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梅

2020-12-17 天氣網
入梅

按照環流條件與區域性降水相結合的原則,凡在5月下旬至7月上半月的時段內,在北緯29-33°範圍內,經常有地面峰系活動,且連續兩候內有6天雨日,同時參考長江下遊兩岸,各站候平均氣溫基本上穩定在22°C或以上的起始日,作為入梅日。也有以初夏季節中雨日、雨量、雲量等氣候要素的時間曲線上出現突增(即轉折點)之候(日)定為平均入梅候(日)的。

我國傳統方法上,入梅和出梅的確定是根據節氣結合幹支來推算的。按照曆法規定,芒種後逢第一個丙日為入梅,小暑後逢第一個未日為出梅。如果芒種當天的天幹為丙,則將該日定為入梅,小暑當日地支為未,則將該日定為出梅。

我國古代對入梅曾有幾種規定,《瑣碎錄》「(閩人)立夏後逢庚日入梅。」《神樞經》:「芒種後逢丙日入梅。」《江南志書》:「五月芒種後遇壬入梅。」《田家五行》:「芒種後雨為黃梅雨」,則以芒種為入梅。上述入梅是日不同原因有二:一是地區差別;二是多年平入梅日期往往有所變化而致。我國目前曆書中,採用《神樞經》的說法,在天氣分析預報中,則往往指天氣形勢轉為梅雨形勢的日子。

舉例說明,2006年6月6日芒種,丙寅日,則芒種當日入梅;小暑後7月17日逢未,因而2006年的出梅日期為7月17日。黃梅天共42天。

相關焦點

  • 蘇州在暴雨中率先入梅
    蘇州市氣象臺宣布,蘇州於6月20日正式入梅。不過,江蘇其他地區還要再等等。江蘇省氣象臺表示,6月21日雨停後,全省大部分地區迎來2到3天的雨水間歇期,24日前後,可能會再迎雨水,屆時將再次關注其他地區的入梅情況。    現代快報/ZAKER南京記者 徐岑  蘇南局部暴雨,蘇州率先入梅  6月19日,南京小雨,蘇南地區雨更大些。
  • 「入梅」時間,誰說了算?
    如今,正值6月,長江中下遊許多地方,已經陸續入梅了!前段時間,剛到看新聞說:浙江入梅了!緊接著,安徽的皖南山區,以及沿江西部入梅了!一時間,許多人紛紛在問:我們這裡,什麼時候「入梅」?還有人在問:「入梅」的標準,究竟是什麼?
  • 杭州今日入梅,今年以來最強降雨即將到來!
    杭州今日入梅,今年以來最強降雨即將到來!杭州今日入梅今年的入梅了時間是不是有點早?往年入梅時間市氣象局宣布杭州今日入梅,目前,杭州梅雨的形勢已經基本形成,副熱帶高壓北抬,阻塞高壓建立。今年入梅有些偏早。杭州常年入梅時間是在6月13日,出梅日期在7月8日,梅雨期26天,平均梅雨量260.8毫米,今年偏早了15天。
  • 蘇州20日率先入梅,江蘇其他地區怎麼說?
    蘇州氣象臺官方宣布,蘇州將於6月20日正式入梅。江蘇其它地區怎麼說?江蘇省氣象臺表示,蘇州和全省其它地區情況不一樣。江蘇區域範圍較大,形勢複雜,省氣象臺正在密切關注中。&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蘇州正式成為江蘇第一個入梅的地區。
  • 宣城10號正式入梅 出梅時間尚未確定
    很多宣城人都很好奇,全國的梅雨季早都來了,怎麼宣城明天才官宣「入梅」?市氣象臺副臺長史躍玲告訴宣城發布記者,「梅雨有一個重要條件,就是要副熱帶高壓足夠穩定,雨帶持續徘徊,下雨的時間足夠長。」因為區域不同,所以各地「入梅」時間也不一樣。梅雨期長約20--30天,雨量在200--400毫米,高溫、溼度高是梅雨季的特點。「江南梅雨」和宣城有何關係?
  • 「暴力梅」結束,如何確定「入梅」、「出梅」
    今年「梅雨」具有以下特點:入梅時間早,出梅時間晚,梅雨期持續時間長,梅雨量大,極端降水事件頻發。因此,被網友成為「暴力梅」。我國的國家標準下三個主要梅雨區:江蘇、安徽中南部、上海全部、江西、浙江湖南、湖南中北部、湖北大部。
  • 安徽省入梅出梅時間一覽
    每年的入梅出梅日期都不同,那麼,2017年安徽入梅時間、出梅時間是什麼時候?2017年合肥什麼時候入梅2017年安徽入梅時間、出梅時間梅雨是指每年6月中下旬至7月上半月,在我國長江中下遊(宜昌以東28~34°N範圍內)至日本南部發生頻繁的降水過程,常伴有暴雨或大暴雨
  • 2020年各地入梅出梅時間表
    延伸閱讀:2020入梅出梅時間表2020年入梅時間是6月8日,出梅時間是7月9日。(入梅)——7月12日(出梅)江淮區:6月21日(入梅)——7月15日(出梅)入梅出梅怎麼定的傳統的入梅和出梅與天幹和地支有關。氣象意義的入梅有特定的指標。
  • 江蘇淮河以南地區22日起入梅 沿江等地梅雨偏多
    泱波 攝    19日,江南地區的蘇州、無錫、常州已先行宣告入梅。  江蘇省氣象臺首席預報員韓桂榮介紹說,根據最新氣象資料分析,22日起大氣環流發生調整,副熱帶高壓逐漸增強北抬,暖溼氣流明顯增強。江蘇今年入梅日正常略偏晚。  據氣象記錄,長江下遊的江蘇常年以來平均入梅日為6月18日至20日,平均出梅日為7月10日,平均梅期23天。
  • 「官宣」江南入梅!南京今天下的是梅雨嗎?
    江南入梅,是如何確定的?據國家氣候中心的最新監測,參照《梅雨監測指標》國家標準(GB/T 33671-2017),對梅雨氣象要素和大氣環流系統綜合分析研判,結果表明:6月1日開始,江南區雨日指標達到入梅標準;區域日平均降水量達到2毫米;同時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脊線位於18°N以北,監測區氣溫也超過22℃。
  • 浙江今日入梅!未來一周,溫州將有強降雨天氣
    浙江今天入梅了!較歷史平均6月10日明顯偏早。一般來說,浙江入梅在6月中旬,平均入梅日期是6月10日,平均出梅日期在7月10日,平均梅雨量301毫米。平均梅雨期30天,在大多數年份,梅雨期一般持續20-25天,長的可達一個多月,短的只有幾天。
  • 杭州今日入梅,今年以來最強降雨即將到來!西湖第一朵荷花開了
    剛剛,市氣象局宣布杭州今日入梅,一場暴雨將強勢來襲,可能成為今年最強區域性暴雨杭州今日入梅今年的入梅了時間是不是有點早?往年入梅時間剛剛,市氣象局宣布杭州今日入梅,目前,杭州梅雨的形勢已經基本形成,副熱帶高壓北抬,阻塞高壓建立。今年入梅有些偏早。杭州常年入梅時間是在6月13日,出梅日期在7月8日,梅雨期26天,平均梅雨量260.8毫米,今年偏早了15天。今年的入梅時間和2000年一樣,都是5月29日,可以說是2000年以來最早。
  • 入梅前的江南小城:有不加修飾的生態美,今天出梅後一定更靚!
    在入梅前的6月2日山野君剛還在皖南寧國東南亞風情園遊玩,看到藍天白雲下的美麗風景忍不住拍了這些照片。寧國市是上個世紀安徽省最後一個撤縣設市的城市,以發達的工業經濟成為安徽縣域十強行列,如今該市已經嘗試著轉型綠色、生態與環保型經濟發展。入梅前的寧國市城區西津河溼地一帶風光如詩如畫,給人一種閒居生態之美。
  • 湖北今年入梅時間偏早 梅雨期偏長強度偏強
    武漢區域氣候中心首席專家周月華解釋說,入梅偏早主要與影響湖北梅雨進程的南海夏季風爆發偏早、副熱帶高壓北抬較早有關。預計6月11晚~13日,湖北將出現入梅以來首場區域性暴雨過程。隨著入梅首場區域性暴雨的到來,6月12日起這些地區旱情將有明顯緩解。(完)
  • 高溫頻繁叨擾北方 江淮遲遲不入梅 看專家如何解讀
    同時,南方地區暴雨過程多、強度較大,但江淮地區遲遲未入梅。入汛以來高溫頻發的原因是什麼?是什麼阻擋了江淮地區入梅的腳步?記者帶著這些問題,採訪了國家氣候中心氣候服務首席專家陳峪。副高持續偏南致使江淮遲遲未入梅記者:今年南方地區梅雨情況如何,截至目前有怎樣的特點?江淮地區為何遲遲未入梅?陳峪:我國江南區在6月5日入梅,比常年偏早3天;長江中下遊區在6月17日入梅,較常年偏晚3天。
  • 今天入梅!用上海話來形容就是:齁司啊~
    上海市氣象局最新消息,本市今天(9日)入梅,比常年提早了9天入梅首場雷陣雨,已經在路上今天夜裡到明天受雨帶北抬影響,本市有明顯雷陣雨天氣,局部地區有大雨,並伴有雷電和短時強降水。上海常年平均入梅時間為:6月17日。常年平均出梅時間為:7月10日。梅雨期常年平均約為23天。梅雨期常年平均降水量為243.1毫米,相當於用三周的時間下了全年五分之一的雨。所以,大家都準備好了伐?
  • 江淮地區遲遲不入梅,這是在「鬧小脾氣」?
    江淮區常年入梅時間是6月21日,至今還沒有達到入梅標準,主要原因是近期副高持續偏南,導致降水主要集中在江南等地。近期副高的位置依然偏南,水汽難以輸送至江淮區。至於江淮區梅雨是否會「缺席」,現在下定論還為時尚早,我們只能拭目以待。
  • 我國江淮地區陸續開始進入「梅雨」季節,今年入梅比往年早
    我國江淮地區開始入梅在這當中,「氣候」的周期性變化可能是我們最為熟悉的,我國大部分國土地處中緯度地區,一年中春夏秋冬十分分明,而「春夏秋冬」的四季輪迴就是氣候周期性變化的體現由於我國夏季風的年際變化很大,所以梅雨的來去時間和持續時間都不固定,今年五月下旬,雨帶就開始往江淮地區移動,比如浙江省在之前已經連續多日陰雨天氣,並在五月底正式入梅,比正常年份大約提早了13天,我國江淮地區各地也將陸續提前入梅。
  • 入梅第一天,南京溼度100%!空調的這個模式可以打開了
    今天(10日),南京市氣象臺正式宣布入梅,為近20年來最早。剛剛「官宣」入梅一個小時後,南京就降下了首場雷陣雨。根據省氣象臺的預報,未來三天江蘇仍以雨水天氣為主,最高氣溫31℃左右。11日夜間到13日江蘇有較強降雨入梅後的首場雨,都下在哪裡了?
  • 國家氣候中心:今年各梅雨區入梅早、出梅晚、梅雨期長
    原標題:國家氣候中心:今年各梅雨區入梅早、出梅晚、梅雨期長   中新網8月4日電 國家氣候中心副主任賈小龍指出,2020年汛期中國各梅雨區具有入梅早、出梅晚、梅雨期長、梅雨期降水量較常年明顯偏多的特徵。今年梅雨持續如此長時間,與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的活動具有密切的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