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hteacher.net 2016-04-29 16:05 教師招聘網 [您的教師考試網]
說教材
《黃鶴樓送別》是蘇教版小學語文第九冊的課文。本課屬於「文包詩」的情勢,即以一個生動的故事再現《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這首詩的創作情境。故事是詩歌的拓展和闡釋,詩歌是故事的濃縮和提煉,詩文互照,景象同現,簡直是造就學生接洽語言情況明白課文和領會墨客情緒的好課本。
一、教學目的
1、能準確、流暢、有情感地朗讀課文,並會背誦《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2、學會本課7個生字,兩條綠線內的2個字只識不寫。明白由生字構成的詞語。
3、藉助課文語言,明白詩句的意思,領會墨客與朋儕間的依依惜別之情。
4、學習本文文包詩的寫作方法,改寫古詩。
二、教學重點、難點:
本課教學的重點是:形象再現詩歌意境,感受詩歌深遠意境。
難點是:理解詩意,用現代語言來講說古詩的意思,體會詩人與朋友之間的依依惜別之情;學習用文包詩的方法改寫古詩。
三、說教法與學法
「文包詩」《黃鶴樓送別》是教材中較特殊的一篇課文。因此,在教學過程中,主要採用以下教學方法:
一、詩文對照,理解詩詞大意
文章為了降低學生對古詩理解的難度,因而採用詩文對照來進行教學,能夠幫助學生有效地理解詩意。
二、品詞析句,體會詩詞情感
在理解詩詞意思的基礎上,循序漸進地帶動學生情感的發展。通過朗誦古詩和朗讀課文,使學生能夠入情入景,深刻體會詩人的感情,進而能達到情感的共鳴。
三、以朗讀為主線,發展學生的能力
對於詩詞的理解,體會詩人的情感採用朗讀的方法:個別讀、小組讀、齊讀、悟讀,使學生在讀的過程中,產生獨特的心理感受。在朗讀的同時,啟發學生想像,使學生的個性得到發展。學生在課堂中,通過讀一讀,背一背,想一想,說一說的方法來學習課文。
說教學過程(第二課時)
一、引言揭題,導入新課。
1、讓學生背誦李白和孟浩然寫的古詩,採用指名抽背或領背的方法背誦古詩,並即時給予表揚,這樣減輕了學生的心理負擔,同時也拉近了教者與學生的距離,融為一體。
2、讓我們一起來見證他們動人的友誼。齊讀課題。採用將課題補完整的方法達到學生概括課文主要內容的能力培養。
3、點出送別的時間:暮春三月。聽到「春」字,請學生說說自己仿佛看到什麼?聽到什麼?想到什麼?「長江邊煙霧迷濛,繁花似錦」我們把暮春三月,又可以成為「煙花三月」。注重培養學生想像能力和概括能力。
二、自主感悟,學習課文。
1、學習第一自然段。
師述:在這美好的季節,兩個好朋友要分別了,心情有點
?板書(傷感)理解「餞行」(設酒送別,借酒作詩,符合詩人的身份)齊讀第一自然段。
2、學習第二自然段
讓學生讀課文思考,李白、孟浩然在幹什麼?(仰望……、遠眺……)活動的主題是送別,為什麼一會兒仰望藍天白雲,一會兒遠眺江上景色?請學生用「因為……所以……」連貫說一說當時的情景。相機板書:依依惜別。他們無心欣賞景物,此時此刻,心裡可能想些什麼?(該走的還是要走,該說的還是要說。)
3、學習第三自然段
學生默讀課文第三自然段,在話別中你體會到了什麼?讓學生在讀中體會:孟夫子的人品令人敬仰,詩篇譽滿天下;感受到他們的依依惜別之情;體會到他們情深似海。板書「敬仰」
幫助學生理解「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的意思。相機板書:永世不絕。在學生細讀兩人對話的基礎上讓學生分角色練讀,找好朋友對讀,並分角色表演。通過學生的感情朗讀,體會依依惜別之情。
4、學習第四、五自然段.
師述: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岸邊楊柳依依,江上沙鷗點點。友人登上了船。白帆隨著江風漸漸遠去,消失在藍天的盡頭。李白……(學生讀)
討論「凝視」的意思,能不能換成看?凝視的背後還包涵著什麼?(凝視遠方,目送友人,感情的見證。)討論還有什麼流向天?(李白的心、思念、一片深情……)此時此景,李白按捺不住激動的心情,隨即吟出了膾炙人口的名詩《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出示古詩。
指名讀古詩,明白古詩的意思。注意明白「廣陵」、「故交」、「煙花」、「西辭」等詞。扼要先容黃鶴樓。到文中有關詩句意思。相識「文包詩」的特點。讓學生領會李白其時的難過心情。
三、內化積聚、拓展延伸
1、在充實學習的基礎上,讓學生再背一背古詩,使之成為本身的學習結果,到達內化積聚。因此我讓學生情感背誦,完全抒發墨客的情緒,並實時予以肯定與表彰,讓學生領會樂成的高興。
2、學生交換別的的送別詩,旨在讓講堂知識得到延伸。
3、作業中讓學生模仿本課文包詩的寫作特點,改寫一首古詩(以敘事為主)。
相關資料推薦:
>>2016年最新教師考試輔導資料下載
>>免費專業學科知識試聽課程
>>在線教師考試模擬中心
責任編輯:yangyang
<上一頁1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