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是天生的模仿者,從出生之後,他們便會有意識或無意識地模仿大人說話的聲音和表情,以及一些小動作。比如,你對著幾個月大的孩子說話,他們也會「咿咿呀呀」地模仿;你對著幾個月大的孩子做鬼臉、哈哈大笑,他也會學著你的樣子做鬼臉、哈哈大笑,並且還興奮地手舞足蹈。
等到孩子大一些的時候,他們會學小狗「汪汪」的叫聲,模仿大人和別人搖手說「再見」,甚至學著媽媽的樣子來親吻爸爸,學著小青蛙的樣子一蹦一跳的。到了3-5歲的時候,由於語言和思維能力得到一定的發展,肢體動作已經變得越來越熟練,再加上孩子的好奇心越來越旺盛,他們的模仿能力和模仿行為就達到了最強的程度。而與嬰兒時期的簡單模仿相比,在這段時期內,孩子不僅會模仿大人的動作和行為,更會模仿大人們和其他小朋友的行為習慣、品格修養。也就是說,孩子進入了模仿敏感期,特別容易受大人和同伴行為的影響,進而積極地模仿他們,不管這行為是好的還是壞的。
日常生活中,如果父母時常對孩子大呼小叫,一點點小事就發脾氣,那麼孩子就會變得非常粗魯,脾氣暴躁,而且沒有一點兒禮貌;如果父母對別人冷漠,看到受傷的小動物或是乞丐,不僅不給予幫助,反而嗤之以鼻,那麼他們的孩子也會成為一個毫無愛心的人。
孩子是熱情的觀察者,更是一個天生的模仿者。在這個階段,孩子對大人的行為和品德具有很強的模仿力,很容易受到大人行為的影響。因此,父母應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引導孩子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和品格修養。
2歲後的寶寶會進入模仿敏感期。在這個階段,模仿可以給予孩子帶來快樂,更可以讓孩子慢慢成長,學會和掌握各種動作和行為,使智能和體能都得到更好的發展。但是由於孩子能力和智力上的不足,模仿行為可能會失敗,或是出現錯誤。比如,在模仿父母拿筷子、穿鞋子的時候,孩子可能可能拿不住筷子、穿錯了鞋子。
這時候,我們不要急於糾正,也不要過於在意孩子的失敗。只有給予孩子及時的鼓勵,讓他在失敗之後再去嘗試和模仿,他才能獲得真正的成長,掌握各種生活技能。
另外,父母一定要有意識地引導和教育孩子,讓孩子多模仿和練習,否則很有可能影響孩子的語言、行為,以及思維能力的發展。
孩子每一次的成長,都是從模仿大人開始的。就如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所說的一樣:「每個瞬間,你看到孩子,也就是看到了自己;你教育孩子,也就是教育自己,並檢驗自己的人格。父母的善良,孩子們能模仿到!」
因此,想要讓孩子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品格修養,我們就必須約束自己的言行舉止,避免做出失禮、失德的行為。
很多好奇的寶寶看到大人幹什麼都要模仿,這時家長應該注意了,儘量避免讓孩子模仿大人打打火機、用剪刀、插電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