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祝縣推行「黨建+三治」融合模式構建和諧高效的鄉村治理體系

2020-09-05 武威民政

鄉村治理是國家治理的基石,沒有鄉村的有效治理,就沒有鄉村的全面振興。天祝縣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關於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重大戰略部署,把鄉村治理作為一項基礎性戰略工程,遵循共建共治共享的原則,探索推行「黨建+三治」融合模式,強化黨群聯動、幹群聯動,把黨的領導充分體現在鄉村社會治理的最末梢,構建了村黨支部領導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

一、黨建引領,構建鄉村治理體系

牢固樹立大抓基層、大抓支部的鮮明導向,突出「政治功能」和「組織力」兩個支點,瞄準「基層黨組織」和「基層黨員」兩類主體,以黨支部建設標準化為標尺,以深化拓展「四抓兩整治」為抓手,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在網格化服務管理中的引領帶動作用和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架起「三治」聯動融合發展的連心橋。選優配強村(居)黨支部帶頭人,推行村黨組織書記通過法定程序擔任村民委員會主任和村級集體經濟組織、合作經濟組織負責人,實行「一肩挑」,目前全縣實行「一肩挑」比例達到70%;公開選聘25名綜合素質好、熱愛農村工作的優秀大學畢業生,入編為鄉鎮事業幹部,專職擔任軟弱渙散村和無適合黨組織書記人選村的黨組織書記。實施「一村一大學生文書」計劃,全面推行村文書專職化。抓實基層黨組織陣地建設,大力實施村級組織活動場所改造提升工程,全縣178個黨群服務中心(含26個農村社區)建設面積均達到200平米以上,實現了「村幹部有地方幹事,群眾有場所議事」。抓基礎保障工作,穩步提高村、社區辦公經費和幹部報酬待遇,村級辦公經費提高到5萬元,村幹部報酬提高到3.6萬元,有效解決了村級辦公經費不足的問題,消除了村幹部的後顧之憂,讓其全身心投入到村級事務中。

二、「黨建+自治」,提升村民自治水平

充分發揮基層自治力量在鄉村治理中的作用,將黨的領導與群眾廣泛參與緊密結合,增強鄉村治理活力。健全完善以村黨組織為核心、黨群服務中心為平臺、自治組織為基礎、群眾廣泛參與的村級自治機制,形成民事民提、民事民議、民事民商、民事民定、民事民辦、民事民督的良好氛圍。全面落實「四議兩公開」制度,開展基層協商民主試點工作,依託村民(代表)會議、村民議事會、紅白理事會、村務監督委員會等,鼓勵開展村民說事、民情懇談、百姓議事、婦女議事等各類協商活動,按照「六步議事法」(即:收集問題、確定議題、議前調研、協商議事、公開結果、組織實施)推動村級議事協商制度化、規範化、程序化。加大村務公開力度,創新利用「兩微一端」等載體公開黨務村務財務,嚴格按照鄉村「三委」職責清單、鄉村小微權力規範運行流程,完善和落實公開目錄,規範公開內容、程序和形式,確保村民依法通過各種途徑和形式管理村級事務。

三、「黨建+法治」,夯實鄉村法治基礎

深入推進法治扶貧,緊扣「助力脫貧攻堅,深化鄉村治理」目標,圍繞因事因案、因惡習陋俗致貧返貧兩類突出問題,推進法治宣傳全覆蓋、公共法律服務全覆蓋、三治融合全覆蓋,著力抓宣傳引導、促觀念轉變,抓系統治理、促多方聯動,抓突出問題、促文明新風,抓德法融合、促長效機制,引導農牧民群眾樹立法治思維,形成遇事找法、辦事依法、解決問題靠法的行為習慣。大力推廣華藏寺鎮司法所「五式」工作法(即:法治宣傳「雨潤式」覆蓋,矛盾糾紛「庭審式」調解,援助救助「保姆式」服務,幫教對象「驛站式」關照,矯正人員「清單式」管理);打柴溝派出所「3252」工作法(即:突出三個重點:突出權益維護,提升產業發展保障能力;突出扶弱助殘,提升弱勢群體幫扶能力;突出陋習整治,提升文明鄉風培育能力;搭建兩個信息平臺:搭建法律服務微信平臺,搭建便民利民警務信息平臺;實行「五個聯動」:「駐村民警、駐村工作隊長、治安戶長」聯動,「駐村民警、司法幹警、法律明白人」聯動,「駐村民警、交警、交通勸導員」聯動,「法治副校長、師生、家長」聯動,「派出所、市場監管所、村委會」聯動;創建兩個陣地:建立「趙濤調解室」、建成法治夜校);松山鎮德吉新村「四個三結合」模式(即:黨群服務中心、公共法律服務工作室、警務室三結合的法律服務模式,普法到人、說法到事、釋法到案三結合的普法宣傳模式,網格化管理、十戶聯防、治安戶長制三結合的社會治理模式和警司調解、行政調解、鄉賢調解三結合的矛盾調處模式);臣祥菌業「五聯護航」機制(即:法治服務政企聯動機制,合同訂立多方聯審機制,履約行為全程聯監機制,矛盾糾紛警司聯調機制,多贏環境共同聯創機制),提升依法治理能力和全社會法治水平。堅持和發展「楓橋經驗」,積極構建人民調解、行政調解、司法調解多元化多層次的調解體系;推行網格化管理、組團式服務,以農村黨群服務中心為平臺,打造集成社會治理各項功能的全科網格,不斷優化矛盾排查預警機制、重大決策社會穩定風險評估機制、矛盾糾紛多元化解機制。推進縣鄉村三級綜治中心規範化實體運行,落實「網格化+十戶聯防」和治安戶長管理機制,完善農村治安立體化防控體系,推動社會治安綜合治理責任落實、力量下沉。深入開展掃黑除惡專項鬥爭,依法嚴厲打擊農村黑惡勢力、宗族惡勢力和危害農村穩定、破壞農業生產、侵害農民利益的違法犯罪活動,依法加大對農村非法宗教活動、邪教違法犯罪活動的打擊力度。整合政法、人社、民政等相關部門和鄉村兩級資源力量,有效實現矛盾糾紛聯調、社會治安聯防、重點工作聯動、治安突出問題聯治、服務管理聯抓、基層平安聯創,全力維護鄉村安全和諧穩定。

四、「黨建+德治」,鑄牢鄉村德治意識

廣泛開展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不斷提高廣大群眾的文明程度和道德素養。高標準推進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站、所)建設,組建理論宣講志願服務隊,結合農民夜校講座、上門入戶宣傳,讓黨的創新理論飛入尋常百姓家,引導廣大群眾自覺聽黨話感黨恩跟黨走。大力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堅韌、崇善、團結、奮進」的新時代天祝精神,弘揚扶危濟困、扶弱助殘、敬老愛幼等傳統美德,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文明公約、村規民約、家規家訓。持續加強精神文明建設,深入開展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活動,支持群眾自發開展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鼓勵社會力量參與鄉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大力推廣以道德儲蓄所、道德紅黑榜為載體的治理鄉風模式,深入開展文明村鎮、五好家庭、星級文明戶等創建活動,引導群眾自覺抵制婚喪大操大辦、高額彩禮、厚葬薄養等陳規陋俗,大力弘揚文明新風,讓美德之魂紮根於大美天祝,讓文明之花開遍雪域高原。

相關焦點

  • 舒城縣幹汊河鎮:堅持黨建引領 推進鄉村治理
    舒城縣幹汊河鎮為全面推動鄉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建設,按照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總體要求,積極開展鄉村治理試點工作,以「黨建+」引領鄉村治理,實行「三治」融合,推行網格化管理,全面推進鄉村治理水平提升,努力使全鎮經濟社會充滿活力、和諧有序。 一、堅持黨建引領,推進治理工作。
  • 渭源:「黨建」妙筆勾勒鄉村治理新內涵
    推進鄉村治理體系建設是時代賦予的重要使命,是鄉村振興的重要內容。黨建引領,激活鄉村發展新活力。按照「轉化薄弱村、壯大一般村、提升富裕村」的基本原則,全力助推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先後實施村集體經濟發展項目44個,圍繞暢通區域經濟微循環,建成了覆蓋畜牧養殖、中藥材加工、工程機械租賃、食品生產加工、花卉食用菌種植、光伏分紅、項目帶動等為主體的多種模式競相發展方式,撬動了鄉村土地資源、生態資源、旅遊人文資源開發活力,激活了鄉村產業發展「引擎」,為村黨組織議事、辦事提供了基礎保證,賦予了鄉村治理競相發展
  • 【廣西鄉村治理試點示範創建】柳州市:創新鄉村治理模式 助推農村改革集成試點建設
    「創新鄉村治理新模式新路徑,加大鄉村治理典型示範引領」,是2020年中央、自治區深入推進鄉村治理體系建設、深化農村改革作出的重要部署安排。柳州市認真貫徹落實中央、自治區重大決策部署,結合自治區黨委辦公廳、自治區政府辦公廳《關於深化農村改革激發鄉村振興新動能的實施意見》中「強化黨建引領鄉村治理」「提升自治法治德治水平」等工作要求,統籌推進全市鄉村治理體系建設與農村改革集成試點建設,積極參與試點示範創建,勇於開拓創新,敢於先行先試,探索並打造了一批卓有成效的鄉村治理模式暨農村改革集成試點。
  • 西固區柳泉鎮「五治」 融合推進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
    柳泉鎮堅持黨建引領,積極探索「政治、法治、德治、自治、智治」的「五治」融合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模式,以政治強引領、以法治強保障、以德治強教化、以自治強活力、以智治強支撐,努力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新格局,加快推進基層社會治理能力現代化。
  • 學習踐行「楓橋經驗」構建網格治理體系
    在持續發展鞏固黨建引領「3+N」群防群治模式的基礎上,按照「一鄉(街道)一品」部署,以研和街道為試點,積極打造「1+5」黨建引領網格化服務管理新模式,即:以1張「總指揮網」為核心,壓實「鄉村黨建網」「鄉村德治網」「鄉村法治網」「鄉村自治網」「鄉村智治網」建設,推動實現「人在格中走、事在格中辦、問題在格中解決」新局面,全面提升鄉村公共服務、公共管理、公共安全精細化治理水平,進一步深化「平安紅塔」建設。
  • 河口鎮:融合三大要素 優化鄉村治理
    近年來,河口鎮八盤村依託鄉村振興戰略的深入實施,持續推動惠民政策落實,加快補齊全面小康短板,全村發展呈現全新面貌。但與此同時,「三多一亂」的不利局面(即:治安案件多、上訪事件多、矛盾糾紛多、村容村貌亂),對全村的長遠發展產生較大影響和制約。為有效破解基層治理難題,2019年以來,河口鎮逐步探索形成了「黨建引領、網格管理、村民自治」三大要素高度融合的新型鄉村治理模式。
  • 四川什邡石門村:推行「黨建+眾籌」鄉村基層治理模式
    近年來,四川省德陽市什邡市鎣華鎮石門村積極探索推行「黨建+眾籌」鄉村基層治理模式,不僅將深山美景引出「深閨」,還打造了「獼猴桃」「山竹筍」等特色產業園,走出了幹群同心、和諧發展的鄉村治理新路徑。以「黨建」為引領山區發展有了新方向鎣華鎮石門村距什邡城區40公裡,屬省級風景名勝區鎣華山前山區,森林覆蓋面積達90%以上,旅遊資源十分豐富。如何將鄉村治理與旅遊資源相融合,發動群眾改變發展局面,成為該村黨組織面臨的首要課題。
  • 黨建引領融合發展助力鄉村振興 ——玉林店鎮構建「一體五面」鄉村...
    通過發揮黨建引領鄉村振興融合發展區核心主體作用,全面促進區域化組織聯建,產業融合,文化惠民,人才共育共享,治理服務聯動五方面重點工作推進,實現了以組織振興為核心,以產業融合為重點,以文化振興為靈魂,以人才振興為關鍵,以鄉村治理為基礎的「一體五面」鄉村振興新格局。真正把區域化黨群服務中心建成政治中心、發展中心、文化中心、人才中心和服務中心,走出了一條以「黨建引領」助推鄉村振興的新路子。
  • 甘州區黨寨鎮:聚焦鄉村治理打好「三治」組合拳
    近年來,張掖市甘州區黨寨鎮以鄉村治理提質增效為突破口,通過推行「陽光村務」、強化「普法用法」、踐行「家風晾曬」等舉措,打好「三治」組合拳,助推鄉村治理能力抓實見效。推行「陽光村務」,做「實」村民自治。成立法治志願服務隊,通過集中組織開展「法律下鄉」等主題活動,提供法律諮詢,利用微信、「甘肅黨建」「學習強國」等平臺為群眾送法、講法、析法,引導黨員幹部學法、懂法、用法,帶動群眾形成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意識,增強群眾法治意識,提升群眾法治觀念。
  • 稷山縣化峪鎮:黨建引領帶來鄉村治理新氣象
    基層治理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有機部分和重要基礎,稷山縣化峪鎮以「三零」單位創建為目標,以黨建引領為 「軸心」,不斷推進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走活了鄉村善治這盤大棋,畫大了黨群同心圓,為全力推動鄉村振興提供了堅強助力。
  • 阿克旗鄉:「五治融合」 助推鄉村治理顯成效
    自鄉村振興工作開展以來,阿克旗鄉嚴格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堅持黨建引領,政治、自治、法治、德治、智治「五治」融合,健全完善黨委領導、政府主導、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的社會治理體系,形成全民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新格局,鄉村治理成效凸顯。
  • 新時代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模式
    在簡約高效的基層管理體制下不斷優化「三治」的組合方式和結構性配比,以問題為導向實現「三治結合」鄉村治理模式的內生性創新發展,構建長效激勵機制以確保多元治理主體的常態化參與,是新時代「三治結合」鄉村治理模式的優化路徑。
  • 宜陽縣積極探索黨建引領、「三治並進」、服務進村基層治理模式
    良好的治理是鄉村振興的基礎。如今,宜陽以實施農村幹部能力提升項目、基層民主決策運轉機制強化項目、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壯大項目等8個項目為支撐,積極探索黨建引領、「三治並進」、服務進村基層治理模式,鄉村自治、鄉村法治、鄉村德治發生積極變化,鄉村整體面貌為之一新。
  • 江蘇「1+4+1」模式推動有效治理 實現鄉村善治
    「四治融合」,提升鄉村治理效能南通市海門區是全國鄉村治理體系建設首批試點單位之一,該區探索推行以基層黨建為引領,自治、法治、德治、智治「四治融合」的鄉村治理模式,群眾獲得感、滿意度不斷提升。不久前,由於合同租期已到,悅來鎮萬忠村部分村民想收回原本出租的土地,但種植戶所種蔬菜還沒成熟,不能及時退還土地,雙方互不退讓。
  • 阿克塞縣阿克旗鄉:「五治融合」助推鄉村治理顯成效
    自鄉村振興工作開展以來,阿克旗鄉嚴格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堅持黨建引領,政治、自治、法治、德治、智治「五治」融合,健全完善黨委領導、政府主導、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的社會治理體系,形成全民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新格局,鄉村治理成效凸顯。政治為領,提升鄉村治理凝聚力。
  • 構建高職院校公寓黨建思政教育體系
    構建高職院校公寓黨建思政教育模式,把黨的影響力和凝聚力潤物無聲地滲透到學生的日常學習生活,擴大思政教育的輻射點與覆蓋面,增強思政教育的貼近性與有效性,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作為教育部首批「雙高」A檔院校,金華職業技術學院以黨建進公寓為重點,著力構建「四引四化」體系的公寓黨建思政教育新模式,取得可喜成果。
  • 鄉村治理「三治」體系初步形成
    記者從會上獲悉,自去年12月以來,我省6個試點縣(市、區)基層黨組織建設不斷強化,涵蓋了自治、法治、德治的「三治」治理體系初步形成,鄉村治理與經濟社會協同發展,四川鄉村治理體系建設試點示範工作取得初步成效。
  • 昆明晉寧區推進城鄉社會治理生態、和諧、美麗村(社區)建設三年行動
    近期,晉寧區委、區政府制定印發《關於深入推進城鄉社會治理實施生態、和諧、美麗村(社區)建設三年行動(2020—2022年)的指導意見》,計劃用三年的時間,通過深入實施「12885」工程(以黨建為引領,以做強鄉鎮(街道)、做優村(社區)為基礎,深入推進城鄉社會治理,實施生態、和諧、美麗村(社區)建設三年行動。
  • 三山鄉「三治」融合網格化治理黨建聯合體籤約儀式
    為更好地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切實加強基層基礎工作,不斷提升農村社會治理水平,近日,巴林左旗三山鄉黨委聯合旗司法局、富河鎮法庭、派出所、學校以及各行政村等12個黨組織成立黨建引領「三治」融合基層網格化治理黨建聯合體並舉行籤約儀式
  • 鄉村凋敝? 十三種模式探路鄉村「新治理」
    點擊藍字 △ 關注我們◆ 鄉村治理存在五大短板,傳統治理理念、方式失效,治理能力已不適應現代化國家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