銅鑼村實現了組組通公路,家家通水泥路。2017年至今,銅鑼村範圍內共硬化組組通道路14條15.7公裡,建設串戶路硬化6500平方米,群眾出行得到極大改善,徹底解決全村出行難的問題。 以前銅鑼村山高地薄,水資源缺乏,常年乾旱不見雨,發展傳統產業處處受限。水得到保障、道路通了後,村子裡的產業也發展起來了。 我們做好宣傳動員工作,優先選擇有種植意願的農戶發展種植,通過公司租用農戶土地,負責統一收購,群眾參與種植、管理和採摘,管好自己的一畝三分田,每畝地就能增收1000元左右,把群眾的風險降到最低,真正做到「旱澇保收」。今年全村發展種植藥用銀杏709畝,群眾增收70餘萬元。 「自己的土地不僅能收租金,還能給銀杏除草、採摘銀杏葉等打工掙錢,不用投一分錢,這真是一個不虧本的買賣。」銅鑼村高坎子組的餘仕華拿著剛發到手的採摘銀杏葉的工資激動的說道。 如今,看著家鄉極大的變化,並不是我一己之力為之,而是所有駐村隊員和村民共同的努力換來的成果。我心裡有太多的感謝,感謝可親可愛的每一個戰友,這幾年默默的傾情付出;感謝鄉親們的支持和信任與理解。我堅信有國家對鄉村建設的大力支持,幹部對群眾的真心幫扶,群眾靠勤勞雙手發家致富的苦幹,我的家鄉會迎著新時代的步伐,發展得更加美好!
通訊員 方梅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盧泰銘整理編輯 劉思博
編審 楊儀 李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