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有家長發現孩子開始學數學時特別「笨」:
10以內的加減法,掰著手指也數不清數;背個「乘法口訣」背著背著就串了,四五八十能把人氣瘋;還有完全不理解題意,明明會做,因為不理解意思錯誤連篇;有家長親證,學個元、角、分死活都繞不過來彎;……類似情況好像很多,一道奧數題全家齊上陣。
正因如此,不少家長從一年級開始就給孩子報了數學補習班,就怕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可是你知道嗎?有一位老校長挑戰傳統教學:一二年級不學數學,三年級再開始,4年學完6年課程,結果三年級統考成績竟高出普通班15.3分!
一二年級孩子學數學很「笨」,如果三年級再學孩子會掉隊嗎?看看這3年的實驗
這場教育課改的倡導者是湖北省赤壁市正揚小學的75歲吳震球老校長,吳校長一輩子從事教育工作,也是長年的一線經驗促使他有了「優化小學階段課改」的想法。
首次實驗是2015年秋,吳校長採用自願原則從一年級5個班中選2個班,一二年級不設數學課,多餘的時間用於學習語文、音樂、美術、體育等。三年級採用自編教材,4年時間學完6年課程。
三年級再學數學,孩子會掉隊嗎?結果顯示:多慮了!首批實驗班的孩子在三年級期末統考時,數學平均分比普通班高11.5分;語文平均分高15.3分。
除了成績高於普通班外,還有很多收穫:
1 孩子對數學充滿期待和熱情。因為一二年級都沒有數學課,讓孩子們對數學充滿期待,興趣和熱情特別高。
2 學習效率大大提高。到了三年級孩子的識字量和理解力都有了較大的提高,所以學起數學來勢如破竹,非常輕鬆加愉快,一年頂二年的學習效率。
3 孩子的綜合素質更全面。因為孩子在一二年級沒有數學課變得非常輕鬆,家長們有餘力引導孩子學唱歌、演講、繪畫、讀繪本,所以孩子的綜合素質更強。
三年級再開數學課,雖違背了教育法,但背後的4大理由,值得深思
目前三年級再開數學課只是在個別地區試行,有人力挺,有人質疑。質疑的人表示:違反了教育法,沒有按照教學大綱去教學,不想拿孩子當實驗,萬一失敗了呢?補課都來不及。
面對質疑,借用吳校長的話說:我想推行的是素質教育,教學課程一定要適應孩子的身心發展。為什麼剛生出來的孩子要吃奶而不能餵飯呢,為什麼生物和化學到了初二初三才開設呢?
如果一定要具體理由,以下人4個理由就足夠了:
1.孩子在不認識字的情況下學習數學很難掌握。學校裡老師讀題、講題義,既加重了學生負擔,也耽誤了教學時間。
2.小學是形象思維形成和發展時期,不適合學抽象思維的數學,具有初步的抽象思維再學就更好。
3.就多年經驗而言,招收的一年級學生,都會20以內的加減法,再學數學,有重複學習的嫌疑。
4.一到小學就面臨三門主課(語文、數學、英語)學生壓力很大。小學一、二年級不學數學,多的課時就用來加強語文教學,增加科學課、書法課、閱讀課。
據了解,目前已有多家學校紛紛效仿,2013年山東聊城的一所學校也曾有過類似課改。上海靜安區也有學校加入。
家長、專家、教育局三方各執一詞,你怎麼看?
1家長力挺者居多:
大部分家長認為數學很多地方需要理解,語文的理解能力上去了,很多工科的理解力就會提升。一二年級的小孩做數學題時有時候字都認不全,不懂題的意思,養成家長給讀題的習慣非常不好。
孩子親測實驗班的家長,也是贊同的居多:
實驗班的家長表示:孩子在一二年級費九牛二虎之力也講不明白的問題, 到了三年級,一句話就通了,不是學習方法的問題,是孩子理解力上來了,一通百通了。
2專家:很有價值,值得探索
對於這種教改,也曾在網上引起熱議,很多教育界專家都曾親自觀訪,並表示:藉助心智自然成熟和課外教育,培養孩子們的興趣愛好,讓更多的孩子變得更優秀。這場教育實驗很有價值,值得探索。但不幸地是,可能由於部分家長的極力反對,目前赤壁市教育局公開回應稱,已下達整改通知書,要求校方立即停止此項「課改」實驗。
對此,你怎麼看呢?
無疑,數學是非常重要的學科,俗話說: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即使放在大語文倡行的今天,也沒有一個家長敢對數學掉以輕心,人人都不想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所以一年級就給孩子報輔導班的大有人在。這種到底對不對呢?是否真的遵循孩子成長規律呢?
記得法國著名數學家「柯西」,也是15歲才開始陸續接觸「數學」這門課,因為他的老師,在這之前也不讓他學,而是讓他先學會理解,再學會思考!我想孩子的「理解問題」不是最大的問題,「不理解孩子」才是。
小孩子5到8歲記憶力最好,邏輯性差,那就適應孩子的身心發展規律,利用這段時間多學些語文知識。慢慢走,或許可以走得更遠。你的看法呢?歡迎大家一起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