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哲學家指出:漢字存在一個重大的缺陷,也有一個顯著優點!
漢字對中華文明的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它是連接古今的重要橋梁,作為華夏文明的記錄符號,漢字的一筆一畫中,都承載了許多的內涵。漢字的出現可以追溯到殷商時期,那時候奴隸制國家的建立,是文明的一大進步,而甲骨文的出現,也開啟了中國歷史的新篇章。隨著時代的改變,文字的形式也在不斷演進,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楷書……不同的時代,漢字擁有著不同的面貌,在一次又一次的改革中,最後簡化成了現在的模樣。
漢字與西方國家的字母文字有著很大的區別,它是典型的意音文字,開始它的字形都很形象化,後來為了書寫方便,其筆畫也越來越少,變得抽象起來,但是人們仍然能夠從字形上,看出其基本的含義。英語中的單詞是由26個字母按不同排序所形成的,而漢字則是由一個又一個簡單的橫撇豎捺組合而成的,兩者之間有著巨大的差別,然而不可否認的是,無論是英文還是漢字,都有其優缺點。
著名哲學家在上個世紀二十年代參觀中國的時候,對我國的文化有了基本的認識,後來他在著作《中國問題》中指出,漢字存在幾方面的缺陷,一是在書寫的過程中,太過繁瑣複雜,當然現在的簡體字要簡單的許多。二是漢字不能像字母那樣準確有序地進行排列,不利於印刷排版,然而早在明代,拼音就已經出現在了漢字當中,現在也成為了人們學習漢字的第一步;最後,由於同音字太多,漢字也不能像字母文字那樣通過讀音拼寫出來,學習起來也很困難。當然,漢字也具有很強的穩定性和持久性,它是當前世界上唯一一種沒有出現過斷層的文字,在6000年的歷史中,它成為了說著不同方言的中華兒女的共同語言,即便時代在不斷改變著,人們仍然能夠分辨出那些古老的文字,感悟它的內涵。
漢字雖然擁有數千年的歷史,但是隨著各類電子設備的出現,人們書寫它的機會越來越少,有些人想要執筆作文的時候,卻發現無從下筆,因為,有些常見的字,在提筆時卻變得模糊起來,寫錯字成為了當代人的通病。意義內涵固然是一個文字的重要內容,但是如若不知如何書寫,一切都是空談,所以想要繼承和弘揚漢字文化,我們必須要做到知其形明其意,平日裡多寫一寫,別讓我們的漢字記憶越來越淡薄。
漢字是世界文化寶庫中的瑰寶,一個簡單的筆畫就能創造出近十萬的不同漢字,不得不承認漢字的精妙。很多人都認為,漢字是世界上最難學習的語言,這句話倒也沒錯,許多中國人在學習自己的母語的時候,也總會出現各種各樣的錯誤,一個字的不同釋義,也會把人弄得暈頭轉向,但是它的魅力就在於此,看似簡單,卻又內涵豐富,在人們提筆勾勒之中,或轉化為一篇意境深遠的詩文,又或成為一件精妙絕倫的藝術品,無論怎樣,都是其他文字不可比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