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姜鹹菜、地瓜粥、小魚湯——一粥一飯總關情

2020-12-11 隨筆亂談

深秋日暮,回家路上,在小區門口路邊,看到有山區來的大娘在賣地瓜,就停下來買了幾斤,黃皮黃瓤的山地瓜,切了塊再放點綠豆或紅豆還有大米或小米熬粥,是極好的。一轉眼,發現在一個袋子裡盛的竟是洋姜,大喜,又買了幾斤。

買回去用醬油和醋醃成鹹菜,爽脆可口,十分開胃,和地瓜綠豆小米粥,正是佳配。

天冷了之後,總覺腹內寒涼,以前基本晚餐基本不吃廚房也不不怎麼進的我,開始洗豆淘米,切南瓜切地地瓜熬粥。一碗粥下肚,腸胃暖了,身上也暖了。正想著沒有好鹹菜配這粥,恰好就碰見了賣洋姜的老大娘。

洋姜本名叫菊芋,又有人叫它鬼子姜。除了醃鹹菜,我不知道它還怎麼做才好吃。小時候經常從鹹菜缸裡撈著吃,以為是很平常的東西,離開家鄉後就把它給忘了。十幾年前在博山的萬傑大酒店開會,吃自助餐時遇到它,怎麼也吃不夠,這才懂得了它的好。

又過了幾年,也是在街上偶遇一個郊區的老大娘在賣洋姜,一下子買了十幾斤,醃了幾大瓶,吃了整整一年。不過之後又找不到了。這次遇到這個賣洋姜的老大娘聽口音是沂源的,賣的都是自家種的,也不多。忍不住在朋友圈裡和大家分享這買到的寶貝,大家都說好吃,還有人留言教我醃製的方法:「先用鹽醃一下,煞出水來,再泡在醬油醋裡,醬油醋最好燒開涼透,這樣不容易壞。」還有一位家鄉的朋友說,他前幾天看到有賣的,同時還有賣野生小魚的,買回去熬小魚湯。

小魚湯,也是記憶中家鄉的美食啊。

八九十年代我們趕集賣菜的時候,唐坊集上菜市裡有一家賣飯的,他家的小魚湯八毛錢一碗,是我們的最愛。極小的小魚兒,大約連五臟和鱗片都不用處理,就沾點麵糊用油炸一下放上鮮紅的辣椒、胡椒和碧綠的香菜熬成湯,飄出的香味溢滿半條街。秋冬時節趕集賣菜的人們要去佔地方起的早,天剛蒙蒙亮就到了集上,都沒有吃早飯,冷氣哈哈肚子又餓,聞到小魚湯的香味就都來坐下,每人來一碗辣乎乎的小魚湯,充飢取暖。

離開家鄉後的二十多年裡,我去過唐坊的次數屈指可數,也不知那家賣飯的還賣不賣小魚湯了。倒是有一年在縣城的汽車站外喝過一碗,已無當年記憶中的好喝了。桓臺馬踏湖附近的飯館裡有一道「小魚麵糊椒」倒是與當年的小魚湯的味道頗有相似。

昨天某人才批評我說,寫文章不要總是回憶過去的事。要寫現在的眼前發生的事。可是眼前的事,我總是記不住,早上上班,到了辦公室,就忘了有沒有打卡,想半天想不起來,再下樓去重新摁一遍指紋。家裡的生活用品短缺了,出了門就忘了是需要買什麼東西。

反而是年代越久遠的事,想起來這麼清楚。

老來多健忘,唯不忘相思。

這一粥一湯一鹹菜裡,藏著的,都是鄉愁,都是留在回憶的往事。

相關焦點

  • 挖洋姜醃鹹菜,還有一個舊罐子帶你穿越到童年
    近日已是農曆九月上旬,洋姜在路邊開出許多金黃色小花,很是引人注目,給人些許愉悅和驚喜,讓人丟掉了「自古逢秋悲寂寥」的蕭殺心情。一隻小蜜蜂還在貪婪地享用這秋天的美餐。想起了唐末農民起義領袖黃巢有句很有名的詩句「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後百花殺。」
  • 日本一媽媽的烹飪走紅「朋友圈」:一飯一粥,一菜一湯
    憑藉烹飪走紅,一飯一粥,一菜一湯,盡顯食之精細。能夠好好吃飯的人,才是最懂得這個人間滋味的人,比起那些無謂的煩惱,你更應該關心的是自己的身體,自己的胃。你瞧,眼前的一日三餐,一粥一飯,就是你的人生。放下焦慮,清空那些被物慾控制的不良情緒,靜下心來想一想,我的胃現在想吃什麼。然後利用現有的食材,採用極簡的生活方式,烹飪出食物本來的味道,一飯一粥,一菜一湯,遠不需要花費太多錢,就能實現的精緻生活。
  • 冬天喝粥,大魚大肉統統靠邊站,7道爽口小鹹菜,自己在家做省錢
    導讀:冬天喝粥,大魚大肉統統靠邊站,7道爽口小鹹菜,自己在家做省錢。寒冷冬天最愛的就是早餐時那碗熱乎乎的粥,但光喝粥總覺得少了點什麼?如果沒有佐粥的小鹹菜,粥喝起來也寡淡很多。一碟或脆爽,或麻辣,或鮮香,或酸爽開胃,不僅僅使整頓飯活色生香,也使粥少了寡淡,多了一絲厚重之味。小編特意整理了8道開胃又下飯的小鹹菜,你吃過多少種?最喜歡哪一道呢?《醃蘿蔔乾》冬天裡最美的事情,莫過於早餐來碗小米粥,吃上點醃蘿蔔乾當鹹菜,那感覺真是美好,粥熱乎暖胃,蘿蔔乾清脆爽甜開胃。
  • 冬天,洋姜爛在地裡可惜了,挖一盆做成鹹菜,爽脆可口,特別開胃
    進入寒冬,農村很多菜都被貯藏起來了,但是有一種,卻被爛在地裡,沒多少人要,其實挖一盆做菜鹹菜還是很不錯的,它口感爽脆,下飯佐粥都特別的開胃。 這個被爛在地裡的菜就是洋姜,它有一個很有意思的名字,鬼子姜,農村很多人不願意採挖,一則是因為生洋姜的口感不是很好,直接炒的話會比較的軟,但是外皮有點硬,二則,洋姜主要是吃它的塊莖,和生薑一樣長得都不是很規則,清洗起來相當的麻煩,三則,洋姜間隔一年再挖的話,產量會大增,這可能也是其中的原因。
  • 中國傳統文化,飲食文化,天目大魚頭、鹹菜大湯黃魚和鍋貼小魚
    天目大魚頭我對溧陽鱅魚嚮往已久,但路遠迢迢,總難謀面,只好乾咽饞液,讓它留在夢中了。說來也巧,20世紀70年代初我奉命出差溧陽,真是歡喜雀躍。有幸的是,在一次家宴的餐桌上,端放著一大碗鹹菜大湯黃魚,頓覺眼睛一亮,真是「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鹹菜大湯黃魚是一道極其普通的寧波「下飯」,但它不僅是寧波菜餚的佳品,還囊括了甬菜鹹、鮮、湯三大特色。鹹,是寧波「下飯」的特色之一。寧波靠每,盛產魚、蝦、蟹等水產品。
  • 它叫洋姜,為了吃它我等了半年多,黑乎乎的它比鹹菜更好吃喲
    看著像生薑,但它不辣嘴,還有點甜,它的名字叫洋姜。一位小同事的父親在一塊閒置的地裡種下洋姜後,據說這玩意都不用管,從此地裡挖都挖不盡,有一年她送我她媽媽醃好的洋姜,嘗了後覺得挺好吃的,但可能鹽放少了,偏酸。後來,我姨父也在他們小區外面一塊地裡種了這東西,拿來送給我們。
  • 地瓜粥
    我這體質,腸胃差,醫生告誡要喝粥。因此,我從來覺得,粥比餃子要好吃多倍。突然想起十多年前的舊文,貼在下面,慢慢回味吧。活了這麼多年,想想什麼粥最好喝,腦子裡想到的頭一個名字竟然是地瓜粥。偶爾去飯店,想吃的還是這口兒。可惜,很少有地瓜粥的。
  • 你覺得洋姜味道奇怪嗎?
    洋姜的味道太奇怪了。特別是當你沒做好準備,以為它就是普通黃姜的時候,一口咬下去,那才叫一個五味雜陳啊!它居然是甜的,甜的啊。姜是辣的,或者是沒味道的,都行啊,它怎麼能是甜的呢?光是甜就已經敬謝不敏了,它還特別脆,脆爽脆爽的,這要是個蘋果,那該多好吃?
  • 如果說飯湯是鄉愁,「鹹粥」就是家的滋味啊!
    導讀:如果說飯湯是鄉愁,「鹹粥」就是家的滋味啊!若非探詢鹹粥與飯湯之差異,我不會明白自己的母親為何愛煮鹹粥。外公外婆出身務農家庭,所以母親對鹹粥的美好記憶,正是家庭料理的認知基礎。朋友來南方,指名要吃海產粥,粥一端上桌,一陣讚嘆,「哇有螃蟹欸!」
  • 一餐一飯總關情
    趙一鳴今年12歲,在這個假期裡,除了日常的學習外,還有件他認為非常重要的、必須每天堅持做下去的事,那就是做好飯,等著爸爸媽媽回來。母親張宏豔是城隍廟社區的副主任,每天要在小區裡挨家挨戶敲門、宣傳、登記,排查完一圈下來還要到單位整理當天的檔案,這些工作常常需要幹到半夜。她抽空還要到防疫檢查崗看望執勤的志願者們,風雪來襲的時候,她協調商鋪為執勤人員借來大傘,並叮囑他們要注意保暖,做好排查的同時也要保護好自己。父親是一名下沉到社區執勤的城管隊員,他從大年三十就到北區的檢查崗值守,跟社區的工作人員做著同樣的工作。
  • 農村洋姜的醃製秘方,方法簡單兩天就能吃,而且有很高的藥用價值
    洋姜還有一個名字叫鬼子姜,記得小時候最喜歡去地裡挖這種東西,因為洋姜醃製的鹹菜別提多好吃了,這麼多年我一直很喜歡,現在在外面買的洋姜鹹菜,一點都沒有家裡醃製的好吃。(小編特意跟媽媽討要的秘方,下面就來學學吧!)
  • 「飯泡粥」——上海人的「一粥一飯」
    迷了很久小津,本次上海國際電影節上,終於在大銀幕上一睹神採。上周六看了小津的第一部彩色片《彼岸花》,昨日是黑白的《茶泡飯之味》和《早春》。作為吃著和茶泡飯極其類似的「飯泡粥」長大的1970年代生上海人,今天就說說這「一粥一飯」。「飯泡粥」即上海人所說的「泡飯」,不是像潮汕砂鍋粥那樣把生米熬成粥,再加種種佐食,而是通常在剩飯裡加入小半碗開水,乾濕程度須適宜,太幹口感冷熱不均,太水衝淡胃液。「茶泡飯」炮製法與「飯泡粥」幾乎完全一致,區別只在多了一味茶葉。
  • 食遍人間美味,我依然忘不了洋姜的記憶
    看到洋姜,就想起了父親,記憶的大門也隨之打開,一幕幕的往事湧上了心頭。我十多歲時,就認識了洋姜。那時候,過日子要精打細算,何況,當時他們還養著四個孩子。父親工資不高,只有四十幾塊,母親是臨時工,在父親的單位燒開水,每月才拿三十幾塊。一到秋末冬初,父親就會買許多的小洋姜醃鹹菜,因為小的洋姜便宜。
  • 鹹菜不只蘿蔔的才好吃,用它醃製鹹菜更好吃,比蘿蔔鹹菜清脆多了
    導讀:鹹菜不只蘿蔔的才好吃,用它醃製鹹菜更好吃,比蘿蔔鹹菜清脆多了最近我媽閹了好多的醃菜,都是用蘿蔔來醃製的,老是吃蘿蔔醃的鹹菜,吃的次數多了也有可能會吃夠了,不想吃。周末在家的時候又陪著我媽回老家了,我媽在老家的後門外的樹底下居然種了好多的洋姜,這次回來的目的就是把它們都刨出來,回家好醃鹹菜吃。
  • 為什麼粥店熬的地瓜粥那麼好喝?教你3個熬粥技巧,味道香又濃稠
    為什麼粥店熬的地瓜粥那麼好喝?教你3個熬粥技巧,味道香又濃稠現在人們提倡健康的飲食,精糧吃多了,都要吃點粗糧,比如玉米、藜麥、地瓜之類的粗糧,都是經常食用的。地瓜可以拿來熬粥,每次去外面粥店喝粥就喜歡喝地瓜粥,因為粥店裡熬的地瓜粥特別好喝。為什麼粥店熬的地瓜粥那麼好喝呢?粥店的地瓜粥和我自己熬的很不一樣,自己熬的地瓜粥,地瓜一整塊,和大米不能完全融合在一起,這樣做出來的粥就不香。所以每次家裡熬的地瓜粥我都不喝,就喜歡去外面喝地瓜粥。
  • 學貫十八大 走基層 看變化:青海洋姜從鹹菜到菊粉的蝶變
    ●世界第一條菊粉生產線  洋姜,學名菊芋,外形和生薑有些相似,我省海東地區的農民偶爾會種植一些,用來醃製鹹菜,但種植面積不大,所以在青海,洋姜連農產品都算不上,不少人說,「種了也是自家人吃」。  但據業內人士介紹,洋姜實際是個寶。
  • 長得像生薑的洋姜,好吃也好種,在家種上一小片,能吃小半年
    其實這種果實就是洋姜。洋姜是農村人非常喜歡吃的一種塊莖類蔬菜,它吃起來口感非常的脆嫩,不管是生吃還是醃鹹菜,還吃烤熟吃,或者炒食,都是一番美味。說到洋姜,這邊洋姜專業種植的人少,很多都是野生的。記得小時候,農村窮,人們普遍沒菜吃,在我們老家這邊,每當小麥播種完以後,農民閒下來後,有很多人就會提上荊籃,然後來到小河邊來挖洋姜,挖回來的洋姜配上大蒜、胡蘿蔔等醃成鹹菜,然後一個冬季都有鹹菜吃。不過近幾年來,專業種植洋姜的農戶是越來越多,成為人們增加收入的一個重要種植項目。洋姜好吃也好種,洋姜的生命力很強,一般對土質沒有特大的要求,在一些山野地帶也能生長。
  • 醃洋姜的季節來了,教你家常做法,一次醃5斤,爽脆又好吃
    導語:醃洋姜的季節來了,教你家常做法,一次醃5斤,爽脆又好吃我小時候家住農村,我家門外就是一大片坡崖,坑邊種了滿滿一大片洋姜。8、9月份,黃色的洋姜花開開,隨風一吹特別好看,是我家門前漂亮的一道風景。那個時候,我經常會採些花插在花瓶裡。
  • 種了不用管也能高產,連年都能收穫,做鹹菜爽口下飯,如今不愛種
    摘要:種了不用管也能高產,連年都能收穫,做鹹菜爽口下飯,如今不愛種文/農夫也瘋狂在農村裡早上一般都喜歡喝粥,現在這個季節正是紅薯收穫的季節,農村不少家裡種有紅薯的,早上就是吃紅薯。就著鹹菜喝粥,或者是吃紅薯,確實很過癮。說到鹹菜,農夫就想起一種在十幾年前南方農村很受歡迎的作物,其種了以後不用管也能高產,並且還可以連續採收多年,用它做成的鹹菜爽口又很下飯,可是如今農民卻不愛種植了!這種作物就是「鬼子姜」,又名洋姜,光是聽名字就知道是外國來的物種。他是原產自北美洲,在17世紀的時候傳入到了歐洲國家,然後又傳入我國。
  • 你認識洋姜嗎?它雖然是甜的,卻能幫人控制血糖!
    洋姜,學名菊芋,又叫菊姜、鬼子姜,是一種多年宿根性草本植物,也是一種可食用的根莖類蔬菜。洋姜之所以叫洋姜,是因為洋姜不是中國原產的,洋姜原產北美洲,十七世紀傳入歐洲,後傳入中國。其地下塊莖富含澱粉、菊糖等果糖多聚物,可以食用,煮食或熬粥,醃製鹹菜,或作製取澱粉和酒精原料。宅舍附近種植兼有美化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