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雷厄姆·艾利森:拜登上臺,我還是認為中美會陷入「修昔底德陷阱」

2020-12-15 觀察者網

導讀

2020年11月11日-12日,全球化智庫(CCG)舉辦第六屆中國與全球化論壇。本文為中美論壇線上會議「大選後的美國與全球化向何處去」,美國哈佛大學甘迺迪政府學院首任院長、「修昔底德陷阱」提出者格雷厄姆·艾利森的發言。觀察者網全文翻譯此篇發言,小標題系譯者添加。


格雷厄姆·艾利森參加第六屆中國與全球化論壇

格雷厄姆·艾利森:

首先,感謝舉辦方組織本次論壇,能參加今天的小組討論非常榮幸。目前我們正進入一個關鍵的轉折點,美國大選即將結束,或將產生一屆新的政府,因此今天是一次適時的討論。眾所周知,中美關係是全球最重要的雙邊關係。隨著時間推進,它將成為塑造全球化以及世界秩序的雙邊關係。

我想先談談在當前情況之下,尤其在中美關係之中,拜登領導的政府會是怎樣的。假設2021年1月20日拜登宣誓就職,你可以看到新任政府在以下三方面已經蓄勢待發。

第一,拜登政府將優先美國利益。以有利於聯盟和美國盟友以及國際組織的方式,優先美國。他們將採取一系列舉措組織或重新組織聯盟或盟友,在與中國的競爭和對抗中制衡中國。我們很快將看到,川普作出的從德國撤出12000名美國士兵的決定將被扭轉。這是第一點,「美國優先」。

第二,拜登政府將埋葬美國單邊主義。用拜登的話說,川普的政策是:美國第一/美國單邊。拜登奉行多邊協作,他相信聯盟、多邊體制和多邊倡議。最先推出的多邊合作倡議之一會是在全球共同抗擊新冠病毒。另外一項會是重新加入巴黎氣候協定。還有重新加入世衛組織,還有重新加入世貿組織並嘗試重組。對俄羅斯方面,美國將延長《新削減戰略武器條約》,那麼將有一年的時間重新談判。這是第二點,「埋葬單邊主義」。

第三,在對華政策上,拜登政府將努力表現得比川普政府更為強硬,但會更為靈活,不會死死糾纏著雙邊貿易逆差問題不放,而會採取行動在政治光譜上反推過去。在這種語境之下,我認為有以下兩個想法是川普政府沒能理解,而拜登政府會竭盡所能去理解的。

修昔底德式的對手關係+無法逃避的共生關係

其一是認識到中國是真正的修昔底德式的對手。我在川普當年當選總統之際出版的書就是圍繞這個話題。我認為,不理解這一點的人是沒有理解中國作為一個迅速崛起的大國,實際上正在取代美國過去一百年中在每一個「啄食順序」(Pecking Order)裡已習以為常的地位和特權。處於這種競爭之下,中國在平衡蹺蹺板的過程中正在塑造國際秩序,而美國作為國際秩序的首席設計師、頭號監護人卻完全沒在狀態。修昔底德式競爭不是像美蘇爭霸那樣的大國競爭。修昔底德式的大國競爭是為權力版圖中迅速的結構性變化所定義。

本世紀之初,中國還沒有佔據什麼位置。時隔二十年,如果用美國中情局和世界貨幣基金組織指出的最好單一衡量工具,即「購買力平價」(PPP)來衡量,中國已然成為世界最大經濟體。新冠疫情期間,所有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來自哪裡?來自中國。隨著中國已一躍成為世界的製造工廠,它幾乎已經成為所有主要經濟體的最大貿易夥伴。2020年結束時,全年來看世界只會有一個主要經濟體呈現正增長。

自金融危機以來,中國已經成為全球經濟增長的主要引擎。中國這個對手不僅產生了威脅,實際上它正在取代美國的地位和特權,並且在顛覆世界秩序。認清這個現實會是(拜登政府)邁出的第一步。

第二點,簡單來說,對於本屆政府的挑戰,用斯考特·菲茨傑拉德 (Scott Fitzgerald)的話說,就是經受「一流智力」(First-Rate Intelligence)的考驗。他說,一流的智力就是,大腦裡同時存在兩種完全矛盾的想法還能運轉。一方面,中國會成為修昔底德式的對手,在政治光譜中威脅美國的地位;另一方面,美國和中國註定要共存,因為剩下的唯一選擇就是同時毀滅。中國和美國都面臨實際的問題,沒有哪一方能單獨解決這些困難。

首當其衝的是核武器以及核戰爭的風險,這是美國在美蘇冷戰中認識到的。當時的情況被稱之為M.A.D.,即共同毀滅機制,最終引起了我們的重視。在共同毀滅機制下,正如隆納·雷根說的,核戰爭不能打,因為不可能有贏家。如果我打一場核戰爭,我就是自我毀滅,就是自殺。所以,即便你是我最強勁的對手,我也有強烈的動力要忍受與你共存。

自然環境:共同生存或共同毀滅

其二,川普政府沒有意識到而拜登政府會認識到的是:在環境領域,我們面臨環境版共同毀滅機制。中美是兩個最大的溫室氣體排放國,而中國目前的排放量幾乎是美國的兩倍。由於我們生存在一個封閉的生物圈裡,中美之中只要有一個國家持續排放溫室氣體,就會讓全球包括中國和美國都不再適宜生存。

因此,我們要不一起努力找到共同生存的路徑,要不就是共同毀滅。我覺得讓中美各方記住,擁有強勁的對手對於形成合作、共存甚至是夥伴關係而言是必要的,我認為這是有可能做到的。但我認為從歷史角度來看,這對於治國之道提出了極高的要求。這對拜登政府而言是挑戰,對中國政府而言也是挑戰。

最後總結一下我的兩個觀點。第一,(中美之間)一方面是修昔底德式的對手關係,另一方面是被科技與核武器所綁定的、無法逃避的、連體嬰兒般的共生關係。第二,在環境與自然方面和平共處,如果要避免共同毀滅的話。

(觀察者網凱莉譯自第六屆全球化智庫論壇CCG線上會議視頻實錄)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平臺觀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關注觀察者網微信guanchacn,每日閱讀趣味文章。

相關焦點

  • 「修昔底德陷阱」提出者:即便拜登上臺,中美仍可能爆發軍事衝突
    上周全球化智庫(CCG)舉辦了第六屆中國與全球化論壇,期間中美論壇線上會議相關專家討論了「大選後的美國與全球化向何處去」的話題,美國哈佛大學甘迺迪政府學院首任院長、「修昔底德陷阱」理論的提出者格雷厄姆·艾利森認為儘管隨著時間推移中美關係將成為塑造全球化以及世界秩序的雙邊關係,但中美之間仍會陷入
  • 專訪「修昔底德陷阱」提出者格雷厄姆·艾利森:從5「R」尋找拜登對...
    【環球時報記者 王雯雯】「(美國當選總統)拜登會是一個多邊主義者。他批評過川普的『美國第一』導致『美國孤獨』。」哈佛大學甘迺迪政府學院創始院長、「修昔底德陷阱」提出者格雷厄姆·艾利森近日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專訪時,言簡意賅地總結了美國過去4年的變化,並對拜登團隊未來的外交政策做了展望。
  • 《環球時報》專訪「修昔底德陷阱」提出者格雷厄姆·艾利森:從5「R...
    【環球時報記者 王雯雯】「(美國當選總統)拜登會是一個多邊主義者。他批評過川普的『美國第一』導致『美國孤獨』。」哈佛大學甘迺迪政府學院創始院長、「修昔底德陷阱」提出者格雷厄姆·艾利森近日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專訪時,言簡意賅地總結了美國過去4年的變化,並對拜登團隊未來的外交政策做了展望。
  • 吉迪恩·拉赫曼:年度關鍵詞「修昔底德陷阱」
    【翻譯/觀察者網馬力】修昔底德陷阱(Thucydides’s trap),由哈佛大學格雷厄姆·艾利森(Graham Allison)教授首先提出,旨在描述一種既有大國與新興大國難免陷入戰爭的敵對狀態。隨著美中兩國之間的關係在2018年逐漸陷入緊張,關於「修昔底德陷阱」話題的討論也逐漸升溫。
  • 艾利森提出「修昔底德陷阱」的原意是什麼?
    的演講,再次表達了他提出的「修昔底德陷阱」概念的含義。一、陷入「修昔底德陷阱」的責任之爭 「修昔底德陷阱」是最近幾年來的一個熱門話題,特別是中美貿易戰開打以來,更多地被人引用來說明中美之間的關係。但川普認為這根本遏制不住中國,於是他上臺以來採取了現實主義原則,打著「美國優先」的大旗,不安常理出牌,甚至不惜以破壞自由主義國際秩序為代價,不擇手段地打壓中國。這就是「修昔底德陷阱」的話題之所以炒熱的原因。 二、艾利森提出「修昔底德陷阱」的原意是什麼?
  • 「修昔底德陷阱」:認識誤區與戰略應對
    這本是一個歷史性結論,現在卻被演繹成了一個政治性「鐵律」,即一個新興(崛起)大國必然挑戰既有(守成)大國,既有大國也會主動應對這種威脅和挑戰,從而導致大國之間的戰爭不可避免。國外學術界如格雷厄姆·艾利森、布熱津斯基和米爾斯海默等人顯然認為「修昔底德陷阱」在(至少在美國)國際關係學界已是一個內容確定的命題,無需再去詳細論證。
  • 「修昔底德陷阱」之破解
    美國哈佛大學教授格雷厄姆·艾利森於2012年在《金融時報》發表《修昔底德陷阱已經在太平洋地區凸顯》一文,文中首次提出「修昔底德陷阱」的概念,這一概念的內涵是:守成大國和新興大國之間的關係,即守成大國和新興大國身陷結構性矛盾,衝突極易發生。
  • 安剛| 與「修昔底德陷阱」概念的提出者面對面
    【3月24日,哈佛大學政治學教授格雷厄姆·艾利森接受FT中文網的採訪,被問及「要逃離修昔底德陷阱,您對中美雙方有何建議?」。他提出一個非常「有趣」的說法,即中美應當建立起類似宋朝與遼、金之間形成的一種「競爭性合作關係」(rivalry partnership),並指出這一「競爭性合作關係」為當時的中原王朝帶來了120年的和平。
  • 「修昔底德陷阱」提出者:須防新冠危機「點燃」中美衝突
    中美能避免修昔底德陷阱嗎?》一書作者、哈佛大學教授格雷厄姆·艾利森進行了專訪。現將採訪內容摘編如下:《費加羅報》記者問:新冠病毒危機是怎樣牽涉到重要的地緣政治平衡呢?它將會加劇美國和中國之間的貿易戰嗎?哈佛大學教授格雷厄姆·艾利森答:除了與新冠病毒相關的種種威脅,還要加上我們必須面對的結構性現實。
  • 中美落入修昔底德陷阱了?深讀修昔底德原意後,才發現這是偽命題
    去年中美貿易戰打響,近期中美互關領事館,中美關係跌入冰點。似乎近年來,中美雙方都陷入到了所謂的「修昔底德陷阱」中。 三、歷史與現實 從修昔底德文本的角度,我們認為「修昔底德陷阱」並非本人原意,也不符合伯羅奔尼撒戰爭的歷史。
  • 中美之間不存在「修昔底德陷阱」
    隨著總領館的關閉,國際上出現了中美已經陷入了「修昔底德陷阱」的聲音,擔心中美關係失控影響到全世界的和平與發展。   中美「修昔底德陷阱」是國際學者在研究中美關係時經常會提到的,但我們認為,實際上中美之間並不存在「修昔底德陷阱」,即使是在當前中美經貿、人文、外交、軍事等各方面關係都很緊張的時期,也不存在「修昔底德陷阱」。
  • 彭波:中美之間 修昔底德陷阱是個謊言
    此前中美兩國領導人會面之後約定的中美經貿「百日計劃」成果也一一公布。 這些行動說明一個問題:世界老大美國,與新崛起的中國之間,並非不能共同發展,所謂的「修昔底德陷阱」不能運用於中美兩國關係。 事實上,「修昔底德陷阱」是當代人編造出來,並不符合歷史演變的真實情況。 近幾年, "修昔底德陷阱"成了一個流行的詞語。尤其常常用於指代中美關係,炒作中國對美國的挑戰。
  • 誰在給中美挖「修昔底德陷阱」?
    近年來,各國專家學者在研究中美關係時會借用一些歷史隱喻,其中「修昔底德陷阱」一詞的使用頻率頗高。不少學者指出,在人類社會發展到今天的程度,各國經濟聯結空前緊密,現代國際關係完全是一幅全新的圖景,有條件有能力超越「修昔底德陷阱」。儘管中國一再申明,從來無意挑戰或取代美國,無意與美國全面對抗。
  • 午間閱讀 | 如何看待修昔底德陷阱
    為何修昔底德陷阱理論在現代社會失效了呢?雖然原始的恐懼心理機制仍然發揮著作用,但在快速發展的社會現實和理性面前開始逐漸褪色。修昔底德的論斷之所以在古代社會適用,究其原因是古代社會的自然經濟比重非常高,總體而言是一個零和博弈社會,處於一個「你有我無」的狀態,戰爭可以掠奪土地、人口、糧食、貴金屬等財產,使一方強大,另一方衰落。即便如此,戰爭的負面作用還是已經大大的展現,伯羅奔尼撒戰爭使斯巴達和雅典都損失慘重,從此一蹶不振,輝煌不再,繼而獲利的是波斯、馬其頓等第三方邦國。
  • 【專稿】鄒鐳:世上本無「修昔底德陷阱」
    本文將針對艾利森先生的觀點,從數據採樣問題、因果關係、時代和文化問題等多個維度探討和分析,以駁斥「修昔底德陷阱」在當今世界格局下的真實性和可信性。最近,「修昔底德陷阱」這一說法不斷地衝擊著我的耳膜和視網膜,多位老師在講中美關係這一熱門話題時,都會引用「修昔底德陷阱」,令我對其產生了興趣。
  • 治國理政新思想對「修昔底德陷阱」的超越
    原標題:治國理政新思想對「修昔底德陷阱」的超越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構建新型大國關係的創新思想。在接受美國《赫芬頓郵報》子報《世界郵報》創刊號專訪時,他指出,「我們都應該努力避免陷入『修昔底德陷阱』,強國只能追求霸權的主張不適用於中國,中國沒有實施這種行動的基因。」
  • "修昔底德陷阱"扭曲了當前中美關係
    如果理察·福爾克是對的,這是否意味著我們能夠避免修昔底德陷阱?如果是這樣的話,我們會怎麼做呢?先請斯溫博士發言。麥可·斯溫:謝謝海倫娜。這是一個非常重要和有趣的問題。我認為,美國和中國確實應該就這個問題進行更深入、更具戰略性的討論。
  • 中美會撕破臉掉入「修昔底德陷阱」?社會學家丁學良談中美關係
    4、美方聲稱中國出現所謂「戰狼外交」,其實一些美國人認為這恐怕也是受到川普的刺激。拜登上臺後,美國官方的聲音不會再像川普的時候「麻辣燙」到那個地步,那麼可能其他國家對美國的反應也會降溫。5、在未來的十幾年內,中美關係在競爭方面牽涉的面越來越多,在競爭的關鍵點上越來越針鋒相對,但未必非要落到把臉皮撕破的地步。
  • 何亞非:中美之間沒有所謂的「修昔底德陷阱」
    我們也要對我們的世界有一個重新的認識,以此來穩定中美關係,為解決眾多的全球性挑戰找到出路。我想談兩個方面的內容,供大家參考。我覺得第一個問題也是我們經常問的問題,就是中美究竟是什麼關係,是敵人還是朋友?中美之間是不是一定要分出一個敵友來?中美能不能避免所謂的「修昔底德陷阱」?
  • 如何看待修昔底德陷阱
    修昔底德陷阱理論那麼修昔底德的論斷是否適用於現代社會呢,哈佛大學教授格雷厄姆·艾利森認為適用,並稱這種論斷是修昔底德陷阱理論,他在《註定一戰:中美能避免修昔底德陷阱嗎》一書中,總結了1500年以來的16次大國崛起的案例,有12次是以戰爭為結局,只有4次是和平過渡,和平過渡的案例中有兩例發生在「二戰」之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