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洋奶粉售價全球最高 部分價格系原產地4倍

2020-12-25 騰訊網

  瞄準消費者心理 「洋奶粉」頻借配方升級和成本上升漲價 記者調查發現

  你能想像到嗎?國內售賣的高端「洋奶粉」價格竟達到國外官網售價的4倍!

  目前,原裝進口的「高端洋奶粉」已經成為國內不少媽媽的首選。高端「洋奶粉」是否真的物有所值?去香港等地購買的「港版」奶粉是否真的比「行貨」奶粉價平質高?連日來,記者對此進行了調查採訪,發現雖然進口奶粉存有過關等成本,但是遠遠沒有達到令價格連連翻番的地步。而國外原裝進口奶粉價格在國內定高價,更多是受消費心理影響。

  文/記者劉俊、潘彧

  記者調查:

  一罐奶粉進口所增加成本僅80~90元

  「以前,德國原裝進口的有機嬰幼兒奶粉2段在吉之島購買,價格為318元600克。但是,最近我發現通過淘寶直接找德國代購洋奶粉『水貨』,價格僅僅為160元左右,比中國內地的超市便宜了整整一半。」近日,一位媽媽和記者分享了自己購買「洋奶粉」的「新發現」。

  記者隨之登錄了特福芬奶粉的德國官網,發現官網上公布的特福芬有機嬰幼兒奶粉2段的價格僅僅為9.95歐元,按照現行匯率換算成人民幣,價格僅僅80.6元,僅僅為內地銷售價格的四分之一。

  內地「洋奶粉」售價

  全球最高

  而幾年間,洋奶粉均價已經從200元邁上了300元大關。近日,記者發現,經過去年底調價後惠氏旗下高端品牌「啟賦」1段已賣到408元,而雀巢的超級能恩1段也賣到了318元,並將容量從900克調低到800克。

  甚至在東南亞或者韓國等國家,這些產品的價格都僅僅只為內地市場的一半。「洋奶粉」在中國內地的售價是名副其實的全球最高。

  乳業專家王丁棉告訴記者,進口小罐成品奶粉增加的成本主要為海關進口關稅和檢測費,這兩項大約佔到原售價的28%~30%。除此之外,如果奶粉長期積壓在口岸不運走,可能會產生少許的停倉費用。而即使加上運費等費用,一罐重量為850~900克的進口成品奶粉,比起大洋彼岸,增加的成本也僅為80~90元。

  業內揭秘:

  乳企借成本上漲和升級配方虛漲價格

  洋奶粉的高定價,或許可以歸因到內地消費者的消費心理。記者了解到,一家「洋奶粉」在華全面開賣奶粉時就曾進行過一次摸底調查,結果顯示中國母親樣本中49%的被訪者認為「高價格意味著高質量」。這也給奶粉廠商提供了提高毛利率的思路,常常推出新產品或升級配方以標榜「高端」、「超高端」。統計更顯示,國內「高端奶粉」銷售佔比已經高過全球平均水平。

  東方艾格農業諮詢公司分析師陳連芳也曾對記者表示,「洋奶粉」能多次漲價,根本原因

  有三條。首先是剛性需求,廠家看準了消費者不會因為嬰幼兒奶粉價格高而不買。第二是國內的乳製品經常出現各種問題,給「洋奶粉」價格上漲的機會。最後,一旦認定小孩食用某品牌後家長很少願意更換。

  但是,「洋奶粉」慣用的提價理由,無非是「成本上漲」和「升級配方」。可是,同一家外國奶粉企業採用一致的研發投入、加工工藝和奶源,在中國內地銷售的奶粉要比中國香港以及新加坡、歐盟市場上賣得貴得多。此外,從年初至今,雖然基粉價格有所下降,但是「洋奶粉」的提價腳步並未因此減緩。陳連芳表示,從嬰兒奶粉的成本構成看,主要是直接原料成本加上銷售、財務和管理費用、所得稅等,其中在華營銷成本有可能會較高。

  專家釋疑:

  進口版、水貨版、內地版誰比誰好?

  一位從事進口奶粉銷售的業內人士對記者表示,只要認真執行國家要求生產的奶粉,質量差別並不太大。

  一家在香港和內地銷售奶粉的「洋奶粉」生產商在給本報記者書面回復時也指出,好的奶粉廠商都擁有一套完善的全球通用執行的品質控制系統,從供應商的管理、原料採購、生產過程安全管理到產品出廠前的檢驗,都用廠商自己全球一致的標準。德國喜寶奶粉的一位聯繫人對本報表示,產品從歐洲到中國銷售,需要符合德國和歐洲的標準,還要符合中國的質量標準檢驗。

  「水貨」和「行貨」奶粉質量有差別嗎?上述銷售業內人士告訴本報,在業內看來,所謂「行貨」是指經正規的、合法的和官方的進口渠道進入國內市場銷售的奶粉產品,而「水貨」則是通過走私、網絡代購、私人轉售、零碎拖帶等方式進來的。

  「正規進入中國的產品在運輸的過程中經過出關和入關的雙重質檢,質量上應該說是有保證的。」上述人士說,而「水貨」質量難保,更可能存在假貨、次貨的情況。

  近年美國和日本產的知名奶粉「水貨」版都曾出現過召回的問題,但是廠家在內地的公司並不對「水貨」提供退貨服務。

  上述人士補充說,中國因為環境和飲食習慣等原因,需要強化鐵和鋅,如果按海外一些國家的標準,鐵和鋅標準就達不到,容易留下隱患。

  「水貨」奶粉

  顏色不同?

  有一些媽媽也經常表示,她們購買的「港版」和「內地版」奶粉在顏色上就不一樣。

  對此,奶粉生產商美贊臣公司的聯繫人分析,這可能是原料供應商變化、原料季節性變化等。

  這位聯繫人說,顏色和氣味的細微差異對產品質量並無影響,「只要各種營養指標能滿足標籤值的國標規定就可以放心。」

  那又怎麼解釋有家長會反映喝了港版或內地版奶粉後寶寶身體有不同反應,例如便秘?上述聯繫人進一步分析指出,不同地區的奶粉的配方會略有差異。「嬰兒腸胃十分嬌嫩,對於不同食物的消化需要一段時間來適應。」她表示,如果短期內餵哺同一牌子、同一階段的不同產地的配方奶粉,也可能會出現腸道消化不良等問題。

  如何選購奶粉?

  看奶源:目前質量比較好的奶源在紐西蘭、澳大利亞,中北歐的荷蘭、奧地利和德國等地。

  看企業的歷史傳統:選擇生產奶粉已經有幾十年的經驗、並且在全球很多國家和地區都有產品銷售的企業。

  看品牌的口碑:選擇經過大量消費者檢驗的品牌。

  看企業的專業背景:選擇專注於這一領域的企業。

相關焦點

  • 內地洋奶粉售價比英國貴一倍 專家稱關稅是藉口-搜狐新聞
    內地「洋奶粉」每年都在漲  港版奶粉一直是中國內地消費者青睞的對象,除了由於因分裝點不同別具「洋」優勢外,價格優勢也不可忽略。  英國奶粉比內地便宜逾一半  事實上,內地奶粉不僅在亞洲售價居高,相對於如美國、英國、澳大利亞等發達國家,中國內地的奶粉售價也不低。記者從美國、英國、澳大利亞等地的超市官方購物網站看到,這些國家的奶粉均價都比國內低,英國部分品牌的價格甚至比內地價格低逾一半。
  • 雀巢奶粉進中國價格漲4倍 並存分量縮水嫌疑
    通過走訪記者發現,雀巢超級能恩奶粉漲價並不是最近的行為,在今年5月前後,雀巢公司就以「為了企業長遠的健康發展,不得不對部分雀巢奶製品實施價格小幅調整」為由提高了奶粉的價格,然而,奶粉的平均增幅也不是雀巢公司所說的5%,目前,原價250元的雀巢超級能恩2段900克裝嬰兒奶粉,售價提升到了280元,漲幅達到了12%。
  • 內地洋奶粉漲價已成慣例 配方升級關稅等成幌子
    著名奶業專家、廣東省奶業協會副會長王丁棉告訴新快報記者,其在近日進行的一項價格調查中,發現「一罐相同品牌、容量的奶粉,在紐西蘭、韓國, 甚至在經濟比較落後的柬埔寨、越南,價格大致在120-140元之間,中國內地的價格則要貴逾一倍。」而且內地「洋奶粉」價格還在不斷往上漲。
  • 盤點洋奶粉市場亂象 多花錢真能買來放心?(圖)
    中新網8月14日電(生活頻道 陳薇伊)近期,多美滋、美贊臣、惠氏等多個洋奶粉品牌再度提價引起人們關注,部分奶粉一年內四次漲價更是備受爭議。面對頻曝質量問題的國產奶粉,許多父母漸漸形成「只買貴的」、「越貴質量越有保障」的消費心理,洋奶粉也憑藉自己的洋身份俘獲家長們的心。  然而,洋奶粉真的百分百可靠嗎?
  • 洋奶粉漲價被指肆無忌憚 售價數百成本不足百元
    《經濟參考報》記者調查發現,國內市場上惠氏奶粉旗下高端品牌「啟賦」系列1階段產品900克零售價格為408元,號稱是紐西蘭原裝原罐進口的光明培兒貝瑞奶粉定價418至458元/900克,同樣號稱使用紐西蘭奶源並在紐西蘭加工生產的紐瑞滋奶粉3階段1千克零售價為258元。一些消費者反映,中國市場上紐西蘭或澳大利亞產奶粉,價格要比在紐西蘭、澳大利亞超市裡直接購買貴1至2倍。
  • 廣州部分洋奶粉開始降價 國產奶粉仍受冷落
    近日,國家發改委對洋奶粉進行價格反壟斷調查,前日惠氏發布公告稱,將調低奶粉售價。記者昨日走訪廣州的超市及母嬰店發現,有超市的惠氏奶粉已經開始降價,但多數超市和母嬰店還維持原價。經濟專家分析,此次發改委向洋奶粉「開刀」,意在緩解香港「限奶令」帶來的壓力。部分洋奶粉妥協也僅為「示好」,在未減關稅、消費稅的情況下,預計洋奶粉降幅不大。而相較之下,國內奶企或將受到降價衝擊,銷售「雪上加霜」。
  • 渝部分超市惠氏價格下調 貝因美正在制定調價方案
    原標題:渝部分超市惠氏價格下調 貝因美正在制定調價方案   上海市一家大型超市內一罐雀巢奶粉的標價超過300元(7月4日攝)。近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對美贊臣、多美滋等品牌洋奶粉進行價格反壟斷調查,惠氏等發布公告開始降價。其中,外資乳企惠氏在其中國官網宣布降價11%,單品最高降價幅度達20%。
  • 嬰幼兒奶粉投訴6成是外資品牌 洋奶粉崇拜會終結嗎
    原標題:嬰幼兒奶粉投訴6成是外資品牌 洋奶粉崇拜會終結嗎他表示,95%的國家配方奶粉市場價格都在每罐125元/900克。  洋奶粉降價幅度打折還玩「假摔」  7月初,在發改委啟動嬰幼兒奶粉反壟斷之後,惠氏、明治、多美滋、美贊臣、合生元等洋品牌奶粉紛紛宣布下調價格。  惠氏表示奶粉降幅為11%。美素佳兒所在公司表示,將從7月8日起把中國市場全線產品的售價下調5%。
  • 日本明治奶粉重回中國市場 產地全部改澳洲
    經過日本口蹄疫進口禁令和日本大地震後,明治乳業旗下的奶粉業務正在重整回歸國內市場的戰略。上周六,明治在廣州宣布,今年全新從澳原裝進口嬰幼兒奶粉並正陸續在市場鋪貨,以取代日本進口的做法。面對「洋奶粉」的一片漲價聲,明治表示其重返市場的奶粉售價將和一年前的售價基本一致。
  • 洋奶粉「改頭換面」後漲價 部分品牌漲一成
    部分洋奶粉換裝提價  記者昨天走訪申城市場後發現,惠氏、雅培等洋奶粉在6月份發出漲價通知,目前大部分商家已經漲價到位。  在家樂福龍之夢店,惠氏嬰幼兒奶粉的新老包裝都在銷售,卻差價明顯。 「惠氏前不久換了新包裝,所以價格就上漲了。 」促銷人員坦言,儘管號稱配方升級,其實也不過是微調,變化最大的還是價格。
  • 「洋奶粉」爭喊降價響應調查 部分奶粉超市價竟貴過之前
    自從發改委約談各大乳企,調查乳企抬高奶粉價格之後,已經有四個「洋奶粉」品牌以降價作出回應。但羊城晚報記者走訪市場發現,在商超渠道,奶粉價格多數仍紋絲不動,有的甚至比降價之前還要貴。  「洋奶粉」先後宣布降價  惠氏方面率先稱要開展主要產品的降價活動,惠氏幼兒樂、學兒樂、媽媽配方奶粉以及金裝膳兒加等產品平均降幅11%,其中「惠氏S-26金裝幼兒樂四維營養配方奶粉1.6KG罐裝」、「惠氏S-26金裝幼兒樂幼兒四維營養配方奶粉900G罐裝」的降價幅度最高,達到了20%。
  • 天價「洋奶粉」質量問題頻出
    ……   面對種種質量問題,部分洋品牌的態度卻不誠懇,或遮掩或否認,甚至核輻射超標的明治奶粉不願召回代購產品。  高價格等於高品質?   現階段,中國中產以上的白領階層,對國產嬰幼兒乳製品的質量普遍存在諸多質疑,原裝進口的「高端洋奶粉」已成為國內不少媽媽的首選。   就目前來看,「洋奶粉」經過多次漲價,部分品牌奶粉價格為國外官網售價的4倍。記者調查發現,雖然進口奶粉存有過關等成本,但遠沒有達到令價格連連翻番的地步。
  • 香港曝「最差洋奶粉」雅培濟南熱銷
    研究報告:雅培心美力一段不達標,食用過多或致營養不良  雅培回應:被檢奶粉不在內地銷售,系有人故意損害其聲譽  雅培奶粉最近麻煩不斷,剛剛被曝奶粉中發現「保險套」,其又被一份研究報告指為「最差洋奶粉」。
  • 香港洋奶粉比廣州便宜30%以上
    近日記者走訪兩地奶粉市場發現,在國內倍受追捧的惠氏、美贊臣、雀巢等奶粉品牌,同樣的產品在兩地之間的價差達50元左右,部分品牌的某些產品,價差竟然超過了100元。  雀巢能恩價差超百元  6月份,記者走訪了香港一家百佳超市,發現惠氏四個階段奶粉的價格分別在162.9~258港幣之間,而在廣州三元裡的卜蜂蓮花,上述四款產品的售價在175~248元人民幣之間,這四款產品兩地的價差在32~39元之間。
  • 洋奶粉降價只是毛毛雨 主力產品並未下調價格
    多家洋奶粉宣布下調旗下產品出廠價格已經過去一段時間了,記者昨日在我市部分超市及母嬰店內看到,佔據零售市場大頭的一二段洋奶粉等主力產品並未出現價格下調,僅部分三四段洋奶粉或特殊配方奶粉出現降價。
  • 洋奶粉價格何以「想漲就漲」
    惠氏公司方面表示,惠氏旗下高端產品「啟賦」從12月開始在各地陸續提價,年底前完成全面價格上調。此次漲價的主要原因是配方優化以及為了配合新國標的要求,對蛋白質等部分營養素含量進行了調整,由此造成的生產成本上漲。  惠氏並不是唯一漲價的洋品牌。記者走訪上海多家超市和賣場發現,和上一輪漲價後相比,奶粉價格普遍有了10%的漲幅。
  • 洋奶粉「道歉」 國產奶粉不能只看笑話需警醒
    洋奶粉「道歉」 國產奶粉不能只看笑話需警醒 原標題 [洋奶粉「道歉」 國產奶粉不能只看笑話需警醒]
  • 洋奶粉也不安全?雀巢緊急召回問題奶粉 可致嬰兒噁心嘔吐
    原標題:洋奶粉也不安全?雀巢緊急召回問題奶粉,可致嬰兒噁心嘔吐 摘要 【洋奶粉也不安全?
  • 部分洋奶粉關稅降七成 之前關稅屢降價格反漲
    記者調查發現,此前我國也曾對部分嬰幼兒奶粉關稅進行下調,對紐西蘭嬰兒配方奶粉和酸奶更是實行零關稅,但市場價不降反漲。養孩兒成本連年攀高,市民大呼「傷不起」。     這些商品中,年輕父母最關心的就是奶粉了,這次特殊嬰幼兒奶粉的進口關稅從20%降至5%,降幅達75%。顯著低於最惠國15%的待遇,為目前稅率的一半。除了奶粉,2013年建議暫定稅,單眼相機的鏡頭從15%到4%,普通相機的鏡頭從15%到4% ;心臟起搏器從4%到2%;血管支架從4%到2%;供嬰幼兒食用的零售包裝食品從15%到5%。
  • 洋奶粉誰主沉浮
    洋奶粉誰主沉浮  美系嬰幼兒配方奶粉品牌在中國市場影響力最大,約佔45%份額,其次是歐洲品牌。紐西蘭則佔據我國乳製品原料進口大額市場。  2010年以前,明治奶粉在中國區的年銷售額最高時曾經達到4億元。  但是,明治奶粉的好日子在2010年暫時告一段落。尤其是近年來,明治乳業市場發展不利,問題纏身。  2001年8月起,因日本出現亞洲首例狂牛症,中國停止從日本進口畜產品。2010年4月初日本口蹄疫蔓延後,奶粉出口一直未能恢復理想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