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我國轉向高質量發展,下大力氣治理畜禽養殖汙染,著重關注秸稈資源化問題的當下,生態農場建設有了更多可能性和必要性。生態農場,一種新農場形態,依據生態經濟學原理,運用生態學手段,能夠集生態觀光、農業生產、娛樂休閒、度假等功能為一體的新嘗試。種種實踐已經證明,生態農場風險可控、經濟可行、未來可期。
回憶小時候,跟著長輩下田爬山,總是忘不了比蒼蠅多的蚊子,比毛毛蟲更談之色變的螞蟥。當然,科技發展之後,更多的還是「稻花香裡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
據說,浙江省湖州市東林鎮某河道水面栽培的水稻已經開始收割了,收成情況良好,還帶動了立體水產養殖業發展。預計,這個「水上農場」的產出或可達1000斤,可謂是大豐收。
這不僅涉及到「水上稻」栽培技術,也是種養結合的一種生態農業模式探索。而類似的「水上農場」近年來成了建築+環保領域的新詞,其生態價值是值得肯定的。例如早年荷蘭「海上農場」的竣工還吸引了一波熱度,收集雨水、淡化海水、自帶太陽能系統,成為海洋發展農牧業新試驗之一。
該農場漂浮在海上,二層樓房、透明玻璃,形成封閉的循環生態牧場,即運作模式為:牧草→牛羊(排洩物)→農作物(肥料)。其特點在於,①節省土地資源 ②清潔能源供應 ③生態循環 ④就近利用海水(減少淡水資源消耗) ⑤種植和養殖一體化
也就是,典型的現代化生態農業運營方式。
當然,我國轉向高質量發展,下大力氣治理畜禽養殖汙染,著重關注秸稈資源化問題的當下,生態農場建設有了更多可能性和必要性。
比如「魚菜共生」模式。
魚的糞便以及剩餘的魚食轉化為氨,利用水泵將含氨的水澆灌到菜園,土壤中的細菌會把氨轉化為亞硝酸鹽和硝酸鹽,為植物補充養分,層層過濾脫氮後的水又會重新回歸魚池——循環完成。
特點:養魚不換水、種菜不施肥。
進一步分析,這種共生模式不僅環保,而且節水節能,其獲得的收益不僅可以來自於市場所歡迎的「綠色食品」,還能結合生態旅遊、生態景觀。更有甚者,目前又不少休閒度假區也會加入生態農場,打造生態、休閒、住宿、餐飲、娛樂一體化度假勝地。
如果你認為,生態農場也就止步於此,那就錯了。
科技的力量改變生活,科技的力量也可以改變農場。2019年6月,山東省淄博市臨淄區生態無人農場無疑為生態農場提前曝光了一種面向未來的新姿態。
無人駕駛拖拉機、植保機器人等展現了藉助無人農場「大腦」,未來究竟可以是怎樣一種新常態。農作物生長被置於無人監控下,無人駕駛農機可以通過遠程操作,雲平臺、5G、大數據、物聯網支撐起了土壤健康、環境監測、太陽能供電、氣象監控等AI智慧體系。
生態農場,一種新農場形態,依據生態經濟學原理,運用生態學手段,能夠集生態觀光、農業生產、娛樂休閒、度假等功能為一體的新嘗試。種種實踐已經證明,生態農場風險可控、經濟可行、未來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