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孩子的詩》——給生命一點詩性

2020-12-12 騰訊網

  在當下,新詩是一個令人困惑的存在:似乎每個人都會寫那麼幾筆,似乎每個人寫的又欠那麼點意思。如若說拿到教學中來,更是有了那麼幾分尷尬:現當代詩歌教學被不斷的後置,當真的被提入教學日程,孩子們卻很難學懂了。

  事實上,我一直覺得,孩子從小就應當讀詩,這種「讀」不用勾連上「懂」:詩歌本就是一種精神的吟誦,而思想上的共鳴無關乎年齡,更何況孩子遠比我們想的深刻,因為他們才是最接近生命本質的。

  回想我們自己,年少時愛讀詩、抄 詩、背詩,為之唏噓、感嘆、傷懷。算而今,卻再難拿起一篇小詩認真讀下去,就算草草過目,也是讀不懂、讀不動,更讀不出當年的情懷。時光帶走的不僅是詩歌,還有乘著詩歌的最好的我們。

  所以,今天和大家分享一部詩歌小集——《給孩子的詩》。《給孩子的詩》是我國當代詩人北島親自甄別、挑選了57位不同國別的詩人所創作的101首不同風格的新詩,集結成冊。關於所選的詩歌,歷來評價紛呈,爭議頗多,但我覺得,讀詩本就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詩歌最大的魅力就在於在千萬首萍水相逢中偏偏遇見那麼一句牽動人心,驀然回首,再難忘懷。倘若真是讀著首首都合心意,反倒顯得讀者有些濫情了。

  在讀這些詩歌時,我們會發現,其中很多內容在當下都有著映射。例如趙照演唱的《當你老了》,事實上是對愛爾蘭詩人葉芝的詩歌《當你老了》的改編;當下爆火的歌曲《可能否》,作者木小雅談及創作背景時提到靈感來自於一句詩:「只要想起一生中後悔的事,梅花便落滿了南山」,這齣自我國當代詩人張棗的《鏡中》……如此種種,也許算是詩性的一種回歸吧。

  希望能以這本書為引,讓孩子們多去讀一些新詩,在詩歌中找尋一些最美好的滋味與最深刻的力量。生活終會紛擾,可生命當有詩性。所以趁著沒有被這浮世佔滿心靈,先搶佔一隅,留那麼幾句詩歌,這樣,當我們站在未來回望時,哪怕能有一聲嘆息,也終歸沒有空付這一路風景。

相關焦點

  • 高春林:當代詩的文學經驗,與詩性辨析
    固然有一個怎麼寫的問題,但關鍵還不在這裡,我在另一篇文章《根性寫作,或現實的詞群》中,談到這一點:「從這個層面講,我的疑問不是在問:什麼是詩。我一直在審視,『我寫下了什麼?』這就像是有人在問我:『你在幹些什麼?』這是鏡照,在這一鏡照下,詩的靈感不是柏拉圖的神魔,而是語言在時代處境上的自覺。」
  • 詩是活潑潑的生命
    學習詩歌,是孩子學習使用漢字、開啟內心想像力的最佳方式,也是對一顆童心的最好庇護。作者在30多年詩歌寫作經驗和與孩子們實地互動的基礎上,摸索出一套獨特的教孩子寫詩的方法。在本書中,他精選約40首中外經典現代詩,採用一詩一講的方式,引導孩子打開感受與想像,體味語言的無窮創造性。從詩歌閱讀到賞析再到寫出自己的詩句,讓每個孩子都能走進詩歌的美妙國度。
  • 黃玉峰校長:拒絕「內卷」,用詩性教育喚醒孩子...
    為了分數,學校被捆綁,家長被捆綁,孩子被捆綁,內卷的危害很大。」上海復旦五浦匯實驗學校校長黃玉峰說,追求詩性教育的最終目的是幫助師生找到終生幸福。 近日,第五屆「君子養成大會」在上海復旦五浦匯實驗學校舉行,會議主題為「詩性生活與君子養成」,滬上教育名家一起撥開「焦慮」的迷霧,重新喚回孩子的詩性世界。
  • 《給孩子的100首新詩》:送給孩子一個詩世界
    書名:給孩子的100首新詩 編者:楊克 出版者:接力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7年9月  詩是語言的孩子。適合孩子讀的詩,天真、無邪、赤誠,是最接近孩子天性的語言。書中沒有選取70後青年詩人的作品,在接受記者採取時,楊克說「好作品都是經時間的淘洗,選取相對來說時間沉澱更久一點的詩歌,是經時間打磨出來的珍珠」。  該書另一個選詩的標準,就是選取詩中從語言、意象、思想、情懷方面最適合孩子的純粹之作。這些詩,天真、坦蕩、情感流露自然。
  • 春日的獻詩:海子與後來者的生命之詩
    他曾說:「我沒有死亡我沒有生命我空無一人。」或許我們會哀嘆海子的早逝,卻也慶幸,世界詩壇上曾有這樣一個年輕人曾毫不猶豫地站在他所堅信的一邊,為後來者的心靈留下永恆的回聲。這回聲不止限於詩意的維度,更在生命的山谷裡悵然迴蕩。為紀念海子,我們特意在網易雲音樂建立了「五月麥地RyeWave」音樂電臺。
  • 張開兒童詩的雙翼
    如果只因為讀者是孩子,對於詩性的揣摩僅僅蜻蜓點水般浮於表面,不去修煉和提純詩性,是對小讀者的不負責,更是對詩人自己的不負責。國內兒童詩人的隊伍很大,但攜帶詩性的好詩未必像隊伍那麼大。究其緣由,也大抵是忽略了對童詩詩性的探索。
  • 淺談:戲曲與中國畫的詩性特徵
    二者都將抒寫性情置於崇高的位置,都與詩有密切的關聯,體現出鮮明的「詩」性品質和中國傳統哲學重精神、輕物質的思想內核。藝術是人類情感的產物。別林斯基說:「戲劇是最富有激情的詩歌體裁。」西方戲劇藝術追求矛盾的衝突性表現,遵循「重現人生」的戲劇觀,以「激情」熔鑄其中,樹立形象,作為與觀眾交流的媒介。[2]而在中國戲曲中,表現最充分的卻是「柔情」。
  • 一首詩寫出了生命的頑強
    白居易傳說,白居易每次寫完了詩,都要念給他鄰家一位不識字的老婦,她聽懂了,白居易才發表。白居易的詩通俗易懂,朗朗上口,而很有思想深度,這就是我喜歡他的原因。他的那句:「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我最是喜歡。這首詩出自他的賦得古原草送別,全詩如下:「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 海子,詩的加速,詩的慢
    2017年飛地APP發起了文學藝術在線分享會,其中一場邀請的是詩人、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臧棣,他為飛地的讀者帶來了《海子,詩的加速,詩的慢》主題分享。在這個充滿焦慮、哀痛的春天,我們是否能更深入地理解捨棄生命的海子。
  • 2-12歲孩子寫的詩最有童心,池沫樹主編《給孩子的兒童詩》精選小...
    不過,還有一種既可愛又浪漫的詩——兒童詩,同樣值得我們反覆回味。也許你被海子的詩歌、顧城的詩歌「怦然心動」過,但是出自孩子原創的詩歌,你真的讀過嗎?當我第一次讀到2歲至12歲孩子寫的詩——猶如忙碌中看到孩子燦爛的笑容——這種美好,勝過春天裡的百花、夏日裡的清泉、秋日裡的明月、冬日裡的爐火!都說孩子是天生的詩人,在「詩人」前面加上什麼形容詞都不過分。
  • 「不學詩,無以言」,該怎樣讓孩子親近詩?
    當前語文教育對詩歌、詩意、詩性的東西不友好,單一標準化的答案把詩的可能性空間壓得很小,學習和教育的過程,有時也是一個去詩意的過程。  不要以為孩子們幼稚,他們的領悟能力很強。家長和教師要多些陪伴孩子讀詩的耐心。你還記得兒時背誦的詩歌嗎?
  • 童詩是每個心靈的晨曦
    他替孩子做主張,說:「你們那離臺灣近,能不能託人帶套楊喚的童詩回來?他那麼好,中國大陸卻遍尋不著他的詩。」我一愣。朋友是個書痴,接下來半個小時,就是他滔滔不絕地和我普及「楊喚畢生創作的、不足二十首之兒童詩,何以成為中國一代兒童詩的典範作品」。  朋友終究設法搞到了一套臺版的「楊喚兒童詩」。而我,又等了三年,才捧到中國大陸出版的《永遠的楊喚》。這些,都已是好幾年前的往事了。
  • 什麼是詩,孩子知道
    我再大一點要去潛水,真的要到海底去看看呀!」放大的聲音中,可以感受到他的激動和期待。他想像是只鯊魚,在海底世界希望他可以遇見更多的朋友。不只是他在詩中寫的這般無奈哦。誦讀小詩,便可激起孩子強烈的共鳴。孩子們之間的互動,便可察覺又是一首可愛的詩。不是詩歌課「讓孩子像詩人一樣創作」而是「孩子們就是詩人。」他們是天真的,和善的,彩色的。想像空中飄浮著美食就會伸出小胖手一把塞到嘴裡,將肚子挺起,拍拍滿足地說道:「啊!簡直太美味了。」
  • 和孩子一起品一品繪本童詩什麼味兒?
    詩是最精煉的文字,有了共讀童詩繪本的經驗,世界那個大圖,生活這個小畫,都可以成為我們和孩子放飛的想像力。將閱讀和體驗結合起來,重新組織語言,再記錄成文字,就成了孩子的詩。要我說,童詩繪本真的是天生的語言教材。在在這樣一個快節奏的時代,好像過多的言辭都是一種累贅,人們變得不會描寫,不會抒情。
  • 「青浦」復旦五浦匯:緩解教育焦慮 詩性何為-2020第五屆君子養成...
    在著名主持人秦暢、李蕾的主持下,與會來賓圍繞「詩性生活」這一主題展開,以「詩性覺醒」、「詩性寫作」、「詩性課堂」、「詩性行走」、「詩性家教」及「詩性化育」六大板塊為題進行了深入研討與分享。大會通過主題報告、課例觀摩和沙龍討論的形式將如何營造詩性生活,實現詩性教育的理念與實踐全息呈現。
  • 《詩經》:把生活吟詠成詩,在詩中生活
    那麼好的山川草木,那麼多的鳥獸蟲魚,那麼清明清朗的天空、大地、江河、湖海:「鳳凰于飛」「蠶月條桑」「野有蔓草」……《詩三百》,中華民族詩情的濫觴,在這裡,混沌初開,萬物始發,人們天真無邪,自由自在歌唱,隨性隨心,無掛無礙。歌兒,口口相傳,母親唱給孩子,爺爺唱給孫兒。某一天,來了採詩官,這個文質彬彬的君子,他說,唱得真好,我記下來吧。
  • 詩,讀不懂怎麼辦?
    在很孤獨的近況裡,詩人肯坐下來,耗費自己的生命去冥思苦想,去推敲文字,把這些內容寫出來。這樣的過程一定有什麼東西在從他們的生命內部驅動著他們。他們不得不做這樣一個表達,就如同要完成一件事情,所以他們肯定不是要難為讀者或者瞎寫,而是一種生命的衝動淤積在他們的軀體裡面,不寫出來的話,好像有一道坎兒過不去了。所以一般讀者在閱讀詩歌時要保持心態,也要多一點點同情心。
  • 莎士比亞:這詩將長存,並賜給你生命
    大家好,「詩的嗓音」今天分享「巴別塔詩典」叢書中唯一的一本16世紀經典詩集,來自英國最偉大的詩人和劇作家威廉·莎士比亞。他於1903年出生在廣西百色,少時便以詩才聞名,有「南國詩人」之美譽。曾於1924年赴歐洲留學,與保羅·瓦雷裡、羅曼·羅蘭等文豪交好。1931年回國後,一直從事外語翻譯、教學和詩歌創作等工作。在莎士比亞的詩歌之外,梁先生還翻譯了歌德的《浮士德》等世界名著,另有詩集《晚禱》、詞集《蘆笛風》、論文集《詩與真》等作品。
  • 《蜉蝣》——朝生暮死的生命詠嘆詩 | 從詩經開始
    、光陰易逝的詩,借蜉蝣這種朝生暮死的小蟲寫出了脆弱的人生在消亡前的短暫美麗和對於終須面臨的消亡的困惑。此詩用比的手法,富含人生哲理。完整音頻點擊小程序連結→從詩經開始精選蜉蝣之羽,衣裳楚楚。心之憂矣,於我歸處。
  • 海桑的詩,《給我的孩子》
    《給我的孩子》.海桑沒想到你竟如此的小簡直像條軟體的蟲子當我是未來的財富你如此寶貴我怎能佔為己有一直以來我都不願意承認其實在生命的意義上你我都是奇蹟就像未來不會比現在更重要你我也只能是對方人生的某個部分然而我愛你我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