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的「私家菜園」?

2020-12-22 第一財經

網絡虛擬菜園令廣大網民們樂此不疲,為了更好、更專業地「種菜」,當下甚至興起了一種新的網絡商業模式——花錢僱人「種菜」:沒有時間看管「菜園」或不願早起「偷菜」的網民們可以通過購買服務的方式,「僱用」別人替自己打理「虛擬菜園」。

鮮為人知的是,現實版的「僱人種菜」也在各地悄然興起,真實的土地、真實的「地主」「長工」和新鮮可食的蔬菜,一種新的食品自供、直供、特供模式在特定的人群和組織中產生。

《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調查了解到,租一塊地,僱上一些農民為本單位、本企業、個人或自發性的組織種植蔬菜、養殖家禽,在國內許多地區已經不是個別現象。出於對食品安全現狀的憂慮,部分省級機關單位、大型國企、民營企業、上市公司、金融機構或個人自發組織在城郊租上大小不等的土地,形成自供或特供食品基地。

這種有組織、有計劃、有管理的自供方式,與娛樂和省錢無關,而是以冷冰冰的、用腳投票的方式,表達對食品安全的深度憂慮。

仿佛又回到了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時代,規模化、產業化不再是社會分工的價值取向,社會群體之間的不信任造成的畸高的交易成本,最終傷害的遠不只產業本身。

現實版「僱人種菜」

中國政法大學何兵教授的博客裡,一篇「國家機關自建農場」的博文被廣泛跟帖和轉載。文中提到何教授所到的幾個省級國家機關,均有自己的生產基地。

去年在西部某省機關食堂吃飯,陪同人員對他說:「我們的飯菜你放心吃,都是綠色食品。我們在農村租了幾十畝地,僱農民種植,沒有化肥,沒有農藥。」

今年的兩會,全國人大代表、武漢市文聯主席池莉呼籲政府管理好食品安全。她同時告訴媒體,自己種菜已經三年了,她的菜園不施化肥,只用榨的豆餅和菜餅做肥料,味道與市場上購買的蔬菜完全不同。

本報廣泛調查了解到,「自供」蔬菜的除池莉這樣的個人、何兵博文裡的政府機關,還有大型國企、有實力的民企、金融機構以及一些自發的個人組織,這一模式還因口口相傳和易於模仿,正在不同省、市、縣及不同性質的機構和組織間廣泛地複製。

中石化中部某省級公司已經有這樣一個龐大的生產基地,為企業員工們供應副食品。而同處一城的該省電力公司正在效仿,後勤保障部門正在尋找一個足夠大的生產基地,為企業員工們供菜。從該電力公司透露出來的消息是,要不惜成本做好這件涉及員工福利的大事。

與發達地區相比,中部這個省份是傳統的魚米之鄉,工業汙染相對較少。而在工業汙染更為嚴重的廣州,十年前已經出現了這種模式。在廣州的祈福新村,一位企業家將未開發的三期房產用地租了下來,僱人種菜直供一、二期已經入住的居民,這位企業家因此收入頗豐。

一些單位或企業的領導和老闆,從提高員工福利的角度出發,安排專人管理食品自供事務。廣州的易方達基金管理公司,即為員工考慮得特別周到。他們在廣州郊區租種的菜地,用的是自己公司採購的種子和化肥,以確保非轉基因和較少的工業汙染。除了供應員工食堂外,吃不完的菜,員工還可以購買回家。

對飲食頗為講究的廣州,從個人到企業再到機關單位都有類似現象。廣州的一家房地產開發公司,由於老闆對食品安全的特別關注,也租地僱人種菜供應本企業員工,節假日甚至將多餘的菜作為禮品發給員工。

一家華東地區生產除草劑和殺蟲劑的上市公司,也在東北租了大量土地,僱人種菜供員工食用。

員工人數不多的單位和企業,在忍受品種供應有限的情況之下做到數量上的自給自足並不太難,有時還略有富餘。但一些大機構,由於管理資源有限,「地主家也沒有餘糧」,只能供應領導、招待貴賓。

同樣的情況在北京和上海亦不少見。上海一家以金融、房地產為主的民營投資企業集團,在蘇州開闢了400多畝地,接受部分會員客戶的訂單,以及供應公司高層日常用餐,在有限的資源條件下,這一福利還沒有覆蓋到普通員工。

在北京的中關村,20多個白領自發組織了購菜聯盟,由北京郊區的一名農民負責幫他們種菜。一名聯盟成員告訴記者,這樣的自發性組織在全國已經有100多個。

如果說企業的這一行為顯示出企業主對員工健康的關心、個人和自發組織的這一行為是迫於現實的無奈,那麼政府機關單位也搞副食品自供,就顯得有些刺眼。

本報記者從陝西省最高人民法院後勤中心處了解到,陝西省高院在離西安50公裡的陝西高嶺縣租了30多畝地,僱了十幾名農民幫該單位種菜已經有兩年,省高院一名工作人員還告訴記者,這個生產基地供應的時令蔬菜目前已經供不應求。

而記者了解到,甚至一些省級機關的環保部門亦在其列。一個現象是,無論是個人、自發性組織還是企業、機關單位,都拒絕了記者的採訪要求,「低調」是他們對待這一行為的共同態度。

房地產公司敏銳地抓住了這一商機。一個走南闖北的房地產企業老總還告訴記者,菜地或果園在一些樓盤還成了廣受歡迎的促銷手段。有些小產權房以管理用房的名義出售,同時搭售一片果園或幾畝地,許多人用這個作為度假別墅,僱人打理果園或菜地。

北京的一個叫東方太陽城的樓盤,將幾十畝地劃成一份一份的數百等份,業主在買房時,同時還可以認領一份地,自我打理或僱人打理都可以。

食品安全的隱性擔憂

就像渴了喝水、困了睡覺那樣自然,剛剛脫離農業社會不久的中國人,聯想到用這種最原始、最質樸的小農生產方式解決新工業時代難題,並不需要花太多腦筋。而且,農村大量閒置的土地、廉價的勞動力,也使得租地僱人種菜或養殖無需大費周折。

這些生產基地和農民,有的只提供蔬菜,有的養殖家禽,甚至還能自己做豆腐,但顯然有限的土地和勞力不可能涵蓋市面上所有的蔬菜、禽蛋品種。

雙方的關係是鬆散和原始的。組織、個人與種地的農民和生產基地,大都是組織成員通過朋友、親戚關係尋找到,並以鬆散和非契約化的形式確定的租種和僱用關係。

無論是僱用期限、菜品質量和服務、監管責任都沒有明確的保障。當然,一些大型企業和機關單位,在獲得更長期、更穩定和更放心的食品方面更有保障。

記者採訪和暗訪過程中發現,這一現象較為普遍地存在,原因在於社會群體之間的不信任加劇。這其中,既包括社會對食品生產者生產過程和方式的不信任,也包括生產者和終端消費者對流通環節的不信任,以及社會對監管層的不信任。

多利農莊董事長張同貴告訴本報記者,他萌生自己搞農莊的想法,緣於看到很多農民種兩塊地:一塊地生產出來的蔬菜用來賣到市場上,一塊則供應自家人食用。這樣一種做法為人和社會所知,即便兩者菜品質量區別不大,也難免對購買者產生一種不良的心理暗示。

雞是45天長大的,豬是五個月長200斤的,菜原本40天一茬,現在25天一茬。化肥、農藥殘留,沒有菜香味……僅憑直觀和感性認識,加以常識判斷,生產過程的安全就足以令人大打問號。

除生產環節外,更多的汙染來源於流通環節。被媒體廣為報導的毒豇豆、毒大米、硫磺生薑等,都是在流通環節不法菜販所為。選擇自己種菜或僱人種菜,「從菜園到廚房」,則大大減少了流通環節的人為安全風險和自然質量損耗。

一名企業的後勤管理人員告訴記者,市場上的蔬菜從農民菜地到老百姓的廚房,至少要走過五個流通環節,運送、轉送過程中,保溼、降溫條件差異較大,自然的質量損耗不可避免。更可怕的是,一些無良菜販,用各種工業添加劑為食品保溼保鮮。

中間環節除質量安全不可控以外,利潤盤剝也很厲害。以今年春節上海市場上的芹菜為例,農民手中出來的芹菜,3毛一斤,到了菜場,已經變成了3元一斤;蔬菜進超市,也有40%的加價。

誰為大眾種菜?

監管不作為或難以作為,也是令社會用腳投票的原因之一。

一名企業自供生產基地的管理者對本報記者說,他曾與一些有機食品農莊聯繫供貨,這些農莊幾乎能供應所有市面上的蔬菜品種 ,而他在參觀該農莊時卻只看到了有限的幾種蔬菜品種,「多出來的品種哪裡來的?這難免令人心生狐疑。」

多利農莊總經理郭海告訴本報記者,有機食品認證存在兩個問題,一是有機食品標準均為定性標準,這為認證的度量衡帶來難度;二是有機認證的市場化運作,令認證變成了錢證交易。

中國農業大學教授何計國告訴記者,有些企業申請有機食品認證,然後對外出售有機標籤,這種方式比較普遍和混亂,也造成了社會對有機食品的不信任。

但自供就能真正解決食品安全問題嗎?

郭海告訴記者,生產有機食品,不僅僅是不打農藥、不施化肥,還需要優質的土壤和水質條件,一般土壤需要三至五年的有機轉換期,土壤和水質條件達標需要專業的技術人員來操作,而這種自供顯然缺乏專業化和系統性的措施。

何計國認為,除此之外,自供並不能消除一些化學汙染。比如按傳統的耕種方式,以動物糞便來給蔬菜施肥,很有可能糞便中帶有一些比化肥更複雜的成分,如傳染病源,如重金屬、抗生素等,美國即有此類報導。因此,只有專業的生產基地,通過高溫以及分離處理動物糞便中的有害物質,而小規模的自供農場往往是達不到的。

復旦大學教授張暉明指出,這種自供現象根源於中國的特供系統與大院經濟,一些地方政府也想尋找穩定的基地以形成自己的特供系統。

從經濟學角度來解讀,這一現象背離了社會分工越來越細化、越來越專業化的趨勢。這表示我們這個社會「制度成本很高」。

何計國表示,食品安全問題本來就反映一個社會貧富分化、心理不平衡的問題,同時也是個人價值評價體系失衡,「錢越多越好,所以大家就比著去弄錢,於是有了食品安全問題」。

另外,一些機構搞自供,也是因為他們有錢這麼做。「如果我們像加拿大那樣,大家剩的錢都不多了」,食品安全和自供問題都能夠很大程度上自動消失。

但要徹底解決食品安全和監管難題,何計國認為,需要整個社會的系統改造。「單看食品安全問題,特別來氣。但看整個社會,建築、服裝等行業都造假泛濫。」

在一個資本自由流動的社會裡,如果其他行業的質量監管體系沒有改善,單單食品安全抓得特別緊,容易使資本流動不平衡,造成食品供應量不足,「就更麻煩了。」

(本報記者周芳對本文亦有貢獻)

相關焦點

  • 深讀丨市區「私家菜園」亂象亟待解決
    於是乎,在韶城,有市民別出心裁地在樓頂造「空中菜園」,挖空心思門前圈地建「宅子菜園」,不遺餘力山坡開墾搞「山地菜園」,興趣盎然陽臺壘箱弄「窗前菜園」……「我們每天都會接到市民對私家菜園的投訴,有時一天多達好幾宗。個別小區內的私家菜園帶來了很多問題……」武江區城市管理和綜合執法局一大隊負責人嚴偉雄日前接受記者採訪時,不無憂慮地說。
  • 馬鞍山慈湖河景觀帶沿線「私家菜園」不減反增
    慈湖河景觀帶沿線的「私家菜園」據皖江晚報報導,慈湖河是馬鞍山市區的一條景觀河,最近幾年經相關部門不斷綠化和建設,慈湖河兩岸景觀帶已基本成型,成為市民休閒遊玩的好去處。對此,3月23日,本報9版曾以《慈湖河景觀帶被開墾成「私家菜園」》為題進行過報導,相關單位也曾表示「會對此事予以重視」。可近日,不斷有市民向本報反映稱,美觀漂亮的慈湖河景觀帶沿線依舊菜園密布,不少綠化帶繼續遭受「私家菜園」的吞噬。
  • DIY「私家」菜園,磨豆子煮豆漿,撐竹筏拼...
    DIY「私家」菜園,磨豆子煮豆漿,撐竹筏拼多肉...快跟小布一起瞧瞧初步行程安排吧~Step1打卡雲上農場,DIY「私家」菜園(活動時間:1小時左右)下涯雲上農場,堪稱5.0版開心農場,具體位於之江村,藏在「藍莓」綠道——下涯溼地——之江花海的絕美仙境中。
  • 武隆歸原小鎮邀你當農場主 仙女山私家菜園免費送
    十餘對來自重慶主城的「榮譽農場主」家庭手持農具協作耕種,在各自擁有半年使用權的「私家菜園」體驗了一把不一樣的田園生活。據活動主辦方介紹,此次農場主體驗季活動是目前仙女山歸原小鎮正在進行的「私家菜地免費送」活動的前期預熱,未來還將會有300份擁有分配與養護服務私家菜地將會贈送給歸原小鎮首期業主,讓人們在享受度假休閒生活的同時還能真正的「身與心合」,體會到純粹的耕種與勞作的樂趣。
  • 允許「花園變菜園」,是社區管理的創新
    這個時候,社區幹部大膽決定不如把「花園」變成「菜園」,加強管理,和諧互動。(12月21日《人民日報》)  「花園變菜園」,是困擾很多城市的社區管理難點。面對在小區花園裡種菜的居民,很多地方的管理手段都是「斬菜除根」,組織了一撥撥治理的隊伍,社區幹部來了,城管人員來了,剷除「花園裡的蔬菜」,拔出「花園裡的菜架」,一些「種菜的居民」還會被罰款。
  • 悠然見菜園
    讓就餐的客人感受到撲面而來的大自然氣息,以顯示自家的食材新鮮又健康,開闢一塊餐廳旁邊的私家小農莊,要比直接開放後廚接受客人的檢驗聰明得多。
  • 普陀鄉村菜園招募,打造自己的開心農場
    如今,這樣的夢想逐漸成為現實,普陀田園綜合體開闢了一處16畝大小的耕讀菜園並公開推出第一期報名認購,共分80塊農田,每塊面積平均30平方米,鄉村旅遊逐步由「拍照式」變為「勞動式」「體驗式」。 耕讀菜園地處田園綜合體綜合服務中心,不僅配備有停車場、高級廁所、存放農具的共用木屋、拓展區,同時還與休閒吧、菜品交換區和森林氧吧等,滿足市民對田園的幻想。 據了解,此次耕讀菜園共有三種認養類型:耕作型菜園、託管型菜園和共享型菜園。「通過『鄉逸田園』APP,『地主』可以查看實時監控畫面,了解菜園的生長動態。」
  • 空中菜園變空中花園
    王文清笑著告訴記者,現如今,廣廈城蜜宮外的「空中菜園」已成功蝶變,成為幽靜的「空中花園」。過去家家戶戶門前的菜園子、雜物垃圾不見蹤跡,取而代之的是綠樹成蔭、花團錦簇。  蝶變前  「髒亂差臭」的「空中菜園」  當談起廣廈城蜜宮外垃圾菜地時,王文清便一個勁擺手,只能用四個字形容:髒、亂、差、臭。
  • 休閒度假體驗農耕 通州「儒家菜園」打造現實版家庭農場
    很多城裡人想在農村有一塊私家菜園,休閒度假體驗農耕的快樂。近日,我區美麗鄉村建設市級「鄉村振興示範村」、全市首個孟母文化村馬合店村在美麗鄉村建設中,加速推進產業富民,推出「儒家菜園」傳統文化體驗項目,打造現實版「家庭農場」,讓廣大市民在休閒時光盡享田園樂趣,也進一步帶動村民增收。
  • 江蘇淮安:小區頂樓漏水一年多,被一群老人當菜園,物管該出手了
    近日,江蘇淮安一位網友爆料稱:在當地某小區內,一幢樓房的頂樓一年多一直漏水,原因竟然是樓頂被一群老頭老太太當成自家的菜園了,經常有螞蟻在樓層裡出入。好多網友看到這一幕稱:當地的物業該出手管管了!這是在經過該小區的業主舉報之後,當地的物業管理人員終於開始動手在頂樓上處理這些蔬菜了!
  • 【紅荊園地】蔣總的菜園
    【紅荊園地】蔣總的菜園 2020-12-07 21:4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萬靈啟源》菜園怎麼解鎖 菜園解鎖方法教程
    導 讀 萬靈啟源菜園在哪裡解鎖呢?菜園我們要怎麼去種菜的呢?
  • 當餐廳遇上菜園
    他們在餐廳附近開闢菜園,每天提供新鮮蔬菜,甚至不設菜單,每天只根據時令變化「看菜下單」,美其名曰「白卡菜單」。這種對食材新鮮度的執著不僅帶來美好的味覺體驗,也讓去餐廳吃飯增添不少未知的趣味。當然,對於鄉間的酒店和餐廳而言,菜園的空間根本不算一回事,但是在城市當中吃到專屬菜園提供的新鮮蔬菜,就難能可貴。
  • 桃園小區自建菜園 幸福小區綠化帶遭損
    採訪中,記者來到市中區部分小區發現,很多小區的公共綠地都被圈建成了「私人菜園」。有些業主為了防止別人隨便摘菜或隨意踩踏,還用小竹竿或者小木板做成柵欄將自家的「菜園」團團圍住。更有甚者,直接用磚塊在自家樓前生搭出了一個小菜園。  不少市民表示,他們都是衝著既能陶冶情操,又能吃到綠色健康的菜品才加入「種菜大軍」的,但是小區裡的公共綠地變成了「私人農場」,不少業主也表示了反感。
  • 侏羅紀生存菜園建造方法 侏羅紀生存菜園怎麼建造
    導 讀 侏羅紀生存手遊中如果你要走農業收集路線,那麼菜園是必不可少的,多做一些是為今後的食物做準備,那麼下面就是菜園子的締造方法
  • 語文教師資格證面試教案:《父親的菜園》
    教師資格證語文面試教案:《父親的菜園》《父親的菜園》是人教版第八冊第七單元的一篇略讀課文,為幫助考生備考語文教師資格證,全國教師資格證考試網特整理該課教案,供各位考生參考!三、深讀2-5自然段過渡:看來父親的菜園跟我們家的菜園沒有什麼不同啊,是這樣嗎?他的特殊之處就在那誘人的翠綠的下面的(菜地),這是父親開闢出來的菜地,就你們的經驗說說,想在山坡上開闢菜地會(很難)。1.默讀課文,畫出體現開闢菜地之難的語句,並批註難在哪裡。
  • 浮山等山地變身私人菜園 進山就像進農場(圖)
    新聞提示    好好的山地被挖開,周圍的綠樹草地一片片小菜園和垃圾場取而代之……市民反映在浮山及周邊的一些山地出現了蓄意毀綠圈地的行為,不少公共山地成了私人的小菜園和垃圾場    浮山出現多處私人菜園    反映    去年6月份,居民劉先生從四方搬到了位於浮山後的某居民小區,由於住所離浮山很近,每天清晨和傍晚上浮山散步成了劉先生必做的事情。安靜的環境和清新的空氣讓劉先生感到心情愉悅,但有一些情況讓他感到難以接受。
  • 《崩壞3》包菜園怎麼玩 包菜園玩法機制教學攻略
    導 讀 在崩壞3新上線的神州仙行記活動中,包菜園這個活動關卡有點難打,因為玩家先要找到包菜位置,擊敗它才能通關
  • 一枚城市農夫,種下優雅菜園
    誠然,你是否也想擁有這樣的專屬菜園?可是陽臺種菜沒有種花美觀、面積又小,這種種因素讓人想放棄。沒關係,有了它們,把菜地種成花園,讓你輕鬆做個優雅城市農夫。誰說菜地就很難看?其實,把菜園擺出花園的美貌,在西方早已成為潮流。
  • 共享菜園!濟南市章丘區這個村建起「開心農場」
    濟南市章丘區普集街道董趙村「共享菜園」充滿著豐收的喜悅,歡聲笑語不斷。一塊塊菜地被竹籬笆圍起來,竹籬笆邊立著一塊牌子:新時代文明實踐基地「共享菜園」。菜園裡鬱鬱蔥蔥,種有小蔥、茄子、辣椒、豆角等等,顯得生機勃勃。此情此景,任誰也不會想到在2019年之前,這裡曾經是一片灌木雜草叢生的荒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