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世界著名音樂劇《媽媽咪呀》中文版在上海大劇院開演,首輪在上海演出32場,票房收入過千萬元,年內將在國內巡演200場。這是出品方亞洲聯創(上海)文化發展有限公司探索中國音樂劇產業化運作的積極成果,也是亞洲聯創主要股東方中國對外文化集團公司、上海東方傳媒集團公司在共同開拓音樂劇市場,推進產業化發展中邁出的重要一步。
根據李長春同志關於「借鑑國際演藝產業先進模式,打造若干個享譽海內外年演出上千場的大型演藝企業」的指示精神,在調研分析歐美、日本音樂劇產業成功模式和經驗的基礎上,以音樂劇製作營銷為主營業務,以包括港澳臺、東南亞在內的華語地區為目標市場,以創造走向世界的中國原創音樂劇為目標的亞洲聯創公司應運而生。其開張大戲《媽媽咪呀》中文版,是首部改編自世界經典音樂劇的中文版大製作。中文版《媽媽咪呀》憑藉精良完美的製作,嚴謹到位的表演,引起了業界、媒體和觀眾的高度關注。原版製作人、曲作者及國際業界人士對該製作的開拓性貢獻給予了高度評價。
一、跨國合作引入先進理念,強強聯手放大優勢資源
「亞洲聯創」由中國對外文化集團公司(CAEG)、上海東方傳媒集團有限公司(SMG)、韓國CJ集團共同出資組建,中方股東控股80%。CAEG擁有全球演出業務資源、豐富的市場經驗和演出院線,SMG擁有覆蓋全國的優質媒體資源,CJ集團擁有成熟的國際文化產業經驗。三家集團跨產業跨領域整合資源,以上海為中心打造輻射整個華語地區的中國音樂劇產業運營平臺,完善音樂劇產業投融資模式,提供音樂劇產業發展所需要的內容製作、演出院線、市場營銷、媒體資源和票務網絡系統等配套資源,實施音樂劇人才培育戰略,增強中國音樂劇產業在世界音樂劇市場中的競爭力。
三家集團在音樂劇產業領域以資本為紐帶的緊密合作,不僅放大了各自既有優勢,更是一次文化資源跨區域、跨領域、跨國度整合的有益嘗試,一個充滿潛力的音樂劇產業市場體系雛形初現端倪。「亞洲聯創」通過《媽媽咪呀》中文版項目運作,迅速有效地整合三家股東方的優勢資源,積極探索文化產業新模式,有利於推動文化產業新的增長點和全新產業鏈的迅速形成。
二、版權為先培育創意團隊,金融槓桿撬動產業格局
以國際版權合作為基礎的《媽媽咪呀》中文版的誕生,不僅意味著這部被譽為21世紀最成功音樂劇的大家庭中又多了一個「中國面孔中國聲音」,也代表著中國音樂劇產業已經從引進西方原版音樂劇演出的第一階段,進入到了經典音樂劇版權合作的第二階段,並為邁入在國際標準的高度上推出中國原創音樂劇的第三階段奠定了堅實基礎。以內容創意為核心,涵蓋宣傳策略、市場營銷等的版權合作的音樂劇產業創新思路,貫穿於《媽媽咪呀》中文版製作全程,使以《媽媽咪呀》為代表的歐美音樂劇產業百年成功模式能夠在中國市場成功複製,為打造中國原創音樂劇,進而實現國際版權輸出積累了寶貴經驗。「亞洲聯創」在版權合作的過程中著力打造完善以優秀音樂劇創作、技術和職業演藝人員為基礎的人才平臺,也將為最終實現國際水平的音樂劇中國原創提供全方位的人才儲備。
三、成功經歷驗證產業模式,演出產品實現批量生產
作為世界經典音樂劇改編為中文版的首次嘗試,《媽媽咪呀》中文版首輪演出就贏得了觀眾美譽和市場成功。首演中,動人的故事和精彩的表演,使全場觀眾的笑聲、掌聲和歡呼聲不絕於耳,返場表演時臺下所有觀眾都站起來,跟隨舞臺上的節奏一起拍手、合唱、歡呼。這一盛況,在而後的數十場演出中場場重現,熱潮始終不減。專程來華的《媽媽咪呀》全球製作人朱迪·克蕾默看完演出之後非常激動:「演出非常成功!眼淚一直在我眼眶裡打轉。看上去很美,聽上去很美。姑娘們美,小夥兒們酷,主要演員們水平一流!」劇目曲作者ABBA樂隊主唱比約·烏爾韋厄斯對演出的成功讚不絕口:「今天看這臺演出,我非常非常自豪,我一直在掐自己,我坐在中國觀眾中間看這臺演出,這是真的。今天的演出讓我驚呆了,我能看到演員們是百分百地付出,毫無保留,我熱淚盈眶。」
新華社、中央電視臺、文匯報、解放日報等國內多家媒體以及美國時代周刊、英國BBC等國際主流媒體,均對《媽媽咪呀》的成功首演進行了較大篇幅的報導,認為該劇首戰告捷,標誌著中國音樂劇產業已經從引進西方原版音樂劇的外來產品營銷階段,上升到以版權合作為基礎、涵蓋產業鏈全程的經典音樂劇中文版製作階段,用市場實踐證明中國完全有能力掌握國際標準、製作世界經典音樂劇,並進一步驗證了中國音樂劇產業的巨大潛力。
《媽媽咪呀》中文版的良好開局,為下一步全國巡演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引領導向作用。該劇以國際標準、中國製作的優秀產品形象亮相全國市場,為與國際市場接軌,實現中國演出行業期待已久的駐場加巡演的產品組合,批量化生產營銷模式,提供了寶貴的經驗。「亞洲聯創」下一步還將積極借鑑國際成功市場模式,注重與金融企業的對接,以項目股份融資不斷引進社會投資,以創新思路撬動音樂劇產業的跨越式發展。中國對外文化集團公司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