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子刊:皰疹病毒竟能獨立誘導阿爾茨海默病的病理特徵

2020-12-24 澎湃新聞

原創 奇點糕 奇點網 來自專輯阿爾茨海默病相關

2020年,阿爾茨海默病依舊撲朔迷離。

深耕幾十年的β澱粉樣蛋白和tau蛋白領域終點難尋,科學們不得不轉而用另一種角度去思考阿爾茨海默病的病因。

2017年,科學家發現β澱粉樣蛋白其實是一種抗感染蛋白;2018年,來自中國臺灣的隊列研究發現皰疹病毒感染竟會增加痴呆風險;同年,科學家揭示了兩種人類皰疹病毒(HHV)參與調控阿爾茨海默病相關基因的機制。

這一切似乎都在暗示我們,阿爾茨海默病其實是存在特定病原體的,而這個幕後元兇就是生活中非常常見的皰疹病毒。

近期,《科學進展》雜誌上發表了一項新的研究成果,科學家們發現,在人類誘導神經幹細胞(hiNSC)構成的3D大腦模型中,1型單純皰疹病毒(HSV-1)感染竟然能夠在完全沒有其他因素參與的情況下,誘導澱粉樣蛋白沉澱形成、神經膠質增生、神經炎症和神經功能下降——也就是阿爾茨海默病的標誌性病理變化![1]

另外,這個3D模型也是第一個阿爾茨海默病的3D大腦模型,而且並不依賴與APP、PSEN1/2等相關基因突變,對未來的研究可以說是非常有力的工具。

HSV-1感染的細胞(圖源:wiki)

其實被認為與阿爾茨海默病有關的病原體並不少,例如肺炎衣原體、伯氏疏螺旋體(Borrelia burgdorferi)、光滑念珠菌( Candida glabrata)等等。最常被提到的則是以1型單純皰疹病毒(HSV1)和6型人類皰疹病毒(HHV-6)為主的皰疹病毒科。

這些病毒很常見,據估計,90%的人到70歲時都會攜帶HSV-1,而幾乎每個嬰兒出生後都會感染HHV-6,這些病毒能夠靜靜地在我們體內潛伏數十年。

今天主要介紹的HSV-1,是一種嗜神經雙鏈DNA病毒,主要存在外周神經中。HSV-1的激活可以沒有症狀,主要表現為唇部皰疹,極少數情況下也會發生單純皰疹性腦炎(HSE)——這說明,HSV-1是可以穿透血腦屏障的[2]。

了解了單純皰疹性腦炎,就不由得人懷疑HSV-1與阿爾茨海默病的關係了。通過對病例的觀察,我們可以發現,HSV-1感染腦部的區域與阿爾茨海默病病理發生的腦區基本一致,而且腦炎患者也常常表現出典型的認知和行為障礙[3]。

更進一步的研究發現,阿爾茨海默病患者的腦部存在HSV-1;而超過3萬人的中國臺灣隊列更是明白指出,HSV-1感染會使痴呆風險上漲2.564倍,同時進行抗病毒治療則能降低九成風險。

如果能夠從頭揭發HSV-1感染誘導人腦組織產生阿爾茨海默病的過程,那就可以說是徹底實錘了。

單純皰疹病毒(圖源:wiki)

但是這卻並不容易。

目前,大多數體外的人類阿爾茨海默病模型主要依賴來自早發性阿爾茨海默病患者的細胞——換言之,其實就是靠APP、PSEN1、PSEN2這三種與β澱粉樣蛋白產生有關的基因的突變。雖然這確實可以一定程度上重現病理過程,但實際上這些患者只佔全部患者的比例不到5%,這意味著很多潛在的環境因素和因果關係都被忽視了。

這就是本次研究提出的模型的優越之處了。

此前,研究團隊已經開發出了由真皮成纖維細胞重編程人類誘導神經幹細胞(hiNSC)的技術,這種hiNSC可以迅速擴增和分化,在沒有複雜分化方案和培養基要求的情況下,短短4天之內就能夠自發生成多種神經元和神經膠質細胞,而且它們對各種生長因子、藥物都很敏感,也很容易被寨卡病毒等嗜神經病毒感染[4]。

將這種hiNSC植入生物材料製作的支架,並注入膠原蛋白凝膠,就能夠生成具有代表性大腦結構的體外3D人類大腦組織模型,觀察神經突觸、神經元網絡、電生理都不成問題。

3D模型的製造過程

首先,hiNSC是的確可以被HSV-1感染的。在感染複數(MOI)為1的情況下,共培養24小時,幾乎100%的hiNSC都感染了HSV-1,病毒水平隨培養時間延長而增加。同時,感染細胞也能夠分泌HSV-1感染其他細胞。

這表明低水平的病毒感染可以隨時間推移導致高水平感染,這也與臨床上患者的HSV-1感染再激活很像。

不同MOI下培養24小時的結果

高水平的病毒感染對hiNSC來說是致命的,MOI越高、細胞凋亡就越多,即使MOI為0.01的情況下也會導致大量細胞死亡,所以研究者採取極低MOI 0.0001感染細胞。

有趣的是,研究者觀察到hiNSC一些特殊的變化。簡單來說,被感染的hiNSC形成了特殊的多細胞結構,與此前研究發現的阿爾茨海默病患者大腦中的合胞體相似[5]。感染時神經元越不成熟,形成的多細胞團塊結構就越大。

HSV-1感染導致的多細胞結構

通過特殊的螢光染色和ELISA,研究者發現在這些多細胞結構中存在澱粉樣蛋白原纖維,而且其中增加的主要是Aβ1-42,Aβ1-40則沒有變化,這也是和阿爾茨海默病的病理表現一致的[6]。

經過qPCR,研究者發現,HSV-1會引起APP和BACE1表達的下調,以及PSEN1/2表達的上調。

考慮到β澱粉樣蛋白沉澱並不是阿爾茨海默病唯一的病理特徵,研究者還分析了神經纖維纏結(NFT)的存在。結果,在SV-1感染的hiNSC中,澱粉樣蛋白原纖維的附近確實存在不少組成NFT的tau蛋白。

HSV-1導致β澱粉樣蛋白原纖維的出現

既然β澱粉樣蛋白沉澱和神經纖維纏結這兩大主要特徵已經初露端倪,那麼阿爾茨海默病的其他病理變化自然也得檢查一下。

在HSV-1感染後,hiNSC中多種膠質細胞的標誌物表達水平高度上調,而且由HSV-1誘導產生的神經膠質細胞表現出一種特殊的多核球狀,這也與阿爾茨海默病患者屍檢時發現的星形膠質細胞融合現象一致[7]。

包括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1β(IL-1β)、IL-6和幹擾素γ(IFN-γ)在內的多種與阿爾茨海默病有關的炎性細胞因子也都在HSV-1感染之後表達驟升。

作為類器官,HSV-1感染的3D模型也表現出了較弱的電生理活動,與阿爾茨海默病患者的腦功能受損相應。

電生理活動顯著降低

那麼,針對HSV-1的抗病毒治療是否能夠挽救「大腦」呢?

研究者選擇了常見的抗病毒藥物VCV。結果顯示VCV能在降低HSV-感染的同時,也大幅度減少相關病理現象。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在HSV-感染之前給藥,那麼幾乎可以避免HSV-感染和病理現象的出現,但感染之後給藥,就只能逆轉一部分了。

由此可見,低水平的HSV-1感染的確與阿爾茨海默病的發生密不可分。不過HSV-1感染其實也相當常見,其中更複雜的過程還需要進一步研究去探索。

參考資料:

[1]https://advances.sciencemag.org/content/6/19/eaay8828

[2] H. Liu, K. Qiu, Q. He, Q. Lei, W. Lu, Mechanisms of blood-brain barrier disruption in herpes simplex encephalitis. J. Neuroimmune Pharmacol. 14, 157–172 (2019).

[3] M. J. Ball, 「Limbic predilection in Alzheimer dementia: Is reactivated herpesvirus involved?」. Can. J. Neurol. Sci. 9, 303–306 (1982).

[4] D. M. Cairns, D. S. S. K. Boorgu, M. Levin, D. L. Kaplan, Niclosamide rescues microcephaly in a humanized in vivo model of Zika infection using human induced neural stem cells. Biol. Open 7, bio031807 (2018).

[5] W. Bondareff, Age-related changes in brain extracellular space affect processing of amyloid-β peptides in Alzheimer’s disease. J. Alzheimers Dis. 35, 1–6 (2013).

[6] B. De Strooper, R. Vassar, T. Golde, The secretases: Enzymes with therapeutic potential in Alzheimer disease. Nat. Rev. Neurol. 6, 99–107 (2010).

[7] B. G. Perez-Nievas, A. Serrano-Pozo, Deciphering the astrocyte reaction in Alzheimer’s disease. Front. Aging Neurosci. 10, 114 (2018).

本文作者 | 代絲雨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普通皰疹病毒會引起阿爾茨海默病?
    普通皰疹病毒會引起阿爾茨海默病?在培養皿中培養的迷你大腦在感染了引起唇皰疹的普通皰疹病毒後,會迅速出現阿爾茨海默病的症狀。這一發現進一步證明,某些阿爾茨海默病病例是由病毒引發的,並可能會被抗病毒藥物治療。培養皿中的迷你大腦阿爾茨海默病的一個主要特徵是在大腦中形成一種叫做β-澱粉樣斑塊的蛋白質團。一個新興的學派認為,這些斑塊起到防禦病毒和細菌的作用,而病毒和細菌有時會設法進入大腦。
  • β-澱粉樣蛋白通過捕獲病毒顆粒阻止皰疹病毒感染大腦
    2018年7月8日/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麻省綜合醫院(MGH)的研究人員發現β-澱粉樣蛋白(amyloid β-protein, Aβ)---在阿爾茨海默病患者的大腦中堆積而形成斑塊的蛋白---保護大腦免受大腦中經常發現的皰疹病毒感染的機制。
  • 遺傳差異對阿爾茨海默病的診斷非常重要
    如果兩種用於檢測阿爾茨海默病澱粉樣蛋白病理的方法(腦脊液分析和PET成像)都沒有給出明確的結果,那麼就存在不正確或延遲護理幹預的風險。這項研究發表在《自然》(Nature)子刊《分子精神病學》(Molecular Psychiatry)雜誌上,可能對更多的個體診斷和未來藥物的發展很重要。
  • ...地下室零下80℃的大冰箱裡,珍藏著揭開阿爾茨海默病謎底的鑰匙
    低溫凍存的腦組織可用於提取RNA(核糖核酸,存在於生物細胞以及部分病毒、類病毒中的遺傳信息載體);而石蠟包埋的組織塊切片後,除了可以用於上述神經病理學診斷,還可以用於免疫組化染色、原位雜交等一系列研究。2019年,浙大醫學院中國人腦庫被國家科技部納入「國家科技資源共享服務平臺」,成了國家級腦庫。
  • 阿爾茨海默病新藥物靶點被證實
    原創 Recerca 阿爾茨海默病近期發表在《神經治療學》(Neurotherapeutics)雜誌上的一項研究證實了阿爾茨海默病的一個新的藥理靶點。這些結果證實了這種酶在阿爾茨海默病的進展過程中所起的作用,並指出抑制這種酶的作用是阿爾茨海默病和其他具有神經炎症特徵的疾病的潛在靶點。
  • 細胞衰老與阿爾茨海默病:先有雞還是先有蛋?|導讀55期
    頂刊導讀目錄 1,睡眠過程中海馬和皮層連接受損,來自阿爾茨海默病小鼠模型的研究證據 2,性別依賴的常染色體對阿爾茨海默病臨床進展的影響 3,細胞衰老與阿爾茨海默病:儘管多基因預測對阿爾茨海默病越來越重要,但性別依賴的多基因效應尚未被證明。本研究使用性別交叉分析,通過風險函數表明性別依賴常染色體遺傳效應的阿爾茨海默病可以通過疾病的特徵性進展被發現。我們首先進行了性別分層的全基因組關聯,然後對兩個獨立的組群應用了衍生的性別依賴權重。
  • 一種多功能化學劑減少與阿爾茨海默病相關的多種病理
    原創 Diana Yates 阿爾茨海默病在腦細胞和阿爾茨海默病小鼠模型中進行測試時,一種新的化合物顯著減少了大腦中澱粉樣斑塊的數量,減輕了大腦炎症,並減少了該疾病的其他分子標記。
  • 阿爾茨海默病發病機制找到
    阿爾茨海默病俗稱老年痴呆症。記者5日從南通大學獲悉,該校神經再生重點實驗室劉飛教授領銜的「tau代謝與老年性痴呆」研究團隊,TDP-43蛋白的病變可能通過影響tau mRNA的代謝加工,在阿爾茨海默病發生發展中起重要作用。
  • 多篇文章解讀近年來皰疹病毒領域重要研究成果!
    皰疹病毒是一類具有包膜的DNA病毒,其常備分為α、β、γ、未分類皰疹病毒四個亞科,這種病毒主要侵犯外胚層來源的組織,包括皮膚、黏膜和神經組織。近年來,科學家們在皰疹病毒研究領域取得了多項研究成果,本文中,小編對相關研究進行了整理,分享給大家!
  • Neuron:皰疹病毒感染真的與阿爾茲海默病發生有關?科學家們提出質疑!
    ;當前可用的療法往往只能暫時減緩患者的症狀或記憶喪失的速度,從而能最大限度地延長患者獨立生活和工作的時間,目前並沒有有效的療法能減緩阿爾茲海默病的進展。研究者Zhandong Liu說道,與所有類型的痴呆症一樣,阿爾茲海默病的主要特徵為大量神經元細胞的死亡,識別出神經元為何會在阿爾茲海默病大腦中發生死亡或許有望幫助闡明這種疾病的發病機制並開發出新型療法。
  • 罕見基因突變或能預防阿爾茨海默病,為幹預提供首個候選基因
    《自然·醫學》 圖科技日報北京11月5日電 英國《自然·醫學》雜誌5日發表的一項案例研究發現,一名女性體內的一個APOE3基因的罕見突變或幫她預防了阿爾茨海默病的相關症狀。這項個例是在一項對1200名哥倫比亞人的研究中發現的,這些人極易因遺傳易感性患上阿爾茨海默病。大部分阿爾茨海默病的致病原因尚不明確。
  • Nat Commun:新預測模型發現阿爾茨海默病關鍵調節因子
    阿爾茨海默病(AD)患者病理主要為腦中β澱粉樣蛋白(Aβ)聚積形成的老年斑和tau蛋白高度磷酸化形成的神經原纖維纏結(NFT)。由於針對Aβ和tau病理治療手段的相繼失敗,目前迫切需要尋求AD的其他潛在機制,其中通過小膠質細胞發揮作用的免疫系統機制已在AD發生發展中被證明有關鍵作用。
  • Aducanumab或將成為首個有潛力改變阿爾茨海默病疾病進程的治療方法
    渤健全球執行長馮納璽表示:「阿爾茨海默病是當今最大的公共衛生挑戰之一。它讓我們所愛的人逐步失去記憶力和獨立生活的能力,最終剝奪他們的基本行為能力。Aducanumab是首個向FDA提交的針對此嚴重疾病的相關臨床症狀衰退和病理機制的生物製劑上市許可申請。我們致力於推動阿爾茨海默病領域的醫學進步,期待FDA對我們的申請進行審評。」
  • 科學家解析皰疹病毒與老年痴呆關係—新聞—科學網
    本報訊 由於阿爾茨海默氏症進展緩慢,以及收集腦組織樣本存在困難,人們對其病因了解仍不透徹。但近日發表在《神經元》雜誌上的一項大規模研究報告稱,美國西奈山伊坎醫學院的研究人員分析了3個不同的大腦資料庫,發現人類皰疹病毒在阿爾茨海默氏症患者的大腦中更豐富,可能影響遺傳網絡協調,這些網絡被認為與該疾病有關。這項研究支持了一種有爭議的假設,即皰疹病毒與阿爾茨海默氏症有關,並為相關治療提供了潛在新途徑。
  • 如何預測患阿爾茨海默病的風險?APP或許能幫上忙
    如何預測患阿爾茨海默病的風險? 原創 Jacky 阿爾茨海默病一個新的應用程式將基本數據與在個人血液中發現的特定生物標誌物的信息相結合,可以評估在兩到四年內患阿爾茨海默病的風險。
  • 丹毒,痴呆,食管癌,帶狀皰疹後神經痛
    丹毒雖以「毒」命名,卻並不是病毒感染引起的,而是由細菌感染引起的急性化膿性真皮炎症。丹毒患者應注意休息,避免過度勞累,並適當隔離。如病在下肢,則應臥床,抬高患肢。主要是抗感染治療。局部可外塗20%~30%魚石脂軟膏,或用0.1%雷夫奴爾溶液溼敷。
  • 阿茲海默症能活多久,阿爾茨海默病治療到底靠譜不,是個問題!
    阿茲海默症能活多久,阿爾茨海默病治療到底靠譜不,是個問題!我們要清楚一個問題,阿爾茨海默症本身並不是致命性的疾病,所以呢,本身並不會直接導致病人的逝-世;患者會隨著病情的發展逐漸出現記憶力、認知功能減退;走失;出現意外或者發生心腦血管疾病、其它軀體疾病,出現呼吸衰竭。
  • 研究顯示說話囉嗦可能是阿爾茨海默病的早期徵兆
    研究發現,輕度認知功能障礙的人所具有的特徵性的語言能力不足,是失智症發生的前兆。雜亂冗長的說話方式可能是阿爾茨海默病的早期徵兆。相關研究顯示,在出現更嚴重的神經功能下降的幾年前,患者就會出現語言表達方式上的細微變化。參與該研究的科學家們認為,這或許可以讓我們在患者進展到可被確診為阿爾茨海默病之前的十幾年,便可探知到這些語言能力的改變並進而預測其患病危險。
  • 如何預防阿爾茨海默病(老年痴呆)?
    但殊不知,尋人啟事大多數是患了阿爾茨海默病(又稱:老年痴呆,認知障礙)的老人因記憶丟失、認知障礙找不著回家的路。可以想像一下形單影隻老人走失在外饑寒交迫時是怎樣的無助,每個人都不是一座孤島,希望以後我們看見迷路的老人時能給予善意的關懷和援助,善待阿爾茨海默病老人。
  • 還記得「起死回生」的阿爾茨海默病藥物試驗嗎?今天提交上市申請
    Aducanumab的臨床計劃還包括1b期PRIME研究及其對早期阿爾茨海默病患者的長期擴展研究(LTE)(入組前驅期阿爾茨海默病患者或MMSE評分為20-30的輕度阿爾茨海默病痴呆症患者)。渤健全球執行長馮納璽在新聞稿中說,「阿爾茨海默病是當今最大的公共衛生挑戰之一。它讓我們所愛的人逐步失去記憶力和獨立生活的能力,最終剝奪他們的基本行為能力。Aducanumab是首個向FDA提交的針對此嚴重疾病的相關臨床症狀衰退和病理機制的生物製劑上市許可申請。我們致力於推動阿爾茨海默病領域的醫學進步,期待FDA對我們的申請進行審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