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動駕駛≠無事故,Waymo如何一步步「引誘」消費者?

2020-12-11 零碎事兒

《車市零距離》是車市物語旗下自媒體,每天提供最新鮮的汽車零部件和智能網聯相關資訊。

前不久,有一條閱讀量過百萬的帖子——《自動駕駛什麼時候才會涼涼,估計還要多久?》。在「悲觀者」質疑中,這個涵蓋政府政策、技術瓶頸、城市路況、運營模式等多方面未能突破的新物種,什麼時候可以大面積鋪廣開。

另一邊,在美國鳳凰城內,一輛輛白色的Waymo無人駕駛計程車不分晝夜地工作,載著後排乘客熟練地加速、減速、轉彎,但不同的是,車輛前排已沒有了駕駛員。大洋彼岸,以百度、文遠知行為代表的中國自動駕駛企業正火熱開展Robotaxi運營。

這些信息好似都釋放出了一個強勁的信號,以Waymo「馬首是瞻」的自動駕駛玩家們,正一步步將Robotaxi帶入現實生活,試圖「引誘」消費者入局。事實上,真正的考驗才剛剛開始……

■數據之路無捷徑

610萬英裡,這是Waymo自動駕駛汽車在亞利桑那州鳳凰城共行駛的裡程,其中包括2019年至2020年前9個月中的6.5萬英裡無人駕駛裡程。

在95%的置信度水平下,如果要證明自動駕駛車輛導致的交通事故死亡率比人為駕駛低,至少需要50億英裡的實際道路測試,這是美國蘭德公司的數據發現,「裡程噩夢」一直是限制自動駕駛規模化商業應用的一大阻礙,即使強如Waymo,實際道路測試裡程仍然偏少。

Waymo測試環境大多是郊區,而真正的挑戰來自像舊金山、紐約和芝加哥等大城市,這裡不但車輛密集,還存在行人、自行車混行的情況。而鳳凰城氣候乾燥,降雨量少,沒有北方城市的大雪氣候,仍未真正體會到自動駕駛的「麻煩」。Waymo想要在大城市鋪開恐怕不是短時間內可以完成的。

儘管Waymo稱正在開發新的軟體,構建真實的仿真場景,每天可收集約2000萬英裡的數據。不過仿真模型的建立依然需要真實世界數據的支持,解決「長尾」問題也需要對人類駕駛行為進行大量的模仿學習。就連Waymo CTO也承認,在真實道路上行駛裡程越多,仿真訓練結果的可靠性就越高。

深諳此道理的Waymo試圖進行新的突破。12月1日消息,Waymo將與俄亥俄州的交通研究中心合作,建立一個物理環境,模擬密集的城市駕駛區域,測試邊緣案例場景(指極端或很少發生的駕駛情況)。

對比之下,特斯拉在這方面並不發愁。目前搭載硬體2.0版本的特斯拉車型,每個月可獲得近10億英裡的行駛裡程,數據量之大是Waymo無法企及的(不過也有質疑說特斯拉把消費者當「小白鼠」做測試是種極其不負責任的做法,這裡不多做討論)。

極端情況下數據的積累,很多是花錢也買不來的,無法做到全覆蓋。正如Waymo CEO約翰科拉菲克(John Krafcik)在接受媒體訪問時表示,「自動駕駛L5不可能實現,因為還找不到辦法解決雨雪天氣的雷達感知問題。」

■自動駕駛≠無事故

為了增強公眾對自動駕駛的信心,Waymo日前更是自曝「家醜」,公布碰撞數據。

根據記載,2019年1月-2020年9月期間,Waymo和其他道路使用者(包括車輛、行人和自行車)共發生了47次有「聯繫」的碰撞事件,其中有18次發生在真實道路上,餘下29次發生在模擬環境中。

在這些事故中,只有8次(17%)達到了能讓安全氣囊彈出的嚴重程度,剩下的39次都不太嚴重。Waymo對此總結出:即便是有事故的自動駕駛,依然比人類駕駛更安全可靠。

這些真實數據的確對自動駕駛的發展注入了強心劑,但背後忽視了一點——自動駕駛永遠不可能等於無事故。對於這個結論,Waymo能說得輕描淡寫嗎?消費者能夠欣然接受嗎?誰有權力讓機器決定人的安全?

Uber的致死事件還歷歷在目,最近特斯拉的撞車事故也絕不僅僅是一個企業的問題,背後是整個行業的信任危機。

為獲悉美國消費者對自動駕駛汽車所持的態度,相關權威機構在今年進行了調查。結果發現,只有45%的美國人認為無人駕駛汽車可以帶來一個更安全的交通環境,這一數據在2016年為63%。

從工業界的視角來看,因為現實場景永遠有各種稀奇古怪的情況,總有一些「corner case」是算法從未見過的。比如,今年6月,特斯拉不減速,直接撞上高速上的白色貨車,這都是匪夷所思的情況。

這也是自動駕駛一直很難真正落地商用的一大原因。畢竟,即使是0.001%的事故概率,對於事故受害人來說,也是100%的傷害。

■裝備升級以應對「天敵」

Waymo在報告中提到,相比較謹慎的自動駕駛車輛,人類在開車過程中的行為差異比較大,包括違反交通規則或超速駕駛。這意味著,Waymo所遇到的碰撞風險,大多數是因為馬路上其他司機不遵守交通規則而導致。

值得注意的是,根據報告分析,最常見的車禍是追尾碰撞。此前也有報導稱,Waymo自動駕駛過于謹慎。比如,看到黃燈就剎車,引起後車追尾。

Waymo的應對策略是,統計安全駕駛員控制車輛以避免碰撞的事件,然後工程師們對此模擬,如果駕駛員沒有接手會發生什麼,從而產生一個反事實。通過不斷地積累,Waymo可以不斷檢驗調整汽車的臨場決策反應,並利用這些數據改進其自動駕駛軟體。

正如前面提到的「corner case」,短期來看,減少此類碰撞的唯一方式,是有專門的道路提供給無人計程車。否則,只要路上有人類司機,這些自動駕駛車輛都會繼續參與到更多的撞車事故中。

美國一位乘客表示,他並沒有對Waymo過于謹慎的做法提出異議,但也不會因為龜速的Waymo堵在路上被路人破口大罵而同情它。

為了運行更高級的行為控制軟體,Waymo表示,將在系統中增加大量的雷射雷達、攝像頭等設備,並開發一個多重冗餘的獨家計算平臺。

對於Waymo的技術路線,特斯拉日前吐槽其自動駕駛技術不夠先進,離不開不斷更新的高精度地圖。背後的原因是,站在純視覺路線派的角度,這就如同「作弊」,對訓練算法能力是不利的。

Waymo的「飛機+大炮」配置與特斯拉的「小米加步槍」配置,誰能最後勝出還未有定論。但無論哪種技術路線,目前馬路上那些無法預測的「天敵」,同人類司機相比,機器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

■中美隔岸交鋒

至於國內自動駕駛企業能否效仿做「事故」報告,由於政府對自動駕駛技術主要持嚴謹的態度,目前處於無事故可記錄的狀態。

回顧兩年前,國內的自動駕駛現狀處於「蹣跚而行」階段,在數據、路測、技術等方面與Waymo相比差距非常大。業內給出的評判是,如果當時Waymo打60分,那國內企業估計只能打20-30分。

Waymo自然不想錯失中國市場。在今年首輪外部融資30億美元後,Waymo就進入中國開展業務進行談判。這是2018年,Waymo在上海註冊了名為慧摩商務諮詢(上海)有限公司後,一直希望達到的目標——進入中國開展自動駕駛業務。

如果Waymo入華「實錘」,會不會是「狼來了」?對於那些志在RoboTax的中國玩家而言,無疑會帶來很大的衝擊。但也不必過度擔憂,有特斯拉入華的榜樣在,誰知Waymo不是一條「鯰魚」呢?

更何況,國內自動駕駛企業已不是兩年前的水準,在與Waymo的差距正在逐漸縮小。

『百度自動駕駛測試』

最顯著的一個案例是,今年美國加州機動車管理局(DMV)公布了《2019年自動駕駛接管報告》,在脫離接管次數指標上,百度北美團隊首次把Waymo從第一王座上拉下馬。

雖然Waymo專家稱,「在城市複雜道路和在空曠無人的郊區刷裡程是完全不同的,報告中並未包含這一點。」但這也一定程度上證明了中國自動駕駛公司在過去的一年中取得了巨大的進步。

今年9月,百度Apollo已在北京現場直播去掉安全員的無人駕駛載人測試,並拿到長沙無人測試牌照;文遠知行也已經在廣州開始去掉安全的遠程無人駕駛測試。這也意味著中國企業的自動駕駛技術水平正與Waymo逐漸接近。

『Auto X無人駕駛』

在技術戰略上,Waymo採用「單車智能」技術路線,而在新基建的加持下,中國企業則大多採用「單車智能+車路協同」的「雙翅膀」路線。

「中國國內道路交通狀況比美國要複雜很多,自動駕駛車輛經歷的訓練強度也更大,只要給一定時間,我們必定能夠快速迭代。」文遠知行營運長張力對此表示。實際上,Waymo入華並不容易,如開展業務肯定還要等段時間,這給了中國企業預留了一定的空窗期。

■結論:

L4級自動駕駛技術商業化的前提是,系統的駕駛水平要高於人類司機。目前的最大挑戰是,無論Waymo,還是百度等自動駕駛企業,正在用80%甚至更多的精力,去想辦法解決95%甚至99.9%以外的安全概率的風險問題。

這也註定了RoboTaxi的商業化是一個漫長的過程。Waymo已領先市場走完了自動駕駛的上半場,中國企業緊隨其後,而下半場,僅僅是開始……

相關焦點

  • 美國新基建現雛形,waymo重啟自動駕駛客運,沒有安全員
    日前,全球知名的無人駕駛計程車服務公司waymo正式重啟了旗下無人駕駛計程車服務waymo ONE。從當地時間10月8日起,waymo公司將會面向公眾開放他們的waymo one服務,吸納更多的用戶使用waymo的無人駕駛計程車來出行。重點來了,這次的waymo one是沒有配備安全員的、真·無人駕駛的計程車服務。
  • 狂炫酷拽吊炸天,特斯拉自動駕駛究竟是什麼水平?
    這起全球首例無人駕駛汽車撞人致死事件發生後對無人駕駛車輛的發展造成致命的影響,之后豐田、NVIDIA 紛紛叫停自家自動駕駛汽車在公共道路上的路測。大部分相關的報告都指出,無人駕駛是自動駕駛的最終體現,是未來汽車企業乃至整個交通產業的出路。的確,如今這個變革性的技術即將要來了,行業中都在談論著如何將自動駕駛技術融入到我們的生活、工作,乃至娛樂之中。
  • Argo AI和Waymo公開發布自動駕駛數據集
    自動駕駛汽車每天可以收集4TB或更多的傳感器原始數據。今年3月,Aptiv成為自動駕駛系統開發大公司中第一個公開發布傳感器數據的公司。6月16日,2019年計算機視覺和模式識別大會(CVPR)在美國長灘開啟。Waymo和Argo AI也在此次會議中發布了數據集。自動駕駛產生的實時數據能讓車輛有效地了解周圍的環境,並在真實世界中行駛。
  • 谷歌Waymo欲拋棄「自動駕駛」一詞,暗諷特斯拉自動駕駛描述不準確
    1月7日消息,據外媒報導稱,谷歌旗下自動駕駛公司Waymo近日發布消息稱,將會拋棄「自動駕駛」(Self-driving)一詞,因為他們認為這樣的描述並不準確。Waymo表示,未來在宣傳自己研發的汽車技術時會使用「更為深思熟慮的語言」。
  • 自動駕駛事故頻發,雙冗餘系統必不可少
    據美國汽車協會交通安全基金會的一項調查表明,疲勞駕駛在美國的交通事故死亡事件中佔據21%的比例,每年約有6400人死於疲勞駕駛。為了減少交通事故,改善交通擁堵情況,人們在新的出行方式上的探索從未停止,尤其是在自動駕駛領域,這幾年的發展更是突飛猛進。然而,自動駕駛在產業壯大的同時,也出現了一些安全方面的問題。
  • Waymo將拋棄「自動駕駛」措辭,試圖與特斯拉保持差異
    圖片來源:The Verge 自動駕駛領域的先驅公司Waymo選擇放棄「自動駕駛」。使消費者和普通公眾對駕駛員輔助技術(它和自主駕駛技術不同)有了錯覺。這種錯覺可能會導致用戶在不知情狀態下冒險(比如將雙手從方向盤上拿開),導致事故的發生。 並且,Waymo認為它正在開發的技術是全自主駕駛技術,還有一種技術是駕駛員輔助技術,它需要執有駕照的人類駕駛員監督,調整措辭可以將二者區分開來。
  • 我國首曝自動駕駛交通事故 技術短板致商用遙遙無期(1)
    央視日前曝光一起今年1月發生在河北邯鄲的嚴重事故,被認為是目前國內披露的首起特斯拉自動駕駛功能使用中發生的車禍致死案例。然而,特斯拉公司已經不止一次出現事故。在今年5月,美國佛羅裡達州一輛特斯拉汽車在「自動駕駛」模式下發生撞車事故,導致司機身亡。接二連三的事故表明自動駕駛並不像聽起來那麼美好,目前技術尚存短板,能夠讓用戶安全使用仍需時間。
  • 最全自動駕駛技術匯總 解析Waymo自動駕駛安全報告
    Waymo安全報告長達43頁,小編編譯了核心內容(前32頁),詳見下文:Waymo的使命Waymo旨在將自動駕駛技術推向全球,在提升交通安全性的同時,為人們提供生活便利。公司認為自動駕駛技術將為人們提供便利,並大幅降低交通事故的發生,進而挽救眾多道路使用者的生命。
  • 中國智能汽車如何發展? Waymo自動駕駛安全報告或可借鑑
    小編為讀者整理了其中的核心內容,如下:Waymo的使命Waymo旨在將自動駕駛技術推向全球,在提升交通安全性的同時,為人們提供生活便利。公司認為自動駕駛技術將為人們提供便利,並大幅降低交通事故的發生,進而挽救眾多道路使用者的生命。自動駕駛車輛可提升道路安全性,為上百萬人提供新的出行方式。
  • 最全自動駕駛技術匯總 全面解析Waymo自動駕駛安全報告
    這類事故都有一個共通點,94%的交通事故都是因為駕駛員的人為失誤造成的。Waymo堅信,自動駕駛技術每年可拯救上千個本該在交通事故中喪命的民眾。公司對安全性的承諾及付出體現於該公司所做的每一件事中,從企業文化到如何設計、測試這項技術。在這份安全報告裡,Waymo詳細闡述了的工作理念:安全性。
  • 德勤:亞太地區消費者對自動駕駛汽車持觀望態度
    德勤汽車專家分析自動駕駛汽車和新能源汽車發展趨勢 姜煜 攝中新網上海6月11日電 (記者 姜煜)德勤11日發布汽車消費者調查報告稱,雖然自動駕駛科技應用不斷廣泛延伸至實際生活中,但亞太地區消費者對於自動駕駛汽車的安全性的信心未見提升。
  • Waymo發生嚴重車禍 尷尬被撞後又給自動駕駛潑了一盆冷水
    畢竟,此前Uber和Model 3攤上大事時,也就只有Waymo理直氣壯地表示自己沒問題,要馬不停蹄繼續進行測試,絲毫不受自動駕駛陰雲籠罩的氛圍所影響。在此次事故中,Waymo處於低速自動駕駛模式。另外,雖然Waymo曾表示將在亞利桑那州測試沒有安全員的車輛,但這輛車配備了安全員,因此安全員受輕傷。而本田轎車的情況要嚴重得多——汽車頭被擠壓到嚴重變形,玻璃被撞破。
  • 為什麼說滴滴自動駕駛能成為中國的Waymo
    10點,伴隨著「無論測試效果如何,安全第一」的口號,滴滴自動駕駛扣響了扳機,但雨並沒有停。更確切地說,雨水伴隨著整場測試。 但滴滴並沒有就此放棄測試。 無人駕駛的工作原理與其他機器學習應用並無差別,計算機處理大量數據以提取有關如何駕駛的一般規則,從理論上講,數據越多,系統的性能越好。
  • 自動駕駛事故權威揭秘:算法和軟體錯誤太多
    因此,除非自動駕駛車輛建立在高性能、高可靠度傳感器信號鏈的基礎上,始終提供最準確的數據作為生死決策的依據,否則便不能被認為是安全的。就像最初的登月一樣,在通往安全自動駕駛車輛的道路上還存在許多障礙。最近發生的涉及自動駕駛車輛的事故助長了唱反調者的聲勢,他們認為車輛及其行駛環境太複雜,變數太多,而算法和軟體仍然錯誤太多。
  • Waymo通過刪除術語「自動駕駛」來抨擊特斯拉
    Waymo憑藉其現在完全自動定製的亞利桑那州克萊斯勒Pacificas車隊,繼續處於自動駕駛技術的最前沿。至少可以說,它們不是您典型的Pacifica。但是現在,谷歌的姊妹公司已經宣布將使用「自動駕駛汽車」這一術語,並且現在將在其營銷和促銷活動中使用「更加刻意的語言」。
  • 一電百科 |自動駕駛來臨 6大分級標準你了解多少?
    當現代科技融入了冷冰的鋼鐵機器裡,自然也就成為了當下汽車的熱點話題,自動駕駛一詞也漸漸進入到了公眾的視野當中。市面上有許多車企都宣稱自己達到了L2級別的自動駕駛,更有像特斯拉這樣的「激進派」,宣稱要在2020年推出L5級別的自動駕駛計程車隊。
  • 全球自動駕駛年度「實力」榜出爐,百度超越Waymo排第一
    即自動駕駛過程中,被人類安全員搶過控制權,讓自動駕駛系統和車輛脫離,由人接管開車這件事發生的次數,其往往出現在應付各種自動駕駛系統處理不了的情況時。展開來說,就是總共多少輛車、車跑了多遠、人接管了多少次。那麼就可以算出平均跑多遠需要人接管一次。
  • 就愛說實話[28] 自動駕駛還是「半成品」
    ACC自適應巡航就這樣一步步走到今天的自動駕駛技術,就說目前最為火熱的特斯拉的自動駕駛技術,特斯拉自動駕駛技術的名字叫做Autopilot,這個詞最早是用在飛機上的,指飛機的自動駕駛功能所以自動駕駛伴隨的出來問題還是相當的多,未來自動駕駛縱然能夠飛速發展,想必道路也會異常的艱難。 第5頁:自動駕駛未來如何?谷歌一開始就直接瞄準了自動駕駛的第四個階段,也就是完全的自動駕駛。也正是因為如此,谷歌已經在美國發展了多年,但是我們了解到的信息卻也甚少。
  • 調查稱中國消費者更接受自動駕駛 超英美德法
    訊5月9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法國凱捷研究院(Capgemini Research Institute)日前對5000多人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中國消費者對自動駕駛汽車的態度比大多數國家都要更積極。與中國消費者形成對比的是,美國和英國的受訪者對自動駕駛技術最不感興趣,只有略高於三分之一的受訪者對自動駕駛汽車持樂觀態度。凱捷諮詢(Capgemini SE)全球汽車業務主管馬庫斯.溫克勒(Markus Winkler)在接受採訪時表示:「在中國以及其他亞洲國家,我們普遍看到人們對這種『創新』車型更加興奮。」
  • Waymo反駁馬斯克的「自動駕駛雷射雷達無用論」
    在自動駕駛汽車中,安裝在車頂、類似警燈的雷射雷達被認為是一個重要設備,雷射雷達的高價格也直接推升了自動駕駛汽車的製造成本,使得普及更加緩慢。據外媒最新消息,不久前,特斯拉公司掌門人馬斯克曾表示,雷射雷達是一個沒有意義的設備,未來將會被自動駕駛汽車淘汰,但是日前,Waymo公司高管駁斥了這一說法。Waymo是全世界研發自動駕駛技術公認「最牛」的公司,該公司已經在美國商用了無人計程車服務,甚至宣布將整合到網約車平臺Lyft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