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李根,今年82歲,是河南省欒川縣白土鎮山裡的農民木匠,因為我的名字跟一個美國總統一樣,有些老夥計們開玩笑,就叫我「總統」,你見過哪一個總統還在大集上擺攤?平時家裡就我和老伴兒倆人,養點雞、餵頭豬,農閒了做幾把木勺子。我想著等我走了,把這些工具給我埋到身邊,手藝是十來歲時候偷學的,現在也沒啥用了,帶走去那個球……
(視頻演示為李根的徒弟,現在已經放棄製作了)
講述:李根 攝影:王懷卓 記錄:含煙
我家住的村子叫均地溝,溝裡地並不多,在這條溝的最深處,只有兩所院子,是我和大兒子的房子。我們的院子沒有院牆,整個院子都是用石頭壘成石牆,填起來的。以前地裡長得莊稼少,雖然坡上都開成了荒地,糧食也沒有現在多,房子不捨得蓋到耕地裡頭,都是填的山坡。孩子們都出去打工了,我和老伴兒身體都還行,也不依靠他們。溝裡出路不好,早晚都是要搬出去的。
生產隊的時候,大隊有幾個木匠,會修理犁耙、挖一些木勺,他們幹活的時候,我就站在邊上看。那時候流行大煉鋼鐵,有些小人口家庭的鐵鍋都上繳煉鋼了,後來大食堂散了,我們這兒都用木勺子、木水瓢和木鏟子。年輕時候呢,我也喜歡琢磨,看了幾回,就回來自己琢磨著砍了幾個鏟瓢,我爹說看著還怪像那回事,找人打了一副工具,閒了也幫人做幾個。
做木家什兒,首先是得找材料,老粗的樹可能芯壞了,不行,太小的紋理沒長成,容易裂開,也不行,我一般都是到山上找七八年的毛白楊或者楸樹。砍一棵樹,能鋸好多,現在不好賣,一棵樹一年賣不完。啥時候找木料,也有講究,你比方說,現在上坡砍棵樹,那就不行,還沒挖完肯定炸、裂縫了。別說賣了,用都用不成。看中那棵樹了,做個記號,到秋罷了(10月份以後),再來打截就行了。
這棵樹,做勺子還可以,做別的就不行,太細。木勺子一般是一尺二長,在坡上直接打截成一尺多的木段,年紀在這兒呢,太長的拿不動,一趟只能背一根。拿回家泡到水裡頭,剩下的,用樹葉子蓋著,不能叫太陽直接曬住,要不會裂開。跟螞蟻搬家一樣,兩三天之內把能用的木段拿回家就行了。
木段泡在水裡頭,有兩個原因,一方面是能把木頭裡面的蟲卵泡死,將來砍的時候不開裂,做成了,放幾年也不生蟲,再一個原因是,溼木頭好挖,幹了太硬,挖不動。樹梢等曬乾了,背回來做柴火,咱山裡最不缺的就是各種樹梢子,木柴灰還能上地,我院子裡種的豆角,上的都是人糞便和草木灰,一年吃不完的菜。
挖木勺其實也沒啥太難的技術,主要是眼力和手勁。眼力是你看見啥材料,就得知道能做啥東西,多長多寬,別費材料。手勁呢,不是說你手有多大力氣,是看有沒有巧勁,說再簡單點呢,就是熟能生巧,幹的多了,慢慢就會了。剛學的人,想的可美,說的也可美,一上手,嘿嘿,沒砍幾下就把木頭砍劈了,那不中。
木頭從山上背下來,泡到水裡頭,最少得泡一個星期,泡的時間越長越好,越好砍。閒了,我就把木頭撈出來,先大概砍成木勺的樣子,等哪天急著挖木勺了,省點力氣。別看說是挖木勺,其實第一步還是砍,咱老百姓沒有太高級的工具,這把鶴嘴斧是用一把舊斧子和壞了的钁頭(juetou,農村用來挖較深的坑時候用的農具)接的。有眼力,知道往哪砍,有手勁,知道砍多深,用多大勁。我見過三斧子直接劈成劈柴的。
斧子只能砍厚的地方,比如邊緣部分,就不行,那咋弄?用鑿子,圓鑿子,專門挖圓的。剛開始把用斧頭砍出來的木屑挖出來,再慢慢的,一層一層往裡挖,看著能盛水了,就差不多了。
我這刀叫平刀,專門操平用的,除了挖木勺,別的地方都不怎麼用。做木匠,你得知道人家找你做木勺幹啥用的,以前都是家裡頭舀飯,那時候做飯稀,有那娃子蛋會去鍋底撈,你就得把勺子口做的平一些,光能攪稀的不能撈稠的,要不然稠的撈完了,鍋裡都是稀湯湯。現在有啥吃了,勺子口得稍微高一些,能舀住東西才行。你比方說急脾氣的,舀一下舀不住,舀一下舀不住,舀個兩三下,還不把勺子扔了……
定好形狀,就該往深處掏了。鑿子太鋒利,不敢往深處鑿,挖鐮就不一樣了,挖鐮就是專門挖東西的,挖出來的比鑿出來的更平滑。
原來師傅們用那挖鐮是不分大小號的,完全根據自己習慣。我找鐵匠打的時候,鐵匠問我,斧子還有口徑,挖鐮沒有標準口徑會中?想了想,做了三種口徑,4公分挖小木勺,6公分挖中勺,8公分的都能挖木碗了。使用的時候是這樣,倆指頭捏著杆子,三個指頭固定在下面。挖木勺一般不會傷手,卻有可能把挖鐮刃掰壞。現在打一套挖鐮得幾百塊,都只有一套工具,一旦用壞了,比較麻煩。
木勺外邊,一般是用平刀和蝙蝠刨修整,剛做好的木勺不能打磨,也不能拿到街上賣。因為溼的時候看不見,等幹了,都是木刺,得放到背光通風的地方,陰乾,才能打磨。
以前每一集還能賣三五個,今年到現在,一集能賣倆就不錯了。家裡做了不少,都擱棚上叫它慢慢幹,遇上大集了,一種打磨兩三個拿下去。擺攤也是湊個熱鬧,我耳朵聾,別人說話聽不見,看看人多,怪高興。生活上,都是娃子們管,我也不靠賣這個養家餬口,你說咱會這個,不幹點啥,多沒意思。
要是想叫木勺顏色更好看,咱不用上油漆啥的,啥木料挖的木勺,找啥樣的木屑,生把火靠一靠,燻一燻,紋理顏色就出來了,標準的綠色無汙染。比如做小米飯,你就是淘幾遍,說不定還有小石頭,看不見,吃到嘴裡硌牙,用這木勺攪鍋,哎,小石子啦、鋼絲球絲啦,都能長到勺子上。它是木的嗎,水裡一泡軟了,遇見硬東西就扎進去了。
遇上大集了,我一頭裝幾個木勺,另一頭掛倆小凳子,扁擔挑著,先走出去咱這道小溝,到公路上,遇見騎三輪車的,趁車到鎮上,找的地方擺攤。前年,俺孫子在網上給我買了十幾個,說是都賣到廣州了,現在孫子們都出去打工了,咋上網,我也不會,俺老婆子更不會,只能出來擺攤,能賣了賣兩個,不能賣了算拉倒。
去年,有個洛陽人來我家,跟著我看了一天,非要買我這一套工具,我沒賣。他對我說我這手藝能申請非遺,我也不知道啥是非遺,就知道整個欒川縣,除了我,別人沒人會了。老的都死了,我也帶過幾個徒弟,沒學成,嫌沒前途,不幹了。
要說木匠工具,咱農村好些人家裡都有,像我這套工具,怕是不會有幾套了。我家孩子們也不想學,他們得掙錢養家呢,不像我掙不掙錢沒關係,圖個開心。我說:等我走了,乾脆把我這工具也裝到棺材裡,叫我帶走算了,見了祖師爺,我也算守住了……
後記:農村有很多冷門的老匠人、老藝人,生前沒機會得到更多人認可,去世後精妙的手藝斷了傳承,希望欒川縣也能重視一下民間的老手藝人,讓傳統文化有根可尋。
老人聽力不好,溝裡信號也不咋樣,如果您想找到老人,可以聯繫他的孫子:18338866967,或者通過河洛鄉村公眾號聯繫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