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幾千年的文化一直受人追捧,因為世界上的很多文字都已經斷代,只有中國的漢字延續至今。而且相較於其他文字而言,漢字不僅歷史悠久,內涵也非常豐富。雖然現如今世界各地都推崇漢字,但是在很早之前,中國卻有幾個文學家、語言家多次提出要滅掉漢字。
晚清時期,中國被世界各國欺負,一是由於統治者謀權弄術卻不好好想著發展中國,二則是因為中國人很多都目不識丁。由於當時漢字並未簡化,筆畫眾多,很多人連基礎的字都無法掌握,無法通過書本獲取知識,更無法發揚中國的文化。
1918年,錢玄同發表了《中國今後之文字問題》,積極宣傳將漢字改為拼音文字,使用國際音標來替代漢語文字。在錢玄同看來,漢字不僅難以辨認,難以識記,更難寫出來,且漢語又沒有什麼文法,意義不是很清晰。
這一文章發表出來後,獲得了很多人的認可,比如說陳獨秀和胡適,他們比較保守地認為最好是先使用羅馬文字,但是不用著急地廢除漢字。而魯迅則更為激進,他通過記者告訴中國人:「漢字不滅,中國必亡」。1935年,他和蔡元培、郭沫若等人提出了推行新文字的建議,認為中國已經到了生死攸關的時刻,而教育則是一個大問題,其中的阻礙就是方塊漢字。
當然,並不是所有人都認同這一觀點,比如說錢玄同和魯迅共同的老師章太炎。章太炎認為可以用某些方式來提高漢字的辨識度,但是不能將它廢除,在他看來,漢字是中國幾千年的智慧結晶,可以激勵中國人,也可以傳播中國文化。而在新文化運動時,文人和文人之間的論爭本就常見,這一次同樣也是。
不過,對於中國的漢字,英國哲學家和思想家、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羅素有另類的看法。1920年10月,羅素接受傅銅教授的邀請來到了中國,到了中國後,他並不像其他人一樣保持優越感,而是以平靜的心對待中國人。在中國的9個月裡,羅素見識到了中國的文化,也感受了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
在他離開後,他寫下了一本叫做《中國問題》的文學著作,在這本書中,他提出了自己的觀點。在羅素看來,中國是現如今延續的唯一文明,中國的漢字有一個優點,也有一個缺點。
由於中國沒有字母,只有符號,中國人只能先學會數不清的文字,再將它進行排列組合,形成句子。但是西方主要使用英文,有26個字母,這些字母還有自己的順序,因而可以製造排序機制。正是因為漢字和英文的區別,導致了漢字的難學,更何況有些專有詞語更是需要另造詞語,這無疑會給學習漢字帶來新的難度。
而優點則是在於它的流傳性。由於人類的口音一直在變化,以讀音為主的西方文字古時候和近代有著巨大的出入,很多過去的事情他們無法閱讀。但是在中國,漢字的意思幾乎沒有特別大的出入,因此在幾千年後,中國人依舊能捧讀先人創作的作品。也正是因為這樣,就算每個地區的方言不同,但是人們還是能通過文字溝通。
在那個時代,錢玄同和魯迅等人提出的「滅漢字」情有可原,但是中國的文字絕對不能被廢除,幸好現在出版了簡化字,且又有拼音提供助力,漢字才沒有那麼難學。
魯迅作為民國大師,創作作品質量非常高,他不僅擅長寫小說,也擅長寫散文,同時還擅長寫雜文。而他的文字是投槍,是匕首,直插敵人心臟。在那個時代,魯迅稍有不滿便口誅筆伐,勢要展現自己的態度,但不管他的做法究竟合不合時宜,他的拳拳愛國之心是不可否認的。
雖然很多人認為魯迅的作品晦澀難懂,但是仔細閱讀定能發現其中的精妙之處,在民國魯迅也一直被各位大家所推崇,雖然有人和他的意見相左,但是對他的文字也相當佩服。
今天要介紹的是魯迅的全套作品,包括了《朝花夕拾》《吶喊》等文學集,其中又有我們熟悉的《孔乙己》《故鄉》和一些沒有編入教材的具有思想深度的作品。只需要86.9元,就可以進入偉人的思想中,也能體會那個時代的風雲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