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治理是國家治理的基石,沒有鄉村的有效治理,就沒有鄉村的全面振興。天祝縣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關於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重大戰略部署,把鄉村治理作為一項基礎性戰略工程,遵循共建共治共享的原則,探索推行「黨建+三治」融合模式,強化黨群聯動、幹群聯動,把黨的領導充分體現在鄉村社會治理的最末梢,構建了村黨支部領導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
一、黨建引領,構建鄉村治理體系
牢固樹立大抓基層、大抓支部的鮮明導向,突出「政治功能」和「組織力」兩個支點,瞄準「基層黨組織」和「基層黨員」兩類主體,以黨支部建設標準化為標尺,以深化拓展「四抓兩整治」為抓手,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在網格化服務管理中的引領帶動作用和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架起「三治」聯動融合發展的連心橋。選優配強村(居)黨支部帶頭人,推行村黨組織書記通過法定程序擔任村民委員會主任和村級集體經濟組織、合作經濟組織負責人,實行「一肩挑」,目前全縣實行「一肩挑」比例達到70%;公開選聘25名綜合素質好、熱愛農村工作的優秀大學畢業生,入編為鄉鎮事業幹部,專職擔任軟弱渙散村和無適合黨組織書記人選村的黨組織書記。實施「一村一大學生文書」計劃,全面推行村文書專職化。抓實基層黨組織陣地建設,大力實施村級組織活動場所改造提升工程,全縣178個黨群服務中心(含26個農村社區)建設面積均達到200平米以上,實現了「村幹部有地方幹事,群眾有場所議事」。抓基礎保障工作,穩步提高村、社區辦公經費和幹部報酬待遇,村級辦公經費提高到5萬元,村幹部報酬提高到3.6萬元,有效解決了村級辦公經費不足的問題,消除了村幹部的後顧之憂,讓其全身心投入到村級事務中。
二、「黨建+自治」,提升村民自治水平
充分發揮基層自治力量在鄉村治理中的作用,將黨的領導與群眾廣泛參與緊密結合,增強鄉村治理活力。健全完善以村黨組織為核心、黨群服務中心為平臺、自治組織為基礎、群眾廣泛參與的村級自治機制,形成民事民提、民事民議、民事民商、民事民定、民事民辦、民事民督的良好氛圍。全面落實「四議兩公開」制度,開展基層協商民主試點工作,依託村民(代表)會議、村民議事會、紅白理事會、村務監督委員會等,鼓勵開展村民說事、民情懇談、百姓議事、婦女議事等各類協商活動,按照「六步議事法」(即:收集問題、確定議題、議前調研、協商議事、公開結果、組織實施)推動村級議事協商制度化、規範化、程序化。加大村務公開力度,創新利用「兩微一端」等載體公開黨務村務財務,嚴格按照鄉村「三委」職責清單、鄉村小微權力規範運行流程,完善和落實公開目錄,規範公開內容、程序和形式,確保村民依法通過各種途徑和形式管理村級事務。
三、「黨建+法治」,夯實鄉村法治基礎
深入推進法治扶貧,緊扣「助力脫貧攻堅,深化鄉村治理」目標,圍繞因事因案、因惡習陋俗致貧返貧兩類突出問題,推進法治宣傳全覆蓋、公共法律服務全覆蓋、三治融合全覆蓋,著力抓宣傳引導、促觀念轉變,抓系統治理、促多方聯動,抓突出問題、促文明新風,抓德法融合、促長效機制,引導農牧民群眾樹立法治思維,形成遇事找法、辦事依法、解決問題靠法的行為習慣。大力推廣華藏寺鎮司法所「五式」工作法(即:法治宣傳「雨潤式」覆蓋,矛盾糾紛「庭審式」調解,援助救助「保姆式」服務,幫教對象「驛站式」關照,矯正人員「清單式」管理);打柴溝派出所「3252」工作法(即:突出三個重點:突出權益維護,提升產業發展保障能力;突出扶弱助殘,提升弱勢群體幫扶能力;突出陋習整治,提升文明鄉風培育能力;搭建兩個信息平臺:搭建法律服務微信平臺,搭建便民利民警務信息平臺;實行「五個聯動」:「駐村民警、駐村工作隊長、治安戶長」聯動,「駐村民警、司法幹警、法律明白人」聯動,「駐村民警、交警、交通勸導員」聯動,「法治副校長、師生、家長」聯動,「派出所、市場監管所、村委會」聯動;創建兩個陣地:建立「趙濤調解室」、建成法治夜校);松山鎮德吉新村「四個三結合」模式(即:黨群服務中心、公共法律服務工作室、警務室三結合的法律服務模式,普法到人、說法到事、釋法到案三結合的普法宣傳模式,網格化管理、十戶聯防、治安戶長制三結合的社會治理模式和警司調解、行政調解、鄉賢調解三結合的矛盾調處模式);臣祥菌業「五聯護航」機制(即:法治服務政企聯動機制,合同訂立多方聯審機制,履約行為全程聯監機制,矛盾糾紛警司聯調機制,多贏環境共同聯創機制),提升依法治理能力和全社會法治水平。堅持和發展「楓橋經驗」,積極構建人民調解、行政調解、司法調解多元化多層次的調解體系;推行網格化管理、組團式服務,以農村黨群服務中心為平臺,打造集成社會治理各項功能的全科網格,不斷優化矛盾排查預警機制、重大決策社會穩定風險評估機制、矛盾糾紛多元化解機制。推進縣鄉村三級綜治中心規範化實體運行,落實「網格化+十戶聯防」和治安戶長管理機制,完善農村治安立體化防控體系,推動社會治安綜合治理責任落實、力量下沉。深入開展掃黑除惡專項鬥爭,依法嚴厲打擊農村黑惡勢力、宗族惡勢力和危害農村穩定、破壞農業生產、侵害農民利益的違法犯罪活動,依法加大對農村非法宗教活動、邪教違法犯罪活動的打擊力度。整合政法、人社、民政等相關部門和鄉村兩級資源力量,有效實現矛盾糾紛聯調、社會治安聯防、重點工作聯動、治安突出問題聯治、服務管理聯抓、基層平安聯創,全力維護鄉村安全和諧穩定。
四、「黨建+德治」,鑄牢鄉村德治意識
廣泛開展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不斷提高廣大群眾的文明程度和道德素養。高標準推進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站、所)建設,組建理論宣講志願服務隊,結合農民夜校講座、上門入戶宣傳,讓黨的創新理論飛入尋常百姓家,引導廣大群眾自覺聽黨話感黨恩跟黨走。大力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堅韌、崇善、團結、奮進」的新時代天祝精神,弘揚扶危濟困、扶弱助殘、敬老愛幼等傳統美德,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文明公約、村規民約、家規家訓。持續加強精神文明建設,深入開展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活動,支持群眾自發開展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鼓勵社會力量參與鄉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大力推廣以道德儲蓄所、道德紅黑榜為載體的治理鄉風模式,深入開展文明村鎮、五好家庭、星級文明戶等創建活動,引導群眾自覺抵制婚喪大操大辦、高額彩禮、厚葬薄養等陳規陋俗,大力弘揚文明新風,讓美德之魂紮根於大美天祝,讓文明之花開遍雪域高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