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把農民組織起來:農業合作社中的生產者與消費者

2020-12-22 澎湃新聞

12月3日,人民食物主權網絡以「生態農業與合作經濟」為主題的2016年度會議在北京召開。此次會議重點關注多重危機疊加的中國農村現狀,這些危機包括農業的化學化和資本化、小農戶的不斷邊緣化等等。人民食物主權網絡邀請到數位國內外生態農業專家和生態農業及農村合作組織的實踐者與會,希望藉此機會為市場經濟作用下的農村困境發聲,從討論糧食安全、生態農業和合作經濟方面的議題入手,探求新經濟環境下的可持續發展道路。對農業合作模式的探索反映了與這一時代物質豐盈的現狀相矛盾的兩大危機,即生產者的危機和消費者的危機。農業資本化下的農民在跨國公司面前處於被動地位,消費者的食品安全也得不到保障。農業合作組織的實踐正是在這一背景下誕生的,為的是實現生產和消費環節的動態平衡,保障農民和城市消費者的權益。

與早期社會主義意義上的農業合作社不同,當今在全球各地興起的農業生產-消費合作組織不再只是為了保生產的農村互助組織,它的內涵在新的歷史語境中發生了改變。首先,儘管仍著眼於農村,但催生很多農業合作組織的動因是農業的化學化、資本化與市場化,因此這些誕生於「城鄉二元結構」預設下的組織通常有拉近農產品生產者與消費者距離、建立另類信譽體制和流通渠道的訴求。其次,這些組織還和環保主義者的訴求相呼應,如保護土地資源、推廣有機食材和健康生活方式都是他們的共識。正因如此,現代農業合作運動和環保運動一樣,是一種社會實踐。在社會實踐的光譜中,不同組織會依照各自的主張對立場和坐標進行微調,這其間包括反轉基因運動、與反全球化運動相勾連的抵抗跨國農企的運動等等。在重視農業傳統的東亞地區,無論是中國大陸還是中國臺灣地區,抑或日本,都存在形式各異、行動目的不一的農業合作實踐。臺灣地區和日本的實踐歷時較久,延續性高,它們已有成熟的經驗和技術,以及不可或缺的社會認可度。大陸地區的農業合作組織尚未形成日臻完善的新傳統,倒更像續接了共和國早期農村互助的舊傳統,在職能轉型上還有諸多需要克服的地方。

主婦聯盟:從改變消費到改變生產

臺灣主婦聯盟因其開拓者為城市中有環保覺悟的女性而得名,該組織提倡守護環境、支持本土、以農為友。不同於大多數農業合作社組織,主婦聯盟以團結城市消費者為出發點,以共同購買的辦法鼓勵社員直接向合作農戶購買農產品,目前與主婦聯盟合作的菜農和果農共計一百五十餘家。主婦聯盟成立之初,只有一百多戶家庭參與共同購買活動,經過二十多年的發展,現已聚集五萬多名購買社員,全部社員共近七萬名。

主婦聯盟的成功在於從改變消費觀念開始,進而影響農產品生產,而不是像大多數農業合作社組織那樣先從生產環節入手,再把農產品推銷給事先不知情的消費者。也就是說,先改變消費觀念,創造消費需求,再把有機肥推薦給農戶,讓生產者參與進來。主婦聯盟的購買社員出於對食材標準和組織自我管理的認可,當農戶面臨困難和受到質疑時,信任農戶的購買社員會選擇站在生產者一方,構成相互扶持的局面。

主婦聯盟實質上拉近了消費者和生產者之間的距離。去除中間環節後,組織管理者、消費者和生產者在小範圍內商討和自治。管理者搭建農業社群結構,向消費者宣傳消費理念,並將這些理念傳達給生產者,同時輔以技術專員支持,與農民溝通田間作業的可行性。這樣一來,主婦聯盟就成為一個接口(hub),為消費者和生產者、以及生產者與生產者之間提供了物質和非物質的共享資源,更重要的是一個圍繞生態理念的生產-消費共同體成形了。

四葉草聯盟:共同購買與政治參與

四葉草聯盟是日本關西地區的一個農業合作組織,全稱為「關西四葉草合作聯盟」。和上文提到的主婦聯盟一樣,四葉草聯盟也鼓勵消費者和生產者之間的合作,日本稱之為「提攜」,即消費者與生產者相互扶持、互惠互利、風險共擔。較為不同的是,四葉草聯盟發端於上世紀七十年代日本的共同購買運動,主婦聯盟則是臺灣地區實踐者對日本經驗的借鑑。也正因如此,四葉草聯盟與同一時期中國和國際社會主義運動有著或多或少的淵源。

四葉草聯盟最早的發起人來自日本共產黨,他們熱衷於理論作用實踐,而當時日本嚴峻的食品安全形勢就是亟待靠實踐來解決的問題。由於當時的關西缺乏安全的牛奶,這批共產黨人便發起了共同購買安全的「四葉草牛奶」的行動。到了七十年代,隨著中日邦交正常化,這些人來到中國,對當時的「五·七幹校」產生了深刻的印象。而後,他們在大阪建立了能勢農場,吸引勞工和學生去那兒勞動。

這些勞工和學生最終成為四葉草聯盟的第二代管理者。八九十年代後,新一代管理者開始反思資本主義制度下的日本在現代化過程中產生的一系列社會問題,包括對掠奪式的生產與發展的反思,以及人與人之間疏離和不信任的反思。隨後,四葉草聯盟主張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關係,並認為尊重自然規律是食品生產和加工的基本原則,保障食品安全最基本的條件。

為了擴大影響範圍,現在的四葉草聯盟包攬了生產、消費和物流三個環節,不但創造了一定數量的就業崗位,還使那些厭倦城市生活、志在進行農業建設的年輕人回流鄉下,對復甦關西地區農村生態有不小的幫助。此外,由於創辦人來自日本共產黨,因此四葉草聯盟天生帶有現實政治的基因。比其他民間組織更進一步的是,四葉草聯盟支持成員參與政治,利用議員選舉的途徑在議會取得政策制定上的話語權。

蒲韓社區:大陸農業合作新嘗試

山西永濟蒲韓社區十二工坊之手工織布坊,圖為鄉民在織布。

蒲韓社區是山西省永濟市的農業合作組織,據悉它已覆蓋兩個鄉鎮43個自然村、28個聯合社的3865戶農戶和8萬畝土地,對接了8100個永濟市和運城市的消費家庭。和主婦聯盟、四葉草聯盟的任務類似,蒲韓社區的一大服務內容是農產品的統一銷售。社區向農戶統一收購經轉化的土壤產出的有機農產品,再統一賣給消費者。除此之外,蒲韓社區還為社員提供其他服務,例如農資統購、農業技術培訓、日用品統購、不倒翁互助養老等等。

大陸農業合作社傳統始於上世紀五十年代,性質是自上而下推動成立的保障生產、團結並教育農民的互助型組織。在一定的歷史時期內,合作社、互助組為農村建設積累了人力和財力。蒲韓社區的組織形式試圖重建集體生活圖景,正如他們所探尋的問題「如何讓中國農民組織起來」,該組織是團結與教育農民的「民間合作社」。在談到因何而起時,蒲韓社區也求諸於「反農業化學化、資本化,抑制農民老齡化,發展生態農業」等理念以樹立其合法性。

和其他許多案例相比,蒲韓社區的成功得力於經濟建設與社區生活同時進行的策略。在農村合作組織的發展過程中,不乏為個人或小集體的利益參與合作的情況,儘管他們能在短時間內獲得經濟上的好處,但總體的抗風險能力不強,組織也很容易因為市場波動而造成社員流失,經不起折騰就會在一兩次挫折後一蹶不振,甚至分崩瓦解。蒲韓社區不僅重視農村經濟建設——以稍稍高於市場價的價格出售農作物,以低於市場價的價格統一購買日用品,更注重創造新的社區組織和社區生活,社區建設者的大量精力投入到關涉生活方方面面的服務中,避免了「一條腿走路」的狀況,進而增加了抗風險的能力和組織的凝聚力。

創始人鄭冰曾是村裡小學的代課教師,1998年她憑一腔熱血在丈夫經營的農資店的基礎上搞起了農民技術培訓。可以說無論從技術還是觀念上,包括管理者在內的蒲韓社區農民都在做「自我啟蒙」。抱著把鄉裡鄉鄰團結起來一起做事的心態,社區自己摸索出一套適合地方發展的管理經驗。例如,社區為社員提供貸款等金融服務,同時限制家庭參股上限為30畝地,這樣就保證了一家或幾家獨大的局面。

儘管蒲韓社區一定程度上復刻了社會主義時期的集體主義精神,但它不再停留在基本物質的相互幫扶層面。首先,在制定服務規則時,形成儒家教條與社會主義集體主義觀念並行的局面。地方或傳統倫理被引入進來,增加了處理妯娌矛盾、夫妻關係、「不倒翁養老服務」等服務。就社區養老服務而言,每戶只需為每位老人繳納每月200元費用,社區就能自負盈虧地為其養老,每日供兩餐,還可以參與文娛活動。這樣不僅解決了養老問題,也把已經舉家搬遷的閒置房屋利用起來。

其次,儘管蒲韓社區的核心管理者普遍缺乏高等教育,例如擔任督查和監事長的王變娥只有初中文憑,但他們對處理生產者和消費者之間的關係自有一套。在做土壤轉化和農業技術培訓時,蒲韓社區邀請農業大學或農業局土地站的老師對農戶進行指導。而在另一端,社區傾向於反向指導城市消費者,通過派遣工作人員的方式進入消費者廚房,查看他們的飲食和消費習慣是否有健康取向,以決定是否向其賣農產品。臺灣主婦聯盟經驗是通過組織消費者來引導和組織生產者,而蒲韓社區是作為通過生產端延伸到組織和引導消費。蒲韓社區這一做法反轉了商業社會「消費者是上帝」的觀念,也反轉了總是城市引導農村的局面。

蒲韓社區的歷史短於主婦聯盟,更短於四葉草聯盟,但令人欣慰的是它不再困囿於淺層面的「生產—採購—消費」結構,流於機會主義或地方主義。否則,農村合作組織對城市消費者的影響將微乎其微,在人口眾多、駁雜的中國大陸更是如此。對於更多試圖發展農業合作組織的人來說,這一點同樣重要,因為只有在觀念上重新定位農村和城市的互動關係,進一步的認同、合作乃至構築共同體才有可能,既不需對社會主義遺產抱殘守缺,也不應在當下去還原想像中的鄉土社會,改良「鄉土主義」才能讓更多年輕人留下來。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談談合作社與農業產業組織體系的關係
    以農業生產經營為主業的農民合作社,必然生存於某個特定的農業產業或農業產區中,因此,農業產業組織體系無疑是其重要的結構環境因素之一。而且,再考慮到近年來我國顯著的農產品供應鏈管理格局和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制度背景,因此有必要理性審視合作社與農業產業組織體系的關係,進而選擇相應的策略。
  • 讓農民富起來,數字農業50人論壇共探數字農業創新
    中國經濟導報、中國發展網訊 趙培秋、記者劉穎報導 12月18日,主題為利用農業高新技術和數位化技術「讓農民富起來」的2020(首屆)數字農業50人論壇在雲南昆明舉行,30位農業院士專家與阿里巴巴數字團隊共同探索未來數字農業的創新思路和創新方法。
  • 讓農民富起來,30位農業院士專家與阿里巴巴共同探索數字農業創新
    12月18日,2020(首屆)數字農業50人論壇在雲南昆明舉行,30位農業院士專家與阿里巴巴數字團隊共同探索未來數字農業的創新思路和創新方法。本屆論壇的主題是:利用農業高新技術和數位化技術「讓農民富起來」。
  • 「社區支持農業」的中國探索
    CSA的興起緣於人們對工業化和城市化帶來的食品安全和農業汙染問題的反思,其核心在於消費者和生產者直接溝通,二者基於信任的前提,共擔風險。其基本形式如農民合作社、CSA農園、農夫市集等。這種在美國、歐洲以及日韓等國非常常態化的農村基層組織形式,在中國已經走過十年,最早始於一小部分理想主義者的鄉村建設試驗,也映射著種種中國式農村問題。
  • 讓農民富起來:30位農業院士專家與阿里巴巴共同探索數字農業創新...
    本屆論壇的主題是:利用農業高新技術和數位化技術「讓農民富起來」。「現代農業是多元產業融合、多功能拓展。怎麼做到?要靠科技創新,要靠全社會協同。」中國工程院院士陳劍平在致辭中表示,科學家與阿里要努力解決技術關、市場關、效益關,做價值的整合者、放大者和共享者。
  • 農民專業合作社之財務制度解讀
    一、農民專業合作社有哪些特點?和一般農業企業有哪些不同?什麼是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民專業合作社是一個法人單位,是需要在工商部門登記註冊,取得營業執照的;這是和一般農業企業具有法人資格是一樣的;但兩者也有不同之處。(1)宗旨不同。農民專業合作社以服務成員為宗旨,謀求全體成員的共同利益,不以營利為目的;而農業企業則追求企業利益的最大化。
  • 為什麼要加快培育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
    問:為什麼要加快培育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答: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屆中央政治局第八次集體學習時指出:「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要突出抓好農民合作社和家庭農場兩類農業經營主體發展,賦予雙層經營體制新的內涵,不斷提高農業經營效率。」
  • ...組織申報2018年中央財政農業生產發展資金農民合作社和家庭農場...
    各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根據《重慶市農業委員會關於下達2018年中央財政農業生產發展資金農民合作社和家庭農場項目任務的通知》(渝農發〔2018〕243號)文件要求,現將2018年中央財政農業生產發展資金農民合作社和家庭農場項目任務申報事項公示如下:一、申報對象
  • 山東農民專業合作社條例作出修改:辦理農民專業合作社設立等事項...
    山東省第十三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二次會議決定,對《山東省農民專業合作社條例》作出修改。1.將第二條第一款修改為:「本條例所稱農民專業合作社,是指在農村家庭承包經營基礎上,農產品的生產經營者或者農業生產經營服務的提供者、利用者,自願聯合、民主管理的互助性經濟組織。」
  • 農業農村部推介第二批全國農民合作社典型案例
    2020年7月2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吉林省考察調研時指出,要積極扶持農民合作社和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鼓勵各地因地制宜探索不同的專業合作社模式,把合作社辦得更加紅火。為進一步總結推廣農民合作社因地制宜探索發展的實踐經驗,農業農村部在各地推薦的基礎上,遴選確定了第二批47家農民合作社典型案例。
  • 如何用高新技術和數位化技術讓農民富起來?聽聽他們怎麼說
    12月18日,2020(首屆)數字農業50人論壇在雲南昆明舉行,30位農業院士專家與阿里巴巴數字團隊共同探索未來數字農業的創新思路和創新方法。本屆論壇的主題是:利用農業高新技術和數位化技術「讓農民富起來」。
  • 農民合作社變異的原因分析及對策建議
    「扶持龍頭企業就是扶持農業」成為理論界和政策層面的共識,2004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各級財政要安排支持農業產業化發展的專項資金,較大幅度地增加對龍頭企業的投入」。然而,龍頭企業與農戶之間難以建立緊密的利益聯結機制。在這種背景下,發展農民合作經濟組織被視為聯結農戶與市場的紐帶,農業的自然特點和農戶的分散特點決定了合作社必將在農業產業化過程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 龍門縣:農民合作社「社社聯合」
    據悉,龍門縣農民合作社服務中心去年8月成立,由龍門縣粵合農業服務有限公司承接運營,是廣東首批農民合作社服務中心之一,目前已經服務龍門、博羅、惠東等地150多家農民合作社,提供企業代辦、財務規劃、管理諮詢、品牌推廣等服務,成為農民合作社貼心的服務管家。
  • 新修訂的農民專業合作社法明確農民專業合作社聯合社法律地位
    新華社北京12月27日電(記者董峻、胡璐)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三十一次會議27日表決通過了新修訂的農民專業合作社法。該法明確農民專業合作社聯合社的法律地位,自2018年7月1日起施行。  全國人大農業與農村委員會法案室主任張福貴27日介紹,新修訂的農民專業合作社法主要在三個方面作了修改和完善。
  • 一線生態農業生產者公益輔導班,等你!
    、有機農民協會理事長,麻園、麻吉、勝業有機農場技術總監。呂紹麒德國色瑞斯認證國際檢查員,臺灣中華有機農業協會副秘書長,國家認證有機檢查員、輔導員。高級健康管理師。致力於發展有機農業推廣長達十五年。同時開放一部分名額給資深消費者,資深消費者本身需具備一定有機知識,並願意成為有機輔導員,或者需聽完樸舍POSUL有機基礎課程(11/27,12/3上海)主講:呂紹麒內容:如何考察農場,看什麼,怎麼看?哪些環節種養殖最容易出現問題?如何看檢測報告?國內外檢測標準有何異同?如何成為一名有機宣講員,如何處理與農戶的關係?
  • 【理論研究】中國人民大學孔祥智等:歐美農民合作社融資經驗及對...
    丹麥農業抵押銀行由丹麥中央銀行、丹麥家庭農場協會、丹麥農場主聯合會和丹麥種植業者協會共同發起成立,主要為農業、花卉業和林業的農場主提供信貸資金支持。而且,早在1880年,丹麥政府就專門立法為農民等小生產者提供傾斜性貸款,並為其提供擔保。法律明文規定,小生產者購買土地所需資金的90%可通過國家信用貸款取得,年息低至3釐;農民貸款可以以公債(可上市交易,還款期限可長達98年)形式由國家銀行提供擔保。
  • 農業農村部調研澧縣農民合作社規範提質工作
    12月10日,農業農村部農村合作經濟指導司一級巡視員趙鐵橋一行來澧縣調研農民合作社規範提質工作。縣委副書記徐楨、副縣長羅先春陪同。
  • 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民專業合作社法
    >    第八章 法律責任    第九章 附 則第一章 總 則    第一條 為了支持、引導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發展,規範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組織和行為,保護農民專業合作社及其成員的合法權益,促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的發展,制定本法。
  • 曲靖馬龍馬鳴鄉:農民合作社裡開出致富花
    他們在合作社的統一組織下,正在基地裡種植青花。 「這已經是合作社今年栽的第三茬青花了」一名正在下青花苗的大叔告訴筆者,「去年年底我們將手裡的所有土地交村裡的合作社進行統一平整、統一規劃、規模開展一年四季各類作物種植,我們每天到基地裡勞作都有100塊錢。」
  • 福建這66家農民合作社擬推薦為國家農民合作社示範社
    根據農業農村部《關於開展2020年國家農民合作社示範社申報工作的通知》(農經辦經〔2020〕6號)要求,在各地組織申報的基礎上,經專家評審和省促進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聯席會議研究,擬推薦寧德市蕉城區黃家蒸籠專業合作社等66家農民專業合作社申報2020年度國家農民合作社示範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