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講的內容依然緊扣易學的傳承,以及其在漫長歲月中的分流與變遷,因為只有捋清楚來龍去脈,學習起來才不會一葉障目,看不見整體。有些朋友或許只是想學習預測術,對經文易理其實並不感興趣,這其實也是一條路子,由術而入道。當然,義理經文懂得多,不代表預測水平就高,同為北宋五子的二程、張載、周敦頤即使綁一塊,在預測水準上也不可能比過邵雍。但實踐水平高的,一定是義理精深的,邵雍仙師也是精通義理的,並且以儒者自居,在他自撰的《伊川擊壤集序》文中開篇就說:「予自壯歲業於儒術……」。
如果站在今天來看待易學的發展,概括起來,無非就是「兩派六宗」,兩派即義理派與象數派,而六宗歸於兩派,佔卜、禨祥、造化歸於象數,老莊、儒理、史實歸於義理。佔卜即通過一些符合天地規律的方式,從而去預測吉兇,如龜佔、大衍筮法;禨祥則指通過吉兇變異的提示,去祈禳求福;造化就是探求規律,萬物皆有數,萬事萬物一定有其運行的規律。另外三宗的老莊宗即以道家思想解易,儒理宗則是以儒家思想解易,史實宗則是以歷史變遷來解易,是探究象數背後的義理。
易學的傳承,其實是有明晰師承的,尤其是孔子以後,《漢書·儒林傳》上都已詳細記錄。簡單整理一下,即伏羲先天易—文王后天易—孔子注釋易—魯國的商瞿(字子文)—魯國的橋庇(字子庸)—江東的馯臂(字子弓)—燕國的周醜(字子家)—東吳的孫虞(字子乘)—齊國的田何(字子莊),到此則秦朝焚書坑儒了,田何搬家到杜陵,號杜陵生,並且講易於此,但經過焚書坑儒以後,大家都認為田何所掌握的易學是假的易學,稱其易為「杜撰」,這也是杜撰這個詞彙的起源之一。
到漢朝之後,《易經》成為儒家五經之首,田何傳易於王同、周王孫、丁寬、服生,丁寬傳易於同郡的田王孫,田王孫再傳易給孟喜、施仇、梁邱賀,孟喜再傳焦延壽,焦延壽再傳京房,至此,著名的孟京易學形成。簡單的做了一個思維導圖,比較直觀。
後面還有諸多的傳承徑脈,此不贅述。現在代入人物與時代特徵來區分,那麼易的發展則應是兩漢象數易—魏晉玄學易—兩宋圖書易—明清卜筮易。首先是漢朝的易學,為什麼稱為兩漢象數易呢,漢朝易學的流派有三,一是今文經學,即西漢流行的隸書,這是響應了漢代大儒董仲舒的號召,實時更迭,所以成為了官方的易學,其中代表者為孟喜與京房,其說以奇偶之數和八卦類象解釋《周易》經傳,用六爻卦配音律、曆法,講陰陽災變,為象數易學。可惜京房四十年的生命中,存在諸多遺憾,諸多學說不得完善,正值壯年,便在錯綜複雜的封建王朝中殞命,究其根本,是因為侵犯了同朝為官的石顯與易家五鹿充宗,結局悽涼。
二是古文經學,即秦漢以前通行的文字——古文大篆,顧名思義,是與今文經學相反的學說,反對陰陽災變之說,其中以費直為代表,屬於民間易學,《漢書·儒林傳》稱費直「長與卦筮,亡章句」,就是指老爺子雖然算卦特厲害,但是只以孔子所著的《易傳》來解釋經文,從來不亂發揮自己的觀點,更重於義理。而在更早的時間裡面,文王的《易經》和孔子的《易傳》實際是分開的,也正是費直提出了「以傳附經」的說法。
三是道家黃老之學,著重講陰陽變異的哲學道理,尤其是東漢末,道家黃老之說逐漸演變成道教,易學開始與煉丹學說結合起來,其中以魏伯陽所著的《周易參同契》最為有名,將周易與煉丹學說結合起來。
易學在此時,兩派的矛盾就已經非常清晰了,象數與義理已經相背離,又因為宗教的緣故,後世也稱象數為卜筮易,義理為儒家易,黃老之說為道家易。但三個流派中,只有孟喜京房的官方易學影響最大,不過也在東漢末期式微,逐漸出現了費直與孟京學說的共行。東漢的易家以馬融、鄭玄、荀爽、劉表、虞翻、陸績以及魏末的王弼等人為主,不過漢末的易學實際都是跟隨荀爽、虞翻的觀點在走。
後世有不少易家,對虞翻的評價其實多有不好,尤其是民國易學大師尚秉和,書中多次出現負面評價,如在《坤》卦卦辭中,指其說「支離穿鑿」,主要原因是尚老爺子認為八卦類象已經隱沒,虞翻取不出正確的類象,只能胡亂卦變來取象。
其實翻開任何一本易書,或多或少都有指出別人錯誤的字句,此是易家通病,大抵文無第一,武無第二的緣故,時至今日,依然是互相攻訐,使眾多後學者陷於雲裡霧裡。不過在《三國志》中,也記錄有虞翻的一則筮案,關羽兵敗麥城被俘後,孫權讓其佔卜關羽的命運,虞翻佔得卦象《節》之《臨》,斷定關羽不出二日,必當斷頭,後果驗。預測水平側面也說明了其人也有出彩之處。
兩漢象數易之後,則為「魏晉玄學易」,原因是魏晉時期開始崇尚老莊,將《老子》《莊子》《周易》統稱為三玄,這時候象數式微,甚至有易家捨棄象數,變成以義理解易,其中以王弼最為有名,編著了《周易注》,擯棄了漢人支離繁瑣的理論,不講象數,建立了一個更為玄學的周易體系,開始轉變成了思辯哲學,周易的解讀,成為了義理派,後世諸儒認為王弼掃象不談,是「得意而忘象」。他雖然只活了23年,卻影響了後世千年的易學傳承軌跡,後人所看到的周易,實際就是他移動後的版本,將費直「以傳附經」的方法更加發揮,將本來附錄在易經後的易傳,直接移動到易經卦辭之下。
魏晉的易學一直延續到隋唐,都是以義理派為主,如李鼎祚的《周易集解》,將兩漢以來的各系統註解整合,也是易學走向融合的新趨勢。不過隋唐時期,六宗的「造化宗」抬頭,出現了以象數來預測人事變遷、王朝更迭,其中尤以袁天罡、李淳風的《推背圖》最為出名,用六十卦對應六十甲子,每卦分為「圖、讖、頌「三個部分,每個字都是根植於卦象中。
魏晉玄學易之後,是「兩宋圖書易」,圖即河圖,洛即洛書。其說圍繞著北宋五子而建立,即周敦頤、邵雍、程頤、陳顥、張載。大致分四個流派,一是以陳摶老祖為鼻祖的圖書學派,後傳至周敦頤,提出太極圖說,現在所見到的太極圖,實則是這個年代才成形;二是胡媛的易理派,後傳至程頤,著《伊川易傳》,創立了理學派的易學體系。二程繼承了費直、王弼的義理派,並且也隨其將《易經》與《易傳》相混合,但又與王弼的易學不同,清朝易家李光地認為王弼的義理拘泥於老莊之說,不盡合聖人之道,故《程傳》以後,王弼之說又廢。
三是張載的氣學派,根植於唐代的氣論學說。四是邵雍仙師的先天象數易,其說亦來自陳摶老祖,他授易於种放,种放又傳弟子穆休,穆修再傳授弟子李之才,李之才最後才傳給邵雍,邵雍仙師將河洛、象數發揚光大,甚至以此推究社會歷史變遷、宇宙起源。其所學雖是象數易,但卻與孟喜、京房之易大不相同,清朝易家李光地稱「康節邵子,其學有傳,所發明圖卦蓍策,皆易學之本根,豈可例以象數目之哉?」意思就是邵雍別有所傳,並非孟喜京房那一套。
世人皆以為邵雍只是象數派,但他卻能與二程相談甚歡,原因便是他也是理學大家,在他的著作中,有不少與理學有關的句子,典型的如「天下之數出於理,違乎理則入於術。世人以數而入於術,故失於理也」,「先天之學為至理之學,不可以強通,後人以術數名『先天』,則是失理而入於術也」等等,這些言論與「宋代理學」的奠基人程頤程顥所說的「萬物皆有理」之論,本質是一樣的。
二程小邵雍21、22歲,雖然師從周敦頤,但影響他們最大的,私以為還是邵雍。程顥對儒釋道均精通,有自己獨特的見解,加之父輩淵源與性格原因,邵雍還很想將自己所學的象數易傳授於他,但因為公務身份與學術上的差異,最終未能成行。不過雖然學術差異,但感情卻非常濃厚,在邵雍仙師多達一千五百餘首的詩作中,不乏提及雙方友情的詩句,如《程郎中父子月陂上閒步吟》、《思程氏父子兄弟因以寄之(二首)》。
沿著易學這條長河繼續朝下遊,二程之學說三傳至李侗,再傳至朱熹,其人為儒學集大成者、宋代理學家,著有《周易本義》《啟蒙》等書,他的學說與二程共稱為「程朱學派」。
承接兩宋圖書易的,是「明清卜筮易」,這個階段是復興漢易的時代,講易著作數不勝數,術數也開始呈井噴式的創新與更迭,並且佛教開始與易學融合,如《周易禪解》《金剛大易衍義》。清末民初因為西學東漸的緣故,諸多西方的理論開始與易學融合,也催生了一批易家的誕生,其中佼佼者如「王夫之、惠棟、江永、焦循、航辛齋、尚秉和」,王夫之著有《船山易》、惠棟與尚秉和志在復興漢易,分別著有《九經古義》與《周易尚氏學》,而江永尤其精通圖書易,詳細論述其中的數理關係,並打通了音律曆法等等學科的關鍵,著有《河洛精蘊》、《古今曆法通考》等書,杭辛齋則接受西方知識,屬於科學易的開創者,著有《杭氏易學七種》。
最後,做一個總結性的脈絡,易學發展中,其實只分為象數與義理,象數派以孟喜、京房為始,立卦氣、納甲、爻辰、互體等學說,再到邵雍的先天學,此時象數的含義不斷擴展,形成了包含天文曆法、樂律、道家養生在內的複雜體系。而義理派,以費直、王弼為主,二程從之,再到朱熹,是一脈。義理的世界是廣闊的,王弼以老莊玄學解易,程朱以理學解易,張載以氣學解易,揚簡以心學解易。
文章末尾,摘抄一段《四庫全書》館臣對易學流派演變的經典論述:《左傳》所記諸佔,蓋猶太卜只遺法。漢儒言象數,去古未遠也;一變而為京房、焦贛,入於機祥;再變而為陳摶、邵雍,務窮造化。《易》遂不切於民用。王弼盡黜象數,說以老莊;一變而胡媛、程子,始闡明儒理;再變為李光、楊萬裡,又參證史事。《易》遂日啟論端。此兩派六宗,已互相攻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