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人不是不解經,反而是尋到了解經的最佳方法

2021-02-07 道中書院

   鬼見愁:那即是條件允許,你還是讓孩子每天讀八到十小時。
     季謙:是的,只要知道讀經的理念,而各方麵條件允許,我建議孩子每天讀經八到十個小時,讀它幾年,或者讀到能包本背誦三十萬字,或者讀到條件不允許為止。所謂條件不允許,或者是其親長不讓他讀,或許孩子抗拒不想讀。
     不只是孩子,即使是大人,如果能有那么半年一年,或兩年三年,可以每天八到十小時讀經,以補其平生之不足,將是終身的大幸福。
     鬼見愁:我們現在來規劃個百年計劃,能讀一百年經的人必然會成為宇宙大才,讀了九十年,沒有出任何成就也是可以理解的,因為沒有經過最後十年的解經。……你讓這群運動員進去之後先讀十年理論不講解試試有沒人反對。
     季謙:原來鬼見愁先生所關心的主題之一是「解經」和「講解」的問題。這真是一大問題,因為古人說「學以致用」,學,就是為了用,背書,就是為了理解。背了書而不理解,怎能用?
     鬼見愁先生真問出了個大問題,但由此也可見鬼見愁先生對讀經教育的理論與實務真的太陌生了。因為凡是「大問題」,往往都是很淺顯的問題,也就是人人不用太多思考,就能注意到的問題。吾人推廣讀經,怎會不知道這個問題?如果連這種問題都沒想過,都尚未解決,怎麼敢大言不慚地跟人談什麼教育?

     反而可以這樣說:百年來的教育在「理解不理解」「實用不實用」這點上出了大盲點,吾人的讀經教育的要旨,就是要解決這個問題。
     請回頭看看最簡單的「一場演講,百年震撼」,已經把這問題說得很清楚了。
     首先,「理解」也就是普通所說的「懂」,這個詞,有多種意義。大分有二,或是接近知識之義,如邏輯數理的懂;或是接近智慧之義,如人文藝術教養德性的懂。當然,這兩種並非截然可分,但總有其各別的傾向。兩種懂皆出於人性之所本具之潛能,故皆有其意義,當以教育之道整體開發之。若兩相衡量之,後者之價值尤高於前者,康德有「實踐理性有優先性」之說,張之洞提「中學為體,西學為用」之議,其微意亦指此高下而言也。
     百年來,專以第一義的懂為標準,大行於教育界,此所以人文衰頹,教化不興,人心敗壞之最深理由也。若再進一步,兒童越小,理解力越弱,記憶力越強。吾人推廣兒童讀經,除了對人類的整體學問有整體的認識之外,對人生的全程發展也要做全盤考量。故一方面對兒童多要求背書,不重視講解。乃至對成人,亦勸先讀經一百遍,再求解釋。這種教學方法,是其來有自的。

     然而,強調讀誦背書,是主張讓人不要去了解經義嗎?非也。正好相反,吾人是為了讓人更方便更深入地了解經義。
     有的人一提到了解經義,就想到要由淺到深,通過訓詁手法,等等。這樣的思考太簡單了,直來直往,一個蘿蔔一個坑,那是教計算機教機器的必要方法,唯一方法。但我們的教育,是面對生命,生命有其奧秘,不可一概而論。難道不訓詁不講解,就不能懂嗎?
    懂有各種懂,有時默默中,似懂非懂的懂,才是一種體會的懂,才是真懂。故任何人讀經,都有他自己當時的懂。讀越多,懂越多。這種懂,懂越多,就懂越深。大人小孩都一樣,有他自己的懂。有時,所懂的不符經文文句的意思,但卻符合人生的智慧。這樣的懂,在訓詁上是不合格的,但在學問上,是可貴的。

     況且,吾人並沒有主張一輩子都這樣讀經背書,讀經久了多了,年紀長大了,即可以看註解,去聽人講說,真正去獲得「知解」上的懂。這時,因為已經有了默默體會的經驗了,其知解的懂得,比較容易轉成智慧的領悟,達到真正讀經的目的。
    最最重要的還有一項,就是解經和背經兩者相互比較,解經是比較有趣而令人暢快的,背經是比較沉悶而令人畏難的。人有「好逸惡勞」之天性,如果開了解經之門了,學生往往不想「死記硬背」了。而兒童背誦的大好時機,很容易就過了,將來一生很難再有機會,有機會也很難再有心思,有心思也很難再有能力,於是背書不多,造成終生遺憾。
    理解,是比較容易的事,尤其對一個「背書高手」,滿肚子都是經典的青少年,解起經來,易如反掌。如果想成「專家」,須學文字聲韻訓詁之學,以他們的「功力」,其實相當容易,而且會覺得富饒趣味。

    總之,吾人不是不解經,反而是尋到了解經的最佳方法。吾人不是不想培養「經生」,反而尋到了成就經生的最佳方法。近世若有人想培養出小學人才,或有人想培養出古典「經學」的「經生」,最好向私塾去找已經背過數萬,乃至數十萬字經典的孩子來教,當會比較順手。
    要精通文字聲韻訓詁,也不是普通人就可成就的。基礎不夠,即使有名師宿儒來教,也很費勁。何況如果沒有一點讀經的底子,對那冷門的學問,也將乏人問津,所謂「經學」將一代不如一代。
    有些「國學班」以教解經和才藝為號召,得了老實大量讀經數年的孩子,教起來特別方便,便以他們為模範。但卻反頭過來,批評老實大量讀經,認為老實大量讀經是在害孩子,還說:還好,這些孩子到我這裡來解經了,廣才了,才有救了。
    天下有這樣說話的道理嗎?
    總之,讀經是一切教育的基礎,讀經不妨礙講解與實用。一天八小時至十小時讀經,正是解經最佳途徑,也是學好才藝的最佳途俓,甚至是回歸體制應考的最佳途徑。所謂「幼而學,壯而行」,古人也沒有說必要現學現賣也。
    生命是奧秘的,人會在時間中成長。大家的教育的目標是一,但達成之路則有多樣,理當隨人各自認定,不必定於一說。大家相互尊重,方是人間美事。且人各有緣,同是一路之人,相互祝福之不及,又何必相爭相譏,弄得勢不兩立呢?
   教育,要用較深較遠的眼光來看,方得其實也。(2014/10/28)

   良心:季謙先生可於十年解經之安排略作解釋,以釋眾人之心。(2014/11/01)
    季謙:請在網上查「文禮書院規劃書」,即可明白全部課程設計。
    湖山樵:以上引用文禮書院規劃方案(簡案)內容,但有幾個疑問想釐清。

    季謙:承問,敬覆如下:
     一,賢謂:「十數本經典之中,須各參詳三至五家註解,未知是細讀還是泛讀,一遍還是多遍,如此二三年的時間足夠嗎?」
    答:細讀泛讀兩觀念甚難定準。所謂各參詳三至五家註解,比一般閱讀而說,是較細。然比專家而說,是較泛。
    以吾所謂「移注」之讀書法(可於網上查所謂「移注法」),當讀至全書一字一句皆能作解(以能翻成白話為準),此則隨人聰明程度,反覆遍數有所不同。
     讀書解文之能力,將隨工夫而有長進,初則慢,後則快。故解此十二部書,兩三年足矣。
     二,賢謂:「凡數家註解,學生自行解讀,若王先生不作指導,是否會攻乎異端之嫌?」
    答:該指導時,當然要指導,唯不一五一十講授耳。
    蓋我自認我之學識不足與古人古注相比,故讓學生自行看註解讀,遇有或文字難解,或義理有疑者,可以提問,或吾為解之,或發與同學共解之,或請專家為解之,若專家亦不能解,則置之以待來者,此讀書消文之常理,甚明白方便,無可憂者也。
    且學生初入門時,即用古來公認之二三種名注,又善養其平和中正之氣以保任終身向學之志,將來精思達理,博涉多優,攻乎異端之過將減至最低也。
     三,賢謂:「承上所言,王先生是新儒家,請問學術方面是用漢學還是宋學,或者直接用新儒家呢?」
     答:吾希望書院學生之治學,無門戶之分,唯當是從。故若漢學精於詁訓,則遵漢學,若宋學精於義理,則遵宋學,此乃新儒家之心量也,實亦自古真儒之雅意也。
    處此時代,中西學問畢陳眼前,人類文明正需重鑄,若尚困於漢宋之爭,何以對得起時代?此乃新儒家之心量也,相信亦自古真儒之雅意也。吾願書院小子謹承而不失耳。
    四,賢謂:「既然自學,請問王先生是如何考核學生的領會?」
     答:既謂之「自學」,即期待凡來吾書院者,皆為志道向學之人,是以隨人盡其所能,自我憤發,不必汲汲考核之也。故吾書院學制中表明,不作制式考核。
     若要知其訓詁之能,則隨機指文令解,是非立判。若要知其義理之悟,間或與之談論,或令其作文,程度可知。至於其性情之養,道業之修,則在言動笑貌之間,睟面盎背,觀其氣象可察其所安也。
     五,賢謂:「對於所列書目,用十年時間讀完,這種功利性,請問王先生是理所當然還是有依有據呢?」
     答:閱讀能力可隨人知識之深廣而長進,讀書速度,當越進越快。
     所列博覽書目,中文從二百部中選一百部,西文從一百部中選五十部,平均一個月讀一至兩本書,我從理上推想,並自己讀書的經驗,是可能的。且古往今來,博學而超乎此量者甚眾,又各人能力有所差異,吾亦不知如何取得依據也,唯姑以此作為標準,以鼓舞學子之志氣,效與不效,或需待十年之後方知也。
    至於是否「功利性」,則要看為學心態,不在於書目與年數之比也。若必欲坐人於「功利」之罪,則來文曾問如何考核,賢者豈亦功利之思乎?又,世界所有學校皆排有功課表,皆當視為功利乎?
    另,此中質問與對答,其背後皆關乎「志道向學」一義。若有此義,萬理俱得,若無此義,百事全乖。此義難言,亦難實現,亦難測量。然此乃書院精神所寄也,唯有德者能為其人以處之,足示其範以導之。亟盼天下有能自處教人之豪賢,當禮聘之以入主書院。吾自慚德量不足,故暫守於此,與諸生同體之共勉之而已。吾曾與諸生入學之函(《致文禮書院學員書》),微表此意,幸賢者有以教之。論讀經教育十大關係(2014/11/03)

   湖山樵:一者、古人讀書,貴在習誦。細讀與泛讀,又怎麼不能界定呢?至於遍數的概念是明確的,總有大約之數。莫非王先生所謂的「解經」,只是將經文翻譯成白話而已嗎?姑且相信,如果只是要求能用白話「解經」,大可回體制學校了。請恕我直言,十二部書,合三至五家註解,起碼也有三十六部書。一個沒有經學基礎的人,二三年能讀好,恐怕連孔墨也難做到。當然,王先生至此還堅信,解經就是以能翻成白話為準,或許是可能的。
  季謙:敬謝指教,受益良多。
   前所呈者,是吾依理想所規劃,蓋因時代如此,前無所承,自作主張,深知德淺才薄,疏陋在所難免。且十年間,能否達成計劃所期,誠不敢保證。
   然竊以為此一為學方向當無大誤,吾與諸生相勉前行,苟力所不逮,中途而廢,但願刻鵠不成尚類鶩,規模初具,先立其大。彼時諸生不過二十三歲,前途尚遠,期待繼此十年之功,舊學商量而加邃密,新知培養更轉深沉也。
   所幸書院之設,不只我此一家,祈望天下有見識有才學者能出辦書院,以多種理念多種方式多方面培養人才,尚可救此一書院之不足。如吾所知龔鵬程先生經營都江堰書院,或段炎平先生所設之曲阜書院,請教授開課程,皆甚有規模,是亦可喜之模式,與吾所為不相礙而可相成也。(2014/11/04)

    湖山樵:二者、每家註解者有自己的觀點,王先生前面已說自學,故有此問。所謂攻乎異端者又豈只是保任終身向學之志而已,恐怕誤入歧途。
    三者、凡學皆有門徑,此豈是門戶之見呢?正是新儒家旁雜而不通,故有此憂!王先生的漢宋之論,已是荒謬。
   四者、古代書院每月皆作考核,何曾是功利之見,此王先生誣我不淺啊。只怕王先生的「領會」含糊不清,耽誤人之子弟罷了。
   五者、古人讀書都有一定的次第,絕不為姑且之事。平均一個月讀一至兩本書,請問王先生是將經典當小說「看」麼?所列百五十部書,用一輩子讀好已屬不易,相信古人亦不敢輕易要求學生如此讀書,王先生卻要求十年讀完,這不是功利又是何物呢?當然,王先生有自己的讀書經驗,權當別論。但請恕我冒昧,王先生既然如此讀書,所讀的書應不止百五十部,不知學問又如何呢?請問讀書不求通達卻求於數量,這不是功利又是何物呢?(2014/11/03)

微信名:道中書院



共學適道|守先待後


微信ID:daozhongdujing



道中書院·2017年秋季招生總公告,詳情請點擊左下方「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極短篇:唐崇榮解經,全盤錯謬
    (iv)事奉:十一奉獻,使神的家有餘,可發展聖工,不需急就章;真正的事奉是參與和犧牲。(v)對文化與社會的貢獻:教會的講臺是社會的良心,讓聖經原則照亮社會。唐崇榮錯了,唐崇榮錯誤一:何六3解經錯誤,先說答案:何六3的主旨不是唐崇榮所謂的「認識追求耶和華」,而是「幹雨(春雨)」(何六3,解經見珥二23)。
  • 回音︱答柳博贇關於《寓意解經》一書的質疑
    《上海書評》於2017年11月6日刊發了柳博贇博士撰寫的「《寓意解經》:一部拙劣譯文佔六成的『專著』」一文,該文對《寓意解經》一書提出了一些批評和看法。作為該書的作者,一方面,我很感謝柳博贇博士對該書的關注,他的指正對我今後的研究是有裨益的。
  • 《寓意解經》:一部拙劣譯文佔六成的「專著」
    要了解早期基督教思想史,奧利金是繞不開的一位重量級人物。然而,比較遺憾的是,漢語學界對奧利金的介紹和翻譯並不多。最近,有朋友提醒我注意一部題為《寓意解經:從斐洛到奧利金》的書(上海三聯書店,2014)。聽聞國內又有奧利金研究的專著出版,我興趣頓起,並從圖書館借出來準備拜讀。查了一下作者李勇的信息,是山西大學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所副教授。
  • 柳博贇︱《寓意解經》:一部拙劣譯文佔六成的「專著」
    要了解早期基督教思想史,奧利金是繞不開的一位重量級人物。然而,比較遺憾的是,漢語學界對奧利金的介紹和翻譯並不多。最近,有朋友提醒我注意一部題為《寓意解經:從斐洛到奧利金》的書(上海三聯書店,2014)。聽聞國內又有奧利金研究的專著出版,我興趣頓起,並從圖書館借出來準備拜讀。查了一下作者李勇的信息,是山西大學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所副教授。
  • 巴蜀文心義舉 為大眾解經
    流沙河認為,為大眾解經,這才是自己做過的一點真正有意義的小事。更讓肖平很感慨的是,沙河老師講授的對象,不是專業的學界後生,而是各階層對古典文化感興趣的市民。「而且他講課沒有保留,把自己多年積累的知識、見解,很真誠地給大家講出來……這種面對大眾的傳道授業解惑,對於文化普及,更是可貴的貢獻。」
  • 【牧師分享】《對聖經解釋之「解經三原則」的認識》
    也就是說在我們解釋某一段經文時,必須注意到整本聖經中其他相關經文的含意,因為我們相信整本聖經都是神所默示的,因此對某段經文的解釋,必須符合整本聖經的啟示,才不致偏離真道,產生極端或異端。當我們運用以經解經的方法時,有三點原則應注意:A、藉參照相同主題或類似的經文,以明白經文的含意。B、以比較清楚的經文去解釋比較晦暗、難懂的經文。
  • 《約翰福音》解經信息開播了!(含音頻)
    然而,約翰福音雖然文辭淺顯,但其神學意義卻深邃無邊,哪怕解經與注釋書籍已經汗牛充棟,仍然少有人對這本福音書真正融會貫通。 本文將對約翰福音的作者、日期、地點、受眾、目的、特徵、結構、神學要義等做一簡要概述。 一、作者 誰寫了這卷書?
  • 【每日解經】五旬節
    同時也會記念神帶領以色列人出埃及的旅程,旅程中包括了人對神的懷疑及人的苦毒,但同時又經歷神的供應、看顧及帶領,是一段屬靈生命反思的時間,然後就進入到五旬節。到五旬節當日,以色列人要獻上新素祭,是以色列人歡喜快樂的時刻,因為是收割大麥及小麥的季節到了,是收取回報的日子,人們就帶同祭物獻上各樣的祭,懷著極大的喜樂來慶祝。所以神說:「當這日,你們要宣告聖會;什麼勞碌的工都不可做。
  • 解經挑戰四重奏--語言
    甚至連那些會說現代希伯來語或希臘語的人對古代語言的了解都不全面。我們對古代作者們的文學手法或技巧也不太熟悉。我們需要依賴受過專門訓練的聖經學者們將聖經中的語言和文學手法翻譯成我們的本土語言,但是他們的翻譯也不可避免有解釋性的成分。他被掛在木頭上,親身擔當了我們的罪,使我們既然在罪上死,就得以在義上活。因他受的鞭傷,我們便得了醫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