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想尋找實現目標的捷徑,想要家庭幸福卻不願承擔責任,想要工作更有效率卻不願養成好習慣,根源在於不敢面對真正的自己,不願通過循序漸進地改變和努力去實現自己的目標。
著名作家、哲學家富蘭克林關於習慣曾這樣說:人類一生的工作,精巧還是粗劣,都由他每個習慣所養成。由此可見習慣的重要性。《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是美國管理思想家史蒂芬·柯維結合自身工作和生活實際,經過多年的研究和實踐精心編著而成。
世界領導力大師沃倫·本尼斯曾給予這本書高度評價:柯維的經典著作,即使沒有改變世界,也影響了數億的讀者,讓世界變得更加和平、繁榮、準備充分且目標明確。
《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書中講了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分別是:積極主動、以終為始、要事第一、雙贏思維、知彼解己、統合綜效、自我更新。
01
如果要給七個習慣排個順序,個人覺得以終為始應該排在第一位。因為只有先確立個人要實現的目標和承擔的使命,才能找到奮鬥的方向。
確立好目標後,為了實現目標,我們必須養成積極主動的好習慣,尤其是當我們面對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難時,逃避不是辦法,積極主動應對才能變困難為轉機,同時我們還必須做到對自己的選擇負責任,比如讀書,如果只是為了每天發個圈刷一下存在感,不求甚解,即使堅持得再好可能也很難有大的收穫。
要想提高工作效率,必須做好時間管理,這時堅持要事第一的習慣就顯得尤為重要。尤其是手機的出現,導致很多人有事沒事逛逛朋友圈,點個讚,聊聊天,時間白白浪費卻絲毫沒有感覺,如果哪天不小心把手機落在家裡,就會感覺茫然若失,幾近患了手機綜合症。如此,很難把精力放在重要的事情上,實現高效率工作更無從談起。
書中指出,按照時間管理四象限原理,可以把事情依次劃分為重要緊急、重要不緊急、不重要緊急和不重要不緊急四個象限。那麼我們更應該把大量的時間花費在第二象限即重要不緊急的事情上,這類事情重點包括規劃願景、使命和價值觀,建立人際關係等內容,如果把這類事情做好,往往有助於第一象限即重要緊急事情的解決,要比從一開始就埋頭攻克危機和問題等重要緊急的事情而始終沒有進展高效得多。
02
一個人很難離開群體而獨活,尤其是隨著現代化進程的加快,世界都在慢慢向一個互聯互通的整體融合,這時無論是個人和企業,擁有雙贏思維都顯得十分必要。
阿里巴巴集團的創始人馬雲當初創立支付寶的初衷是利用網際網路幫助小微企業發展,為它們搭建一個方便的網上資金支付平臺,在為小微企業提供便利的同時卻也給阿里巴巴帶來了更大的商機,可謂踐行雙贏思維的典範。
如果說養成雙贏思維的好習慣可以讓個人或企業發展得更好,那麼堅持知彼解己這個習慣則會推動我們走得更遠。
《孫子兵法》中有這樣一句經典:知己知彼,百戰不殆。不論是工作和生活中,了解別人都是讓所做的事情進展得更順利的前提。
比如,很多父母因為工作繁忙經常不能回家,把孩子留在家裡交給老人照顧,好不容易回到家裡最常做的一件事就是給孩子買一大堆零食或者禮物,儘管開支不少但是卻發現孩子並不開心,與自己的心理隔閡越來越遠。
究其原因就是沒有了解孩子真正想要的是什麼,其實,很多時候父母的陪伴和傾聽才是對孩子最好的理解和愛護。
03
當我們和家裡人在做決定時產生分歧,你會固執己見還是會順從家人的想法?事實證明統合綜效這個習慣在此時可以派上用場。
當分歧產生時,完全可以一家人坐下來各抒己見,然後討論一下究竟怎麼做才能讓大家的願望都能得以實現,這時並不是想委曲求全做到誰順從誰,而是求同存異,找尋到一種超越眾人想法之外的更好辦法。
書中講到的最最重要的習慣是自我更新,這是我們能夠持續發展和進步的前提。
機器用久了必須維護和更換破損的零件才能繼續正常運轉,人也不例外,如果不考慮自己的身體承受能力,一味透支,可能就會出現唐代著名詩人杜甫在《蜀相》中用一句唐詩描寫的悽涼情形:出師未捷身先死。
當然,自我更新不但包括身體層面,還包括精神、智力和社會/情感等方面的發展。
如果我們能堅持每周閱讀一本書,並通過寫書評等形式進行輸出,不但能從閱讀中滋養自己的精神,而且還能讓自己的智力得到及時更新和提升。
綜上所述,要想成為一名高效能人士,以上七個習慣缺一不可,而且《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書中提到的七個習慣互相聯繫、互相推進,形成了一個有機整體。只要我們在今後的工作和生活中認真踐行,相信每個人都可以活出屬於自己的精彩和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