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隼鳥號」太空飛行器採集太空小行星樣本返回地球
據美國大眾機械網站報導,8年前,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JAXA)發射了「隼鳥號」太空飛行器,儘管在太空中歷經了許多故障和挫折,目前隼鳥號已於去年返回地球並首次帶回採集的系川小行星(Itokawa)的樣本。JAXA科學家現披露此次系川小行星樣本採集中發現的三大秘密:關於隕星的重要線索;系川小行星的形成以及太陽系的歷史。
1、地球上的多數隕石均來自像「系川」一樣的小行星
系川號小行星是一顆體積較小的近地小行星,而且是S型、擁有多巖石表面,S狀小行星在火星和木星之間的小行星帶內部和中部區域十分普遍。長期以來,科學家認為它是由球粒狀隕石構成,該成份普遍存在於墜落在地球表面的隕石之中。但是基於之前的比較方法,像遠程觀測法,科學家們不能完全確定。
詹森太空中心的麥可-佐勒斯基是在日本幫助分析該太空樣本的兩位美國宇航局科學家之一,他說:「此前我們發現墜落在地面上的隕石樣本沒有很好的光譜進行匹配分析,沒有人知道它們來源何處。以前天文學家真實地缺乏小行星樣本,他們不能測量太空氣候和太陽風(從太陽噴射出來的)是如何影響小行星的屬性和表面特徵。然而,科學家使用上世紀60年代和70年代從月球上採集的月球樣本,能夠近似地分析小行星氣候特徵。
目前依據系川小行星表面採集的樣本分析,顯示它是普通的球粒狀隕石。他們發現太空氣候和太陽風對月球風化層的化學影響遠超過對小行星風化層的影響。佐勒斯基說:「這些樣本就像是隕石ID信息的『羅塞達石(解釋古埃及象形文字的可靠線索)』,目前我們描述解釋地球表面發現數萬個隕石樣本的具體來歷。」
2、系川小行星曾遭粉碎性碰撞
系川小行星是一個花生狀結構,其引力作用足以將小行星質量凝聚在一起,但該引力不強無法牽引質量形成一個球狀。通過分析最新採集的灰塵樣本的大小和化學性質,科學家發現這顆小行星曾出現過溫度劇烈變化和猛烈碰撞,之前的體積可能是現今的40倍。
佐勒斯基說:「這顆小行星在過去的某一時刻曾被碰撞分裂,它的主要質量損失,但碰撞後的殘骸體最終形成了現今的模樣。」獲悉這顆小行星是如何將質量聚集在一起,以及它的構成成份,將為科學家提供了重要信息。如果是這樣,一顆類似的小行星曾威脅碰撞地球。佐勒斯基指出,如果科學家知道這顆巖石小行星的屬性特徵,可以發射一顆特製飛彈將其摧毀。
3、小行星樣本非常古老,保留著太陽系的歷史信息
球粒隕石是宇宙中最原始古老的巖石,由於類似系川的小行星非常小,科學家認為它們經歷過行星未曾出現過後內部熱變化過程。最終現今球粒隕石非常接近於它們的原始狀態,從而提供了一個觀測太陽系早期階段的重要窗口。
通過結合其它採集任務的數據,科學家能夠掌握太陽系的進化歷程。然而遺憾的是,至今還沒有太空任務返回任何含水礦物質,這對於理解地球起源之謎是必不可少的。佐勒斯基強調,我們必須增強採集小行星樣本的多樣性。
2014年,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計劃發射「隼鳥2號」太空飛行器至不同類型的小行星,2016年,美國宇航局將發射「OSIRUS-Rex」太空飛行器至第三類型小行星。如果幸運的話,未來我們將發現「小行星金礦」——水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