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世充其人
隋煬帝的時候,王世充還是很忠於隋朝的。早在615年,當隋煬帝被突厥圍困在雁門的時候,王世充曾經帶領江都的全部人馬日夜兼程趕去營救。
之後幾年的亂局之中,當東都洛陽受到起義軍攻擊時,王世充也曾經多次前去救援。所以在隋煬帝統治期間,王世充很受器重,在皇帝面前是一個標準的忠臣能將形象。
但是到了隋煬帝的孫子皇泰主時期,王世充逐漸有了不臣之心:皇泰主當時只有十幾歲,涉世未深,還沒有時間去顯露他有什麼特別的才能和德行。這時的王世充不僅有了一大把年紀,還有多年的功勳卓著,讓他繼續心甘情願地臣服在一個十幾歲的孩子跟前,好像有些困難。
雖然多次受到皇泰主的加封,可是這些已經都不能讓王世充滿足。619年,在掃平朝廷中所有的反對勢力之後,王世充迫使皇泰主把皇位讓給了自己。
公元619年4月,王世充稱帝,改國號為鄭,建年號開明。
王世充這個人有著極其虛偽的一面:他登基稱帝之後,在朝見大臣時,總是做出一副情真意切的樣子,說話絮絮叨叨,一件事總要反覆地講上好多次,好像不這樣不足以體現自己和大臣們深切的君臣之情似的。
九曲投唐
程咬金最看不慣王世充那副樣子,私底下經常和秦瓊議論王世充的為人。他認為王世充此時和那些裝神弄鬼的老巫婆沒有什麼兩樣,完全和治世明君搭不上邊兒。
他們處身於亂世已經很久了,知道什麼樣的人值得信賴,知道自己期待的明君賢主是什麼樣子。
秦瓊何嘗不知道王世充的為人,自從投奔王世充之後,雖然他和程咬金都受到了重用,但是王世充之前殺害降將的事情他們都有所耳聞,深知王世充絕對不是可以長期相處之人。他們現在之所以能夠得到重用,完全是因為王世充正在用人之際,還不到「卸磨殺驢」的時候。
----不過按照他們對王世充的了解,那一天是遲早會來的。
所以另投明主是亟需考慮的事。
那麼應該去往何處呢?
程咬金和秦瓊以及他們信任的多位部下經過詳細的商討之後,最終把充滿希望的目光投向了已經定都長安的李唐王朝。
此時唐朝李淵已經在長安稱帝,雖然頗得擁護,無奈當時各地紛爭卻仍然在繼續,唐朝的疆土十分有限,遠遠還沒有到統治全國的地步。而王世充新建的鄭國佔據洛陽一帶,佔盡地理優勢,是唐朝的心腹大患,遲早必有一戰。
終於,唐朝軍隊在秦王李世民的帶領下攻擊鄭國,兩軍在九曲對陣之際,程咬金和秦瓊帶領著自己的幾十位部下,突然從鄭軍之中衝鋒而出,一路跑向大唐的軍隊。
正在兩方人馬都十分錯愕和震驚的時候,只見那一小支隊伍在跑出了一百多米之後,居然又回過身來,紛紛對著正自驚愕不定的王世充行禮,那樣子大有以示感謝、就此訣別的意思。
只聽程咬金揚聲對王世充說道:「多謝您的多年優待,只是以我們對您的長期觀察,此處絕對不是我們的容身之所!就此別過!」
之後,這一小隊人馬就直接在陣前投降了唐朝。
這陣勢,實在是讓人哭笑不得,應該能算得上是千年難見的奇異景象了!不過在隋唐亂世的時候,良將擇主而事應該是很常見的,只不過他們選取的這個時機太過引人注目。
正因為處於那個亂世時期,李淵、李世民等人正是苦於對當時亂局分身乏術的狀態,所以看到王世充軍中突然有將士簇擁前來投降的時候,都沒有對這支臨陣倒戈的人馬表示反感,反倒持有十分歡迎的態度。
尤其在聽說這批人馬中有知名的勇將程咬金和秦瓊之後,李淵更是大喜,當即把程咬金和秦瓊安排在李世民帳下任職,以充實他軍中實力,增強抗擊起義軍的力量。
雖然同是投唐,可是程咬金和秦瓊兩個人此時的情況卻大為不同:程咬金的家不在洛陽城裡,所以絲毫沒有後顧之憂;秦瓊的妻兒卻都還留在洛陽城內,秦瓊這麼不管不顧的一跑,他的妻兒老小就都落到了王世充手裡。
王世充一向心狠手辣,這時在兩軍陣前又栽了這麼大一個跟頭,又怎麼可能手下留情?所以最後秦瓊的妻兒老小都被王世充殺害了。
此時的秦瓊,顯然就已經比程咬金更多了些悲壯色彩。棄家於不顧,隻身投唐,不能不說秦瓊的性格裡多少有些魯莽的成分。
從這件事情上也能看出,程咬金絕非像演義小說中所寫的那樣魯莽、做事不顧頭尾,和秦瓊相比,他還是相當有心計和智慧的。
秦瓊和尉遲敬德
身後的家庭悲劇並沒有影響秦瓊之後在戰場上的勇猛發揮,他很快就成為李世民手下的得力幹將,每逢有別人都難以戰勝的敵將時,李世民都會派秦瓊出馬。
在這樣的場合下,秦瓊往往是百戰百勝。----所以說秦瓊是隋唐時期的第一武將並不過分。
剛剛成立的唐朝危機四伏,關西有所平定之後,河東的局勢又呈現出不穩的態勢:劉武周帶領的起義軍佔領了雁門、樓煩、定襄等多個郡縣,成為北方最大的割據勢力。619年,易州的起義軍首領宋金剛又帶領人馬投靠了劉武周,一時劉武周的勢力大增,更加肆意妄為,不斷侵犯唐朝所屬領地。
619年11月,也就是在秦瓊和程咬金投降李唐半年之後,宋金剛再次領兵犯唐,他很快攻陷了晉州等地,沿途唐將不是被殺就是被俘,打敗仗的消息一個接一個地傳來。
這種情況,李淵能忍,李世民卻忍不下去,在他的請求之下,他和秦瓊率領唐軍前去徵討宋金剛。
尉遲敬德原本就在劉武周麾下擔任偏將,他一向作戰勇猛,很少能碰到對手。此次他和宋金剛一起南下,攻克晉州等地之後直撲澮州,很快唐朝戰將唐儉、於筠等人就都成為他的俘虜。
面對尉遲敬德這樣的勁敵,李世民再次派出了他最得力的戰將--秦瓊。
此時的宋金剛和李世民所率領的部隊都面臨同一個問題:糧草將盡。所以為了減少消耗,儘快結束戰鬥,秦瓊和尉遲敬德相約在美良川進行決戰,以一戰定輸贏!
戰爭進行得很激烈:秦瓊和尉遲敬德都是揚名天下的猛將,此時棋逢對手,將遇良才,一時打得難分高低。雖然手上兵器碰撞桌球作響,耳邊殺聲振天,不斷有受傷兵士的慘叫聲傳來,但是隨著激鬥時間的延長,兩個人難分勝負之餘,心裡未免都有惺惺相惜之感。
最終還是秦瓊佔了上風,他戰勝尉遲敬德,尉遲敬德大敗而歸。
隨後,一向愛惜人才的李世民派人前去勸降,尉遲敬德隨即降唐。
秦瓊為大唐收服了猛將尉遲敬德,尉遲敬德後來也和程咬金、秦瓊一樣,成為凌煙閣上有名的功臣良將。
此次戰役,秦瓊功勞很大,李淵想起秦瓊不顧妻子前來投奔自己時的情景,特意賜給他金瓶,拜他為秦王府右三統軍,另外賞賜黃金百斤、雜彩六千段,加封上柱國。
此時的秦瓊,無論是在李淵還是李世民的心目中,都是不可替代的,程咬金和尉遲敬德一時沒法和他相比。
玄武門之變
李世民身為皇子,很長時間裡都是唐軍中最重要的將領。在徵討群雄的戰爭中,他能徵善戰,軍功極高,高到李淵覺得無法封賞、太子李建成覺得自己的地位受到威脅、弟弟齊王李元吉視他為勁敵的程度。
於是,兄弟之間的戰爭無法避免。
在這場皇位之爭中,秦瓊、程咬金和尉遲敬德表現出截然不同的態度:
程咬金毫不猶豫地站在了李世民這邊,一如既往地表示自己對秦王的支持。
尉遲敬德此時已經追隨李世民六年時間,他感懷李世民對他的恩義,也選擇義無反顧地支持李世民,並在爭鬥中再次救了李世民的命,一箭射死齊王李元吉,以「護駕」之名讓唐高祖李淵誠惶誠恐。
只有秦瓊,此時他好像有意把自己藏了起來,沒有表露出對此事的明確態度,所以在玄武門之變中,他幾乎沒有什麼值得記下來的功績,好像只是被動地、迫不得已的跟隨。
畢竟是李家親兄弟之間的爭殺,秦瓊這種態度無可厚非。
凌煙閣上
只是登上寶座後的李世民心中另有定論,所以這次事變之後,秦瓊、程咬金和尉遲敬德的地位明顯地拉開了距離。
到643年,唐太宗李世民敕建凌煙閣,描繪24位功臣畫像以示紀念的時候,以軍功可排唐朝第一的秦瓊排名第二十四位,程咬金排第十九位,尉遲敬德排名第七。
不過此時,無論怎樣的功名利祿都與秦瓊無關了,他已經於638年病逝。
玄武門之變後,秦瓊就經常生病,纏綿病榻之餘,他常和人談論起之前參加過的300餘次大小戰鬥,以及因此給他帶來的滿身傷病:
「吾少長戎馬,經三百餘戰,計前後出血不啻數斛,何能無病乎?」
說起往事時,他肯定也想起了自己曾經拋下的嫡妻和孩子,終於,他們就要相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