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茶,是一種飲品,也是一種文化符號,和絲綢,瓷器一起,成為中國文化的一部分。但是茶是從何起源的呢?
根據傳說,茶葉起源於上古的神農氏。神農嘗百草,中毒,依靠服食茶葉解了毒,這據說是茶葉最早的來源。茶在最開始,是作為一種藥,出現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的。
茶葉當真可以解毒?當然,這是有科學依舊的。
通過現代的科學分析,茶裡面富含茶多酚,咖啡因,多糖,維生素,不僅可以利尿,還有抗氧化的功效,非常適合電腦工作者飲用,延緩衰老。
缺少調料的古代,茶也能成為一種調味品,成為做菜的工具。雖然現如今人們生活中的調味品日漸豐富,但茶葉作為調味品的習慣,依然在一些菜品中流傳下來。
如著名的龍井蝦仁,就是用西湖龍井和蝦仁炒制而成。
以茶葉入菜的,有烏龍燻雞,美人扣肉,茉莉鱸魚,普洱燉排骨等等。比較常見的還有茶葉蛋,也是茶葉入菜的一大典範。
唐代,佛教興盛,貢茶出現,茶道開始盛行,茶進入了文人吟誦的詩文裡,成為一種文化意象。
「紫芽連白蕊,初向嶺頭生」,唐代詩人張籍就曾以茶入詩,描寫春日茶樹生長的姿態。
當時最開始飲的茶,並不是如我們當今所引用的茶一樣,只是以茶葉和水為原料,清冽醇香,而是會在茶中加入一些佐料,煮成茶餐。
對,除了藥,調味品,飲品外,茶也可以是一種食品。
流傳到現代的一個典型的茶食,就是擂茶。
擂茶,顧名思義,是捶成的茶食。用生薑,生米,鮮茶葉,加點芝麻粒,花生仁,捶成糊糊,用熱水一衝,一杯擂茶便做好了,因為有三種生食,顧又名「三生湯」。雖然不一定會被大多數人接受,但是能夠流傳到今天,想必還是有人鍾愛這種味道的。
談到茶,就不得不說起茶的種類,如今的茶經過數代的發展,漸漸形成了六種穩定的茶分類。
分別是綠茶,白茶,黃茶,青茶,紅茶,黑茶,這六大種茶葉。其中每種茶葉裡,都有細分的品種。
比如著名的西湖龍井,碧螺春,就是綠茶中的有名品種;像安吉白茶,六安瓜片,太平猴魁,就是白茶種出名的茶種;
紅茶中,正山小種幾乎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烏龍當然是青茶,普洱肯定是黑茶,平時我們在超市中,也很容易看到這幾種茶的各色飲料。
不同的茶葉有不同的製造工藝,其實這六種茶的分類,就是按照茶葉泡水後,出的茶湯的顏色來辨別的。
而茶葉的品種和製造工藝,就是決定茶的顏色的直接原因。
可以這麼說,同一棵茶樹的同一批茶葉,製造的工藝不同,茶的種就會不一樣。當然,不同的茶種,葉子的形狀,顏色,風味,也是不同的。
一棵茶樹,生長在瓜果地裡,葉子就會染上瓜果香,不同的成長環境對茶葉的風味也會產生影響。
但是茶葉的口感,與生長環境有關,與後期加工有關,還與摘採的時間有關。
像綠茶種的西湖龍井,電視句裡經常會提到什麼「珍品明前茶」,其實就是龍井茶樹在清明節之前擇採的嫩芽炒制的茶葉,而與之相對應的,自然還有「雨前茶」,是指清明到穀雨這段時間摘採,並且製作的龍井茶。
而六種茶中,可以算得上是最珍品的白茶,採集時間的要求就更為苛刻了。白毫銀針是白茶中最名貴的品種。白茶只能用新春剛長出來的布滿白色絨毛的茶葉來制,採摘的時間是按照茶樹的生長狀況來定,而不是和龍井一樣,以節氣做參考。
白茶這個品種,早兩天採摘製作的茶葉,和晚兩天製作的茶葉味道,衝泡起來口味完全不一樣。
所以,這樣嚴苛的採摘條件也決定了白茶珍貴地位。
小的時候覺得茶味苦澀,不如汽水可口,等到長大了才懂得聞茶香,賞茶色,品茶味。口中苦澀過去,舌頭底下的甜味,總是比汽水甜後發苦的感覺,好的很多。
苦盡甘來,這種道理,也藏在茶中啊。
你可能感興趣的文章
酒與愁:午醉醒來愁未醒,舉杯消愁愁更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