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歲巴公房子將蝶變「文創客廳街區」,漢口歷史風貌區改造啟動

2020-12-24 瀟湘晨報

楚天都市報11月28日訊(記者高東起 通訊員張昊)110歲的武漢市優秀歷史建築巴公房子,即將迎來全新面貌。11月28日,漢口歷史風貌區老舊小區改造及旅遊功能提升——巴公房子保護性改造項目舉行開工儀式,這是武漢旅遊體育集團在漢口歷史風貌區舊城改造的首個開工項目。

楚天都市報記者到現場看到,巴公房子位於武漢市江岸區黎黃陂路到蘭陵路間三角地帶,這處紅磚建築頗為醒目,是老漢口地標建築,但是有些破舊,急需改造修繕。

武漢旅遊體育集團負責人介紹,巴公房子包含「大巴公房子」和「小巴公房子」兩棟建築,由俄國茶商「大巴公」J.K巴諾夫和「小巴公」齊諾.巴諾夫兄弟共同建造,在歷史上曾作為高級公寓使用。巴公房子總建築面積約12330平方米,為地上四層、地下一層建築,屬磚木結構、古典主義風格。該集團將對巴公房子進行保護修繕、結構加固、活化利用等改造。

「在修繕過程中,我們將嚴格遵循『統一規劃、整體保護、合理利用』的原則,不擅自改變建築的外部造型,飾面材料和色彩。最大可能的尊重原有的建築的結構和元素,並對立面上留存的必要元素進行保護和保留。」武漢旅遊體育集團負責人表示,該集團將本著歷史保護與活化利用相結合的原則,充分挖掘優秀歷史建築的保護和再利用,讓歷史建築發揮更大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計劃2021年完成改造並投入使用。

後期,還將以巴公房子為核心,結合周邊大量的歷史文物建築,把整個巴公房子片區打造為歷史文化展示、文創客廳街區。

【來源:楚天都市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漢口歷史風貌區改造首個項目開工 巴公房子將迎蝶變新生
    湖北日報訊(見習記者嚴芳婷 通訊員張昊)11月28日,漢口歷史風貌區老舊小區改造及旅遊功能提升——巴公房子保護性改造項目開工。這是武漢旅遊體育集團在漢口歷史風貌區舊城改造的首個項目。110歲的巴公房子位於黎黃陂路到蘭陵路間三角地帶,這處醒目的紅磚建築為老漢口地標和眾多外地遊客打卡地。巴公房子包含「大巴公房子」(靠近蘭陵路側)和「小巴公房子」(靠近黎黃陂路側)兩棟建築,由俄國茶商「大巴公」J.K巴諾夫和「小巴公」齊諾.巴諾夫兄弟共建。地上四層、地下一層,總建築面積約12330平方米。
  • 漢口歷史風貌區改造首個項目開工,百年老建築巴公房子將迎蝶變新生
    110歲的武漢市優秀歷史建築巴公房子即將迎來全新面貌。11月28日,漢口歷史風貌區老舊小區改造及旅遊功能提升——巴公房子保護性改造項目舉行開工儀式。這是武漢旅遊體育集團在漢口歷史風貌區舊城改造的首個開工項目。
  • 武漢啟動「漢口歷史風貌區」改造
    新華社武漢11月30日電(記者饒饒)110歲的武漢市優秀歷史建築巴公房子保護加固及內部改造工程日前開始實施,標誌著武漢市正式啟動「漢口歷史風貌區」改造升級項目。此舉旨在進一步保護和利用武漢市現存的優秀歷史建築,再現珍貴的城市記憶。
  • 漢口歷史風貌區改造首個項目開工 百年建築「巴公房子」迎蝶變新生
    央廣網武漢11月28日消息(記者黃炎秋 通訊員張昊)11月28日,漢口歷史風貌區老舊小區改造及旅遊功能提升——巴公房子保護性改造項目舉行開工儀式。這是武漢旅遊體育集團在漢口歷史風貌區舊城改造的首個開工項目。
  • 龍海啟動石碼老城改造 將再現老鎮歷史文化風貌
    本報漳州訊(文/特派記者 黃樹金 通訊員 龍聞 圖/張奇輝)昨日,記者現場採訪了解到,龍海啟動石碼老城改造,首期投資達1.26億元,將修繕改造有傳奇色彩的老建築,再現老鎮歷史文化風貌,建成集觀光、文化、商務、休閒等功能為一體的綜合區。
  • 活力市北丨老街蝶變 修復招商並進
    建造年代橫跨晚清、民國;建築型制迥異,有獨具島城特色的裡院,也有大型公建、獨棟別墅以及民居庭院。這些街區和建築是青島的「魂」之所在、「文脈」之所在,也是市北老城區最大的優勢之所在。如今,被賦予新定位的老街區又有了哪些變化?未來,這裡將如何蝶變?
  • 廣州十三行還原嶺南風貌 引入文創產業
    歷史悠久的廣州十三行,清代曾是中國盛極一時的對外貿易中心。記者近日走訪廣州十三行一帶發現,這裡仍是大型的服裝批發集散地,但與以往相比,十三行在還原其嶺南風貌的同時,也增添了文化創意氣息。此前,廣州官方對十三行歷史街區實施了微改造工程,對該地區的市容環境、交通秩序、基礎設施等方面開展專項整治,在更新改造與保護修復並重的前提下,進行了空間的活化利用。如今,走在十三行的故衣街、杉木欄路、十三行路等地,可以看到,兩旁的建築大多被重新粉刷,商鋪也有了統一的裝潢,還安裝了雨篷,街道的整體「顏值」更高了。
  • 新門東啟動!把南京的文化名片遞給全世界
    將在保護歷史肌理和街巷的前提下,引入住宿、餐飲、零售等業態,使相關產業向東引導,改善片區功能,提升片區品質和活力。頤和路歷史文化街區最新規劃出爐,廠房將變身藝術創意、文創辦公場所南京頤和路歷史文化街區,是首批30個中國歷史文化街區之一。
  • 歷史街區如何涅槃重生?拱墅小河直街經驗值得看看
    街區前世小河直街歷史文化街區西起湖墅北路,東至小河東,南至小河、餘杭塘河、京杭運河交匯處,北沿小河至登雲路。地塊中間南北向長徵橋路,將這一地塊劃分為核心保護區和風貌協調區兩個區塊。其中,東面為核心保護區,西面為風貌協調區。規劃總用地面積為12.7公頃,核心保護區塊約3.7公頃。
  • 老街區改造如何把握文旅新機遇?歷史街區改造模式實例分析
    摘要:歷史街區是指文物古蹟比較集中,或能較完整地體現出某一歷史時期傳統風貌和民族地方特色的街區。隨著城市化的推進及地方政府對城市文化品牌建設的日趨重視,對承載著城市歷史記憶及文化基因的歷史街區的改造與開發也日漸火熱。本文結合國內歷史街區改造的典型案例,梳理了其各自發展路徑及策略,並對不同改造模式下的優劣點進行了探討。
  • 莆田重新修復明清士大夫大宅歷史風貌區
    如今,隨著城市的發展,古建築的構造已無法適應現代商業的需要,這兩朵「姐妹花」的商業街區地位正逐漸淡化,但歷史文化街區的重要性則正被日益重視。記者從規劃部門了解到,規劃將縣巷與大路中間地塊,通過傳統民居的修繕與復原,景觀塑造,再現莆田明清士大夫大宅歷史風貌,規劃定位為傳統生活體驗區。
  • 舊城改造 打造歷史文化街區
    央視網消息:關注舊城改造的消息。前不久,江西貴溪茨荸弄歷史文化街區項目正式開工了,而瀋陽中街作為當地歷史悠久的商業步行街經過改造之後煥發出了新活力。
  • 福清利橋街區將重現古城「關廂」風貌 擬下月啟動徵遷
    福州晚報記者 雷巖平 王光慧  瑞雲塔、黃閣重綸石牌坊、龍首橋、宋井……福清市利橋街區及周邊地帶,是福清中心城區僅存的歷史文化遺產和傳統民居聚集區。記者從福清市規劃局了解到,利橋街區將進行改造,重現福清古城「關廂」風貌,形成具有福清地域建築文化特色和僑鄉文化特色的街區。
  • 南昌十大歷史文化街區,就這樣留住「老南昌」!
    萬壽宮歷史文化街區開始招商、三眼井「井象風情街」正式封頂、滕王閣景區擴建有序推進,進賢倉、佑民寺禪文化等一批歷史文化街區和歷史文化風貌區的規劃陸續出爐,「歷史文化名城」南昌呼之欲出,將再現《滕王閣序》中「豫章故郡 洪都新府」的壯闊場景。
  • 「微改造」活化千年文脈 深圳南頭古城蝶變綻放
    廣東省深圳市南山區藏著一處千年歷史古城——南頭古城。鬥轉星移,歷經滄桑的南頭古城一度被湮沒在市井的煙火氣中。在8月26日深圳特區40周歲生日之際,經過改造的南頭古城南北街示範段蝶變歸來,歷史文化瑰寶重新煥發光彩和活力。
  • 上海形成了12個歷史文化風貌區 歷史文化風貌區的另一種質感
    近代,在東方與西方、傳統與現代的碰撞中生長的上海,演化為幾重空間,形成了中心城區的12個歷史文化風貌區。如果以航拍影像建立模型的方式,還原這些具有魅力的歷史文化風貌區,是否能挖掘出它們的另一種質感?不同風格景觀融合法國哲學家保羅·利科曾說,一座城市在同一個空間中會遭遇不同的時代,我們可以在這座城市中看到一段沉澱在趣味和文化形態中的歷史,這既是一座可以被觀看的城市,也是一座可以被閱讀的城市。上海,就是這樣一座城市。這些風貌區,可以看到不同時代留下的景觀。如南京西路風貌區內,有建於20世紀30年代的華業公寓,西班牙城堡風格,在當時是這片街區最高的建築。
  • 中山六騎樓街將保持街區原風貌
    《五仙觀-懷聖寺-六榕寺歷史文化街區保護利用規劃》獲批   昨日,廣州市國土規劃委網站公布了《五仙觀-懷聖寺-六榕寺歷史文化街區保護利用規劃》,該規劃近日通過廣州市政府批覆並開始實施。該街區內歷史文化資源豐富,是以兼容並包的宗教文化為代表的海絲文化遺產地,而且街區內包含了一類騎樓街中山六路,以及17條一類傳統街巷。
  • 新增38處開放院落,南京頤和路街區要做國際「文化客廳」
    交匯點訊 6月24日,《南京頤和路歷史文化街區保護規劃——頤和路歷史文化街區復興計劃》(草案)開始公示,廣泛徵詢社會公眾意見。根據公示,頤和路歷史文化街區將新增開放院落38處,通過顯化歷史資源,以藝術創意、國際交流類產業賦能,成為南京市提升國際文化影響力的「文化客廳」。
  • 對話清華大學建築學院教授張杰:城市更新改造中的歷史文化街區和...
    A:對於歷史文化街區的劃定和歷史建築的確定,不少城市已經編制了相關保護規劃,一些城市尤其是沒被列入國家級或省級的歷史文化名城可能還沒有。即使一些城市已經被列為歷史文化名城,有些質量相對較差的老建築也有可能沒有被划進歷史文化街區或風貌保護區範疇,導致不少歷史建築在城市更新改造或擴建過程中被隨意拆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