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博贇︱《寓意解經》:一部拙劣譯文佔六成的「專著」

2021-01-07 澎湃新聞

亞歷山大城的奧利金(約185-約253年)是早期教會最著名的教父之一,在系統神學和釋經學上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寓意釋經等教會傳統。要了解早期基督教思想史,奧利金是繞不開的一位重量級人物。然而,比較遺憾的是,漢語學界對奧利金的介紹和翻譯並不多。

最近,有朋友提醒我注意一部題為《寓意解經:從斐洛到奧利金》的書

(上海三聯書店,2014)

。聽聞國內又有奧利金研究的專著出版,我興趣頓起,並從圖書館借出來準備拜讀。查了一下作者李勇的信息,是山西大學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所副教授。百度百科說他「讀博士期間曾獲香港道風獎學金和美國恩福獎學金。2010年曾以訪問學者身份赴香港中國神學研究院研究進修」。原來作者是一位基督教哲學博士,還拿過神學院獎學金。

《寓意解經:從斐洛到奧利金》

待我打開這本書,卻驚訝地發現:全書共三百七十七頁,但從第200頁到377頁都是在翻譯《約翰福音注釋》第一至十卷。我第一反應是,這個體例好奇怪,將近一半的內容都是譯文,國內專著這樣寫法的很少見。

接下去,我翻看了一下論文部分。令我更加驚訝的是,論文對譯文的引用極其大方,毫不見外。第54-56頁,第88-89頁,第93-95頁,第103-105頁,第112-114頁,第125-134頁,第136-149頁,第152-163頁,第166-172頁,等等,引用的篇幅要比論述還多。而且引用的形式也多種多樣,有的是常見的縮進格式,有的是藏在正文裡,有的放在了腳註裡,有的加了引號,有的不加引號。同樣的內容,何必花樣迭出地大篇幅複製粘貼呢?本來完全可以直接註明章節頁碼,指引讀者自行參考後面的譯文。一蝦兩吃,豈不是不太實在。如果把這些重複的譯文也算進去,《寓意解經:從斐洛到奧利金》一書譯文部分的長度要佔到全書六成左右,論文部分倒像是譯文的導言了。

我對奧利金研究有一定了解,也曾翻譯過奧利金的這部著作

(《屬靈的寓意:〈約翰福音〉註疏》,華夏出版社,2010)

。因此,我看了一下李勇是基於什麼底本來翻譯的。結果令我大跌眼鏡:竟然是《前尼西亞教父文集》(

Ante-Nicene Fathers

)中收錄的《約翰福音注釋》。那是已經過時的十九世紀英譯本!我翻譯這部書時使用的底本,是Ronald E. Heine英譯本

Commentary on the Gospel according to John

,與《前尼西亞教父文集》版相距將近一百年時間。在這部十九世紀版之後,希臘文原文又經過了A. E. Brooke、Erwin Preuschen、Cécile Blanc等學者的修訂。Heine將這些連同自己的修訂都標了出來,準確性要遠遠高於《前尼西亞教父文集》版。而且,舊版不僅不是精校版,而且也不是一個完整版。其中只有《約翰福音注釋》第一至十卷,相當於一半,而第十三至三十二卷是付之闕如的。

當然,這也就解釋了為什麼李勇只翻譯了第一至十卷。因為本來十九世紀的舊版就只有這些。為什麼選擇舊版呢?想來是因為已過版權期,從網上都可以免費下載。可是,作為一個學者,而且是研究古代聖哲的學者,這樣做恐怕談不上嚴謹吧。

我猜想,或者作者不知道有Heine的新譯本,才會選擇十九世紀的舊版。但是我翻看他的參考書目,赫然出現了Heine本的第十三至三十二卷。看來作者完全知情,只是故意規避了第一至十卷。這種對更新、更好、更完整的文獻的摒棄,令人難以理解。困惑之餘,我想看看佔據了專著一半以上篇幅的譯文,翻譯質量究竟如何。

第201頁,譯文第一卷的第一章,有這樣一句話:「這一點可能更直接來源於約翰的《啟示錄》,儘管其他的使徒對那些有能力聽懂這些事情的人也絕對沒有隱瞞。」譯者加了一個腳註,說:「英文翻譯版中使用『prophets』(先知)一詞,這裡譯為『使徒』。」一般來說,從譯註當中是能夠看出譯者水平的。這裡的「先知」為何被翻譯成「使徒」?使徒是新約才出現的,而先知往往是舊約中的人物。奧利金認為聖靈給舊約時代的先知以特殊啟示,而新約時代是聖靈普遍澆灌的時代,這是他從《論首要原則》(peri archon)開始就持有的觀點。譯者可能是以為奧利金在講使徒約翰時代,所以自作主張把舊約先知剔除了,殊不知舊約先知卻是作者的本意。譯文的第一頁就出現了這樣的問題,令人感到非常遺憾。

翻過來,第202頁,還有一個譯註,提到了優西比烏《教會史》中記載的奧利金的速記員:「有超過七位的速記員按照一定間隔輪班,分別記錄奧利金的口述,還有為數不少精於書法的抄寫員,其中包括許多女孩。」這個顯然像是一手資料的翻譯,不是正常的加注行文。我翻查了《教會史》中譯本

(三聯書店,2009)

,這句話一字不差出現在第287頁上。作者這裡似乎不應堂而皇之寫上「譯註」兩個字吧。這是《教會史》中譯者瞿旭彤的譯文,這樣拿來就用,不知是否經過人家同意。

再往後翻幾頁,第208頁,更加意外的譯文出現了。「預表」(type)一詞竟然被翻譯成了「標號」!奧利金的意思是,前人所知之事也預兆著末後之事。他此處引用的《哥林多前書》10:11,原文就是typikōs,「作為預表」,和合本譯為「作為鑑戒」。但奧利金引用的這半句經文,李勇的譯文並未體現出來,而是寫成了不知所云的「標號崇拜」。

同樣的「預表」一詞,在第364頁,又被翻譯成了「類型」。文中提到耶穌潔淨聖殿時手持的木柄預表十字架,李勇翻譯成了「這塊木板是十字架的一種類型」。難道當時還有小到可以握在手裡的十字架?如果羅馬刑具還有這種制式的,那真不知道是把人釘在十字架上還是把十字架釘在人上了。這使我們不能不懷疑,奧利金寓意釋經中「預表」這樣重要的關鍵詞,譯者也許完全不知道其神學含義。

「預表」是典型的基督教釋經方法,可以上溯至新約。《加拉太書》以西乃山預表教會,《彼得前書》以挪亞方舟預表洗禮。所指之事並不取消原初之事的歷史真實性。這種預表被稱為「成全了的預表」(fulfilled type),也是奧利金常用的釋經方法之一。在《約翰福音注釋》中,他多次使用預表釋經,包括以羔羊、磐石、約旦河預表基督。在對抗赫拉克裡昂的異端釋經時,他也以成全了的預表來駁斥赫拉克裡昂缺乏事實和教義依據的「靈知」釋經。若是作者連最基本的「預表」都不懂,只怕很難翻譯和研究奧利金吧。

繼續看譯文,第231頁,「現在除了那些以上帝為神的那些神之外,肯定還有其他的神,他們被稱為王權和統治,也被叫作權威,除這些之外還有叫做權力的。」這裡面提到的「王權」「統治」「權威」「權力」實際上是奧利金對幾類天使的稱呼,經文依據是《歌羅西書》1:16,和合本作「有位的」、「主治的」、「執政的」、「掌權的」。譯者不了解奧利金的天使學,對聖經典故也不熟悉,於是譯名沒有從和合本,而是另起爐灶了。再往下,「第三的毫無疑問是那些主治的人。為了找到最後一個理性種類我們沿著這個序列而下,那麼也許無非就是人了。」同一個詞dominion在同一段話裡被分別翻譯成了「統治」和「主治的人」,而且這個「主治的人」還高於「人」,這種邏輯上的混亂也再次體現出譯者確實沒看懂dominion並不是人,而是靈界存在。奧利金在《論首要原則》裡同樣提到了天使分類,作者雖然在參考文獻中列出了《論首要原則》,但是可能沒做好閱讀理解。

與此相似,第242頁出現了「主的異能(A.V. hosts)」的字樣,這也是既沒有理解奧利金又沒有理解英譯本的例子。《前尼西亞教父文集》本是這樣寫的:「Thus saith the Lord of powers, (A.V. hosts)」。意思是,聖經中出現了「擁有能力之耶和華如此說」。奧利金在釋經的時候,將這裡的能力理解成為了「掌權的」,即一類天使。然而作者沒有看懂,結果翻譯成了「異能」。而且,他好像也不知道A.V.是什麼意思,就放在那裡沒有翻譯。A.V.就是Authorized Version,欽定本聖經。這裡的意思是欽定本作「萬軍之耶和華如此說」,與奧利金引用的經文有所出入。

在第242-243頁,奧利金提到了對logos的理解。奧利金認為諸神很多,上帝卻只有一位。同樣,logos很多,但上帝之logos只有一位,即基督。和合本將這與上帝同在的logos翻譯成「道」。這已經成為了固定譯法。然而,作者在翻譯上帝之logos和眾logos的時候,一會兒翻譯成「道」,一會兒翻譯成「邏各斯」,一會兒翻譯成「邏輯」,而且並沒有解釋為什麼這麼翻。這實在是沒有邏輯。我只能理解為他難以接受除了上帝之道,竟然還有其他「道」的存在,簡直有多神論的嫌疑。因此,就翻譯成了非位格化的「邏輯」。這種對奧利金行文的審查和編譯,在我看來,是譯者沒有充分尊重原作者,把自己的神學立場強加給了古人。

我們再來看一下學術規範問題。作者有時會隨意使用他人的觀點,而且不給出處。我們在譯文部分已經看到他複製粘貼別人的譯文了,而論文部分也是如此。第150頁腳註對諾斯替主義的定義中寫道:「有在基督教土壤中成長起來的異端,華倫提努(Valentinus)學派;還有一些只是將耶穌這個人加到他們的異質的學說中,利吉亞的納塞內派(Phrygian Naassenes);又或者是指通過猶太教的背景感到是競爭的或者歪曲了的基督教信息的,如西門·馬古(Simon Magus)的體系。」一看這半通不通的翻譯腔就知道不是原創,想必是翻譯人家的卻算成是自己的。還原成英文查了一下,是出自Hans Jonas的名著

The Gnostic Religion

的The Name 「Gnosticism」一節。正文第96頁就更不光明正大了,「希臘語法教育四階段」是從Joseph Wilson Trigg的

Origen

一書導言中的「Training as a grammateus」不告而取的。這麼重要的信息,連個出處都沒有。雖然加了個腳註,寫上了Alan Scott,

Origen and the Life of the Stars

, pp. 53-63,但反而欲蓋彌彰,看題目也知道對不上號。打開Alan Scott的書一看,這部分主要是講柏拉圖主義哲學家討論天體之神性。這樣的障眼法,實在是不高明。

還有,第51頁,李勇提到了Maximinus Thrax皇帝對基督徒發起的迫害。在他看來,這場迫害並不算嚴重,如果「不算這場短暫的教案,基督教會享受了四十年的和平時期,這一段的和平對基督教和奧利金本人的神學思想的發展都是一個不能忽略的重要條件。」不錯,Maximinus Thrax迫害是地方性而不是全國性的,但是如此輕描淡寫,就不太對頭了。這一場迫害對奧利金本人的神學思想的發展才是一個不能忽略的重要條件。在這場長達三年的迫害之中,奧利金的恩主和好友安布羅修也被捕入獄,而當初正是安布羅修請求並資助奧利金寫作《約翰福音注釋》。奧利金也被迫躲藏了起來,並為他被捕的兩位朋友寫下了《勸勉殉道》。《約翰福音注釋》第二十八卷也專門談到了殉道,不過作者可能只讀了上冊,沒讀下冊,因此不知道有這回事。

這也帶出了《寓意解經:從斐洛到奧利金》這本書中比較嚴重的一個問題。奧利金是早期教會一位非常多產的作家。雖然李勇在參考書目裡列出了奧利金很多著作的英譯本和中譯本,但他實際引用的只有《約翰福音注釋》第一至十卷,《馬太福音注釋》《駁凱尓蘇斯》和《論首要原則》,其他的著作都沒有涉及。這三本半原典怎麼可能支撐起專著來呢?只怕一篇像樣的學術論文都支撐不起來吧。可能這就是為什麼他會給出一些並無創見的觀點,還自稱是獨到的發現,比如第一章:「本書的體系與創新點」中的「奧利金依據《約翰福音》提出了一種全新的生命觀,即真正的活的生命在耶穌基督那裡。」這個觀點不須作者替奧利金原創,使徒保羅已經講過了,見於《哥林多後書》和《羅馬書》,這兩卷書比《約翰福音》成書還早。

不僅如此,由於對原典的閱讀量不夠,李勇給出的一些重要結論,實際上並不成立。比如第4、71、83頁,說奧利金後期不得不放棄對經文「靈、魂、體」的三分法,而更多地趨向於經文意義的二分法。這並不符合事實。

第一,不存在這種所謂前期後期釋經進路之分。奧利金232-234年間搬到了凱撒裡亞,235-237/238年躲迫害,238年以後才大量創作講章,我們現在能夠看到的講章絕大部分都是出自這個時候,也就是奧利金的晚年。在《創世記講章》《民數記講章》《利未記講章》《士師記講章》中,他都提到了三分法釋經。除此之外,根據優西比烏的記載,《雅歌注釋》前五卷是奧利金在雅典寫的,時間可以勘定為240年左右。我們從魯菲努斯的拉丁文譯本中可以看到,裡面也有很明確的三分法釋經。這個文本的寫作比《約翰福音注釋》第一至十卷還要晚。作者說奧利金後期不得不放棄三分法,不知從何而來。

第二,奧利金並沒有固定使用三分法或者二分法。他的釋經比較自由,即使是在提到三分法的同一本書中,他也會經常使用二分法,只給出字義和靈義/寓意,不單獨列出神秘義或道德義,或者把神秘義或道德義歸在靈義/寓意裡面。作者在第106頁還給出了奧利金「從三分法到二分法」的原因,但是這個論點就不成立,談何原因呢?脫離文本證據來大談玄理、妄加揣測,往往是把房子蓋在沙土上。

總之,李勇的這本《寓意解經:從斐洛到奧利金》使人感到疑竇叢生,譯文和論文部分都經不起推敲。譯者對奧利金和基督教釋經學的關鍵詞尚且不懂,如何做得好翻譯呢?譯文拙劣如此,竟然還拿來填充了「專著」一半以上的篇幅。翻譯就是翻譯,專著就是專著,套上「專著」的名號來魚目混珠,完全違反了基本的著作體例。同樣,因為不遵守學術規範和專業知識不夠,這本書的論文部分也是漏洞百出:屢見抄襲嫌疑,很多論點也很難站得住腳。我們只能說譯者完全不似他所翻譯的奧利金,「經受考驗的時候,總不會搖動」

(《約翰福音注釋》第六卷第一節)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寓意解經》:一部拙劣譯文佔六成的「專著」
    最近,有朋友提醒我注意一部題為《寓意解經:從斐洛到奧利金》的書(上海三聯書店,2014)。聽聞國內又有奧利金研究的專著出版,我興趣頓起,並從圖書館借出來準備拜讀。查了一下作者李勇的信息,是山西大學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所副教授。百度百科說他「讀博士期間曾獲香港道風獎學金和美國恩福獎學金。2010年曾以訪問學者身份赴香港中國神學研究院研究進修」。
  • 回音︱答柳博贇關於《寓意解經》一書的質疑
    《上海書評》於2017年11月6日刊發了柳博贇博士撰寫的「《寓意解經》:一部拙劣譯文佔六成的『專著』」一文,該文對《寓意解經》一書提出了一些批評和看法。作為該書的作者,一方面,我很感謝柳博贇博士對該書的關注,他的指正對我今後的研究是有裨益的。
  • 張炎的《詞源》是一部對後人有深遠影響的詞論專著
    譯文賀裳在《皺水軒詞筌》中說:「張炎的《樂府指迷》(當為《詞源》)一書論及音律、修辭還算可以,至於詞中的風流蘊藉之事,則顯得無知無趣,就像吃慣了肉的人,不知道肉之外還有別的美味。」這句話真讓人會心而笑。
  • 吾人不是不解經,反而是尋到了解經的最佳方法
    不只是孩子,即使是大人,如果能有那么半年一年,或兩年三年,可以每天八到十小時讀經,以補其平生之不足,將是終身的大幸福。      鬼見愁:我們現在來規劃個百年計劃,能讀一百年經的人必然會成為宇宙大才,讀了九十年,沒有出任何成就也是可以理解的,因為沒有經過最後十年的解經。……你讓這群運動員進去之後先讀十年理論不講解試試有沒人反對。
  • 《飲膳正要》成書於元代的飲食營養學專著
    《飲膳正要》是元人忽思慧在14世紀30年代編撰的一部宮廷飲食專著,是我國甚至是世界上最早的飲食衛生與營養學專著。 他對元文宗以前歷朝宮廷的食療經驗加以總結與整理,繼承前代著名本草著作與名醫經驗中的食療學成就,並注意汲取當時民間日常生活中的食療經驗,編撰成營養學名著《飲膳正要》一書。
  • 解經挑戰四重奏--語言
    我們需要依賴受過專門訓練的聖經學者們將聖經中的語言和文學手法翻譯成我們的本土語言,但是他們的翻譯也不可避免有解釋性的成分。他被掛在木頭上,親身擔當了我們的罪,使我們既然在罪上死,就得以在義上活。因他受的鞭傷,我們便得了醫治。
  • 古籍《學記》原譯文,世界首部教育學專著,言簡意賅喻辭生動
    《學記》是《禮記》中的一篇,是中國教育史上,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教育學專著 ,它比捷克的大教育家誇美紐斯所著的《大教學論》早1800多年。《學記》成書年代大約為公元前四世紀至三世紀,據郭沫若先生考證,其作者可能是孟子的學生樂正克。《學記》全文共20節,1229個字,篇幅短小精悍,內容豐富、精闢、深刻,是我國先秦時期教育思想和教育實踐的概括和總結。
  • 環太平洋2——丟失了靈魂的拙劣爆米花科幻電影
    環太平洋2——丟失了靈魂的拙劣爆米花科幻電影我仍然很喜歡第一部環太平洋,這也是支持我進入影院看第二部的理由之一。事實上,在進入電影院之前,我已經做好看一部爛片的準備了,畢竟在觀影之前,豆瓣已經打到5.8分,爛番茄的新鮮度僅僅只剩下50%,論壇的口碑崩潰……種種跡象無不顯示著這部特意為中國觀眾打造的續集要爛掉的跡象。
  • 美媒:拙劣的英語標識很有趣?對不起你可能看不到了
    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10月28日文章,原題:翻譯迷失:中國致力於減少拙劣的英語標識在中國,公共場所的翻譯錯誤雖然對一些人來說非常有趣,但已經令政府頭痛不已,還有一家「老北京鞋店」,翻譯成了「北京的賣舊鞋的商店」。許多人覺得這種翻譯很好笑,但中國政府覺得非常尷尬。為此,中國政府出版了指南,裡面收錄了數百條官方譯文,可謂包羅萬象。2008年奧運會前,中國首次嘗試擺脫「中式英語」的尷尬。也就是那時,奧林匹克體育場附近的中華民族文化園的英語翻譯,從「種族主義公園」更正過來。
  • 極短篇:唐崇榮解經,全盤錯謬
    唐崇榮錯了,唐崇榮錯誤一:何六3解經錯誤,先說答案:何六3的主旨不是唐崇榮所謂的「認識追求耶和華」,而是「幹雨(春雨)」(何六3,解經見珥二23)。何六3的經文是「懺悔歌」,以色列要追求耶和華,卻未正視他們自己已偏離正道,狂熱追求巴力(何二7)、拒絕「承認己罪」(何五15),卻盼望避開審判,像極了唐崇榮。
  • 世界產量佔六成 青田一隻小椅子「躺」進休閒經濟熱潮
    (據麗水日報,原標題《世界產量佔六成 一隻小椅子「躺」進休閒經濟熱潮》。編輯 暴妮妮)
  • 也談癟三譯文
    不是卑鄙舉報狗舉報的我推送的施蟄存那篇《悠然》對照譯文。施蟄存那篇《悠然》,我估計以前從未有人翻譯過。原創翻譯與原文一併刊出就不是原創?張培基的散文108篇,他不刊出原文,你讓讀者自己去找各篇散文原文嗎?為啥張培基的對照版有版權?難道張培基的108篇是拼湊的,是大面積採用第三方內容?
  • 什麼情況認定為專著
    專著可以是書,也可以是學術論文,或者其他,且並非所有的創作的文章,都被認定為專著。除了專著外,還有可能是教材、編著等。那麼,什麼情況認定為專著?
  • 明代養生專著《遵生八箋》
    《遵生八箋》,明·高濂撰,是一部養生專著。據說高濂幼時患眼疾等疾病,因多方搜尋奇藥秘方,終得以康復,遂博覽群書,記錄在案,匯成此書。 《遵生八箋》是一部內容廣博又切實用的養生專著,也是我國古代養生學的主要文獻之一。很有參考價值。
  • 彩電七品牌佔六成市場!華為智慧屏還能好好玩嗎?
    來自市場統計數據顯示,彩電市場在進一步集中,七大品牌市場份額佔六成,未來彩電業的競爭將會更加慘烈。智慧屏上市多日,為何還是自娛自樂?據了解,華為這次發布的是智慧屏S系列,擁有55、65、75英寸三種屏幕尺寸共6款機型。
  • 我國最早的一部婦女通史,現今成了韓國國寶
    《列女傳》《列女傳》是一部什麼書?《列女傳》約成書於公元前20-18年,距今已兩千多年的歷史,是西漢經學家、目錄學家、文學家劉向編著,也有人認為,現在流傳的版本是後人在劉向所做版本基礎上,又增加若干篇得來。劉向是中國第一個寫婦女傳記的作者,其《列女傳》是一部介紹中國古代婦女行為的著作,也是我國最早的一部婦女通史。「列女」即「諸女」,諸多女子之意。
  • 楊易程160萬字專著《中國名人姓名故事》公開出版!
    ——楊易程繼名動中國叢書(《中國姓名學》、《中國姓氏學》、《中國起名學》、《周易起名學》、《百家姓氏起名寶典》)和《姓氏起名學》,楊易程160萬字專著《中國名人姓名故事》由時代經典出版社公開出版!《中國姓名學》是一部全面闡釋中華民族姓名文化,揭示姓名奧妙,最全威,最詳細,最全面,最完整,最真實,最實用,最高層次的姓名巨著。在此,作者衷心希望中國姓名學能成為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一門博大精深的文學藝術,千古流傳!
  • 青島教師對職稱專著字數要求是多少呢?
    專著,是評職稱的一項考核標準。用於評職稱的專著,不是隨便一部就可以的,還需要滿足職稱對該專著的要求,比如專著字數等等,但不同的地區要求不同。那麼,青島教師對職稱專著字數要求是多少呢?專著,從定義上來看,字數在4-5萬以上,則可以成為專著。
  • 起名:《易經》中寓意深遠有獨特韻味的名字,簡直是取名界的清流
    出自《易經》中的寶寶名字推薦 有寓意出自《易經》中的寶寶名字推薦 有寓意獨特好聽【爾思】譯文—九四:守正道沒有憂悔,心神不定地來往,朋友與你的想法一樣。【利貞】出自—恆:亨。無咎。利貞。利有攸往。譯文—亨通順利,沒有災禍,利于堅守正道,利於前去行事。
  • 世界第一部為「菌」而作的專著—《菌譜》
    直到南宋陳仁玉《菌譜》的出現,食用菌專著才姍姍來遲。縱觀陳仁玉的一生,他生性聰穎,好讀書,仕途順利,位高權重,但他非醫生、非藥學家、非美食家,為什麼要寫下這樣一部植物學專著呢?在《菌譜》自序中他說到:「欲盡菌之性,而究其用、第其品,作《菌譜》。」他想要探究菌菇的品性,研究它們的用途,並給予它們合理的優劣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