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書評|梁爽:在生命裡行走的時針——讀劍峰的詩

2020-12-14 封面新聞

梁爽

我與劍峰即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在10多年前就有幸讀過他的詩句;陌生,是因為我們只匆匆見過3次面而已。

對詩歌領域來說,劍峰一直在環城路上行走,卻一直在用樸實的文字書寫生活。細悟劍峰的詩句,能讓人的靈魂戰車跌宕起伏。也可以說,劍峰在生活的沉思中,給了我一個應該去創造和奔赴的啟動。

劍峰不是專業詩人,這是真話。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發行的劍峰的詩集《無意的時針》,恰恰證明了劍峰幾十年來一直在詩歌裡探索和追逐。美麗的文句是對生活的提煉,字、詞、句、篇不僅給了讀者暢快的淚滴,還讓讀者在航行的船上明白什麼是主道——

自那時起

河流、沙灘、田野

漸漸被道路、橋梁侵蝕

綠色的大地

種植出幢幢高樓

它們俯視芸芸眾生

而你瞳孔裡的世界

深深眷戀的太陽、麥地

結滿思想的果實

這充分說明了劍峰在長期繁忙而理性的工作中,思索生活,發現生活,探索生活;在生活中筆耕不止,創作出很多敢與專業文學者媲美的詩歌,這體現了詩歌和生活同時在光陰的路上邂逅劍峰。

這既是詩與生活的品質追尋,也是劍峰與詩和生活的不解之緣。他自身的素養與詩歌的內涵遙相呼應,彼此牽引——

迷醉的靈魂在異度空間相會

渾然不知甜蜜諜殺的來臨

你不留痕跡地神秘消失

因為得到了上帝的眷顧

殘留的芳香是天使的影子

來自寫給瑪麗蓮·夢露的《空中家園》,對於一個具有很高的人生價值觀的人來說,「一片草葉隨風搖曳/如波濤中一葉扁舟」,也會看見「你在一部電影的片尾處/走到這個國度的出境囗」。這種在現實生活中如此接地氣的詩句,彰顯了作者本人如此寬廣的胸懷,包容塵世一切,因為前方永遠充滿希望。

我們帶著詩歌的聲音《出航》,細看「你的揮手如垂釣的魚鉤」,哪怕「只會等來再次創傷」,相信「一種聲音總會重來/系在橋樁上的波浪/拍打愛情永恆的夜色」,劍峰的「空談僅是安慰」應該說既是關鍵句,又是警示語。這應該不是對立的兩個體系,而是一個有責任、有擔當的詩人對生活的呼喚和愛——

香菸、酒精、音樂

像一杯纏繞的雞尾酒

多加一些冰塊

讓鐘錶失去記憶

我「奧茨冰人」般

從迷醉中醒來

顯現神奇的力量

來自《邂逅》中的樸實經典,是詩人在幸運的迷醉中,抒發了自己內心的情感。在現實生活的負累下,詩人對「離別即重逢」的自信和堅強。真切的生活細節,加上現實時空的縱橫交錯,使詩人的思緒無限量擴充,構成獨特的劍峰風格——

時間的界河難以企及

在它的焊接斷裂處

激動的波紋消隱遠方

報春花在樹叢中搖曳

星星在黑夜眨著眼睛

你研磨金色綴滿天空

我,以變異形式

根植於大地之肺

走在《林蔭道上》,「銀杏高貴的眼瞼/在黑暗中睜大,我」在以詩的形式思念桑梓,熱愛生活。詩人用特定的身份「我,一名失蹤的冥想者」,將讀者的思緒帶到一個至高的空間,然後在「根植於大地之肺」的惜念中消隱。

讀劍峰的詩,你會看不見空靈的造作,感受不到假與大的誇張,覓死覓活的情感悲憫的場景。深入詩境,讀者自然而然地遠離浮華和狡辯的虛偽世界,讓自己的靈魂突圍混沌,從而在憨厚樸實的詩章裡洗滌記憶的塵埃,展現現實生活中的一種莊嚴而靜態的美。

讀劍峰的詩,無論從哪個角度來說,劍峰都是一位值得尊敬的詩人、作家、老大哥,這不僅是這個時代的幸運,更是詩歌本身的幸運。

劍峰的詩,不僅僅表現在世俗的承載,更表現在詩人家國情懷的擔當。「樹木被不同的緯度分隔/暴龍也無法躲避自然的篩選/宇宙之力給予一切/亦能埋葬一切/無論掀起多大風浪/大白鯊終究擱淺」(《擱淺》)。詩人的洞察思維空間,使感悟的廣度與高度緊緊結合。完成了一個思緒的空曠與亙古未有的詩歌記憶對接。

劍峰的詩,讓豐盈與缺陷完美互補,讓生與死重塑一個品質生活的世界。「我是自己憤怒的催眠者/溫暖來自條石長凳/兩棵年邁橡樹/異樣的對視」(《高壓氧艙》)。其實,這才是回到生活的現實世界,以其獨特的收放模式,站在理性與感性的交叉點突圍空間,突破自己,優秀來緣於執著與自律。

也許,這就是我個人認為的詩歌領域難得的「劍峰風格」吧!

書名:《無意的時針》

作者:郝劍鋒

出版社:人民文學出版社

【作者簡介】

梁爽,四川綿陽市梓潼縣人,先後有詩歌、散文、隨筆在《人民日報》《解放軍報》《人民武警報》《文匯報》《華西都市報》《星星》《草堂》《四川文學》《都市時報》等報刊雜誌刊載,出版發行有個人著作《鄉愁》等7部。

相關焦點

  • 當代書評 | 楊軍:真善美是通向卓越必備階梯——讀侯志明《行走的...
    在當代文學理論中,對於文學優劣的評價往往沒有統一的標準,甚至出現了千奇百怪的論斷。這似乎就像蘇軾的詩「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雖然如此,但依舊有一個幾近共識的診斷依據,那就是文學中的真善美。近讀四川省作家協會黨組書記、中國作協全委會委員侯志明先生的散文集《行走的達蘭喀喇》,感觸頗深,在其作品中所表現出來的真善美也令人驚喜。真是一把刺向內心的利刃,雖然疼痛與悲傷,但卻是人生的一筆財富。朱自清非常著名的一篇散文《背影》,則將其肥胖的父親翻過月臺去幫兒子買橘子的畫面,真實而疼痛地展現在了讀者的面前,同時也深深刺痛了作者柔軟的內心。
  • 《行走的達蘭喀喇》表現散文真義 「更接近文學表達本意的寫作」
    剛讀了前幾篇,我就情感上湧,雙眼一次又一次溼潤。我抽出紙巾,搌搌眼淚,不由地給遠在四川綿陽的志明打了一個電話。儘管打電話前我稍微平靜了一下,我聽見我的聲音還是不大對勁。我沒有對志明多說什麼,只說正在讀他的散文,他的散文寫得挺感人的,真的挺讓人感動的。」劉慶邦說,他在《行走的達蘭喀喇》裡讀出了兩個字:「感恩。
  • 散文| 梁爽:從綠色裡呼吸從唐宋飄來的芬芳
    梁爽(成都)綠色陽光,星羅群山千年不褪去。時有羞澀的雲漫舞,鴿子花的故鄉依舊含羞綻放。不敢回頭張望,瞬息也會嗅不到綠色掩映下的千年芬芳。回憶的愁慌,在三蘇祠前沉默端詳。乍一望去,千山拱首,朝拜的是蘇氏三父子,還是唐朝飄逸飛來的詩?不知道為什麼,綠色與詩的交流,會落下晶瑩剔透的水珠。今天寫詩的人不一定是詩人,詩人也不一定寫詩。寫詩的詩人,在唐朝居然全睡著了。羞紅的臉為何沒有羞愧?我在三蘇祠的樹下讀著經年。
  • 讀首詩再睡覺|我住在太陽打造的宮殿,總想把鐘錶的時針向前撥動
    他說鼓不起勇氣,跟孩子們開口女兒的女兒上大學,女兒的身體也不好兒子開車從菜市場回來,他好幾次看見也只提著圓蔥、面醬,幾根皺巴巴的苦瓜和幾棒鮮玉米《童年書》那時候,風會唱歌星星是仙女窗前的燈月亮也不偷著哭我住在太陽打造的宮殿裡總想把鐘錶的時針向前撥動
  • 《給孩子的詩》——給生命一點詩性
    事實上,我一直覺得,孩子從小就應當讀詩,這種「讀」不用勾連上「懂」:詩歌本就是一種精神的吟誦,而思想上的共鳴無關乎年齡,更何況孩子遠比我們想的深刻,因為他們才是最接近生命本質的。   回想我們自己,年少時愛讀詩、抄 詩、背詩,為之唏噓、感嘆、傷懷。
  • 當代書評 | 白燁:扣人心扉的親情書寫——讀侯志明散文集《行走的...
    白燁侯志明散文集的書名「行走的達蘭喀喇」,不諳蒙文的人看來會有些懵懂,但當知道這是內蒙陰山的蒙語稱謂,以此寓指作者的家鄉所在,而且一直在跟著自己行走,便會覺得確實恰切而美妙。我一直覺得文學創作,既跟審美的感覺是否靈敏有關,也跟人生的閱歷是否豐富有關。
  • 《新生命史》:跨越時空,探索自己|書評
    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數學使人周密,科學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莊重,邏輯修辭使人善辯,凡有所學,皆成性格。
  • 詩,讀不懂怎麼辦?
    講座首先傳達出了一種深深的讀詩的必要性,讀詩實在是生命中必做的事情之一,實在不應該因為詩歌難以理解就放棄接觸詩歌。正如臧老師和秦老師都說到的,詩是人的一種天性,是人本性的一部分,實在是說得精妙。而詩「讀不懂」怎麼辦?兩位老師更是給出了明心見性的答案!相比之下,讀不懂的焦慮、不被理解的焦慮、無法傳達的焦慮便顯得浮躁了。讀者焦慮 詩人也焦慮 秦曉宇:「詩讀不懂怎麼辦?」
  • 在不朽的詩句裡,我想送你一個永不完結的春天 | 春天讀詩6
    《春天讀詩6》主題海報在路上的春天,在路上的你文:《春天讀詩》大地託起白晝,冰封的萬物隨風融解。色彩與色彩攜手降臨,為花蕾加冕。茫茫人海中的每一次相遇,足以讓生命的形態凝結成記憶勳章。出走的青年慢慢與現實和解,在霓虹廣廈間顛倒夢想;歸來的老者神情平靜,搭建好屬於自己的堅固角落。四月因離別而殘忍,是等待的求而不得,也是分手的無可奈何。所有人都正在路上,所有故事都正在發生。《春天讀詩6》,七位讀詩人以詩為馬,乘興而來,不僅為了與未知相遇,更為了與故人重逢。
  • 艾略特·溫伯格談中國詩的翻譯
    我覺得與其隨便選一些書重印,不如像極為成功的「紐約書評經典叢書系列」那樣——從重印絕版好書開始,現在收納了新譯本——這樣不僅能重印一些香港中大社的老書和其他絕版書,最終也能出版新的翻譯書。「畫詩」系列問世後,「紐約書評經典叢書」也青眼有加,主動提出幫助在美國和英國發行這套書,於是「畫詩」成了一個聯合出版項目,不過香港中大社在選題策劃上有完全的自主權,「紐約書評經典叢書」只負責宣傳和發行。
  • 讀首詩再睡覺|被你的詩意灌醉,最後一座石橋在村口枯等
    《一點晚間音樂》和黃昏一起來到院子裡春風一樣溫柔,雪花兒一樣地輕歌聲詭譎又真誠這聲音歌唱屋頂的瓦礫這聲音歌唱一些流水.青澀的果子在歌聲裡入睡成長長出一雙翅膀,飛離根與泥土.一點晚間音樂,從嘴唇裡跌落跌去遠方,跌進生命和湘江《黃昏》喝醉,被你的詩意灌醉最後一座石橋在村口枯等枯坐在站臺靜靜地等待鳥兒歌唱.
  • 詩賞讀 | 嶙峋:賞評宮白雲八首詩
    而鳥鳴無善與惡,其生命天然形態就是全部。動與靜不僅僅是層次,更是兩種生命的寫照。而「她」雖然空空,卻依然嚮往生命自由,使靜又含著隱形的動。詩寫得簡明而豐富,有天真之氣。詩不刻意加入隱喻,比加入隱喻更真實、更有寬闊的意蘊。
  • 讀圖時代的書評與書
    雖然,寫的經驗裡未必不包含讀,但專門的閱讀也未必沒有一些獨特的零星體驗,寫下來,總算是學習了如初老師的「眾聲喧譁中,大聲沉默」,為這些討論做一些補充,寫下一些註腳。 記得兒時有個笑話,講天地間,畫鬼最易。直到自己成了書評的編輯之後,才發現,這到底是真正的鬼話。那神神鬼鬼,沒有形象、沒有章法,看似只能胡畫一通,卻在接受的過程中,受到最嚴苛的評判。
  • 讀讀清朝袁枚的小詩《苔》和當代詩人汪國真的《熱愛生命》
    人總愛凌駕於萬物之上,但是詩人,能夠俯下身段,近距離的親近青苔這種小生命,本身就是對既輕且微的生命的一種尊重;或者說詩人能明察秋毫,觀物至微。而這些都是比較難能可貴的。同時這兩句,也是給我們讀者一種警策:我們要熱愛自己的生活,在生活裡自強不息的同時,我們更要熱愛我們自己。要學會自尊自愛自強不息。這首詩有兩個意象,一是苔蘚,第二個就是牡丹花。
  • 艾略特談中國詩:曾經「邊緣」的會變成「中心」
    我覺得與其隨便選一些書重印,不如像極為成功的「紐約書評經典叢書系列」那樣——從重印絕版好書開始,現在收納了新譯本——這樣不僅能重印一些香港中大社的老書和其他絕版書,最終也能出版新的翻譯書。「畫詩」系列問世後,「紐約書評經典叢書」也青眼有加,主動提出幫助在美國和英國發行這套書,於是「畫詩」成了一個聯合出版項目,不過香港中大社在選題策劃上有完全的自主權,「紐約書評經典叢書」只負責宣傳和發行。
  • 《二十不惑》陳卓喜歡梁爽嗎 劇中每一個梁爽都逃不過
    就像是《二十不惑》裡面的梁爽一樣,其實陳卓的行為中有很多漏洞,作為一個過來人一看就知道有多假,一下子就可以揭穿他的謊言。可是20歲的梁爽沒有發現,而是一直都以為自己遇到了真愛,每次只要一生氣,輕易地就可以原諒他。劇中每一個梁爽都逃不過陳卓,堪稱是高段位的花心富二代。
  • 如果有人告訴你他們知道如何讀詩,他們已經錯了|一詩一會
    從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初起,史蒂芬妮·伯特開始講授如何欣賞詩歌、思考人們喜歡詩歌的原因,至今已在各大雜誌發表上百篇探討詩歌的文章,被《紐約時報》譽為「當代最具影響力的詩歌評論家之一」。然而,她卻奉勸讀者「別去讀詩」,並在《別去讀詩》一書中闡述了自己的觀點。她觀察到,如今很多教師和書本都會指導學生如何讀詩,但也使得詩歌被輕易歸為某種單一的事物。
  • 《讀藥》周刊5月預告及書評徵稿啟事
    幾年前,坊間流傳一種說法:南有《讀品》,北有《讀藥》。《讀藥》周刊是鳳凰網讀書頻道於2010年推出的獨立書評類電子刊,它的創建動機是以書評為主要載體,通過網絡及其他媒介,推薦優秀書籍。《讀藥》所薦書籍,以品質為第一要義,非精品,不推薦;《讀藥》所看書評,一需真評實話,要獨立,有簡介。
  • 「當代書評」李黎:詩的青春 詩的校園——序姜紅偉《詩歌年代》
    當我們跨入大學校園時,正值當代中國思想最為活躍的一個時期:思想解放運動、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新的思想需要表達,新的情懷需要抒發,新的人生期待需要吟詠,新的歷史使命需要放懷……而這一切必然催生從形式到內容都煥然一新的詩歌。「我絕不申訴,我個人的遭遇。
  • 《二十不惑》:像梁爽這樣的漂亮女孩,現實生活中也不會有朋友
    其實像梁爽這般的女孩,在電視劇裡已經讓人足夠想要遠離,但是現實生活中也會有這樣的女孩。不可一世,脾氣古怪。只是電視劇更加清晰淋漓盡致地表現了出來。劇裡的梁爽沒有朋友,和男友分手後,便只能住在宿舍,但奈何和舍友關係都很差。室友們正在開心聊天,結果看見梁爽,便趕緊閉嘴。幾人一起聚會發朋友圈,也從來不叫梁爽,梁爽就是被孤立的那個人,性格古怪,難以融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