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月滄桑、世事紛紜,生活中充滿了悲愁和喜悅,更有無數說不清、道不明的坎坷與辛酸。有人笑對人生,在危急關頭依然鎮定自若;有人悲嘆命運,在存亡之間極易茫然失措。
生命就像一曲交響,時而淺吟低唱,時而引吭高歌。失意時悲傷、痛苦,得志時驕縱、忘我,而大自然依然按照自己既定的規律運行,絲毫不會因為人們的心情而改變節奏。
所以杜甫曾嘆息,人生茫茫,動如參與商;蘇軾也感懷,人生如逆旅,又似飛鴻踏雪。中唐的一位才子熟讀詩書、閱歷豐富,更感悟深刻。下面介紹白居易的一首詩,明白如話,卻直抒胸臆,最後10字更值得稱道。
歸田
唐代:白居易
人生何所欲,所欲唯兩端。
中人愛富貴,高士慕神仙。
神仙須有籍,富貴亦在天。
莫戀長安道,莫尋方丈山。
西京塵浩浩,東海浪漫漫。
金門不可入,琪樹何由攀。
不如歸山下,如法種春田。
唐憲宗元和六年,白居易因母親去世,按當時制度,只好辭去官職,為母親守孝三年。這時他住在渭村,由於沒有俸祿,更缺乏其他的經濟來源,生活非常困難。
詩人又想起在元和五年,他曾擔任左拾遺,在其任期將滿時,皇帝和那些王公大臣們嫌樂天直言逆耳,就不再讓他繼續做諫官,卻改任一個無足輕重的京兆府戶曹參軍。
由於這些原因,詩人逐漸厭惡了朝堂的勾心鬥角,以及整天的爾虞我詐,便想終老農村、種田度日。因而他在元和七年,寫了三首《歸田》詩,這裡選擇其中一首。
經過這一番痛苦的經歷,白居易感慨萬千,他在詩中闡述了他的觀點:人生到底追求什麼?其實不外乎兩樣。平凡人喜歡富貴,清高的人羨慕神仙。當神仙的須有仙骨,富貴則是天命。
詩人先將人們的追求簡單地進行分類,貧窮的人希望改變困窘的處境。但是古人云,生死有命、富貴由天。詩人雖然見多識廣,也因為遭遇坎坷,不由得不懷疑人生。
而本來就富貴逼人的那些人,也渴望長生不老,這樣就可以一直延續自己的地位。可是自古及今,只在小說和影視劇中才有這種虛幻的人生,誰又曾於身邊親眼見過不老身軀?
白居易不是聖人,也不是神仙,卻在中唐時期,就有這樣清醒的認識,可謂具有遠見卓識。於是詩人進一步闡述了自己的觀點:用不著留戀長安的古道,也不用去尋求海中的仙山。長安的塵土鋪天蓋地,東海中惡浪無邊無際。
作者用「長安道、方丈山」指代仕途之路、以及求仙得道的幻境,可惜很多人努力了一生,也毫無收穫。「塵浩浩、浪漫漫」,更形象地描繪出由於各種原因,讓無數人徒勞無功。
最後詩人誠懇地勸告大家:想進入金門可不容易,想攀上仙山上的琪樹,就更沒有好辦法。真不如回到村裡耕田,像普通農民那樣自在逍遙。
金門,古代衙門旁有銅馬,故名;琪樹,原指仙境中的玉樹,這裡指成仙的方法和途徑。詩人感覺既然無法戰勝命運,更不可能羽化登仙,只有安貧樂道,過一種田園躬耕的詩意生活。
再細味最後10個字,「不如歸山下,如法種春田。」詩人總結了無數人的經歷、以及自己的坎坷遭遇,覺得富貴不能輕易得到,長生不老也無法找到仙丹靈藥。
只有踏實工作,過一種樸實恬淡、鬧中取靜的生活,從此不再勞累方寸,更可以眼前清淨、快樂無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