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去年6月滬深交易所啟動場內股票質押式回購業務以來,原本由銀行、信託主導的股權質押融資市場,一直遭受券商的蠶食。
記者從平安信託獲悉,2014年起,該公司質押融資團隊將全面推出新業務,允許投資人以各類信託受益權進行「約定購回」獲得融資,改善受益權流動性。此前,行業類似做法僅針對「陽光私募」,基礎資產為股票;業務擴展到各類受益權,最大的跨越是基礎資產涵蓋「非標」,無法採取淨值預警,對風控體系提出較大考驗。
至2013年3季度,信託業受託資產規模已突破10萬億大關,刨去部分「通道業務」,還有大量存量受益權有待激活。平安信託表示看好該業務前景。
從股市到非標
接受21世紀經濟報導採訪時,平安信託財富管理事業部產品研發部總經理助理吳汝玲表示,該公司質押融資業務成型於2010年,包括睿富、睿豐、睿盈三條產品線。「睿富」類似交易所的股票「約定式購回」業務,融資人通過大宗交易系統將股票轉讓給平安信託獲得融資,並在一定期限後依約回購;「睿豐」類似交易所的股票「質押式回購」業務,融資人將股票質押給平安信託(在中登公司登記)獲取融資。
「前者主要針對散戶,單筆融資規模較小;後者針對上市公司大股東,融資規模大。」吳汝玲說。睿豐最大單筆融資客戶是蘇寧掌門人張近東。2011年末,張近東將近3.5億股蘇寧電器(002024)質押給平安信託,融資17億元。然而,滬深交易所同類業務開闢後,睿富、睿豐的市場受到不同程度擠壓。平安信託遂把重點轉向「睿盈」系列和類資產證券化等新業務。
睿盈的交易結構為,融資人把信託受益權轉讓給平安信託,並約定一定期限後回購,以此獲得融資。初期該業務僅接受「陽光私募」,因該類產品的基礎資產為股票,可逐日盯市,價值下跌時可觸發預警、平倉指令,風險容易把握。但這也限制了業務量,至今睿盈的累計融資規模僅有7億元。
經過數年風險評估,去年底,平安信託正式把房地產信託、結構化優先受益權、跨市場貨幣基金和債券投資信託等各類產品納入睿盈的認可範圍;1月10日,平安信託發放首筆非陽光私募的約定購回融資。「目前都是客戶主動找來的業務。預計銷售部門正式推廣後,業務量會暴增。」吳汝玲說。
質押率為風控核心
吳汝玲表示,開展高淨值客戶的受益權約定購回業務,初衷是為其提供流動性,不以盈利為主要目的,資金價格僅為「成本+風險溢價」,低於其他融資業務,有些甚至低於作為「押品」的產品自身收益率。這是否提供了套利機會?如投資者借入過橋資金購買信託受益權,轉讓給平安獲取融資後,把過橋資金還上。倘若融資成本低於信託產品收益率,即可坐收利差。
「套利空間可能有,但新業務主要圍繞在公司投資1000萬以上的高淨值人群,他們應該有更好的賺錢方式,沒必要套那一點利差。」吳汝玲說。更重要的是,融資額度是信託投資本金基礎上打個質押率折扣,不足以歸還過橋資金。
對於非陽光私募產品而言,由於無法採用預警線、平倉線等盯市措施,風控核心在質押率。吳汝玲介紹,公司根據資產類型、交易結構、增信措施等要素,為每類受益權賦予一定折扣係數,如基礎資產為貨幣基金、債券的,質押率最高可達90%;基礎資產為股權、貸款的,可能低至40%。另外,現只接受平安信託自身發行的產品。
參照滬深交易所的業務,「質押融資」需求高於「約定購回」,但吳汝玲表示,信託受益權仍無法採用質押融資模式。「信託受益權還沒統一的登記機構和相關質押管理辦法,如何進行質押登記、登記後有無司法效力,都不明確;而約定購回不存在法規障礙,只需在信託公司層面對受益人作變更登記。」據悉,目前平安信託主要以內部資金提供該業務的融資,部分項目包裝成信託產品對外募資,未來還有意對接銀行資金。
(責任編輯:馬傑 HN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