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英文學習上走原版路線的娃,暑假裡應該是過得相對愜意的,因為可以名正言順的花大把時間看動畫片、看電影、看科幻、看小說、玩App遊戲。
娃兒們也很機靈,知道只要屬於英文學習範疇,大人們必然不會做太多的幹涉(只控制好看電視的時間就行了)。
而老母親們看著娃自發自覺的沉浸在英文世界裡,大量標準的聽力資源輸入進去,漂亮的口頭表達順利輸出出來,書面練習憑著語感就能輕鬆做出來。
這不正是期待已久的「靜待花開」麼?
眾多追求自然習得的老母親,心態是不是一下子鬆弛了,一下子滿意了呢?
總算是找對了一條家庭教育適合的路子。
可是,如果孩子一直在大量聽說+分級閱讀的環節停留,那麼以後,孩子就會面臨一場「讀與寫的危機」。
為什麼說會有一場「讀與寫的危機」呢?
讓我們家長轉換一下場景,英文原版娃們現在的狀況,是不是像極了孩子準備上小學前的中文狀態?
孩子的中文聽說已過關,和老師、同學交流也沒有問題,甚至在上學前已開始看繪本認得了不少字。
但一上起語文課,大部分的孩子都是苦哈哈一片,有的認字不多讀書不流暢,有的讀書一目十行粗心大意,有的寫字特慢寫作業磨嘰,有的寫作文抓耳撓腮無從下筆,總之狀況百出。
而課外呢,娛樂形式的活動孩子都喜歡(看動畫、聽故事、看小說、玩遊戲),學術性的活動一律叫苦連天,比如練字、摘抄筆記、做閱讀理解題、寫作練筆等等。
很多小學家長心中都有數,三門主課中,其實最耗費時間、最佔人精力的就是我們的母語——中文課,聽說讀寫皆精,很不容易。
聽說易,讀寫難,這是每一門語言學習都會遇到的問題。
只不過,中文作為我們的母語,中文教學早已是一套極其成熟的體系,在學齡前打好聽說基礎,一到入學就送進學校,按部就班的從字、詞、句、段落、篇章,一步一步進行學習,書寫、語法、閱讀、寫作一項一項跟緊年紀。
如此的水到渠成,以致我們沒有明顯的感覺會接不上。
但家庭啟蒙階段的英文就不同了。
每個家庭、每個孩子的啟蒙目標、方式、時機都大不一樣,也沒有處在一個相對固定的教學體系裡,好進行對比、定位,所以我們能發現,在小學階段,孩子們語文、數學的差距還不十分明顯,但英語水平卻是相去甚遠。
而我們的小學英文教學(特別是公立學校,私立學校還會增加課時),基本繞開了聽說部分的積累,一上來就是讀寫環節,所以不少零基礎的孩子,也覺得英語很不好學。
由於公立體制內的英文要求不高,加上各自家庭啟蒙未必有一個完備的學習體系進行指導,加上原版娃能輕鬆靠著語感做題,聽說又不成問題,這種表面上的遊刃有餘,很容易給家長們造成一種認識:自然習得已經很好了,就讓孩子這種快樂輸入多持續一段時間吧。
可是,連我們的母語都需要自然習得和有意學得,何況是一門外語呢?
如果我們不想孩子在英語上做個「快樂的小文盲」,如果我們不想浪費了孩子流暢的聽說功底,如果我們不想幾年後在閱讀和寫作上看見孩子犯難,那作為家庭英文教育的引導者,我們家長就得要重視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多了解英語母語國家小朋友,每個年齡段聽說讀寫的平均水平,方便橫向比較時心中有數。
我們要多掌握國外小朋友在每個階段,聽說讀寫的大致平均水平,由於語言的共同性,可以監測孩子在某一方面是否存在明顯短板,或者某一方面有超前表現。
但這並不是說,非得要求咱們的孩子和國外孩子語言水平同步,自家孩子的英文學習目標應該根據自己的整體教育規劃來定,了解同齡人的水平,只是方便家長做計劃時心裡有點譜。
第二,學得階段,儘快進入到一個標準的學習體系中去。
孩子的英文聽說底子有了,接下來就該像上小學一樣,書面的知識,認認真真的,該怎麼學就怎麼學了。
英文教學的標準體系,英標、美標、歐標,每一套都各有所長,成熟有經驗。
根據自家孩子的規劃總目標,選定一個體系,一個階段一個階段的開始標準化的學習和訓練。
進入體系化的標準學習,對於家長來說,很明顯的好處就是方便縱向追蹤孩子的學習進度和學習成果,沿著一條直線跟下去,哪個階段差了,就慢下來補上去,一清二楚。
第三,開始重視拼寫、閱讀訓練、寫作訓練等基礎能力的鍛鍊。
孩子聽說好,是一個很好的開局。
但我們得讓這種開局更具有價值,接下來的階段,把動筆的工作銜接起來,把拼寫、閱讀、寫作等基礎能力一步步的練起來。
課堂上、機構裡,布置的動筆工作認真完成。語法知識,教了就仔細吸收。
這跟孩子學中文的步驟一模一樣,練字、閱讀訓練、寫作訓練,都是學好語言的基礎能力,也都需要長期紮實的訓練。
無論是中文還是英文,讀寫都是難關。作為孩子的引路人,我們就要提前了解它、認識它,想辦法化「危」為」機」,讓孩子把興趣順利的遷移到這個坡上來。
坡的盡頭便是山峰,而無限風光盡在險峰。
註:本文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