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因斯坦和羅素都是西方享譽國際的大師,兩個人也都來過中國,羅素是1920年到的北京,他在北京待了一年之久,而愛因斯坦是1922年到的上海,相對於羅素,愛因斯坦更加受歡迎,整個上海的都因為愛因斯坦的到來而歡呼。
不過愛因斯坦在上海待了幾天就前往了日本,他在日本待了一個多月,回國途中愛因斯坦將這次遊歷上海的經過編寫成日記,愛因斯坦對於中國人的評價是帶著一些白種人眼光,而羅素對中國的評價就十分客觀。
羅素不僅在哲學上有著巨大成績,在邏輯學、數學、教育學、文學也都有建樹,他跟懷特海共同編寫的《數學原理》,被公認為是世界數理邏輯的基礎,他的「羅素駁論」推動了20世紀邏輯學的發展。
在中國生活一年,就中國文化、中國人的性格、中國問題,他同樣也有自己的見解,羅素和愛因斯坦來中國的年代是一樣的,那時候人們思想都是麻木的,羅素也是就性格問題說了三點:貪婪、怯懦、冷漠。這些都是人類的本源問題,不能一概而論。
但是羅素卻在思想麻木的人身上看到了中國人傳承5000之久的優點,他說:中國人有一種狂熱,往往都是一種集體的狂熱,但這也是中國堅韌不拔的民族精神,不屈不撓的剛強偉力,以及無與倫比的民族凝聚力。
愛因斯坦就中國人的數學給予了否定的評價,羅素卻認為:如果中國有一個穩定的社會和足夠的資金,30年之內中國的科學進步大有可觀,甚至超過我們,因為他們朝氣蓬勃,復興熱情高漲。
羅素在中國住了一年,又四處講學,對中國是十分了解的,而他看問題也很準,如今的中國在幾十年迅速發展強大,也只是用了短短幾十年。羅素還在《中國問題》一書當中說中國漢字有一個巨大缺陷。
在羅素眼中,漢字是由表意符號組成,而不是字母。這為什麼會是缺點呢?如今全球的文字都在拉丁化(字母化),唯一保留了漢字只有中國和日本兩個國家,當年專家為了走向國際化也是建議廢除漢字,改用拉丁字母。
因為字母就只有26個,學起來也快,而中國最常用的漢字有3000多個,它們組成不同的字,將會有不同意思,羅素的觀點並沒錯,魯迅當年也是改革漢字支持者之一,但是魯迅提出了簡化漢字。
在拼音化和簡化下,漢字對中國人來說並不是特別難學,這也是為什麼中國文化能一直延續下去,我國講究兼容並存,但是對熟知拉丁字母的外國人來說,漢字就跟天書一樣,這跟我們學習英語的時候是一樣的。
不過中國漢字比起英文可有魅力多了,不僅有各種各樣的生僻字,還有漢字書法,追溯到古代還有雕版印刷,中國漢字也在不斷地向外普及,俄羅斯在高考當中,已經將漢語列為了必考科目,對於俄羅斯的小夥伴來說,也能感受到,我們當中被英語支配的恐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