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日,清華大學開始今年的新生軍訓。特別的是,今年軍訓將恢復著名體育家馬約翰自五十年代在清華大學創立的「第一堂體育課」傳統。清華大學大一工作組組長(現任清華校團委副書記、知名大學生運動員)「眼鏡俠」胡凱向澎湃新聞(
www.thepaper.cn)記者透露,9月11日,「第一堂體育課」將在綜合體育館重新開課。「對象、時間、內容都和過去一樣。」胡凱說,「但形式會比以往更為豐富。」
不只是清華學子,中國體育圈對馬約翰這個名字都不陌生。上世紀五十年末,清華大學校長蔣南翔曾在全校體育幹部會上講過這樣一段話:「你們看,馬老今年已經76歲了,還是面紅身健。我們每個同學要爭取畢業後工作五十年。」這句話,就慢慢演變為那句國人耳熟能詳的口號「為祖國健康工作五十年」。
有學生聽完「第一堂體育課」就去操場上狂奔「第一堂體育課」由馬約翰於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創立,是當年清華新生入學的一大特色。開學後的某個下午,馬約翰會把所有新生集中在清華大禮堂中,帶著豐富的表情、動作,大聲地告訴在場的每一位新生清華的體育精神和體育課要求。他往往只穿一件單衣,連續講下來卻不喝一口水。這一堂「特別」的體育課並不長,一個小時左右,卻讓那時的新生聽得心潮澎湃。甚至於有一年下課後,就有學生激動地立即衝出禮堂,在操場上狂奔。
馬約翰1914年到清華任職,隨後開始了長達52 年的清華教學生涯。他曾兩次赴美國春田學院(以培養體育人才著稱)學習,也為清華的體育教學帶來了特別的生機。「第一堂體育課」凝聚了他的心血,幾乎每年的開講他都身體力行。然而,1966年,馬約翰逝世了。「沒人有他那樣的威望。雖然清華依然重視體育,但他的影響力別人難以企及。」胡凱告訴早報記者,就這樣,「第一堂體育課」慢慢成為清華人的回憶。
「我們一直很強調體育教學的重要性,但畢竟現代學生和以前不同。」胡凱這樣打比方,「也許,請劉翔來講課,都未必能引起學生對體育的熱愛。」出於這樣的考慮,從去年開始,清華體育部、團委等部門開始計劃要加大清華體育教學的力度,「第一堂體育課」因而具有更特別的意義。胡凱介紹,9月11日下午的「第一堂體育課」將在綜合體育館重新開課,對象還是大一新生,時間還是下午的一個多小時,只是當年的小禮堂已經坐不下現在這麼多學生。「為了讓課堂效果儘可能好,我們還會融入宣傳片播放、軍訓體育比賽頒獎等更有趣、豐富的環節。」據悉,主講老師是清華大學體育部主任劉波。
馬約翰上體育課。當年流傳清華有「三好」:校舍、英文和體育在中國高校,清華之「牛」不言而喻。在歷代校友引以為自豪的諸多清華傳統中,體育便是其中之一。20世紀二三十年代,清華體育已在華北聲譽鵲起,人們說清華有「三好」:校舍好、英文好、體育好。
清華體育的歷史始於1911年清華建校。在最初訂立的《清華學堂章程》中,「體育手工」便已是學堂十類學科之一。1925年,清華學校成立大學部。翌年,體育軍事學系成為當時17個學系之一。之後校方規定體育為必修,清華成為「中國最早設正規西式體育的學校」。同年底,體育軍事學系改名為體育學系,系主任正是大名鼎鼎的馬約翰。
而且,建校不久,清華就開始流行每日午後的「強制鍛鍊」。在這一個小時的時間裡,清華將圖書館、教室、宿舍都鎖起來,「逼」得學生出來活動。據《馬約翰體育言論集》,晚年時馬約翰回憶「強制鍛鍊」時仍有人躲在樹蔭、牆角等幽靜的地方讀書,到操場鍛鍊的人也不一定會科學地鍛鍊。他就「拿著本子東跑西跑, 去發現這些學生……要他們好好鍛鍊」,而且手把手地輔導。
當時清華規定體育不及格者不能畢業、不能出國留學。如近代詩人、比較文學先驅、1916屆清華學子吳宓畢業時各科成績優良,但被跳遠成績不達標「扯了後腿」,只能等體育通過後於1917 年赴美留學。
今年,清華大學對大一新生恢復的傳統不僅有「第一堂體育課」,還有同樣流行於五十年代的「四點半強制鍛鍊」,胡凱說,「四點半強制鍛鍊」是清華午後鍛鍊傳統的延續。那時,清華大學還是五年學制,下午四點半這個時間幾乎沒有課程。學校的大喇叭就準點開始放鍛鍊音樂,老師會去宿舍和教室督促學生走向戶外。「這樣的傳統一直延續到九十年代。」胡凱說,「但之後五年制改四年制,四點半那個時間學生們往往有課,四點半鍛鍊就不再那麼普遍了。」
然而,隨著網絡的對學生「前所未有」的影響,胡凱感慨不能不開始強調體育教育。目前,學校計劃在下午四點半這個時間,嘗試將鍛鍊對象從全校縮小至院系。「有的學院四點半沒有課程安排,我們就希望院系可以組織學生出來鍛鍊。」胡凱向早報記者透露,「我們也不排除請學校統一調整下午上課時間的可能性。」 據悉,「四點半強制鍛鍊」將在「十一」國慶節之後落實恢復。
胡凱表示,無論「第一堂體育課」還是「四點半強制鍛鍊」,都是清華今年首次制定的 「大一行動計劃」的內容。該計劃分為通識教育、導師匹配、體育教育等多個專項,今年尤其重視的是體育教育這塊。「我們不是只強調新生才要體育鍛鍊,事實上清華從體育課、社團到競技比賽都已自成培養體系,只是大一是培養鍛鍊習慣的最佳時候。」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