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對宋代詞壇有個固有的印象,那就是,豪放詞派的蘇辛之詞,都是大氣豪邁的,而婉約詞派的柳李之詞則都為婉轉哀愁的。我們用古板的視角去看待這些名噪千古的大詞人,卻忽略了一點,人有悲歡離合,情緒浮動多變。
沒有人會一直悲戚悽涼,也沒有人會永遠樂觀曠達。即便是「人比黃花瘦」的李清照,也有「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得,不讓鬚眉的豪情壯心。
所以,對於蘇東坡而言,也是一樣。這首名為《東蘭梨花》的七言絕句,就寄託了蘇軾的愁情。這首詩寫梨花,雖然用詞極其平淡,哪怕是初學詩詞的新人,似乎也可以寫得比它更加文採飛揚,賣弄辭藻。
但,其實古往今來,這數千年光陰,也就這一首寫梨花的詩篇能夠流傳下來,膾炙人口,千古傳頌。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飛時花滿城」
梨花如雪,柳絲如絛,綠綠白白,一片交雜。紛紛揚揚的柳絮飛滿了這座城,驚豔了流年,紛擾了俗世。
可謂春風拂面,春光美好。此刻詩人想到了什麼呢?他想到的,卻是春光易逝,就如同人生,短暫易碎。
這首詩創作於北宋熙寧十年,此時的蘇東坡,幾經流放,本身年事已高,顛簸流離已然很苦,家中又連番遭遇變故。
父母、妻子相繼辭世,這種情況下,又恰逢是清明時節,即便是東坡,也會生出人生匆促,物是人非的悲傷感慨。正如下半句所言。
「惆悵東欄一株雪,人生看得幾清明」
蘇軾惆悵地看著如雪梨花,此時為清明時節,草薰風暖,已經是晚春時候。正如繁華過眼成空,但是這一刻仍是一年當中最美的,人生能看到幾次清明時節,又有幾度清醒明白的時候呢?
此處化用唐代杜牧的「砌下梨花一堆雪,明年誰此憑欄杆」。這隱約中悽清惆悵的意境,是東坡很少流露出的悲涼愁情,但又似乎暗含轉折。
試想,蘇軾曾經悵然地站在東欄邊,看著前方那一枝潔白的梨花,正是暗暗感傷。恰逢春風浮動,柳絮飄飛,落在他的肩上、身上。
如此美景讓他頓時感覺,自己似乎也變成了「一株雪」似的,融身於良辰美景之中,分不清是雪還是花。他忽地頓悟,感慨長嘆,適才自己好似狹隘了。
暮春時節,梨樹尚且能開滿一樹繁花;千帆過盡後,東坡本人即便仕途不順,厭惡官場爾虞我詐,也要拋開煩惱,去與世界和解。
人生能有幾多清明,唯有以坦蕩的胸襟去面對人生,面對人生路上的每一個過客。光風霽月,不為物障,不為人易,這樣年老時回首往事,方能不忘初心,無怨無悔。
那一刻,一樹潔白澄澈的梨花,迷亂了蘇軾的雙眼,卻澄清了他的心靈,使他不再憂傷和迷茫,而有了前進的動力和方向。
這一刻,我們和東坡先生一起,震撼於一樹高大潔白,努力生長的梨花,這盛放在苦痛中的美麗,引發著隔了千年的靈魂共振。
詩人蘇東坡通過該詩,抒發了自己感嘆春光易逝,人生短促的憂愁惆悵。但這份愁並不是苦大仇深、悽婉哀絕的。它清淡卻不寡淡,無奈之餘卻又抒發著詩人淡看人生的感悟.
並未深陷失意的泥淖中不可自拔,而是能從中得到看開和解脫,這也可以說是另一種樂觀曠達。這,與東坡本人的「一蓑煙雨任平生」等詞句名篇所表達的情感,又是一種不謀而合。
從當時的時代背景和社會觀念,對詞人的生平際遇,詩詞藝術等做出分析。這本《蘇軾詞傳》以蘇軾一生所做的詞為主,讓你更好地了解蘇軾。除此之外,這套詞傳還包括《納蘭容若詞傳》、《李煜詞傳》、《倉央嘉措詩傳》、《辛棄疾詞傳》、《李清照詞傳》。
一套詞傳原價238元,現在活動價只要79元,趕緊點擊下方連結購買吧!
歷史不散場總結:
蘇軾的一生,仕途不順,壯志難酬,幾經貶謫,身似浮萍,宦海沉浮。但他卻能漸漸將世間寵辱枯榮看淡,寄情山水。
一直保持著樂觀豁達的心境,留下眾多令人讀之便心生豪氣的經典詩篇詞章。他的詩詞,都透徹著「安」的智慧和風雅,令人敬佩之餘,不禁生出同樣的胸懷和氣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