矽谷也有「海澱媽媽」:從佛繫到狂熱,華人父母的推娃學中文之路

2020-12-23 騰訊網

文|荔閩 編輯|Vicky Xiao

「媽媽,這是霞!」

舊金山的傍晚總是特別美麗,大片大片的橘紅色的雲彩出現天邊,層層疊疊,構成了這個城市一道絕美的風景線,而這也是很多遊客印象裡最深刻的加州。

Sophie 特別驚喜女兒會說出「霞」,因為這對於她來說,幾乎是一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女兒在美國出生和長大,英語才是孩子的母語,雖然 Sophie 一直非常注重女兒的中文學習,但是這麼多年下來,女兒的漢語水平也就是「一般般」,日常簡單的對話也就還行,那些稍微帶有點文化特色的詞彙基本沒怎麼學,更別說讀寫能力了。可以說,「霞」對於三年級的女兒來說是一個在漢語學習裡的高階中文詞彙,」難度大概可以對應一個普通的中國孩子在高中的英語詞彙」。

今天,整個矽谷地區大概生活著 63 萬左右的華裔,絕大多數的華人家庭會像 Sophie 一樣,讓自己的孩子從很小的時候開始學中文,他們會把孩子送到附近的中文學校裡,也會選擇校內提供的中文課程,甚至還會有一些人會把孩子送去中文沉浸式學校,在那裡所有的課程都是用漢語教授的。

印小平是灣區一所中文學校的創始人,她的學校雖然去年才開張,但短短不到一年的時間裡,就招到了180+ 的學生,年紀最小才剛剛 4 歲,「父母雙方都是中國人,在國內接受教育一直到大學,這一批人對於孩子中文教育程度的重視程度最高,他們是現在「中文推娃」最為中堅的力量。」

灣區家長的中文「推」娃

「馬上就要 6.18 了,京東免運費,大家趕緊買起來!」

「《故宮裡的大怪獸》開團,有沒有人一起走一波,大概 半個月左右到。」

「噹噹折扣碼三個,有需求的說!」

......

在灣區媽媽的微信裡,從國內買中文書幾乎是隔一段時間就會有的需求,尤其是在國內的促銷季,群裡總是額外的活躍,家長們就開始拼各種各樣的書團,繪本、故事書、童話書、中文教材...... 由於反向海淘的物流總是不那麼給力,這也讓灣區家長們的購書充滿了「特色」 —— 按公斤買書,10kg 起,20 kg 以上基本上是每個有娃家庭的「常態」了。

Lisa 常年潛伏在灣區各個海運的群裡,平常買的最多也是家裡孩子的學習用品。孩子 5、6 歲的時候,有一次她從國內買了 14 kg 的中文繪本,中間不知道出了什麼問題就是沒有寄到,她馬上又重新下單,前後折騰有快有 3 個多月 ,「其實更多的是我這個老母親買個安心,孩子真看過的沒有這麼多。」

而且只要一回國,Lisa 基本上都有半個行李箱都是從各個書店或者電商平臺裡賣的書,偶爾碰到朋友回國,偶爾也會讓幫忙捎上幾本。

除了購買各式各樣的中文繪本,中文故事書,很多家長會嚴格規定,在家必須說中文,不允許說英文。不過實際的狀況往往不盡如人意,幾個家庭聚會,都是華人,往往是家長們一旁講中文,而孩子們另一旁講英語。

在家自己教不來,如果再是雙職工家庭,夫妻雙方都很繁忙,絕大多數的矽谷父母都會傾向於把孩子送到中文學校,或者單獨請一個中文輔導老師,由他們帶著孩子學中文。

但是,對於絕大多數的家長們來說,他們能夠「推」娃學中文的時間基本上有著一個非常嚴格的時間線。

首先是幼兒園到小學低年級,這幾乎是「推娃」最黃金的時光,這時候孩子課後時間還沒有那麼忙,也願意聽家長的想法,而且3 -12 歲本來也就是語言學習的黃金年齡。這個時候,家長們都會給孩子報中文課程,一周都能夠有 2-3 節的中文課,在家裡,日常的對話也是中文,平常閱讀也都是中文的繪本、故事書。

而到了小學高年級,甚至初中,往往是家長頭痛的開始,一方面他們必須見縫插針地在孩子非常繁忙的日程表裡塞下中文課;另外一方面還要安撫孩子的反抗情緒,繼續鼓勵他們繼續學習中文。

而到了高中,中文教育又變得重要起來,而這次主要是為了 AP 中文考試,家長們一般會讓孩子報一個補習班,主要是和應試相關的培訓,而當孩子在這場考試活動滿分了以後,從家長端出發」推」娃學中文才算是正式告一段落。

這一路之下不可謂不艱辛,能夠「推」完整個流程的家庭並不多。

在灣區絕大多數的中文學校,你都可以看到小學低年級的孩子幾乎能佔招生人數的一半以上,而孩子過了初中,幾乎每隔一段時間,就有孩子不再來了。

印小平就接過家長的電話,說要退學,原因是決定要讓孩子參加數學奧林匹克競賽,報了輔導班,時間實在排不開了,所以就不繼續學,還有一些家長會提出特殊要求,上課可不可以不露臉不開麥,因為孩子需要去上體育項目,一周得好幾次,只能在開車回家的路上上中文課。「未來孩子還是要走這邊的升學道路,那些標準就在那裡,無論是體育、音樂、數學、英語,哪個不比學中文重要」。

但絕大多數的家長都還會選擇繼續再堅持堅持,尤其孩子自己還願意上中文課的話,Charlene 家的大女兒已經高中了,但是她從未主動說過放棄,Charlene 就一直讓她上一對一的輔導課。

不過,更多的時候是孩子自己鬧著要放棄,畢竟這門語言幾乎在日常生活中都用不到,他們並不覺得粽子好吃,也不能夠理解為什麼過年就一定要穿紅色的衣服。「有些孩子會鬧脾氣,要父母取消中文課程,有些雖然不說什麼,但是每次去中文學校都會推三阻四。」

這個時候家長能做的就非常有限,「總不能都出了國,還要逼孩子吧。」 Charlene 有些無奈。

去年,因為快手蛋哥在雪地裡唱費玉清《一剪梅》的視頻在歐美爆紅,Youtube、TikoTok 上年輕人爭相翻唱,上傳視頻,製作表情包,甚至還成為一句流行語,年輕人用來形容讓人沮喪的心情。

那段時間,她的幾個孩子追著她問什麼是「雪花飄飄、北風蕭蕭」,想要了解歌詞裡每句字詞的意思,正確地發音,於是家裡掀起了一波學中文熱潮。

但這波熱情很快就過去了,他們又奔向了下一個流行。

「其實國內的綜藝也能夠激發起孩子們的興趣,不過就是對於他們來說,難度上還是比較大。」 Charlene 家的孩子很喜歡《中國好聲音》,音樂形式,更加容易被理解和接受。

Charlene 希望未來學中文這件事情可以更多地和流行文化結合起來,這樣孩子的興趣提高了,學習中文這件事情自然就主動起來了。

中文學校的演變之路

雖然在學中文這件事情,不同年代的家長都是一樣的,但是在如何學習這件事情上,每一代家長都有著自己的「小算盤」。

Charlene 的第一個孩子上學的時候大概是 2008 年左右,那個時候市面上還沒有很多專業化的中文培訓機構,絕大多數的中文學校都是家長自發組織的,老師要麼是家長自己,或者是志願者,場地有時候就是租借附近學校的,「學費很低,大概就是付個場地費,以及教材的錢。」

但是 Charlene 很喜歡這個略有些「簡陋」的學校,「更像是一個華人的小社區」。每周末,孩子會來中文學校上半天的中文課,而大人們則在另一個教室上烹飪課,或者話話家常。節假日的時候,Charlene 所在的中文學校還會組織學生們以及家庭一起包粽子、鬧元宵,過新年。

在沒有微信這樣方便聯繫工具的時代,中文學校幾乎是華人為數不多的聯繫,「有點像本地人去教堂的感覺,每周一次。」

但是提到孩子的中文學習,Charlene 承認幾乎學不到什麼,一學期下來生字認了也就 40-50 個,過一個暑假,又全部還給了老師。

不過,隨著越來越多的華人移民定居在矽谷,中文教育的選擇也變得越來越多。當 Charlene 為剛過小學不久的小女兒選擇中文補習的時候,市場上有非常多家中文學校,幾乎是每個校區附近就有一到兩家,還有一些特別專業化的中文教育機構,無論是師資還是教材上也有了顯著的提高。

這其中最為重要的標誌就是越來越多針對華人孩子的中文學習教材,例如《雙雙中文教材》、《馬立平中文》、暨南大學中文教材等等,它們滿足家長們對於中文教育的不同需求。

家長們對於各個不同教材的評價。來源:北美華人 e 網

而到了這一兩年,家長對於孩子學中文的要求變得越來越高,其中最為重要的變化,第一就是不僅僅希望孩子會說,對於孩子的讀和寫的能力有更多的要求;第二就是學習中國文化,不僅要懂中文,更要懂背後的中國文化。

今天,你會聽到很多家長聊到「原汁原味」,孩子不能夠把漢語作為第二門外語來學習,要把漢語作為自己的母語。

Huan 是這個模式的支持者,「國內的家庭都在用真人外教學英語,我們怎麼就不能用國內同步的教材呢?」

Huan 的孩子在印小平所創立的中文學校,這是矽谷前幾家採用部編版教材的中文學校,部編版教材是國內小學使用的官方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雖然印小平和團隊做了一些調整,但是在難度上會比之前在中文學校的中文教材上了好幾個 Level。

「過去,我們總覺得這些我太難,但其實孩子是有無限潛力的,事實也證明了雖然他們生活在美國,也可以擁有像母語者一樣學習漢語。」印小平希望所有在他們中文學校的孩子能夠在小學階段以後完成大概 2000 左右的漢字學習,「這是一個我認識可以正向循環的底線,這樣孩子就可以讀懂大部分的中文書,接著自己一邊讀,一邊學習。」

而另一個受到矽谷家長喜歡的語言教材是「大語文」,這也是國內語文培訓行業這幾年比較流行的一個教學方式,強調的是理解背後更多的文化內核。例如他們講一首杜牧的《山行》,會先從詩人的所處的朝代開始,再講詩人的生平,然後再進入詩歌,甚至還會講這首詩的歷史地位等等。

Linghong 是國內一家機構的老師,2019 年的時候被公司委派到給灣區,給當地的孩子們教授大語文,在她看來「一些家長想得更長遠,尤其是如果哪天孩子要回到中國發展,這樣學中文可以幫他們更好地融入中國的社會。」

2020 年,因為新冠疫情的關係,越來越多的家庭轉向線上學習,很多矽谷家庭以「VIPKid 學英語的模式」在學中文,1 對 1,國內專業師範院校畢業的中文老師。

Huan 身邊有不少家庭疫情期間就選擇了國內這些在線中文教學 1 對 1 平臺,這些平臺最大的優勢是定製化,之前線下中文學校都是大班,一個班級裡至少有 20 個人,老師無法兼顧每個孩子的要求,而國內這些平臺提供了更加靈活的時間,也能夠根據孩子的情況,提供更加專業的輔導。

Huan 身邊的一些家長會專門在平臺上找老師幫忙輔導孩子作文寫作,因為在矽谷的中文學校裡,寫作練習基本上是很少,教學的目標主要也以聽說為主,閱讀和寫作基本上得到高年級才可以開始。因此國內這些平臺都會專門把閱讀和寫作作為主打特色,吸引灣區的家長。「身邊的家長反饋還是很好的,我看他們在朋友圈裡積極地分享。」 Huan 說到。

「新的平臺進來,對於灣區的中文教育市場衝擊還是很大的」,作為一個業內人士,印小平發現很多業內主打「課後託管」的中文學校都陷入了困境,她自己學校附近也就 10 分鐘車程的一所老牌中文學校就宣布無限期停止對外招生。

確實,疫情讓家長和孩子一起「困」在家裡,不再需要額外的「託管」了,這讓家長在挑選中文教育服務的時候,更加關注起本身的「教育」功能。師資、教材、教學質量...... 國內這些平臺幾乎很快地滿足了家長們在這些方面的訴求。不僅如此,國內平臺還開始了許多「價格戰」,不少產品都有促銷和推廣,「買課時贈課時」 ,這也讓越來越多的灣區家長開始轉戰國內這些中文教育平臺。

「不過疫情結束之後,部分學生還是會回流到線下,」印小平說到,「線下一些中文學校有日託的作用,這是不能夠被取代的。」

尋找身份認同

從大兒子的教育,再到小女兒的中文學習,中間隔了將近 7-8 年,而 Charlene 能夠明顯到在矽谷,中文教育變得越來越迫切起來。

印小平也有類似的感受,她覺得和新一代移民的成長經歷密切相關,「我們是 08 年以後才移民到美國的,與之前的一代移民不同的是,我是親身經歷和見證了中國這幾年飛速的發展和變化的。從內心裡,我對於中國的語言和文化有更多的自信。」

這和許多灣區 85 後父母的感受差不多,Tian 更是每年寒暑假都一定要帶孩子回中國看看,希望讓孩子看看中國的發展,這幾年下來,孩子既去過中國的大城市,也去過很多西南的小村莊,連孩子自己都會感嘆說:「喜歡中國的大超市、大酒店,每年回去都有很多變化。」

與中國發展相對應的是美國政治經濟環境的變化。尤其是在這幾年,亞裔在美國備受排斥,這也讓一些家長開始擔憂起孩子的未來。

例如許多華人所在地加州,這幾年一直在推行新的法案,放大族裔參考因素在大學錄取時的影響,同時加州大學聯盟也宣布要取消標準化考試在大學錄取過程裡的作用,這對很多亞裔的孩子來說,並不是一個好消息。無論是學中文,還是彈鋼琴、學繪畫、掌握其他的技能,家長們迫不及待想要尋找「標準化考試」的替代品,讓孩子能夠在申請大學的時候繼續保有優勢。

當然還有一個最為重要的原因是技術的發展,尤其是微信的出現。

微信讓生在海外的華人能夠更加及時地了解到國內的情況,有時候看到國內以前的同學,或者是同事曬娃,推娃,不少家長都表示「這其實是一種無形的壓力。」

印小平有一段時間關注了小花生網,這個類似於 BBS 的論壇上集中了很多北上廣深的家長,讓她最為深刻印象的是,榜上的家長對於國外小學低年級的孩子應該讀哪些英文書籍甚至比她還要清楚,家長們甚至還會作對比,「比我這個在海外生活多年的人還要清楚。」

確實我們可以從各個平臺上看到許多中國家長對於孩子英語能力的重視,一些孩子小學的英文水平都可以直接去考大學的四六級,這對於很多灣區的家長來說這都是刺激,Linghong 說要求孩子學大語文裡很大的一波是清北的家長,他們對於孩子有著很高的要求,甚至會特地強調「要讓孩子像國內學英文那樣學中文」。

其實,不僅僅是中國家庭的孩子,這幾年中文的學習在矽谷的其他族裔裡也非常普遍,在灣區很多學校都有中文項目,課堂上你還可以看到很多不同國家的孩子。甚至有一些家長甚至會聯合起來寫信給校區,要求額外增加中文課程,現在在灣區,中文已經超過法語成為很多孩子想要選擇的第二外語。「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學會中文,對於他們的未來工作和發展可能會有幫助。」

Linghong 在全球好幾個國家都教授過中文,雖然她對於這些功利性的目的也頗有微詞,例如她有時候也會說:「其實矽谷的家長和海澱的家長都還蠻像的,都在「雞娃」。」 但是她也能夠理解,大家都會希望孩子未來能夠有更多的選擇和機會。

但在她看來,華裔對於中文教育的「狂熱」和「超高要求」,更深層次上是新移民的身份認同問題。用很多家長的話來說,「獲得一種身份上的自洽。」。

過去她所接觸到的學生中,很多家長都在擔心孩子的未來。最近這幾年有不少的報導關於華裔二代的困境,三年前,一篇《Do not immigrate to America, your kids will suffer》的文章就引發起了很多二代華人的共鳴。而這其中最為重要的一點,就是需要更加正確地面對自己的華人身份。

林嘉燕是伯克利大學的一名學生,她在《紐約時報》發表了一篇文章,叫做《中文學校:ABC 的自我鬥爭》,也說到:「我們迷失在兩個身份之間,找不到路,而我們學中文的目的是為了救自己。」

其實,學中文這個行為並不是說一定要怎麼樣,也如林嘉燕所說的那樣,開闊一個新的角度,在美國的價值觀體系之外,也許還有一個新的世界。而它可以幫助人們對「華裔」的身份有更清晰的認知,或者說更加了解「自己」的歷史,知道自己從哪裡來的。

其實不僅僅是中文,美國越來越多的少數族裔開始討論 Hertiage Language (繼承語)的教育,包括西班牙語、日語、韓語的教育也變得也越多,更多的移民家庭在討論如何傳承自己的語言,如何理解自己的身份。

雖然從目前的效果上來看,這樣的語言教育仍然會存在很多問題,例如孩子們主動放棄,上下輩之間的思維方式差異造成的家庭矛盾等等,但至少這樣的討論已經開始讓更多的意識到這個問題。

我問印小平,「您什麼時候會覺得孩子的中文能力您滿意了?」

「等他們可以讀懂金庸了吧。」

相關焦點

  • 海澱媽媽、順義媽媽,還是做個佛系媽媽?為什麼給孩子報輔導班?
    你聽說過海澱媽媽嗎?聽說過順義媽媽嗎?你給孩子報輔導班嗎?現在教育講究全面發展,許多父母為了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會給孩子報各種各樣的輔導班。這種輔導班焦慮症不止普通人,明星也有,黃曉明老婆就在某節目中大談「育兒經」,才3歲的小寶貝,每天就要上5門興趣班。
  • 海澱媽媽闖關記:我以前也佛系,只想著讓孩子快樂成長
    媒體人安柏在新書《上岸》中寫道:我以前也是一個佛系媽媽,只想著讓孩子快樂成長。但當她的兒子說:「人大附中這麼好,我當然想上了,而且我也想和我的好朋友中學也在一起……」這時她開始了真正的焦慮。畢竟人大附中的錄取率比哈佛大學、耶魯大學、普林斯頓大學的都低。
  • 矛盾的美國華人父母心:如何平衡中文和英文
    矛盾的美國華人父母心:夢裡都說ABC...  中國僑網5月20日電 據美國《世界日報》報導,如同許多華人子弟學習中文之路一波三折。小諾家,媽媽熱衷讓孩子學她的母語,爸爸卻說,孩子生在美國,將來工作和生活也未必用得著中文,能說一點差不多了。
  • 佛系向左,雞血向右!
    確實挺苦的,白天往返50公裡去海澱上班,晚上還要複習考研。你說他開心嗎?他未必不開心,只有心存希望,才會有行動的動力,才能日復一日,古井無波的堅持如此。更不用提在海澱這個教育高地,為孩子升學,在黃莊奔波勞碌的老母親們,她們的雞血人生是為孩子開啟的,奧數,大語文,劍少,就算是編程,也有老母親從頭開始自學的。
  • 海澱媽媽、順義媽媽送孩子到昌平,她們在下一盤「很大的棋」?
    為了孩子上好學校和優質補習班,海澱媽媽將自己的中年人生,投入絞肉機式的教育競爭中。競爭與淘汰帶來的焦慮感,將伴隨海澱家長至少12年甚至更長。海澱家長的鄙視鏈,並不是學區房,而是精力甚至智商。在黃莊的「聖地」,刷題的隊伍,一半是他們的父母。
  • 身在美國矽谷的女程式設計師 淺談矽谷華人女子圖鑑
    在24歲之前,女程式設計師做初級工程師的比例是男性的1.1倍,而到了35歲,這個數字就變成了3.5倍。「工作和家庭,我站哪邊好像都不對」實際上,就算矽谷華人女工程師能夠熬過這種初入職場時面臨的男性主義烏託邦環境所帶來的麻煩,她們仍然需要面對更大的、來自於家庭的壓力。而這,很大程度上也源自於中國傳統文化對於女性的「定義」。
  • 【揭秘】海澱媽媽、順義媽媽送孩子到昌平,她們在下一盤「很大的棋」?
    為了孩子上好學校和優質補習班,海澱媽媽將自己的中年人生,投入絞肉機式的教育競爭中。競爭與淘汰帶來的焦慮感,將伴隨海澱家長至少12年甚至更長。海澱家長的鄙視鏈,並不是學區房,而是精力甚至智商。在黃莊的「聖地」,刷題的隊伍,一半是他們的父母。
  • 從佛繫到「虎媽」,再回歸佛系|中國媽媽真的太難了
    被網課逼瘋的父母,這不是獨一家,這只是應試教育下,萬千中國家庭的一個縮影。縮影背後,是無數在應試教育和佛系養育的夾縫中掙扎的媽媽們。你身邊有沒有不想被應試教育綁架的媽媽?不想孩子上學前就失去童年,所以不學語數外、不報興趣班、愛怎麼玩怎麼玩……你知道她們的孩子上學後,都怎麼樣了?
  • 佛系媽媽和雞血媽媽有什麼不同,不同的教育方式,影響不同
    與之相對的是「佛系媽媽」,當媽兩年以上或至少有兩個娃,各種養娃路上的糟心事都遇到過,並逐漸修煉成:「有也行,沒有也罷,不爭不搶,愛咋咋地」的冷靜、淡定、平和的心態,不管遭遇到何種突發狀況,都可以淡然處之。
  • 做海澱媽媽、順義媽媽,還是朝陽媽媽,我在糾結什麼?
    跟果爸聊完之後,我徹底打消了搬去海澱的念頭。 一來,想到一家人要擠在一套老破小的學區房裡生活,我整個人都不好了。我是一個對生活品質有要求的人,真的不想因為孩子上學,就降低自己的生活品質(其實歸根結底還是因為窮,畢竟海澱也有大房子); 二來,我雖然雞娃,但並不想雞到那種程度。
  • 小說《矽谷是個什麼谷》:講述矽谷華人的十年沉浮
    《矽谷是個什麼谷》,虎皮媽著灕江出版社2019年8月  近日,由灕江出版社出版、描寫中國第一代技術移民生活的小說《矽谷是個什麼谷》在北京發布,作者虎皮媽為讀者講述了新書的創作過程和矽谷生活,並分享了有關海外生活的經驗。
  • 美國矽谷大裁員,華人抱團自救
    △戴偉立、周秀文夫婦 但當進入到Web 2.0時代,矽谷華人創業卻出現了斷層,鮮有價值上億的創業公司。2015年的矽谷,雨後春筍般湧現了大量華人創業者,也有許多帶有「華裔基因」的公司,不斷創造著歷史—— 張晟共同創辦的ContextLogic,憑藉主打產品Wish,拿下全球一億用戶,估值30億美金。
  • 華人工程師失落矽谷
    在矽谷,40% 的工程師是外籍員工,在這其中有三成是華人。一位矽谷資深工程師表示,在谷歌、Facebook、英特爾等大多數公司中,來自中國的工程技術人員約佔到了亞洲籍員工的一半。外媒 ITZone 將此次裁員潮形容為矽谷十多年來從未經歷過的一場風暴,成千上萬的華人工程師受到波及,幾乎是在一夜之間失去高薪工作。
  • 順義媽媽,還有海澱媽媽,孩提時你一定也有個清北夢
    最近認真研讀了被刷屏的兩篇文章,一篇講到的北京的順義媽媽和海澱媽媽,另一篇講的是上海的橡皮雞、外圍雞和精英雞。相信每個看過的家長都或多或少多了一些自責、恐慌和不安。這年頭家長真不好當,感覺孩子的命運全賴父母是否雞血到位,可能現在自稱「佛系媽媽」比說「我爸爸是李剛」更遭人鄙視。
  • 別扯了,這世上根本就沒有佛系的哈佛媽媽
    他們從沒有進行過「刻意引導」,也沒有「報太多培訓班」,在中國家長的焦慮中始終如一股清流,堅持佛系育兒、素質教育法,於母慈子孝之中就把娃「順水推舟」送入全世界人民都夢寐以求的世界TOP1的名校……那種感覺,就仿佛你就像走著走著路,哈耶普的offer從天而降正好砸在了自己的頭上一樣輕鬆。運氣太好,真是讓人羨慕嫉妒恨啊。咳,你信以為真了嗎?
  • 從十張圖看出來,佛系媽媽跟普通媽媽的本質區別,已笑暈哈哈哈
    >什麼是「佛系媽媽」?佛系媽媽:愛吃不吃,不伺候了!佛系媽媽:難看不要緊,能吃就行。,出門在外老公也有面子佛系媽媽:塗個口紅也算化妝了。佛系媽媽:破那個費幹啥?
  • 來了義大利,孩子的中文卻丟了!千萬華人父母的真實!
    ···最近,一位來自英國的華人媽媽這樣跟阿良形容自己與孩子之間的溝通交流。這種父母用中文問,孩子用英文回答的交流方式,最近讓這位媽媽感覺非常苦惱。作為一名生於中國南方,長於中國南方,最後定居於英國的中國女性,這位媽媽一直以來都覺得自己非常幸運。
  • 「佛系」哈佛媽媽?揭秘藤校申請中你所不知的真相
    傳統的「分數至上」的應試教育因其對考試能力的過度重視和訓練而飽受詬病;與此同時,依託孩子自身特性和興趣愛好,注重培養藝術、體育等多元特質,號稱「佛系」的素質教育逐漸走入大眾視野。為素質教育的興起更添一把火的,是各大名校對申請者綜合素質、各類課外活動的看重。
  • 佛系媽媽育兒記:不「雞娃」,英語同樣頂呱呱
    看多了虎媽狼爸,我們耳邊總有這樣的聲音:廢掉一個孩子最好的辦法,就是給他快樂教育;佛系養娃不過是父母偷懶的藉口佛系媽媽:有邊界的「放養」除了英語,小奶音中已經帶有一點屬於自己的風格和思維,我心裡也有很多感慨。
  • 美國精英小學刷新了海澱媽媽的三觀
    在中國的同齡小朋友裡,布丁的英語算是好的,雖比不上傳說中海澱牛娃1500的詞彙量——其實這只能當個玩笑聽聽,海澱認為娃牛不牛主要看數學,再次看語文,最後才能排到英文。布丁媽媽不禁要罵人了:誰說美國小學學得簡單輕鬆,原來這些都是騙人的!到了周末,布丁媽媽約了多年前就移民美國的同學一家吃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