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經濟角度看,拜登上臺後,中美貿易戰是否能夠劃下句點,或者迎來雙贏局面,希望是巨大的。在《中國日報》的中國觀察智囊團中,耶魯大學高級研究員StephenRoger指出,美國貿易赤字普遍存在,關鍵不在於打貿易戰,而在於解決結構性問題。
有觀點認為,川普政府減少對華貿易逆差的承諾在經濟上起到了負面作用,儘管對華貿易逆差有所減少,但這主要是因為其他國家的貿易逆差有所增加,而其代價則是對華貿易逆差有所減少,但在數據上卻無法實現有利於美國的變化。2018年,美國與102個國家存在商品貿易赤字,其中美中貿易赤字是美國多邊貿易不平衡的一部分。雖然佔美國貿易逆差的比重最大,但比較優勢是客觀存在的,所以在結構問題沒有得到解決的情況下,主動切斷美中貿易對美國有負面影響。
更直觀地說,2019年美國對華貿易逆差縮小到3452億美元(比18年少了738億美元),單從數據上看結果似乎不錯,但美國工人卻得不到好處,美國在2019年的國際貿易逆差實際上也擴大了520億美元(比18年少了738億美元),對華貿易逆差雖然有所下降,但對墨西哥、加拿大、越南、瑞士和愛爾蘭等國家的逆差卻有所擴大,總體而言,美國多邊逆差的困境更加嚴峻。為了改變對華貿易赤字,向成本更高的外國生產商轉移貿易被視為經濟上的失敗。筆者認為,拜登團隊可以看到這個簡單的貿易帳,這意味著中美貿易有了轉機,在中美談判桌上,新的美方談判團隊應該把目光轉向最重要的結構性問題,如創新政策,智慧財產權,國有企業補貼等。
結構挑戰是不可避免的,但貿易戰完全可以不用,川普政府在過去對華發動的貿易戰愚蠢而荒唐,出於政治原因對中國進行「窮追猛打」只會讓雙邊解決方案更難。與世界其他經濟體不同,美國現在所面臨的問題更難解決,聯邦預算赤字增加,國內儲蓄嚴重不足,在這種情況下,為了實現增長,多邊貿易赤字只能繼續擴大,而美國要想實現增長就必須從國外進口儲蓄盈餘,而這正是美國政府和經濟學家需要努力解決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