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提議廢除漢字,羅素卻說:漢字雖有三大缺陷,也有一顯著優點

2020-12-17 騰訊網

倉頡為帝,南巡狩,發陽虛之山,臨於元扈洛之水,靈龜負書,丹甲青文,以授之。」——《河圖·玉版》

倉頡是傳說中漢字的創造者,但現代學者認為,漢字絕對不可能是一個人突然開竅創造出來的,而是從原始圖畫慢慢發展來的。我們小時候學寫字,課本上總會把「山」、「水」、「土」這些簡單漢字配上圖形,讓我們知道這些字怎麼來的。

現在,漢語和英語已經成為世界上兩大語言,我們覺得英語難,外國人覺得漢語難。出現這種狀況是因為兩種語言特徵完全不同,漢字是意音文字(非正式說法為表意文字或象形文字),英文是字母文字,區別在哪?我們舉個例子。

假設你不認識「碼」字,但認識「馬」,那麼第一次看到「碼」,你是不是可以根據以往的經驗讀半邊,猜出這個字讀音?這種情況下,圖形符號既代表語素,又代表音節,這是英文不具備的特徵。

很多人感到奇怪,同樣是從原始社會跨越到現代社會,怎麼偏偏中國人創造出了這種特殊文字,而外國人大多使用字母?更讓外國學者琢磨不透的是,古埃及5000年前的聖書字、蘇美爾人的楔形文字、婆羅米文、瑪雅文都消亡了,論歷史悠久,只剩漢字獨霸世界文字榜首。

要回答這個問題,可以從漢字發展史找答案。漢字經歷了從原始刻畫符號(比如距今約7762年的賈湖刻符)到最早成熟漢字(甲骨文)再到金文、篆書、隸書、楷書、草書、行書紛紛出現的過程,秦始皇滅六國後規定秦篆是唯一官方文字,漢字逐漸成熟定型,東漢時期出現第一本漢字字典《說文解字》。

再加上唐朝時期,雕版印刷術被發明,楷書作為「正體」漢字走向成熟,漢字的穩定性就更強了。這既得益於華夏先民創造的文化繁盛,需要漢字作為載體傳承,也得益於漢字本身結構嚴謹、表述精密,更重要的是,中華文明歷經幾千年都沒有消亡,漢字怎麼可能消失呢?

但到了近代,隨著西方列強侵入華夏土地,無數知識分子為了救亡圖存開始主張學習西方先進的思想文化和技術,傳統文化的載體——漢字也受到了衝擊。魯迅、錢玄同、胡適、劉半農、蔡元培等人都提出過「廢除漢字」的理念設想,魯迅比較激進,直接說:

「漢字和大眾是勢不兩立的。」

「漢字不死,中國必亡!」

當時的新文化學者覺得,中國落後是因為傳統文化落後,而要改變傳統,就必須先從廢除漢字開始。漢字難認、難寫、難記,與世界上其他文字格格不入,更不適應推廣教育,不如用西方字母文字取代中國象形方塊字,這樣有利於文明的進步。

就在眾多學者為了「廢不廢除漢字」爭論不休的時候,英國大哲學家、數學家伯特蘭·羅素受梁啓超邀約,在1920年來到了中國。羅素在世界範圍內都有極大影響力,1950年的諾貝爾文學獎就被他收入囊中,他對古老的東方文明非常好奇,來華之後受到眾多文化名流歡迎。

值得一提的是,羅素來中國前就讀過唐詩、《莊子》,他不像其他西方學者一樣對中華文明抱有傲慢偏見,他寫的《論自由之路》甚至特意引用中國先賢老子的名句:「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

到了中國後,羅素發現中國一眾學者都風度翩翩,能講流利的英語,對他十分熱情,他興奮地寫:「中國人是世界上最有教養的人。」

對於中國許多文化,羅素都表示肯定,但對漢字,他卻提出了不一樣的見解。羅素認為,漢字有一個顯著的優點:「中國各地的方言不同,無法溝通,但漢字卻全國都能讀懂。

與此同時,漢字也有「三大缺陷」:一是選用符號而不是字母作為文字,難記難寫,學習不如字母文字方便;二是漢字不方便排序,英文字母可以按A到Z開頭排序,可以使用先進的文字鑄排機,漢字卻不行,收入字典不好查詢;三是漢字表達外來詞彙困難,一有新事物就得再造個詞語,不利於學習外來文明長處。

那麼羅素指出的「缺陷」是否完全正確呢?當時很多學者都同意羅素觀點,「廢除漢字、改拉丁字母」的呼聲越來越多,漢字陷入了一場大危機。

但我們現在可以看到的是,不需要廢除漢字,我們可以用簡化的方式、加注音的方式、使用漢字意譯、音譯的方式解決羅素所談到的所有問題,漢字不僅能輸入機器,還能以拼音和部首為序、編成字典,方便更多人學習。

人言為信,日月為明,止戈為武,羔美為羹......」漢字組合的美妙、表意的精巧是字母文字永遠也取代不了的,當我們在2008年選「和」字作為「最中國」漢字時,外國人不能明白其含義,中國人卻都會心一笑,不用多作什麼解釋,人人都明白它背後的中國文化內涵。

每個漢字都是飽蘸華夏碧血寫就的,一橫一豎、一撇一捺之間是數不盡的風流,品不完的底蘊。

相關焦點

  • 漢字有缺陷?英國諾貝爾獎得主羅素一針見血:漢字有「三大缺陷」
    作為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我國能夠延續五千多年,漢字的功勞不可忽視。可在漢字的漫長歷史中,它也備受爭論,其書寫複雜所導致的「漢字落後論」一度被廣泛認同。國內外的許多學者都曾認為漢字阻止了中國文化的發展,諸如英國著名哲學家羅素便提出漢字存在3大缺陷。那麼羅素所說的這3大缺陷究竟是什麼呢?讓我們一探究竟這背後的故事。
  • 羅素指出漢字三大缺陷,限制漢字發展,可如今已被一一否決
    除了中國自身對漢字的不滿之外,來自英國的哲學家羅素也曾指明了漢字存在的三大缺陷。欲尋得病根就得先從源頭找起。漢字的演變我國古代有一個源於漢字起源的神話傳說——倉頡造字。這一說法被記載於《淮南子·本經訓》。
  • 大哲學家羅素為何說:中國人是最優秀的民族,漢字卻有一個缺陷
    愛因斯坦和羅素都是西方享譽國際的大師,兩個人也都來過中國,羅素是1920年到的北京,他在北京待了一年之久,而愛因斯坦是1922年到的上海,相對於羅素,愛因斯坦更加受歡迎,整個上海的都因為愛因斯坦的到來而歡呼。
  • 英國大哲學家羅素:漢字有三大「缺陷」,他這麼說有道理麼?
    漢字,乃是中國獨有的文字,是中華民族區別於世界上其他種族的顯著標誌,雖說日文、朝鮮文中也有少量漢字出現,但它們無一不是來源於中國。據記載,漢字已有6000年的歷史,是當今世界上使用時間最長、唯一沒有出現斷層的文字,可以說,漢字是古人象形表意造字的結晶,與那些簡單易懂、拼寫而成的字母文字完全不是一個概念。
  • 英國諾獎得主羅素表示:漢字有一大「缺陷」,他指的是哪方面?
    在錢玄同看來,漢字不僅難以辨認,難以識記,更難寫出來,且漢語又沒有什麼文法,意義不是很清晰。這一文章發表出來後,獲得了很多人的認可,比如說陳獨秀和胡適,他們比較保守地認為最好是先使用羅馬文字,但是不用著急地廢除漢字。而魯迅則更為激進,他通過記者告訴中國人:「漢字不滅,中國必亡」。
  • 英國哲學家羅素評價:漢字有三大「缺陷」,這些你認可嗎?
    在這個世界上,古老的文字並不在少數,但像漢字這樣古老並且仍在使用的文字卻是獨一份的。漢字作為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對周邊的影響很大,也有著獨一無二的魅力。但英國的哲學家羅素卻說,漢字其實有三個缺點,他為何這樣說?三個缺點又是什麼?
  • 大哲學家羅素說:漢字有一個重大缺陷,也有一個顯著優點!
    應邀來華講學,根據九個月的見聞,於翌年寫就了《中國問題》一書。對於第一點,羅素認為,中國獨特的文化與以符號構成的漢字有著極大的關係。或者說,漢字本身具有的優缺點,決定了中國文化的某些重要特徵。漢字有什麼缺點呢?
  • 英國大哲學家羅素:漢字有3大缺陷,他指的究竟是什麼?
    可能是因為漢字的影響力很大,從上個世紀開始就有一大批西方名人對漢字進行了質疑,就連我國著名文學家魯迅也曾經發表過文章質疑我們的漢字存在某些問題。英國著名哲學家羅素相信大家都不陌生,羅素在出名以後曾受梁啓超的邀請來中國給大家講課,羅素的到來給當時的文學界帶來了很大的影響,而且他在中國呆了足足一年多的時間,在各個地方講課。
  • 著名哲學家指出:漢字存在一個重大的缺陷,也有一個顯著優點!
    著名哲學家指出:漢字存在一個重大的缺陷,也有一個顯著優點!漢字對中華文明的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它是連接古今的重要橋梁,作為華夏文明的記錄符號,漢字的一筆一畫中,都承載了許多的內涵。漢字與西方國家的字母文字有著很大的區別,它是典型的意音文字,開始它的字形都很形象化,後來為了書寫方便,其筆畫也越來越少,變得抽象起來,但是人們仍然能夠從字形上,看出其基本的含義。英語中的單詞是由26個字母按不同排序所形成的,而漢字則是由一個又一個簡單的橫撇豎捺組合而成的,兩者之間有著巨大的差別,然而不可否認的是,無論是英文還是漢字,都有其優缺點。
  • 英國哲學家羅素:漢字無法普及,有三大「缺陷」,指的哪三方面?
    漢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是伴隨著中國文明的誕生而誕生的,與此同時對東亞各國譬如說朝鮮、日本、韓國等國家的文字和文化都產生過重要的影響。不過現如今與英語的國際影響力比起來,還是有一定差距的。在這個問題上,英國大哲學家羅素:漢字無法普及,有三大「缺陷」,那究竟是哪三個方面呢?
  • 英國諾獎得主羅素:中國漢字有三大「缺陷」,究竟是哪三個方面?
    隨便一個字,一個偏旁部首,都可以在真正懂得漢字的人手上變成一個故事,乃至一部史書。不過,西方的文字發展歷史很「特殊」,所以他們不理解漢字的這種特點。英國諾獎得主羅素直言:漢字有三大「缺陷」,他指的是哪三方面?像羅素這樣的西方學者很多,他們看起來很「熱愛」中國文化,但是卻根本不可能走進真正的中國文化。
  • 曾使用漢字的5個國家,竟有3個都廢除了漢字?魯迅先生一語道破
    曾使用漢字的5個國家,竟有3個都廢除了漢字?魯迅先生一語道破 我們都知道,古代中國各個方面一直以來都是領先世界的。我們的祖先創造了璀璨的華夏文明,留給我們了許多寶貴的文化遺產。其中漢字可以說是我們華夏文明的精華。記得以前網上有人問什麼是中國人?答曰黃皮膚,黑頭髮黑眼睛,使用方塊字的就是了。
  • 大文豪魯迅用漢字寫文章,但他為什麼要提倡廢除漢字?
    的確,中國的文化博大精深,我們每一個中國人都應該對中國文化自信,然而有一些人卻崇洋媚外、認為西方的月亮更大更亮,甚至曾經有許多專家提出要廢除漢字,大文豪魯迅甚至說過「漢字不滅,中國必亡」,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
  • 漢字的魅力:英國哲學家指出漢字三大缺陷,後皆被推翻
    在當時英國的哲學家羅素曾受邀來到中國,在回國之後就寫下《中國問題》一書,但是這本書並不是說來批判中國的文化,他只是表明了中西方文化存在的差異和不同,其中羅素所提出的關於我們漢字的三個缺點,卻是作為關注的一個。
  • 民族脊梁魯迅先生,為何曾經強烈要求廢除漢字?
    偉大的鬥士魯迅先生居然強烈要求廢除漢字?究竟是為哪般?「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魯迅先生是中國近代史上堅毅而勇敢的鬥士。他用自己的筆在暗黑的天空划過一道明亮的閃電,以自己的吶喊在萬馬齊喑的中華大地上激起陣陣驚雷。
  • 英國諾獎得主羅素:漢字無法普及,有三個「缺陷」,是哪三方面?
    漢字經過了數千年的發展,演變成了現今的方塊字,作為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它的影響力是非常巨大的,由於它是由象形文字演變的意音文字,因此它具有形象、聲音和辭義三種集一體的特性,這在全世界當中都是非常少見。 古代中國一直都是西方的嚮往之地,神秘的東方文明也讓西方學者痴迷,英國哲學家羅素就是其中之一。
  • 廢除漢字運動真的存在嗎?是廢漢字?還是廢繁體和文言文?
    魯迅書法魯迅先生對於廢除漢字的確是持支持態度的,雖然他並不是提出廢除漢字的第一人,但魯迅先生絕對是提倡要廢除漢字最為激進的人。在所有提倡廢除漢字的專家和學者中,沒有人比魯迅更偏激和固執了,這從他曾經說過的一句話就可以看出來。魯迅先生在廢除漢字這個問題上是如何發聲的呢?他說:漢字不滅,中國必亡!魯迅先生將漢字的存亡,上升到了亡國這個高度,在今天看來,這個論點稱其為「危言聳聽」是絕對不為過的!
  • 英國學者:中國漢字有3個致命缺陷,與字母文字無法相比,為何?
    外國人覺得漢字難,其實小學生也覺得漢字難,再加上部分老師動不動來個罰抄寫,讓我們對那些筆畫多的字有了深深的恐懼。  漢字是中國傳統文化的載體,在我們心中自然有著無與倫比的地位,但在外國學者看來卻有很多缺陷。  英國大哲學家羅素(1872年—1970年)便曾經指出:中國人使用的漢字,相比字母文字來說,有3個比較致命的缺陷。上個世紀20年代初,羅素曾經應梁啓超邀請來中國講學近10個月,最後他根據自己切身的觀察體會寫了一本《中國問題》。
  • 「漢字不滅,中國必亡」竟是魯迅說的?很多專家表示:魯迅說得對
    魯迅竟然要求廢除漢字漢字方便了我們記錄和學習,已經和我們日常生活緊密聯繫在一起,大家也知道,漢語是世界最難學的需要之一,那漢字當然也是最難學的文字之一了。它沒有規律,只有死記硬背,作為我們的母語,我們當然是覺得很簡單,但是也有一些人,因為某種原因,覺得漢字不好,其中就有一位近代的文學家,他曾說「漢字不滅,中國必亡」。大家可能很疑惑,一個文學家,怎麼能說出這樣漠視自己國家文字的話,大家可能也更不相信,這句話竟然是魯迅先生說的,而且很多專家表示:魯迅說得對!這是什麼原因呢?
  • 廢除漢字 漢字拉丁化運動戛然而止 留給我們哪些反思和啟示?
    20世紀30年代,文字改革和漢字拉丁化浪潮衝上波峰,在1936年5月有魯迅等688名文化界精英聯名發表《我們對於推行新文字的意見》一文,這期間全國各地成立了多個新文字研究組織,漢字拉丁化的浪潮洶湧澎湃,不可阻擋。推出的各種改革方案多如牛毛,不過最終被人記得的只有「國語羅馬字」和「拉丁化新文字」兩種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