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達·文西開掛的一生
說起達·文西,大家肯定都不陌生。他是文藝復興時期的一個重要人物。也許更多的人對達·文西的認識是因為他的畫作,比如說他的世界名畫《蒙娜麗莎》、《最後的晚餐》等等。
但其實,他的傑出並不僅僅體現在他那為數不多的畫作上,他同時還是科學家,數學家,工程師,發明家,解剖學家,雕塑家,建築師,植物學家,音樂家,作家....可謂是集多重身份於一身的全才。
可以說,即便在達·文西後500多年的當今社會,儘管科技較之以前已甚是發達,信息獲取也更加容易,但是能做到像達·文西這樣的通才,應該還是沒有幾個。
蘋果公司創始人史蒂夫·賈伯斯對達·文西更是推崇有加。他稱讚達·文西說:「他在藝術和技術當中都發掘出深厚的美感,竟還能將二者融會貫通。他是當之無愧的天才,給予我無限的靈感。」
也許,達·文西的偉大,就偉大在他那——
02 不同凡「想」的思維方式
很多人都驚嘆於達·文西那非同尋常的思維方式,說他是站在了人類創造力和想像力的巔峰之處。
也有的人說,達·文西的思維是天馬行空式的,他超越了時代的鴻溝,並能窺見未來的蹤影。
誠然,帶著頑皮而執著的熱情,達·文西孜孜不倦地投入對眾多領域的創新與探索,他的筆記不僅是有史以來對好奇心難以超越的記錄,而且是激動人心的指南,跨學科的才華簡直是躍然紙上。
或許,達·文西最可貴之處,就是他保留了一顆兒童般的好奇心。大多數的我們,隨著年齡的增長,受著世智的壓迫,便會逐漸地喪失了孩童的天真,以致對很多事物就會熟視無睹,並習以為常。
但是達·文西能夠將這顆孩童之心不斷延續,這也許跟他未曾接受過正規的教育有關。他能夠接連不斷地對世上的一切進行發問,對一切事物都懷以熱切的好奇心。
也許天才的標配之一就是好奇心。愛因斯坦也說過:「我沒什麼特別的才能,只是對這世上的一切有永遠用不完的熱情和好奇心。」
當然,也有人從不同的角度來闡釋達·文西的跨界創新密碼。羅輯思維的一期節目裡,介紹的就是達·文西。其中說到現在有人從病理學的角度去分析達·文西,認為達·文西其實是一個注意力缺失症的患者。
從這個角度來理解達·文西式思維,不得不說是我們認知上的另一個升級,同時也帶給我們更多的思考。
03 分心也許並不是你的錯
【艾薩克森說:「如果達·文西是一個21世紀的在校學生,可能已經在接受藥物治療來緩解情緒波動和注意缺失障礙了。」換句話說,在文藝復興時代,達·文西可能還是一個天才式的人物;那麼,在今天,就是病人,是不靠譜,是無法協作的人。現代世界沒有達·文西這樣的人的位置。】——羅胖在一期羅輯思維節目裡如是說。
聽完這段話,你不得不感嘆,俗話說,時勢造英雄,難道天才也需要靠時代來造就?
其實,說到注意力缺失症,有人說在中國的發病率是5%左右,每20個人裡有一個。而且,這些年被診斷出患有多動症的人越來越多,尤其是孩子。我最近也是才了解到,自己的一個同事孩子就被診斷出是注意力缺失症患兒。
不得不承認,照顧這些患兒需要父母傾注更多的愛與耐心,但是這些也許並不是最難的,最難的部分應該是社會給他們貼上的標籤:失調或障礙。
但是如果我們所稱謂天才的達·文西也是一個注意力缺失症患者的話,那麼為什麼對於比例越來越多的這類人群不能換一種角度來看待他們並教育他們呢?
或許,他們的思維特點就是優缺點兼具的混合物,一旦你正確應對,它們就能開出絢爛的花朵,結出豐碩的成果。
愛德華·哈洛韋爾在他的《分心不是我的錯》一書裡這樣描述到:「事實上,與其他人相比,正是這些分心的人(被錯誤地稱為注意力缺失症的人),為世界做出了更多的貢獻。具有這類思維特點的人往往表現出眾,他們往往是那些先鋒的改革者、創新者、預言家、夢想家、企業家、探索者、思想者、建造者、製造者、藝術家、詩人、演員、舞蹈家以及新政策和新方針的塑造者。概括地說,他們就是那些能放眼未來並讓夢想成真的人。」
可見,在我們目前還甚是武斷的教育理念中,無形之中是扼殺了多少有獨特天分與優勢的人啊!
04 學會照顧孩子的思維花園
所以,我們能做什麼呢?
蔣勳說:「我害怕我對任何一種生命不自覺地歧視,我害怕我對生命不自覺地一種貶低。」
是的,每個人的大腦與思維方式都各有優劣,我們沒有權利去任意評判哪一種。甚至在教育的過程中,我們期待,能夠讓每一個孩子的優勢都有得到發展的機會,認識它的存在,為它正名,滋養它並給它提供成長的養分。
與此同時,作為家長的我們,在教養孩童的過程中,也應該學會認真地去認識並尊重孩子的思維特點,把它當做世界上最特殊也最珍貴的花園。每天澆水,保持充足的陽光和愛心,除去雜草,幫助他的思維花園能夠茁壯成長。
當然,無論是我們自己,還是我們的孩子,都不應止於吸收知識,更要去質疑,要充滿想像力,敢於不同凡「想」,就像任何時代的「異類」天才和創新者一樣。
是的,我們時代需要達·文西式的人物,又或者我們時代並不缺少達·文西式的人物,缺少的只是能夠保護這類人物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