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自我為中心,可能是我們每個人一輩子的修行

2021-02-19 尼克的商法世界

我們經常會遇到一些人,他們給人自私、自以為是的不舒服的感覺,但我們自己都有意無意的成為讓自己討厭的那種人。今天偶然間看到了大二下學期《客戶溝通與市場營銷》課程結束後自己的感受。當時恰逢我在上英語口語班,口語班有一個約定俗成的規矩:每天發日精進。當天結束了這門課程,我的感受頗深,於是我給自己發了一條很長的微信,細數上這門課的感受。劉大力老師的這門課,估計沒幾個同學聽懂了,包括當時的我,但我能隱隱約約感覺到老師的用心和這門課的意義,所以我全程都很認真並參與其中。劉老師在課程開篇就說:這是一門關於發生的課程,所有的內容都將在未來的四周裡通過體驗和參與從而發生。聽著很玄乎,但現在回看,確實很受用。我也藉此機會將當時的感受發出來,分享給大家:

今天《客戶溝通與市場營銷》課程結束了,雖然只有短短的四次課,但是劉大力老師對我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他在第一節課上,就跟大家說:這是一場發生的課程。你全情投入,就會見證自己的發生。記得自己第一次上完課之後,我還一頭霧水,甚至跟別人開玩笑說:一場律師實務課愣是被他上成了哲學課!竟然還在課上讀起了一首不知所云的詩。後來才慢慢發現,不懂老師的一片苦心啊。真正的溝通就是構建情的關係,一切的問題其實都是如何構建你與別人關係的問題。一旦關係建立,發生就開始。無關觀念、無關邏輯、無關判斷,當你拿著這些東西和父母、和朋友、和你的客戶進行交流的時候,你其實仍是以自我為中心。真正的溝通無從談起。愛讓發生開始。我們都需要深入彼此的深心,心靈的玫瑰花才會開放。溝通的真的是門學問,當每一位同學上臺做模擬面試時,都無一例外陷入判斷、邏輯、觀念的窠臼。發現跟客戶建立聯繫是那麼的難。但我學會了:與客戶交流,不是靠猜測,也不是學會躲避客戶刁難的問題,而是學會面對。並不是面對未知,我們總要使用自己擅長的方法。一旦對方不按自己的預設出牌,自己立馬手忙腳亂。這其實就是以自我為中心啊。學會面對,自然會有美妙的發生出現,你我都不知道會發生什麼,但它就會出現。你事先擔心的問題並不一定出現,而你面對了,反而出現了你意料不到的驚喜。這是個很奇妙的感覺。我們活得很累,我們不知道自己要什麼,我們只是看別人怎麼做,似乎只有跟別人步調一致,我們才不會落伍,這也是另一種意義上的以自我為中心,因為你在做決定之前,已經對自己的結果有了預判。但你沒有想到,生活怎麼會按照你的設想來進行。一切都在發生當中。獨覺才是破除以自我為中心的關鍵。重新認識你自己。我們從來沒有真正審視過自己,我們整天生活在各種觀念和評價之中。這不怪我們,社會大環境本就如此,我們的老師、父母、朋友都是如此。但領悟獨覺,我們的改變自然就開始。獨覺是啥?是認識自我,是探到自己的內心,是睜開「開滿玫瑰花的眼睛」。我們現在看到這段話,或許一臉懵逼,甚至覺得寫這段文字的人最近是不是吃錯藥了。當你這樣想的時候,親愛的同學,你又陷入了判斷,又回到自我為中心了這種判斷的習慣和分析的思維源於我們教育的習慣,我們習慣了問題和答案式的思考模式。甚至當劉老師在課上做情景模擬時,仍會有很多同學質疑:參與模擬的同學,他們的表現並沒有解決這道模擬案例題。劉老師批評大家沒有看到現場的發生,只關注問題的答案。這是問題導向型思維模式作祟啊,為什麼會這樣?因為我們從小到大接受的教育是這樣的。我們形成了一套觀念體系。並且根深蒂固。它成為我們做事和與人溝通的標準。我們失了自我。當別人跟你說另一套觀念體系的時候,我們就陷入無法理解,甚至懷疑。就像哥白尼提出日心說的時候,挑戰當時教會盛行的地心說。他於是被視作異端,教會內外都不受人待見。下次遇到人還是問題時,學會面對吧。面對,你就接近了偉大,註定這輩子成為一個了不起的人。前幾日得閒,手捧劉大力老師的新作《破局》,他在這本書中的一段話再次激起我對那堂課的記憶。想起以往自己的經歷和見過的人,愈發覺得走出自我為中心的重要性,它是我們擺脫巨嬰思維,學會換位思考和同理心的關鍵。在這裡,我也摘錄下這段話,相信無論對日後從事律師抑或其他工作,都具有非常的啟示意義:
「我在律師事務所帶團隊的時候,還有我在律師學院給學生講課的時候,我都會講到一個問題,我們的實習律師,或者說我們的年輕律師來到事務所實習或者工作時,努力的方向往往都是錯的。為什麼說存在方向錯誤呢?因為我們所有的實習生為了想要留下來工作,都要努力地表現自己。我反應很快,我效率很高,我可以做很多項工作,我對法律的掌握很熟練,我可以寫備忘錄,我可以做法律研究,我可以做很多工作,我會努力地表現自己的各項才華。我們的年輕律師為了得到資深律師的提攜、合伙人的提攜,也會非常努力。這個努力本身沒有錯,我不是說這個努力有問題,我是說這個表現自己的方向是錯的。你有沒有先了解帶教律師的需求、帶教合伙人的需求,以及他們背後客戶的需求?如果你沒有真正地了解,你也沒有主動去了解,那麼你做的東西再好,很有可能沒有辦法契合合伙人的需要、資深律師的需要,更重要的是沒有契合客戶的需要。所以,對年輕律師來說,對實習律師來說,我們不是先要努力地去表現自己的才華,這是一個困局,是一個自我的困局,是一個自我中心的困局。當我們困在這個自我中心中,基本上就像我提到的律師學院的學生一樣,要的是怎麼滿足我自己的需要。隨著時代的發展,我們都渴望自己的需要得到滿足,這個本身沒有錯,但是你有沒有了解對方的需要。作為年輕律師來說,有沒有了解資深律師的需求,有沒有了解合伙人的需求,以及背後客戶的需求。如果不夠了解,沒有深刻了解,那麼我們再怎麼努力去呈現自己的能力,表現自己的才華,可能都會南轅北轍,可能都沒辦法有效果,可能都沒有辦法給到帶教律師力量,沒法給到合伙人價值。」
——劉大力《破局》,法律出版社2020年4月第1版,第346-347頁。我們都會犯這樣的錯誤,尤其是我發現我們這代人的自我意識過重,反而很多時候意識不到犯了自我中心的錯誤,但它確實會給自己帶來很多困擾,包括可能在無意中傷害他人,也可能導致在工作上溝通不暢和客戶服務上始終不得要領。有一顆善於傾聽和容納度足夠大的心,有一雙開滿玫瑰花的眼睛,是多麼難得。我們都是渴望被他人理解,但所有的包容和理解都首先要學會放下以自我為中心,這是一輩子的修行。

相關焦點

  • 對以自我為中心的人,我們一定要疏遠嗎?
    也就是說,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會逐步去自我中心化,但由於所處環境和受教育程度的不同,每個人去中心化的程度也不同。因此,有部分人不可避免地還保留著兒童時期的自我中心,導致他不能很好地與他人建立聯繫和協作。像我大學的那位舍友就是典型的去中心化程度不夠,完全以自己為中心,不知道如何跟他人相處。
  • 你是以自我為中心的人嗎?
  • 每個人都有自卑感,如何走出自卑?這本書給你答案
    每個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每個人心中都有潛在的自卑感,只是輕重不同而已,我們常常發現自己的生活環境中存在不盡如人意的地方。由此就會產生自卑感,所以自卑它不是可有可無的,每個人都有,既然每個人都有自卑感,這個時候阿德勒就進一步指出了:有自卑其實並不是一件壞事,問題的關鍵不是有沒有,而是我們如何正確地看待自卑,從而走出自卑,實現超越。這正像這本書的名字寫的那樣,叫《自卑與超越》,自卑感是個人從平凡走向卓越的原動力。
  • 中國媽媽,每個人都在修行,你也是嗎?
    ,都是在修行,而這場修行沒有終點,除非人不在了一場沒有終點的修行相信每個家長在孩子出生的時候都是只有這樣的初衷,但是隨著孩子慢慢的長大。我們作為父母就變得希望孩子成績好、希望孩子優秀、希望孩子競賽獲獎。慢慢的我們就被這些成績、優秀的教育、精英教育等這些詞語佔滿了大腦,忘記了最初的初衷。 或許有些人會說,生活在競爭激烈的社會,你不逼孩子,孩子以後可能會埋怨你。但是許多家庭悲劇告訴我們:不能逼迫孩子、不能不理解孩子、不能站在孩子的角度考慮問題。
  • #技能改變生活#心理學自我成長的模式與修行,是一樣的嗎?
    事實上,在未肯定自我之前,是無法達到無我的境界。所以,我們必須先從自我接納、自我肯定練習起。自我接納是接受一個完整的自己,自我肯定就是肯定自己的所作所為,不管是對於過去或現在的所做所為,還是身、口、意的一切都要負起責任,在整個以當下為基礎而無限延伸的過程中,自我一定要時時對自己負責。
  • 停止以自我為中心的思維
    我們修行,不是讓我們過的苦歪歪的,都做聖人聖母。而是離苦。不以自我為中心思考問題,就離苦了,想要的自然就來了。比如,做生意,生產產品,總是想著降低成本,產品成本,人工成本全都低低的,價格賣的高高的,錢賺的多多的,這樣對我而言才是最合適的。
  • 以自我為中心的人有時候會傷害自己
    有的人很自私,以自我為中心。這當然無可厚非,因為有些人就是那樣,古語云:「人不為己,天誅地滅。」說明人都是自私的。單單自私也就罷了,可是有時候這種以自我為中心的人會傷害自己,謀求別人的同情和關注,以此獲得更大的利益。
  • 一輩子是場修行,在路上的是最好的時光,美妙啊
    「一輩子是場修行,短的是旅行,長的是人生。」這是旅行作家郭子鷹寫在《最好的時光在路上》的話語。初讀這本書,是因為看了這句話。在生活中也一次次的體會到了這句話的含義。這本書是作者在長達十多年的旅行中,把自己看到的、想到的、感受到的記錄下來,展現給我們的不僅僅是旅途優美的自然風光,更是沿途的心靈悟語。他用獨特的方式告訴我們:最好的時光在路上,最美的自己在遠方;旅行,能讓我們遇到那個更好的真實的自己。一輩子是場修行,短的是旅行,長的是人生。
  • 欒樹:馬是一輩子的愛好與修行
    喜歡騎馬的人很多,你身邊住在馬場裡面的沙寶(沙寶亮)等音樂家也都是喜歡馬,喜歡馬和把它作為一個職業是兩回事,你徹底投身進去是怎麼想的?欒樹:我覺得當我第一次騎到馬背上的時候,從小可能是受電影的影響,騎著馬太帥了,佐羅怎麼能這麼帥啊,這個馬怎麼可以這樣,風馳電掣一般的感覺。
  • 最懂得愛的,是那些以自我為中心的人
    你想錯了,我和你有一樣多的靈魂,一樣充實的心……」歸根結底,還是我們要有一樣多的靈魂,一樣成熟的心理,一樣「以自我為中心」。唯有這樣的關係才是正確的打開方式,才能1+1>2,給雙方創造完善自我的機會。
  • 走出焦慮、抑鬱、強迫、雙相情感障礙困境的過程就是一場修行
    走出焦慮、抑鬱、強迫、雙相情感障礙困境的過程就是一場修行 心理障礙好轉的標誌就是思維轉變 放下已過去的n個昨天裡的自我傷害或傷我的人與事。,未來是美好的這些理念;這些過多美好的灌輸給人帶來美好期待,其實也是對事實的扭曲,將來有好的事情發生,也可能有不那麼好的事情發生,是客觀的事實;從某種程度上來講,心理障礙中焦慮、抑鬱、強迫、成因是關係到期望過高,若在美好的期望也尊重事實、默認不好事件發生概率、或承認未來伴隨挑戰;我們得心理障礙的機會也會大大減少了!
  • 如何在禪修課程結束後繼續修行
    回家後你們可以平心靜氣地回味在此的學習經驗,如果你覺得在此所學的法是實用的、合邏輯的,而且利己利他,那你就該接受它-不是因為有人要你這麼做,而是發自你內心的意願;不只是十天的修行,而是一生信受奉行。這種接受不能僅限於知性或是信仰的層次。我們必須在實際的層面接受正法,把正法運用在日常生活中,使它成為我們生活的一部份,因為只有實實在在地修行正法,才能在日常生活中確實獲益。
  • 一般的女人都容易陷入自我為中心的誤區,優秀的你呢?
    人與人之間雖然如上所述,存在著千差萬別,可是有一點卻是相同的,那就是誰都相信自己「具有與眾不同的特點」。這就導致了以自我為中心心理的形成。作為女性我們更應對自己有一個正確的估價,對自己的估價如果太高,其他人不但不買你的帳,有時反而會貶低你。自高自大很有可能遭到其他人的啊笑。不過,並非每個人的行為都是堅信「自己是出類拔萃之輩」。
  • 孩子自負、以自我為中心?家長注意,孩子可能有自我認知障礙
    導讀:孩子自負、以自我為中心?家長注意,孩子可能有自我認知障礙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孩子自負、以自我為中心?家長注意,孩子可能有自我認知障礙!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不要忽略孩子的「佔有」,這可能給孩子養成以自我為中心的惡習
    大家在平時的工作生活中一定遇到過很多非常自我的人。凡事出發點都是以自我為中心,這樣的人用句俗話來講就是「活到沒朋友了。」 最近聽了一個育兒專家的講座,我就回來反思啊,我就看著悠悠平時的一些行為然後對號入座。然後進行篩選哪些是「佔有」,哪些是「界限」。
  • 沒有了自我,靜心、專注於任何事都是修行
    一、什麼是自我?與現代人都強調的自我不同,現代人的自我主要是指自信、的我。而這裡的自我則主要是指自私的我,我的觀點、看法、見解和面子等等。拋棄自私、我執,放下偏見,就能借事、借人煉心,就有可能達到無私、忘我的境界,就不會如此了,離成佛也不遠了。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三、自我都不敢「死」又怎麼可能與佛菩薩融為一體、與天地、宇宙融為一體呢?
  • 婚姻,是一場與自我和解的修行
    文/大夢前言錢鍾書說:婚姻是道圍城,在城裡的人想逃出來,城外的人想衝進去。越來越多的人害怕結婚,不願意放棄高質量的單身,去承擔更多的人生責任。其實,婚姻,是一場自我的修行,未曾步入尚可放置一段,一旦全身心投入,就要不斷的上路,努力修行,與自我和解。
  • 一輩子修行佛法!調心:一剎那就能積累無量功德的禪修方法!
    一輩子修行佛法佛教徒一定要修行,否則皈依再久,也只是掛名而已。在家人修行不像出家人,你們不用什麼都放下,什麼都放下了,一遇著障礙會反彈,說不定從此再不學佛了。佛教徒相信來世,有了這種長遠認識,你會看淡今生的一切所為,也會看清修行佛法有其真實意義。「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佛陀為求這一偈,可以不惜身命,我們為什麼不能付出一點時間和辛苦?平常求個簡單知識也願意付出,為什麼學佛就偏偏不肯?
  • 王陽明|放下自我,是人生最高級的修行
    有人問:王陽明說的「放下自我」,在當今社會有著怎樣的借鑑意義?事實上,王陽明的這句話不只是對他,也是對每一個用心生活過、努力拼搏過的人說的。如果這些遭際發生在普通人身上,可能不得重病也抑鬱了。但是王陽明就不是普通人,他悟道了之後一直非常樂觀,而且心態好到爆炸!那麼說到當今社會的現代人,雖不一定有王陽明那麼波瀾起伏的人生,但囿於職場、婚姻、房/車、醫療、教育、家庭、養老等現實問題,同樣壓力巨大。比如我們時不時就會看到看到有人加班猝死、懷孕跳樓的新聞。
  • 如何在禪修課程結束後繼續修行?
    當你們開始時,曾要求大家完全放下自我,虛心接受這個修行方法,並遵守課程的各項規定。如果不完全放下自我,你是無法給這修行方法一個公平的嘗試機會的。現在,十天過去了;你們是自己的主人。每晚有關正法的開示,只是要清楚說明修行方法。我們必須了解我們在做什麼,為什麼要這樣做;如此才不會困惑或做錯。然而在解說修行方法時,無可避免地會提到某些層面的理論,而由於大家來自不同的背景,所以很可能有些人對若干義理難以接受。如果是這樣的話,那就不要理它,不要放在心上。比較重要的是正法的修行實踐。