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蔣介石在艦上陪伴了幾近絕望的孫中山40來天,還舞文弄墨、字斟句酌寫出了一本《孫大總統蒙難記》,給孫中山奉上一首不露痕跡的讚歌。孫中山自然大為感動,親筆給這本書撰寫序言。
《蔣介石的槍桿子——從黃埔軍校到黃埔系》封面 資料圖
本文摘自《蔣介石的槍桿子——從黃埔軍校到黃埔系》 作者:張雄文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3-9
蔣介石字斟句酌寫出《孫大總統蒙難記》 孫中山大為感動
孫中山與中共領導人一起研究赴蘇聯考察人選的時候,一個名不見經傳的人物對這件事表現出了濃厚的興趣。
這個人是時年36歲、正值本命之年的蔣介石。
他的人生履歷倒也算豐富,留過東洋,畢業於日本振武學校,隨拜過把子的兄長陳其美在中國幾個省市東奔西走,經過不少人世間的艱難險阻與愛恨情仇。
對此時的蔣介石而言,人生的確「不如意事常十之八九」。在粵軍隊伍裡,他這個一口「鳥語」的浙江佬,還常常受到廣東將領們不約而同的排擠,無奈之下只得黯然離職而去,鬱郁滯居上海。
百無聊賴之際,他和張靜江、陳果夫、戴季陶等幾個堪為「刎頸之交」的老弟兄做起了上海交易所的投機生意,期望一夜暴富,過上出有車、食有魚的滋潤日子。
幸運之神總是在不經意間降臨。蔣介石的投機生意起色不大,富甲一方的陶朱公沒能做成,但一個改變他人生的機緣悄然來臨——陳炯明炮轟總統府,孫中山避難永豐艦。
他聞訊後,急忙日夜兼程趕到廣州,在艦上陪伴了幾近絕望的孫中山40來天,還舞文弄墨、字斟句酌寫出了一本《孫大總統蒙難記》,給孫中山奉上一首不露痕跡的讚歌。
「勁風知勁草,板蕩識誠臣」。
孫中山自然大為感動,親筆給這本書撰寫序言,說「介石赴難來粵入艦,日侍餘側,而籌策多中,樂與餘及海軍將士共生死」。他從此給予蔣介石格外的信任,1923年2月還委任其為大元帥府大本營參謀長,令其隨時侍奉自己左右。
蔣介石執意想出訪蘇聯:不讓我去,我就自暴自棄
饒是如此,與胡漢民、汪精衛等已追隨孫中山多年的國民黨元老相比,蔣介石的地位也依然不算顯赫。
他對孫中山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政策興趣也不大,甚至不斷反對,但十月革命勝利後神秘的蘇聯,的確有些讓他敬慕與嚮往,他很想得到這個出訪蘇聯的機會。
7月13日,蔣介石給大元帥府的秘書長楊庶堪寫信,向孫中山毛遂自薦:「為今之計,舍允我赴歐外,則弟以為無一事是我中正所能辦者」,「如不允我赴俄,則弟只有消極獨善,以求自全。」
他的意思是,不讓我去,我就自暴自棄,不鞍前馬後給你賣命了。蔣介石就這樣明明白白給孫中山將了一軍。
但他竟能如願以償。
孫中山沒有計較這個不久前在永豐艦上同自己共過患難的年輕人,而且他考慮,身邊實在找不出軍事人才,蔣介石學過軍事,曾多次向自己表達過練兵的決心,能讓他去也正好合適。
蔣介石的請求很快被批准了,成為「孫逸仙博士代表團」中的一員,而且被委以全權代表的職責。
這個代表團由四個人組成:蔣介石(負責人)、張太雷(中共黨員,俄文翻譯)、沈定一(中共黨員)、王登雲(後為蔣介石的英文秘書),國共兩黨雙方正好各佔一半。
8月16日,蔣介石帶著孫中山熱切的期待,率領代表團啟程出發,一路顛簸辛苦,於9月2日抵達紅旗招展的莫斯科。
能作為孫中山的全權代表與友邦打交道到底不同,在兩個月零27天的訪問期間裡,蔣介石大開眼界。
蔣介石出訪蘇聯曾被勸說加入共產黨
除了蘇聯的主要創建者、最高領導人列寧因病沒有接見他外,其他許多蘇聯政府與共產國際聞名遐邇的重量級人物都熱情地接見了他。諸如:蘇維埃主席團主席加裡寧、外交人民委員齊採林、共產國際遠東局書記胡定斯基、軍事人民委員與布爾什維克黨主要負責人之一託洛茨基、共產國際執行委員會主席團主席季諾維也夫。
蔣介石很有些激動,在自己的日記中寫道,託洛茨基對他說:「除了不能用軍隊直接援助之外,其他武器與經濟等需要,都當盡力為之,積極援助。」
託洛茨基還告訴他:「一個以鮑羅廷和加倫將軍為首的軍事顧問團,很快就要到中國去,幫助孫逸仙先生進行革命。」
蔣介石應邀參加了全蘇蘇維埃代表大會和共產國際的會議,訪問了莫斯科、彼得格勒一些黨政軍機關,參觀了許多工廠、農莊、學校、軍隊、博物館。11月7日蘇聯國慶日這一天,他更是作為遠方的嘉賓,登上普通人難以企及的觀禮臺,觀看了莫斯科紅場威武雄壯的大閱兵。
蘇聯政府格外看重蔣介石這個全權代表的另一個舉措是「說項依劉」,曾到中國幫助籌建共產黨的維經斯基接見蔣介石時,打算勸說他加入共產黨,不過遭到他的婉言謝絕。
但訪問也不總是愉快的,期間有不小的波折。
孫中山勸蔣介石慎重行事:蘇聯是惟一的朋友
孫中山派出「孫逸仙博士代表團」,主要是聯絡軍校建設問題,但蔣介石因不滿蘇聯共產黨的一些做法,險些和他們鬧僵,曾一度提出終止訪問,不陪他們「玩」了。
若果真如此,不只蔣介石的個人命運將徹底改變,整個中國的近現代史也將完全改寫。
孫中山得知後,心下十分焦急,當即致電蔣介石予以制止:「蘇聯是惟一的朋友。」他勸說蔣介石慎重行事,抓緊時間考察軍校建設。
蔣介石終於冷靜下來。
他對孫中山交給自己聯絡軍校建設的主要任務,其實以他有限的人生閱歷也已很清楚:在中國,沒有一支自己的軍隊,什麼事情也幹不成。
因此,除了出席各種會議,蔣介石帶著孫中山的一再囑咐,十分關注蘇聯的建軍經驗。他考察了蘇聯各類軍事組織,重點是參觀軍事院校。
他對剛剛被蘇維埃革命軍事委員會授予紅旗勳章和「紅旗軍事學院」稱號的工農紅軍軍事學院(即後來著名的伏龍芝軍事學院),做了細緻的考察。
隨後,他還和代表團其他三個人一起,參觀了蘇聯紅軍步兵第144團、步兵第二學校、高級射擊學校、軍用化學學校、海軍學校、海軍機械學校等,還特意登門拜訪了蘇聯紅軍的教練總監。他一路取經,收穫不菲。
蘇聯紅軍的編制、組織、訓練、裝備等各方面的情況,蔣介石都有了較為清楚的了解。他印象最深的是,蘇聯紅軍裡設有各級共產黨組織,還有政治機關和政治委員。這是他所熟知的日本與中國軍隊中從未有過的奇特舉措。
為了完成孫中山的囑託,也為了早日在中國創建屬於國民黨的軍隊,蔣介石一再主動要求蘇聯政府派出一些軍官,到廣東幫助訓練部隊。他說:「希望革命軍事委員會派人到華南,仿照紅軍編制中國軍隊,派去的人愈多愈好」。
畢竟是兩個國家之間的事情,事關他國內政,蘇聯領導人似乎有所顧忌。他們起初考慮,把專門培養中國軍人的軍校全部設在蘇聯境內,國民黨則派出學生到這些軍校學習,他們負責無償培養。
蔣介石對這一結果很不滿意。
他很想得到聞名遐邇的蘇聯領袖列寧的接見
但不久情形便得以改觀,蘇聯領導人權衡中國學生來回的耗資和交通等現實問題後,同意了蔣介石的要求,決定也可以在中國境內建立軍校,由蘇方派出軍事顧問。
對孫中山和他的全權代表蔣介石而言,國民黨控制下的廣州,自然是創辦這所軍校的最合適地點。
接下來,蔣介石又提出蘇聯向即將開辦的軍校增派人員。11月13日,他與蘇聯革命軍事委員會副主席斯克良斯基、總司令加米涅夫會談時,再次急切地提出了這一要求。
斯克良斯基這回很是爽快,說:「開始需要進行一次試驗。如果成立所設想的50人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那麼革命軍事委員會不反對增加派出人員。」他還明確答覆除在蘇聯國內為中國人開辦軍校外,還可以考慮在廣州開辦軍校。
這一結果令蔣介石大為滿意了。
此前,他很想得到聞名遐邇的蘇聯領袖列寧接見,認為列寧生病不見只是一個委婉的藉口。列寧自然不會因為小小的蔣介石便突然康復如初,於是,他認為代表團受到了冷落,要求送自己去療養院休養兩周。
與蔣介石會見後的蘇聯外交人民委員齊採林哭笑不得,寫信給季諾維也夫,說蔣介石已「神經過敏到極點,他認為我們完全不把他放在眼裡」。
但蘇聯明確答應考慮派蘇聯軍人廣州開辦軍校後,蔣介石頓時喜形於色,十分興奮。他一走出斯克良斯基的辦公室,斯克良斯基便說:「不要張羅療養院、醫生等事了,因為他自我感覺好多了。」
不過,蔣介石儘管欣賞蘇聯的建軍經驗,卻對他們的政治制度不以為然。他甚至認為,「蘇聯的政治制度,乃是專制和恐怖的組織」。後來,孫中山批評了他的看法,說他「未免顧慮過甚」。
孫中山對蔣介石不滿:國事與家事輕重緩急不分
11月29日,蔣介石率領代表團結束了蘇聯的行程,半個月後返回上海。他的千裡滿載而歸,孫中山很是高興,安排手下幾員跟隨自己多年的心腹大將胡漢民、汪精衛、廖仲愷等人,鄭重其事地專程前往船上迎接。
然而,當孫中山急切盼望蔣介石前來當面匯報時,蔣介石卻不顧胡漢民等人的極力勸阻,「往會潔如」(蔣介石的妻子陳潔如)之後,又匆匆忙忙乘船趕回浙江溪口,為長眠地下的老母親祝賀60歲冥誕去了。
廣州翹首以望的孫中山得到的,僅僅是蔣介石在歸國途中匆匆寫就的《遊俄報告書》。
連國事與家事的輕重緩急都分不清楚,孫中山很有些不滿。他於12月30日致電蔣介石:「兄此行責任至重,望速來粵報告一切,並詳籌中俄合作辦法。」
廖仲愷、胡漢民、汪精衛等國民黨要員也連發了六封電報,不斷催促蔣介石趕赴廣州。廖仲愷還另外寫信給蔣介石,說他一再延期赴粵,「事近兒戲」。
但蔣介石依然忙著自己的事。
直到聽說蘇聯已經派鮑羅廷抵達廣州,開始準備改組國民黨和籌辦軍校後,深恐機會喪失,他才於1924年1月16日匆匆返回廣州。孫中山同中共和蘇聯三方共同籌劃的蘇聯之行,也才算功德圓滿。
這次異國之旅,成為蔣介石人生之路的一個關鍵轉折,帶給了他一個重要的平臺。他從一個並無顯著特色、無足輕重的國民黨二三流人物,開始有了自己獨特的分量與籌碼。
發達之後,回首人生如煙往事,他仍然難以忘懷,常常對人談起這次對北方異國的訪問,認為是自己一生中的「重要一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