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歲多的孩子,在語言方面會模仿周圍人說話,父母說什麼樣的話,只要孩子能模仿,孩子也會說出來。當然,最開始,他只能模仿詞彙,還說不出一個完整的長句子來。當孩子發現語言竟然能夠與某種事物相配,他就會不斷重複。最常見的就是孩子沒什麼事也喊「媽媽」,喊了還會再喊,究其原因,就是孩子喜歡聽到媽媽「哎」的應答聲。孩子會在這樣的一喊一答中找到樂趣。其實,這不是孩子淘氣,所以父母也不要生氣。
身邊小故事
故事1:
星期天中午,一歲零四個月的兒子正坐在客廳的地板上玩耍,媽媽則在廚房做飯。突然,兒子大聲叫:「媽媽!」媽媽聽到後,「哎」了一聲,趕緊從廚房裡跑到客廳裡,問到:「寶貝兒,怎麼了?」兒子看到媽媽,什麼也沒說,只是衝媽媽傻呵呵地笑了笑。
看到兒子沒什麼事,媽媽又趕緊回到廚房繼續做飯。兩三分鐘後,兒子又喊上了:「媽媽!」媽媽趕緊答應:「哎!」接著就又跑到客廳,看兒子是否有什麼事。結果,兒子跟剛才一樣,衝著媽媽傻呵呵地笑。
媽媽又回到廚房……就這樣反覆好幾次,這位媽媽有點納悶:兒子這是怎麼了?有什麼問題嗎?
故事2:
一位母親曾這樣講述道:
有一陣子,兩歲的女兒每天晚上都要不斷地說幾個詞,像「淘氣」、「小壞蛋」、「想吃什麼」等等,因為我知道這是孩子敏感期的一種必然表現,所以也沒制止他,而是想隨她去。
一天晚上,女兒又在沒完沒了地說「淘氣」、「小壞蛋」等等,都是自言自語,而且一邊說,一邊還衝著我壞笑。於是,我就問女兒:「你為什麼老說這樣的話呢?」女兒說:「你說的!」這句話一出來,我一下子意識到了,原來這些話是我在平時說給女兒的。我在對女兒說這些話的時候,有一種幸福感,但這些話確實不太優美。
當時我就想,誰讓她媽媽先說了這些不優美的語言呢?女兒說就說吧!從那以後,我對女兒再說話時,就會注意說一些比較優美的話,像「好寶寶」、「乖」、「真聽話」、「真好看」等等。果然,幾天後,女兒嘴裡的話也換成了這些優美的語言。
敏感期分析
當1歲多的孩子發現一個詞語能與一件事物相匹配時,他就會不斷地重複進行這樣的匹配。比如,當孩子發現自己喊「媽媽」時,就會有一個「哎」的聲音作回應。於是,他就能感受到一種喜悅,從而不斷地喊「媽媽」,然後就從「媽媽」、「哎」,「媽媽」、「哎」,「媽媽」、「哎」的一叫一應中連續地感受這種喜悅。其實,這就是孩子語言敏感期的早期表現。
當然,孩子還會模仿某個詞或某些詞,這些詞或好或壞,但在孩子眼裡並沒有好壞之分,不過,作為父母,還是儘量在孩子耳邊說一些優美的語言。這樣,孩子模仿出來的詞,也是優美的。
引導小妙招
1.認識孩子的語言模仿的階段
剛剛出生的孩子就像一張純淨的白紙,這張白紙將隨著孩子的成長而變得五彩斑斕。其實,寶寶早在嬰兒時期,就具備了驚人的語言模仿能力。這種模仿分為三個階段:一是對聲音作出反應階段,二是模仿發音階段,三是用語言表達思想階段。父母應該針對這三個階段的不同特點對孩子多家引導,從而讓孩子的語言模仿能力迅速發展。
在第一個階段,儘管孩子聽不懂,但父母也應該多與孩子交流,給孩子有聲的玩具,孩子就會發出「咿咿呀呀」的聲音;第二個階段,孩子對周圍的聲音會更加敏感,常常會模仿,這時父母就應該幫孩子練習發音,讓他模仿發音,進行模仿語言積累;第三個階段,孩子可以用語言表達思想,父母除了與孩子多交流,還應該通過模擬自然界的聲音來訓練孩子的聯想力,比如,可以教孩子模擬「譁啦譁啦」的流水聲,或是「轟隆轟隆」的打雷聲等。關於這些,在本書後面的章節中還會有比較詳細的論述。
2.面對喊「媽媽」的孩子不要生氣
前面已經提到,孩子喊「媽媽」只是因為他找到了一應一答的樂趣,就好像發現了「新大陸」一樣,孩子是處於興奮和敏感狀態中的。當孩子這樣喊時,父母應該高興,因為孩子正在進入語言敏感期。所以,面對這種情形,父母不要生氣,更不能去用所謂的「教育」方法去阻止孩子,嚇唬孩子,不能以媽媽忙為理由來拒絕對回應孩子。
3.引導孩子模仿更優美的語言
有時候,孩子模仿的語言並不優美,就像故事2中的那個孩子。這時,作為父母,一定要提起教育的敏感度,千萬不能粗暴地幹涉孩子的模仿,剝奪他的模仿權利。否則,孩子的語言能力的發展速度將會大大減慢。所以,這個時候,父母應該引導孩子模仿更優美、更有意義的語言。比如,父母有意識地改變自己的語言,也可以有意識地給孩子讀一些優美的句子,從而讓孩子自然而然地去除那些不好的語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