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進入幼兒園之後,就意味著他們開始獨自面對這個世界,一路走來,他們會遇到很多問題。
這時父母就是他們最堅強的後盾,在父母的引導和鼓勵下,孩子會慢慢的成長,體會屬於他們的人生。
三歲的叮噹剛剛上幼兒園不到兩個月,父母就已經被老師約談很多次。
這讓其他的不少家長感到意外,因為叫談話這種事情,真的很難讓人想像在幼兒園時就頻繁發生,但是聽完叮噹媽媽的話,大家也就不奇怪了。
叮噹媽媽說孩子在幼兒園的時候特別容易被外界的事情所吸引,只要外面稍微有一點風吹草動,他就會不問緣由的跟著其他孩子一起喊,一起跑。
別人幹什麼他就幹什麼,特別喜歡學別人的行為。
班上如果有同學不遵守課堂紀律,叮噹便會和他們一樣,成為課堂秩序的攪亂者。
但是如果每一個孩子都很認真的在聽課,那麼叮噹則也會表現出他聽話的一面,整節課都非常安靜,和調皮時的他簡直判若兩人。
很顯然,叮噹的模仿能力特別強,而他又沒有一定明辨是非的能力,所以不管別人行為是好是壞,叮噹都會照單全收。
老師覺得如果孩子沒有自己的主見,易被外界因素幹擾,那麼在成長的過程中很容易被他人誘惑,所以才會找叮噹父母談話,希望他們能夠引起重視。
其實叮噹有這樣的行為,是因為他進入了三歲的模仿敏感期,每個孩子在這個年齡段都會習慣性的模仿,只是表現出來的程度輕重不同而已。
父母當然要引起重視,但是也不必過於焦慮,學會正確的引導是關鍵。
01孩子喜歡模仿的原因
兒童心理學家指出,孩子出生後就已經開始在觀察這個世界,他們是在觀察和模仿各種行為中進行成長的。
著名的義大利教育學家蒙臺梭利明確指出:兒童的行為常常是極具創造性的,他們一旦開始模仿,往往會超越所模仿的對象。
所以模仿不僅是孩子的天性,如果引導正確,也會收穫意想不到的效果。
孩子3歲時,大腦進入了快速發育期,大腦結構也在不斷的成熟,這個時期是他們接受新事物的最佳時期,那其中大部分都是通過模仿習得的。
02模仿對孩子的好處
1、提高孩子的學習能力
孩子的模仿並不是單純的好玩,而是他們也想和模仿對象一樣,讓自己的能力有所提升。
也許在最初這顯得很難,但是孩子在不斷的模仿過程中,他們的模仿能力會逐漸增強,這會讓他們在摸索中有所進步,有助於他們更好的認識世界。
2、提高孩子的語言能力
父母或者老師可以傳授孩子知識,但是他們並不能做到事無巨細,孩子很多的知識來源還是在日常的生活中。
很多父母都反對給孩子看電視,這當然是對孩子視力以及智力的一種保護,但是在電視中孩子也會模仿一些知識性的語言,讓自己的語言能力得以提高。
3、提高孩子的社交能力
如今社會社交有多重要,相信大家都非常了解,而孩子的社交能力很大程度取決於他們的性格特徵。
喜歡模仿的孩子在生活中會比較主動,他們不僅會觀察人與人之間如何相處,而且也會模仿人們如何解決矛盾。
這會讓孩子有著較高的情商,自然讓他們的人際交往能力有所提升。
03模仿的孩子有哪些表現?
1、語言模仿
孩子在三歲左右,會特別喜歡模仿身邊的人說話,有的孩子甚至還會聲情並茂,特別有感染力。
這時他們對語言的模仿不僅僅停留在日常用語上,如果他們聽到了一些其他國家的語言,比如英語或者是韓語,孩子也會跟在後面說上幾句,這幾乎是無意識的表現。
也許孩子根本不理解他人所說的是什麼,但是這並不會阻礙他們想要模仿的意願,因為這是讓他們感興趣的事情。
2、行為模仿
孩子在路上看到盲人用盲杖探路,回到家之後,他們也會找出類似形狀的物品,然後模仿盲人的模樣閉上眼睛用棍子試探,然後慢悠悠的往前走。
這樣的行為當然會讓父母生氣,甚至要承受父母的一頓責罵,但是當他們再次遇到這樣的情況時,依然還會忍不住的想要模仿。
其實這是三歲孩子的正常行為,因此此時的他們身體有了很高的協調能力,而且好奇心在不斷的萌發,所以對沒有接觸過的事情會表現出好奇。
04父母如何引導模仿敏感期的孩子?
1、尊重孩子的成長規律
孩子在出生之後,會經歷很多敏感期,每一個敏感期都會有所不同,但是卻又代表著孩子的一次成長。
父母要了解孩子不同年齡段處於什麼樣的敏感期,了解不同敏感期有什麼不同的特徵。
當父母真正了解孩子的成長規律之後,才能夠懂得如何尊重孩子,見證孩子每一次敏感期的過程。
2、放手讓孩子去勇敢的做
很多父母出於保護孩子的目的,會限制他們的自由。其實在確保孩子足夠安全的情況下,完全可以放手讓他們嘗試做一些事情。
比如他們看到媽媽在洗衣服,也會挽起袖子想要模仿,這時父母不應該制止,而是可以先讓孩子從洗小襪子開始,培養他們的生活自理能力。
3、不要暴力對待孩子的不良模仿行為
很多孩子在兩三歲的時候,會有一段抓人甚至是咬人的行為,這時父母不應該急於責罵孩子,更不應該動手打孩子。
而是要耐心和孩子交流,了解他們產生這種行為的原因,因為很多時候孩子只是模仿他人,他們以為這是人與人之間交往的方式,在錯誤的認知之下,才會做出錯誤的行為。
4、以身作則培養孩子
父母是孩子最喜歡的模仿對象,所以想讓孩子養成好的行為習慣,父母必須先約束自己的行為。
當父母的行為具有榜樣性的作用時,孩子在模仿時必然會學到更多好的行為,他們會變得和善有禮,變得樂於助人,變成一個人見人愛,自身足夠優秀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