鏡中的自我:我們所愛的人可能就是我們自身的映像

2021-01-08 馮勇傑

從某種程度來講,我們都與奧維德著名的神話中那個愛上自己水中的倒影而憔悴致死的有些相似。除了我們的真愛外,沒有人比我們自己更為重要。

奧維德賦予那喀索斯這種命運從心理學上說是很有洞察力的。那喀索斯棄決了其他所有的愛意,而當復仇女神聽到被他草率拒絕的美麗少女的哭聲時,她決定要懲罰他: 「讓他愛上自己吧,讓他永遠無法獲得自己的所愛。」

換句話說,自戀可以是很強烈的,以至於我們無法再去愛上別人。自戀是危險的,甚至可能最終導致毀滅。

自戀是人類感情中的一部分,它源自我們對與別人結合的渴望。而這也包括對自身的渴望。

「我是希茨克利夫!」《呼嘯山莊》中絕望的凱薩琳·恩蕭這樣吶喊出了大多數真心愛過的人都曾經經歷的心情。那種像愛上別人一樣愛上自己的感覺在同性戀情中顯得尤為突出。

同性夥伴在某種意義上其實是我們自身的一種鏡像。迷戀自己美貌的那喀索斯經常被認為是男同性戀的典型。

弗洛伊德相信同性之間的戀情有部分是源自對自身完美形式的追求,或重獲青春的渴望。在某種程度上接受自戀在愛情中是不可或缺的。自戀也可以成為喜劇的主題。

莎士比亞的喜劇《無事生非》中原本敵視的比阿特麗斯和班尼迪克一旦聽說對方喜歡自己,敵意就轉為愛意。

我們所愛的人可能就是我們自身的映像。在油畫裡,傳統中象徵愛、美與快樂的女神維納斯總是凝視著鏡子中的自己。

與之相對應的是破碎的鏡子則代表著在愛情中運氣不佳。這可能與古代人們認為鏡像和自身是一對雙胞胎有關。

那喀索斯的自戀情結嚴重到排斥其他所有的戀情。但是每當他試圖去抓住池水中的自己時倒影就會破裂,那喀索斯因此陷入無法自拔的苦悶情緒之中。

愛自己沒有錯,如果愛過了頭,就顯得有些自戀了。自戀的女人,意識深處都有一面鏡子,以便隨時用這面鏡子來欣賞自己,同時,也拿這面鏡子照照其她女人,以便來做一些對比,找到自己一些足以自信的東西,或是找到自己的與眾不同。

相關焦點

  • 《一個人的朝聖》:我就是「鏡中人」,直到走向「自我認知」之路
    被父親忽視最後驅逐,使他更堅定自己是一個無用之人,父母作為哈羅德第一面認知自己的「鏡子」,帶給他的自我認知是無盡的懦弱和卑微。「他者」兒子:父親身份反饋的自我認知哈羅德愛兒子,卻不知如何去愛,每一次像擁抱變成了轉身離開。甚至噹噹兒子溺水時,他還停下來解鞋帶,只因為他害怕沒有藉口去解釋無法將孩子救回來的的過失。
  • 鏡中我:遠離別人的看法,突破思維邊界,認識真正的自我
    相反,如果直接以「命令的口吻」,「制度的方式直接管理」可能就會產生不利於團隊發展的其他不良反應。不管是在生活和工作中,「鏡中我效應」的運用無處不在,只要我們突破自我認知思維的界限,就能更好的「看清自己和提升自己」,甚至可以「啟發別人」。
  • 孩子容易被人影響?善用「鏡中我效應」,讓孩子認識真自我
    我們把這個理念過渡到孩子身上,就是孩子對自我的認識是通過自己周邊的人互動形成的,建立在別對自己的評價之上,將這個概念運用到孩子身上,就變成了孩子個人自我概念的建立,是在與父母、身邊的人的互動中形成的。不要認為孩子這樣是沒有主見,這其實是人的天性,我們很少去用心的觀察自己的行為,對自己的認知往往是通過別人的評價得來的。
  • 想要孩子更優秀,家長要善用「鏡中我效應」,讓孩子正確認識自我
    很多家長對於孩子想要成為什麼樣的人是抱有期待的,但是對於孩子的成長來說卻束手無策。家長們希望孩子能夠成為自己想要成為的人,但是卻習慣性的對孩子進行打擊式教育。經常性的給予孩子否定的評價,這不僅會打擊到孩子的自信心,也會使得孩子的自我評價較為負面。其實父母們想要孩子變得更優秀,不妨嘗試一下「鏡中我效應」對孩子產生的積極影響。
  • 《王者榮耀》自我之象猶在鏡中是誰的臺詞 自我之象猶在鏡中臺詞介紹
    導 讀 王者榮耀自我之象猶在鏡中是誰的臺詞,王者榮耀也是一款非常火爆的遊戲,那麼「自我之象,猶在鏡中」又是哪位英雄的臺詞呢,相信還有些小夥伴不知道。
  • 自我的肯定來自於別人的肯定,如自己在鏡中,值得一看!
    隨著人的不斷成熟,每個人都會在心裡問這樣的問題: 「我是誰?」這就是自我認識的開始。古至今,人們探討人類對於自我的認識這個問題就從來沒有停止過。那麼人到底是什麼呢?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的社會學家和社會心理學家庫利認為,人事實上是無法在沒有人的環境下認識自我的。庫利提出,人對自己的了解實際上是通過他人對自己的看法來獲得的。庫利是美國早期著名的社會學家和社會心理學家,他對傳播與人的社會化問題進行了深入的研究,並提出了「初級群」和「鏡中我」的概念。
  • 學會「鏡中我效應」,提升自我認知能力
    1「鏡中我效應」的定義「鏡中我效應」是由美國社會學家查爾斯.霍頓.庫利提出的, 他是這樣定義的:一個人的自我觀念是在和其他人的交往過程中形成的,一個人對自己的認識是其他人對自己看法的反映,他所具有的這種自我感覺,是由別人的思想、別人對自己的態度所決定的
  • 猴子能在鏡中識別自我 有助於人類自我意識起源研究
    原標題:猴子能在鏡中識別自我 有助於人類自我意識起源研究 科研人員發現猴子也能學會認識鏡中的自己。經過訓練,小猴子在照鏡子時能準確用手指摸到臉上多出來的「小紅痣」。記者日前從中科院獲悉,這項研究將為臨床治療智障、自閉症、精神分裂症和老年痴呆症等神經疾病中自我意識的缺失提供有用線索。與人類和某些類人猿不同,恆河猴面對鏡子時並不能本能地認識到鏡中的影像就是它自己。
  • 窗中世界,鏡中自我(文/何大川 )
    窗中世界,鏡中自我透過窗子我們可以看世界的精彩,透過鏡子我們可以看到自己的優點和不足。在生活學習中我們需要通過窗子和鏡子來不斷地完善和豐富自我。窗子,給了我們生命中的一縷陽光,照亮我們的心房,給了我們無盡的遐想空間,讓我們去擁抱世界。
  • 心理學:你的愛人不愛你,最好的方式是「自我救贖」
    而庫利的研究理論,被稱之為「鏡中我理論」。「鏡中我理論」非常適用與同事、朋友的交往之中,因為它能夠讓自己變得更加合群,讓同事、朋友更加認可自己。但是,「鏡中我理論」不適用在兩性關係之中。男人與女人共處,若一方被「鏡中我理論」影響,那麼,除非是兩個人都非常相愛,否則,一旦另一方不愛被「鏡中我理論」影響的人,結果就會很悲慘。為什麼這麼說呢?迎合不愛自己的人,「跪舔」不愛自己的人,能讓自己愛的人愛上自己嗎?
  • 「鏡中我效應」通過別人對自己的看法塑造自己
    怎樣成為一個優秀的人?美國社會學家查爾斯·霍頓·庫利在1902年提出「鏡中我效應」,該理論認為:「一個人的自我觀念是在與其他人的交往中形成的,一個人對自己的認識是其他人對於自己看法的反映,他所具有的這種自我感覺,是由別人的思想和對自己的態度所決定的。」
  • 走出自我為中心,可能是我們每個人一輩子的修行
    真正的溝通就是構建情的關係,一切的問題其實都是如何構建你與別人關係的問題。一旦關係建立,發生就開始。無關觀念、無關邏輯、無關判斷,當你拿著這些東西和父母、和朋友、和你的客戶進行交流的時候,你其實仍是以自我為中心。真正的溝通無從談起。愛讓發生開始。我們都需要深入彼此的深心,心靈的玫瑰花才會開放。
  • 楊絳散文《鏡中人》,發人深思!
    試問,天下誰人不自負?自負而不自知者佔了大多數,自負而自知者實在是少之又少。我們自己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人?這是很少有人思考過的問題。自我評價也往往有刻意粉飾自己之嫌,這種主觀性的影響總是在所難免的。楊絳的這篇名作《鏡中人》備受推崇,同時又很難一遍看明白,若能沉靜下來,細讀細思,定能發現其妙處。講道理不教條,舉例子不高深,她用生活的真實體驗,告訴我們:知人難,自知更難。
  • 「鏡中我」效應—在意別人的看法or不在意別人的看法
    「鏡中我效應」是由美國社會學家庫利提出來的,這個理論認為:「一個人的自我觀念是在與其他人的交往中形成的,一個人對自己的認識是其他人對自己看法的反映,他所具有的這種自我感覺,是由別人的思想、別人對於自己的態度決定的。」
  • 「鏡中我」育兒觀,看女王媽媽,咋把女兒變成另一個「鏡中我」
    娛樂圈裡有許多親子間和諧相處的典範,讓人印象較為深刻的就是馬伊利母女了。作為單親媽媽,馬伊利對女兒的教育特別上心,也經常和網友們分享育兒感悟。這背後是「鏡中我理論」在發揮作用。孩子在早期的成長中,主要來源於和父母的互動。父母就像孩子的一面鏡子,平等的映射才能發揮最好的效果。什麼是鏡中我理論?
  • 心理學:實用的「鏡中我效應」,戀愛對象什麼樣,其實由你決定
    當我們每天早晨對著鏡子,看到鏡中那個熟悉而陌生的「我」,親愛的,那真的是真正的你嗎?其實當我們出生時,我們的一切就與他人分別不開,甚至就連心理意識都受到他人的引導影響。古語有云: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我們想成為的「自己」,實際上,往往就是以他人的看法為標準,從而去改善進步,最終變成大家眼中的「那個我」。
  • 如果愛情讓人自身和自身保持同一,那它可能是什麼?
    但不可能強求每個人都這樣去做,哪怕在某一特定社會階層之內也不行。普適化(Univeralisierung)則要求一個任何人都可獲得的自我——作為親密性的基礎。這就是先驗哲學在其主體概念中所表達的意思,早期浪漫派也仍然以此為導向。
  • 鏡中我|新傳理論68
    1理論內容鏡中我(the looking-glass self)理論,由美國社會學家查爾斯·庫利(Charles Cooley)在《社會組織》中提出:人的行為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對自我的認識,這種認識主要是通過與他人的社會互動形成的,他人對自己的評價、態度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鏡子
  • 墨菲定律:「鏡中我」效應,讀懂之後,與別人相處更輕鬆
    美國社會學家查爾斯·霍頓·庫利在1902年提出了一個理論,他認為我們的自我觀念是在和人的交往中形成的,是他人對我們看法的反映。就像我們生活中只能藉由鏡子看到自己的長相,我們對自己的評價也是通過他人的看法形成的,別人就像是我們面前的一面鏡子,從他們的言語和反應中,我們可以看見自己是什麼樣的,或是影響我們成為什麼樣的人。因此這個理論也被稱為「鏡中我」效應。
  • 家長要善利用「鏡中我效應」,讓孩子認識真自我
    很多人都喜歡開朗活潑的孩子,自卑的孩子營造給人的氣氛比較安靜沉重。為了讓自己的孩子能更加受到歡迎,這時候就需要家長多關注自己的孩子。怎麼能看出孩子自卑呢?拒絕交朋友一般來說,小孩子是很喜歡和同齡的小朋友相處,但是不自信的孩子會對自己帶著偏見,覺得"自己性格不好,他們可能不喜歡我"這些想法,讓他們膽怯,止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