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櫞果實圖片——源自網絡
住棚節在猶太人的信仰傳統中有舉足輕重的屬靈意義,香櫞是住棚節準備的四大聖物之一(四大聖物為:一個香櫞 etrog (citron),一根棕櫚枝lulav (palm frond),三根桃金孃樹枝 hadassim (myrtle twigs) ,兩根柳條aravot (willow twigs)。其中,香櫞象徵著尊貴的賓客)。
以色列電影《香櫞》在住棚節的前一天拉開序幕,摩西和妻子瑪麗結婚五年沒有孩子,沒有預備過住棚節的金錢,在禱告後他們得到了1000美元,還得到了一個被朋友認為是遺棄的棚子,摩西很感恩,用1000元希伯來幣購買了一個取名為「鑽石」的香櫞。
住棚節當晚兩個不速之客到來,其中一個是摩西的舊相識,這兩位逃跑的囚犯在摩西家樓下的棚內臨時居住,故事就這樣展開。如果說住棚節前,夫妻面對的是缺乏的挑戰,住棚節期間則面臨如何招待這兩位朋友的難題。摩西發現朋友是逃犯,撒謊說要回娘家,藉故讓兩位朋友離開。兩位朋友意識到摩西是撒謊轉而回來,兩位朋友問瑪麗要錢,在樓底下燒烤、播放音樂,惹惱鄰居,隨後瑪麗發現這兩個人竟然是逃犯,憤然決定離家而去。兩位為彌補過失,倉促準備一頓飯食,「鑽石」香櫞被當作是檸檬被擠入沙拉中作為調料汁。兩位在住棚節後離開,摩西在拆除臨時搭建的棚子時,瑪麗回來告訴摩西發現自已懷孕的事實。
一切看似不經意,漫不經心卻無處不在的挑戰與成長,拉比在瑪麗離家後告訴摩西,不可懈怠,順境、逆境都是上帝的考驗,應該是本片的點睛之筆。
每個人活著本來就是最大的神跡,我們經常把這最基本的恩典,過於看作理所當然。夫妻二人憑著信心禱告,憑著信心招待客人,殊不知功課也隨之而來。如何真正了解住棚節的真實涵義,就知道當如何面對兩位不速之客。住棚節是紀念「以色列人出埃及地的時候、曾使他們住在棚裡[i]」,出埃及地是脫離苦難的象徵,進入應許之地迦南表明與上帝的同在,期間經歷的就是曠野之路。住棚節提醒以色列人在世如寄居的客旅,在世不過是匆匆過客,因為有更美好的應許之地在天上。住棚節更多是帶領與幫助,那麼兩位不速之客是否也需要帶領與幫助,最終得到救贖,進入應許之地?
影片提出的思考是如何度過這在世的客旅生涯?其實我們每天面對的不過是缺乏、憤怒、寬恕、過犯、失敗,最終成長……周而復始!面對缺乏,他們無計可施,上帝回應了禱告,他們堅持奉獻與分享;當不速之客出現,他們認為是上帝所祝福的「貴賓」,只不過事後才明白祝福背後的真正意義!當摩西得到小棚子真實主人的原諒時,他們感恩,當住棚節結束瑪麗發現自己懷孕,他們才明白信心的感恩與仰望;當面對兩位不速之客是逃犯的事實,摩西選擇撒謊,瑪麗選擇逃避,當住棚節不歡而散,他們才明白人人都需要救贖,包括沒有敬畏之心的兩個逃犯,在摩西和瑪麗剛剛經歷過神跡之後,傳遞信仰恰恰是展現救贖的一種方式!
故事中的一切都符合人之常情,一切都無可指摘。但是當摩西花重金購買的香櫞被草草擠出幾滴汁液後丟入垃圾筐的那一刻,一切都釋然了。摩西花重金購買的「聖物」,在神的恩典中也不過如此的下場。那麼上帝到底要的是什麼?住棚節的意義在哪裡?
住棚節的神跡會過去,成為兩夫妻「過往」生活的一部分,成為記憶中的一部分,故事在新生命的降臨和兩位不速之客的再次訪問中結束。隱藏在故事最後的是綿延不絕的生命和生生不息的救贖,生存和得蒙救贖哪一個更加重要?
我們不過是在世的客侶,世界不是終點,生活也不是偶然。我們當「向著標杆直跑[ii]」生存僅僅是過程,救贖方為終點,任何人都需要救贖,你和我!成長的功課就在生存的每時每刻!
[i] 《聖經》利未記23:43
[ii] 《聖經》腓立比書3:12 這不是說我已經得著了,已經完全了,我乃是竭力追求,或者可以得著基督耶穌所以得著我的(註:「所以得著我的」或作「所要我得的」)。3:13 弟兄們,我不是以為自己已經得著了,我只有一件事,就是忘記背後,努力面前的,3:14 向著標竿直跑,要得神在基督耶穌裡從上面召我來得的獎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