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跋涉而行,我手寫我心
曾讀過一句詩——"貧窮而聽著風聲也是好的"。當夜幕降臨,萬籟俱靜,遠離案牘勞形,遠離是非人情,即便你不貧窮,聽著風聲,也是好的。那麼,聽著簫聲,就更好了罷……
——題記
我對洞簫的喜愛由來已久。小時候,受村裡一位高中生的影響,自己先喜歡上了笛子。後來在上猶中學讀書,有一次夜晚,在寢舍裡聽到樓上傳來清幽的洞簫聲。吹簫者卻不知何許人。後來,自己對簫有了興趣,就去買了如何識簡譜及洞簫吹奏法的相關書籍,自己一個人慢慢琢磨了起來。再後來,自己就聽聽廣播,聽聽磁帶……現如今,雖然也是一直沒有人教,但利用網絡,加了一些簫友,入了各種笛簫群,自己便利用微信向他們學習。至少,對洞簫的那一份情,也算一直沒有斷吧……
洞簫,作為一種傳統樂器,古時候就深得才子佳人的喜愛。 它的音色比較沉靜悠遠、清雅脫俗,富有一定的滄桑感。夜下一弄,聲如鶴鳴;鳳凰不至,千載傷情!其宛轉幽深之韻、琉璃空明之境、玲瓏縹緲之致,似能穿透無盡的時空,讓人大發無限思古之幽情……
我,不是才子佳人,但我,真的好喜歡那麼一種意境!
記得大文豪蘇東坡在《前赤壁賦》中曾寫下美句:」客有吹洞簫者,倚歌而和之。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餘音嫋嫋,不絕如縷。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
記得晉代的桓伊曾以一曲《梅花三弄》而名動天下、垂跡青史……
記得宋代的姜白石,他曾經也是以簫為伴,連他的詩詞也都有一份簫音般的清冷……
記得唐人杜牧的詩句 「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就如一曲簫音,不知打動過多少漂泊的心靈! 而今,二十四橋猶在,只是吹簫的玉人已不知身在何方,空讓來者神往……
如今,在各種笛簫群裡,在火山小視頻中,我時時會聽到好多吹簫高手的簫聲。比如那一位喜歡皺眉的鈦簫老師,我就極為膜拜! 他的《長相思》以及其它的曲目,總是那麼動情,那麼如泣如訴,我不禁一次又一次地被感動落淚……
洞簫,清吹是極佳的。但同時,它還可以與古琴合奏,那也是絕配! 看過金庸的《笑傲江湖》,都記得劉正風與魔教曲洋的故事吧? 何其讓人感動! 而最終令狐衝與任盈盈琴簫合奏一曲《笑傲江湖》,其情其景,又是多麼地令人為之動容!
我有一管G調的洞簫,當時是80元買來的。現在看來,難登大雅之堂。但上面刻著字"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這管洞簫,算來跟著我已有十八九年了! 我搬了幾次家,從農村土房到農村磚房,再到縣城的套房。我丟失了很多東西,如老照片,書籍等,但慶幸這一管洞簫,還一直在。它裝在一個紅色的布絨套子裡,保存還算完好。現在筒音作5, 拿它吹奏一曲《女兒情》或《枉凝眉》什麼的,貌似還不錯……
我與洞簫有著難以割捨的情結。簫聲不噪,每當我讀書疲倦,或工作之餘,就會用它隨意把玩一番。它如同書法,可以冶情。洞簫,使我從現代城市的浮躁環境中解脫出來,使我平靜、隨和,也使我領悟人生並感受到人生的真諦!
今晚寫下這篇散文,唯願新年的自己能:
發憤書寫眾生,呈大千世界
立志簫吹七聲,奏萬種風情!
-END-
作者:跋涉君,教師、自由撰稿人,寫教育心得隨感,也寫美文及人生感悟。他不唱蒼鷹之歌,堅信駝鈴同樣充滿魅力。微信公眾號:跋涉君(ID:trudger365666888),個人微信號:跋涉君(ID:stayuper365666888)
長按指紋 識別圖中二維碼 輕鬆關注
謝謝你找到我,謝謝你留下來
你的關注與轉發是對我最大的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