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欣賞梨花,寫了一首七言絕句,短短四句話,寫出了心中的豁達

2020-12-13 歷史不散場

人們對宋代詞壇有個固有的印象,那就是,豪放詞派的蘇辛之詞,都是大氣豪邁的,而婉約詞派的柳李之詞則都為婉轉哀愁的。我們用古板的視角去看待這些名噪千古的大詞人,卻忽略了一點,人有悲歡離合,情緒浮動多變

沒有人會一直悲戚悽涼,也沒有人會永遠樂觀曠達。即便是「人比黃花瘦」的李清照,也有「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得,不讓鬚眉的豪情壯心。

所以,對於蘇東坡而言,也是一樣。這首名為《東蘭梨花》的七言絕句,就寄託了蘇軾的愁情。這首詩寫梨花,雖然用詞極其平淡,哪怕是初學詩詞的新人,似乎也可以寫得比它更加文採飛揚,賣弄辭藻。

但,其實古往今來,這數千年光陰,也就這一首寫梨花的詩篇能夠流傳下來,膾炙人口,千古傳頌。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飛時花滿城

梨花如雪,柳絲如絛,綠綠白白,一片交雜。紛紛揚揚的柳絮飛滿了這座城,驚豔了流年,紛擾了俗世。

可謂春風拂面,春光美好。此刻詩人想到了什麼呢?他想到的,卻是春光易逝,就如同人生,短暫易碎。

這首詩創作於北宋熙寧十年,此時的蘇東坡,幾經流放,本身年事已高,顛簸流離已然很苦,家中又連番遭遇變故。

父母、妻子相繼辭世,這種情況下,又恰逢是清明時節,即便是東坡,也會生出人生匆促,物是人非的悲傷感慨。正如下半句所言。

惆悵東欄一株雪,人生看得幾清明

蘇軾惆悵地看著如雪梨花,此時為清明時節,草薰風暖,已經是晚春時候。正如繁華過眼成空,但是這一刻仍是一年當中最美的,人生能看到幾次清明時節,又有幾度清醒明白的時候呢?

此處化用唐代杜牧的「砌下梨花一堆雪,明年誰此憑欄杆」。這隱約中悽清惆悵的意境,是東坡很少流露出的悲涼愁情,但又似乎暗含轉折。

試想,蘇軾曾經悵然地站在東欄邊,看著前方那一枝潔白的梨花,正是暗暗感傷。恰逢春風浮動,柳絮飄飛,落在他的肩上、身上。

如此美景讓他頓時感覺,自己似乎也變成了「一株雪」似的,融身於良辰美景之中,分不清是雪還是花。他忽地頓悟,感慨長嘆,適才自己好似狹隘了

暮春時節,梨樹尚且能開滿一樹繁花;千帆過盡後,東坡本人即便仕途不順,厭惡官場爾虞我詐,也要拋開煩惱,去與世界和解。

人生能有幾多清明,唯有以坦蕩的胸襟去面對人生,面對人生路上的每一個過客。光風霽月,不為物障,不為人易,這樣年老時回首往事,方能不忘初心,無怨無悔。

那一刻,一樹潔白澄澈的梨花,迷亂了蘇軾的雙眼,卻澄清了他的心靈,使他不再憂傷和迷茫,而有了前進的動力和方向。

這一刻,我們和東坡先生一起,震撼於一樹高大潔白,努力生長的梨花,這盛放在苦痛中的美麗,引發著隔了千年的靈魂共振。

詩人蘇東坡通過該詩,抒發了自己感嘆春光易逝,人生短促的憂愁惆悵。但這份愁並不是苦大仇深、悽婉哀絕的。它清淡卻不寡淡,無奈之餘卻又抒發著詩人淡看人生的感悟.

並未深陷失意的泥淖中不可自拔,而是能從中得到看開和解脫,這也可以說是另一種樂觀曠達。這,與東坡本人的「一蓑煙雨任平生」等詞句名篇所表達的情感,又是一種不謀而合。

從當時的時代背景和社會觀念,對詞人的生平際遇,詩詞藝術等做出分析。這本《蘇軾詞傳》以蘇軾一生所做的詞為主,讓你更好地了解蘇軾。除此之外,這套詞傳還包括《納蘭容若詞傳》、《李煜詞傳》、《倉央嘉措詩傳》、《辛棄疾詞傳》、《李清照詞傳》。

一套詞傳原價238元,現在活動價只要79元,趕緊點擊下方連結購買吧!

歷史不散場總結:

蘇軾的一生,仕途不順,壯志難酬,幾經貶謫,身似浮萍,宦海沉浮。但他卻能漸漸將世間寵辱枯榮看淡,寄情山水。

一直保持著樂觀豁達的心境,留下眾多令人讀之便心生豪氣的經典詩篇詞章。他的詩詞,都透徹著「安」的智慧和風雅,令人敬佩之餘,不禁生出同樣的胸懷和氣概。

相關焦點

  • 蘇軾被貶後,看到梨花,寫了一首小詩,最後一句寫出了豁達瀟灑
    今天這首詩只有短短四句,卻美得不像話,稱得上是經典。這首詩就是蘇軾的《東欄梨花》。全詩如下:這首詩一共只有短短的四句話。前兩句寫東欄梨花的景色:梨花是淡淡的白色,柳樹是深深的青色。蘇軾在詩中希望自己能像東欄梨花一樣看待人生,看淡俗世紛爭,渴望從失意中得到解脫,瀟灑過完自己的一生。蘇軾是一個會自我解脫的人,就算有淡淡的哀傷,他也會在自然景物中找到快樂的真諦,在各種哲理中說服自己變得豁達向上。這是我們應該學習的。
  • 豪放詞人也有憂傷時,蘇軾外出散心,寫了一首梨花詩,訴說哀愁
    也許每每提到蘇軾,我們都有著太多的感觸,在我眼中蘇軾的博學多才在整個中國古代都是數一數二的。蘇軾不僅僅是一個精通詞作的詞人,同時還是兩宋時期尤為重要的文學家。首先蘇軾就是唐宋八大家之一,還是唐代古文運動下文學創作受到極大影響的文學家。
  • 蘇軾贈別好友的一首詞,豪邁抒懷,短短六句寫出自己豁達的人生觀
    我們都知道蘇軾是一位偉大的文學家,他留下的作品到現在依然被廣為傳頌,通過蘇軾的作品我們不難知道,他是一個無比熱愛生活並且很用心生活的人。蘇軾的一生其實過得十分坎坷,他的一生就是被貶的一生,艱難困苦不斷,但是他卻並沒有因為生活待他如此不溫柔就討厭生活,縱然前一秒水深火熱,下一秒他卻依然能夠談笑風生,蘇軾一直用一種樂觀豁達的態度面對生活中的一切。
  • 蘇軾寫給兒子的最後一首詩,自己畢生經歷,短短四句話,終生受益
    如此這般言語之人,我們不知道他當時的心情到底是怎樣,也不知道在他的一生都曾經經歷了什麼,然而不可否認的是這句話引起了多數人的認可,是因為這幾句話道出了別人內心的迷茫。蘇軾是宋代著名文學家,他在自己臨死之前給自己的兒子寫了一首臨別詩詞。在這短短的四句話裡,卻能夠兒子終生受益。若干年後,林語堂先生對蘇軾進行過這番描述:這個蘇東坡,他坐在宋代詩壇的頂端,確實顯示出其在文學方面的造詣。
  • 李煜臨死前寫的一首詞,短短四句卻令人心醉,成為千古絕唱
    這首詞用明淨優美的語言,通過永恆的自然與無常人生的對比,抒發了對故國往事的回憶和滿腹的愁恨,短短四句卻令人心醉。花每一年都開,秋月年年明亮,時光什麼時候才會了解呢?在過去的歲月中,有很多令人難過的往事,小樓昨夜又有風吹來,登樓望月又忍不住回憶起故國。
  • 蘇軾和朋友遊玩,寫了一首詞,最後一句彰顯豁達,成為千古名句
    所以這個時候我們就要要求自己,如果現實中的一些事情無能為力,就要時刻說服自己的內心,學會從容不迫、豁達樂觀。只有真正做到「寵辱不驚」,才能在我們人生遇到難題的時候,學會放過自己,解脫自己。這便是古代大文豪蘇軾的處世智慧,蘇軾的一生滌蕩起伏。從早年的意氣風發,到晚年的受貶失意,可以說蘇軾的一生是大起大落的。
  • 洞房夜蘇軾寫了一首詞,通篇都是「抄襲」,不料卻名傳千古,太肉麻
    在宋代文壇,蘇軾可以說是一個非常「有趣」的人,即使在如今的現代社會,依然能夠「圈粉無數」。眾所周知,蘇軾生性樂觀豁達,一言一行總是能夠出人意料。蘇軾的一生中,創作了上百首膾炙人口的佳作,但是其中有一首卻非常的特別,當時蘇軾只有19歲,王弗16歲,兩人情投意合,喜結連理。
  • 蘇軾官場失意後,卻寫出一首很豁達的詞,讀後令人心胸開闊
    但也有一些文人,命途愈多舛,反而形成了一種超逸豁達的人生態度。較為典型的便是宋代文學家蘇軾,其給後人最大的印象,莫過於深沉、充滿哲思的詩詞,以及詩詞之中扣人心弦的超逸豁達。 本文向大家分享的《浣溪沙·遊蘄水清泉寺》,便是蘇軾諸多豁達詞作中的一首。
  • 蘇軾的一首詩,4句話用了7個比喻,令人讚不絕口
    但創作過程也是苦中作樂,一首詩歌得到廣泛傳頌,一篇文章膾炙人口,作者當然心滿意足,也不枉費了很多心血。 古代很多文學家創作時非常投入,幾乎達到了忘我的程度,可謂語不驚人死不休。他們不僅想像豐富,而且善用比喻。例如,杜甫寫公孫大娘舞劍的英姿,白居易描寫琵琶女彈奏的聲音,都是筆歌墨舞、妙喻聯珠。下面介紹分享蘇軾的一首詩,4句話用了7個比喻,令人讚不絕口。
  • 被貶之後,蘇軾寫出了最豁達的詩句!
    蘇軾,北宋時期的政治家、文學家,後世稱為「詞聖」。蘇軾是有著多重身份的人,他一會兒在朝為官,一會兒把酒吟詩,一會兒又玩起鍋碗瓢盆進了廚房,做出歷史上鼎鼎有名的「東坡肉」。蘇軾不一樣,他對於被貶一事的看法是非常豁達的,他剛到黃州就寫了一首《初到黃州》來表達自己的所見所感。《初到黃州》自笑平生為口忙,老來事業轉荒唐。
  • 蘇軾一首詠梅詞,通篇沒有「梅」字,卻寫出梅花的神韻
    而蘇軾也曾經寫過一首詠梅詞,在這首詠梅詞中,我們不但可以感受到梅花那特有的魅力。而且還能感受到詞中那位如梅花一樣高潔的女子。因此,這首詩不僅僅詠梅,而且也是詠人,是蘇軾用來悼念自己的侍妾朝雲所做的一首到悼亡詞。西江月·梅花玉骨那愁瘴霧,冰姿自有仙風。
  • 蘇軾最通透豁達的一首詞,短短3句話,讀完讓人心靈平靜
    都說蘇軾的詞,隨著年紀的增長和閱歷的豐富,越年長讀起來越有味道。同樣一首詩,年輕人讀到的是蘇軾的文人情懷,而年長的人則讀懂了經歷種種磨難之後依舊曠達樂觀的處事態度,也讀懂了人生。簡短而有力,深深淺淺有層次,這是詩詞的魅力,也是蘇軾的魅力。
  • 用詞隱諱,實則前方高能,老夫少妻,讓蘇軾寫的意味深長
    大可指點江山,小可家長裡短蘇軾的詞幾乎佔了宋詞的半壁江山,他的詞以氣勢豪放著稱,多寫一些家國情懷的山河詞句,這與蘇軾自始至終的政治抱負有關。由於詞人蘇軾的性格,他寫了許多細枝末節的小事,雖是小事,卻絲毫不影響這些詞句依然成為傳世經典。
  • 蘇軾寫了首很是肉麻的詞,連用四句名言,將妻子誇得天上有地下無
    林語堂說:蘇軾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個記憶,但是他留給我們的,是他那心靈的喜悅、思想的快樂,這才是萬古不朽的。也有人曾說:每個中國人心中,都有一個蘇東坡。他一生風雨,卻依舊泰然處之。這份豁達和修養,讓我們這些後來人,不由得一贊三嘆。大家都說,蘇軾是最「乾淨」的一位詩人,蘇東坡給世人留下的印象多是狂放不羈、豁達樂觀。其實,蘇東坡一生飽經憂患,嘗遍了酸甜苦辣、人情冷暖。除了這些,蘇軾還是個非常浪漫的詩人。他一生鍾愛過三位女子:王弗、王閏之、王朝雲。
  • 最好的詠雪詩是哪一首?和老街一起寫幾首如何?
    可是祖詠寫出了四句就擱筆了。有人問他怎麼不寫了?「或詰之,詠曰 意盡"。 王士禎在《漁洋詩話》 裡說:古今雪詩,惟羊孚一贊及陶淵明「傾耳無希聲,在目皓已潔」,及祖詠「終南陰嶺秀」一篇,右丞「灑空深巷靜,積素廣庭寬」,韋左司「門對寒流雪滿山」句,最佳。
  • 如何像蘇軾一樣豁達?牢記這2句話,心胸一天比一天寬廣
    眾所周知,蘇軾歷來以豁達著稱,並以其豁達的人生風格影響著後世的文人和文壇。值得注意的是,蘇軾的豁達不是消極避世,更不是玩世不恭,而是以一種超然物外的心境,積極入世,去實踐他濟世安民的理想。簡單來說,就是蘇軾始終能以寬廣的心胸坦然面對一切坎坷,並能在坎坷中找到生活的樂趣和希望。
  • 張籍鮮為人知的一首詩,情感真摯,短短四句話,卻涉及三位詩人
    下面介紹張籍鮮為人知的一首詩,情感真摯,短短四句話,卻涉及三位詩人。贈王建唐代:張籍白君去後交遊少,東野亡來篋笥貧。賴有白頭王建在,眼前猶見詠詩人。後兩句就轉而寫王建,王建也是一位著名詩人,讀者都熟悉他的《新嫁娘詞》以及《雨過山村》等經典詩作。王建出身寒微,一生只做過閒曹小吏,晚境更為悽涼。「白頭」二字,展現出他衰弱憔悴的模樣;一個「賴」字,又傳出作者的欣慰之情,總算還有一個老友可以讓自己去調侃。作者的情緒也變得高昂,彰顯出詩人的豁達與風趣。
  • 蘇軾最有氣勢的一首詩,短短28字瞬息萬變,堪稱寫雨詩的千古絕唱
    在蘇軾的朋友圈中,北宋著名政治家王安石或許是最令蘇軾愛恨交加的一位。公元1070年,王安石拜相,主持「熙寧變法」。可是,新法在實施過程給底層老百姓帶來了很多不便。因此,蘇軾對新法是持反對態度的。此時的蘇軾並沒有像其他守舊派大臣一樣落井下石,反而專門去探望王安石。兩個曾經的死敵,推心置腹,把酒換盞,向對方訴說著心中的感慨,儼然一對相交多年的知己。可以說,蘇軾在與王安石無論是在早年的對立中,還是在後來的相知相交中,始終都是沒有私心的。對於新法,他並不是站在個人利益的角度來考慮的。因為反對新法,蘇軾被從京城貶到了杭州任通判。
  • 蘇軾最後一首詩,道盡了人生的無奈,也盡顯豁達
    看著自己的畫像,蘇軾微微一笑,笑得就像一個孩子,猶如當年他在眉山那片藍天之下的無邪,他提筆,在畫像旁邊寫了一首絕句。據說這首詩,是蘇軾生命中最後一首詩,堪稱絕筆,名為《自題金山畫像》: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
  • 小和尚在牆上寫了一首詩,蘇軾也仿寫一首,相比之下,蘇軾敗了
    厲害到什麼程度呢,就連蘇軾有一天路過寺廟的時候,看見了這首孤獨的作品,都是嘿嘿一樂。感嘆這麼好的作品怎麼能只被寫在牆上,而且還那麼可愛。於是蘇軾就順手寫出了一首模仿的詩,便有了傳世的下面這兩首。那時候的守詮還是一位沒有什麼名氣的小和尚,而且這首詩只是被寫在了寺院的牆上,究竟是多麼好的一首詩呢?更是有後人疑惑,這到底是怎樣的一首詩,能夠讓大文學家蘇軾大呼可愛,同時還能動手模仿出另外一首詩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