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在2005年,第一次從班上的同學那裡聽說了有部《狼圖騰》的小說,彼時正當郭敬明大紅大紫,《幻城》類的書籍到處泛濫,就望文生義地以為狼圖騰就是狼族企圖升騰,貌似一部偏玄幻類的小說,那時候人也比較孤陋,也沒聽過圖騰一說,再加上書的封面狼陰森的眼神和厚實的書頁,並沒有翻開去看。
倒是我的那位同學,課餘飯後常常以此為話題,像廣告推銷一般跟我們說這書的好,有時候他看到動情處,會猛地拍下桌子,大喝一聲『好』!把我們周圍的人都嚇一跳。那時候我和大多數同學一樣都在文山題海中拼力廝殺,常常無暇顧及其他事情,再加上這書在當時剛出不久,作者又不是什麼名人,我考慮或等高考以後,或等這書在市場上沉澱個幾年以後,再去評價它是否值得一讀。
沒想到事情一拖就是好幾年。
五年後的2010年,經常往一位管理倉庫的同事那裡跑,一天,見他案頭擺放了一本《狼圖騰》,這書的封面的狼的陰森的綠色眼睛一下引發了我此前的相關回憶,他早已把書皮翻爛,倉庫裡人少物多,四下裡寂靜無聲,就開始翻那本《狼圖騰》。
就覺得故事還是很不錯的,非常有情懷。儘管我出生在平原地區,去過的地方不多,人生閱歷也不豐富,沒見過狼,有關狼的形象都是從課本的獲取的刻板印象,但裡面關於狼的相關故事還是很吸引人,再加上書中像畢利格老人獨特又頗感智慧的講述,我也像書中的陳陣那樣開始陷入思考。那時候適逢對封建小農思想的重新思考,有些地方和書中的一些人物觀點開始重合,像「儒家思想軟化國民性格」、「遊牧民族對華夏文明的輸血」開始成為我和同事談論此書的焦點。
只是可惜的是,我沒能完整地把書讀完,書的作者文採並不見長,但其中所描述的有關人、狼、草原的故事,以及由此引發的狼性血液、儒家思想、文明延續、草原生態的相關問題給我留下很深的印象,多年以後,回想起這段,心潮依然澎湃。
轉眼到了2015年,《狼圖騰》同名電影已經上映,我還沒去看,見預告片中的相關場景和我臆想之中已經高度相似,據說書中相關的經典的狼馬大戰等已經拍得氣勢磅礴,主人公和小狼情感交織也淋漓盡致,票房和口碑都還不錯。
十年時間一晃而過。早年和我因這本書產生交集的同學、同事、朋友現在都天各一方,寂無音信;我自己有時候也憂愁上身,脆弱得好像一枝蘆葦。現在舊事重提,如同夢境隔窗相望,不悔夢歸處,只恨太匆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