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近日,淮安一名1歲多的寶寶被查出近視100多度。原來是家長過早給孩子看視頻早教導致。醫生:孩子兩歲前最好不要接觸任何電子產品,兩歲後每天用電子產品不要超過半小時,少買聲光類玩具。
2
1歲寶寶看視頻,我們知道,視頻閃動的畫面,可以吸引孩子的注意力,讓孩子安靜下來。
這時,撫養她的人,媽媽或者其他照顧者可以得到片刻安寧;而不讓孩子看視頻,而孩子又會因為缺乏吸引力的事物而焦躁、吵鬧和不安寧。
這樣,孩子和撫養者就陷入一個重複的陷阱:孩子看視頻——安靜;孩子吵架——再看視頻。最後結果,1歲寶寶長時間看視頻——近視。
因而,1歲寶寶近視,直接因素是視頻早教;間接因素是撫養者以視頻早教為手段,替代家長對寶寶的陪伴,放縱了孩子看視頻的行為。
3
醫生提了兩條建議:一是2歲前不看,二是2歲後每天不超過半小時。建議挺好,可有2個問題:
⑴各類電子終端、可穿戴電子設備隨處可見,因受疫情影響,視頻教學走進千家萬戶,未成年的孩子如何才能適應這個電子產品泛濫的時代;
⑵現在滿街低頭族,人手一機,坐車看、走路看、蹲廁所看、躺在床上也看,為人父母管自己都很難,那麼,如何才能管好孩子,讓孩子不看或少看?
4
想回答這2個問題,需要理解和明白當今是個什麼時代?有兩位大伽如此說:
第一位:心理學家維克多·E·弗蘭克爾。他在《追尋生命的意義》一書中稱:20世紀廣泛存在一種現象,叫「存在的虛空」。人從猿變成人以來正承受著雙重損失:
第一重損失,是原始動能。在原始社會,人每天只擔心兩件事:第一件,擔心被其他動物吃掉,眼睛、耳朵等感覺器官高度警覺,一有情況,腎上腺素上升,血液流向四肢,要麼反抗,要麼逃跑;第二件,擔心吃不飽,發現有吃的立即大吃大喝。
現在,缺少外界的生存威脅,而生活上衣食無憂,人的原始本能日益衰減,原來人十分關注外面的世界,現在這些力量都指向了自己的內心。
第二重損失,傳統觀念約束。在近代的高速發展中,人口大範圍遷移,昨天是對的到今天可能就是錯的,能夠支持人類的傳統的作用正在迅速地減小。
存在的虛空表現形式主要是厭倦。本能不能告訴他必須做什麼,而傳統也沒有告訴他應該做什麼,有時候甚至他自己也不知道想要做什麼。「周日綜合症」,「玩手機上癮」,就是這種「存在空虛」的體現,玩抖音、刷視頻,一玩大半天,甚至半夜,自己都不知道在幹什麼。
第二位:網際網路之父凱文·凱利。90年代初他在《失控》一書中預言:「我們正面對一個新技術文明時代」,「人與電子技術高度結合,人們將對電子技術高度依賴」。
「未來已來」。我們所面對的,是一個物質充沛的幸福時代,也是一個精神空虛的混亂時代;是一個信息高度共享、生活方便的時代,更是被電子技術深度綁架的危險時代。
5
怎麼辦?怎麼面對這個精神空虛的混亂時代,怎麼應對電子技術綁架的危險時代?
一是從小培養運動的習慣,特別是競技型運動,讓心靈充滿對外部刺激的高度緊張。
小孩子們遊戲時,經常說「我是第一名」。這是一種原始的對勝利的渴望。在遊戲過程中,孩子們可以完全忘記電視、手機、網路遊戲的影響,在追求勝利的過程中獲得快樂。
在孩子的教育中,防範孩子被電子產品綁架,其中一個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從小培養孩子一至兩項競技型運動,如:桌球、羽毛球、籃球、網球、足球等。讓孩子找到一個隨時隨地,在最方便的地方找到場地、找到隊友的活動,在愛好中揮灑汗水,收穫身體和心靈的成長。
從小培養孩子參與競技型運動,讓孩子在和夥伴們的遊戲和對抗中成長,讓孩子衣食無憂的幸福生活中還能時常體會到心流,從而能夠在快樂中擺脫電子產品的控制。
積極心理學奠基人米哈裡·契克森米哈賴在開山之作《心流》中如此說:「沒有焦慮、挫折、競爭和挑戰的生活,不是美好生活,是沒有心流的生活。」「心流=略高於能力的任務+競爭+挑戰+焦慮。」偉大的哲學家柏拉圖也是如此說「幼兒教育主要兩件事,第一件是運動,第二件是音樂。」(此句非原文)
二是從父母做起,放下手機,少看電視,多參加室外運動,多看紙質類書籍,為孩子當好表率。
昨天,又看到頭條熱點新聞「杭州12歲男孩不肯做作業,手機被砸,墜樓身亡」。這是時代的悲劇。
要讓孩子不迷戀手機,家長務必認清——「這是一個存在虛空的混亂時代」,「這是一個電子技術綁架的危險時代」。手機和電子產品帶給我們和孩子的,不只是視力下降,還有精神空虛,乃至迷失自我,患上精神疾病。
要讓孩子不迷戀手機,家長務必率先垂範——帶領孩子走出家門,讓孩子找到志趣相同的玩伴;帶領孩子參加競技型運動,掌握一至兩項可以從小到大熱愛的體育運動;在家裡嚴格控制看電視、看手機,在陪伴孩子讀書、睡覺時嚴禁看手機、玩電腦、跟網劇、刷視頻,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堅決不做。
6
我們可以想像一下,比如:從小培養孩子打桌球,小區的夥伴們經常挑戰,孩子們會在一次次比賽中找到勝利的快樂,然後這又將促成孩子們的一次次挑戰。
然後,除了學習之外,小學、中學、大學直到走上社會, 桌球都可能成為孩子的業餘愛好、交往朋友、打發空餘時間的一項活動,它將佔用孩子大量的休閒時間,它也將防止孩子把這個空閒時間浪費在空虛和刷屏、屏劇活動,它也將為孩子帶來健康、帶來朋友、帶來快樂。
它將陪伴孩子終生。
你若不相信,走到某一處公園,問問公園裡打桌球的愛好者吧!一經愛好,往往是數十年的投入,樂不思彼,甚至廢寢忘食。
我曾見過一位100歲高齡的網球愛好者,全身老人斑,腰也彎了,每天6點起床,自己坐公交車,7點到達球場,沒人陪伴就一個人用球打牆。
這,就是簡單愛好的動力;
這,也是應用人的原始動能、抵抗電子技術綁架、讓人放下手機的方法。
百歲老人風雨無阻打網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